㈠ 作為子女,應該怎樣孝敬父母
父母養我們小,我們養父母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孝順老人不在於錢多錢少,而是盡心照料,常回家看看爸媽,陪爸媽聊聊天,買些爸媽喜歡吃的食物,帶著爸媽去旅遊,買爸媽喜歡穿的衣服,教會爸媽上網聊天……
我母親70歲了,我和她在兩個不同的城市居住,每天我們只能在微信上見面,我會教母親如何使用微信聊天,如何轉賬,如何發紅包等等。教會父母學會上網聊天也是一種孝順的方式,不能讓父母落伍,一定讓他們學會這種時髦的交流方式,看著他們快樂,就是我們最大的快樂。
㈡ 父母生病卧床,作為子女。我們應當什麼,這是我們的什麼
父母生病卧床作為子女,我們應當在床前盡孝,給予充分的照顧,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義務。
㈢ 父親生病了,很嚴重,當子女的應該怎麼辦
父母就是子女的天,每個子女都不能坦然地面對父母的離開!在面對父母的重病,難免有無能為力的自責與無助,不管怎麼選擇心中都還是會有遺憾,所以只能盡量做到問心無愧。
其實,在老人最後的日子裡,讓老人緩解痛苦,幫助老人了卻未實現的心願,讓其生活愉快、舒心不失是一種好的選擇。子欲養而親不待是每個子女最遺憾與痛苦的事情。趁我們的親人還健在的時候,多陪伴他們,才是對他們最好的愛。
多陪陪父母
在父母生病時候孩子去陪護這是責任和義務,同時這樣也是報答父母的一種表現,父母把孩子養育成人,當他們有事情的時候,正好就是孩子該做表現的時候了。
為人父母,心裡想的、念的還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我們為人子女,不要嫌老人啰嗦,不要嫌老人生病了給我們添麻煩,因為老人在世的時候,是作為子女體現恩義和情義的時候,希望大家真正能把孝心去好好落實。
㈣ 請結合父親的病有關內容說說生活中我是如何盡孝的
父母是我們最親最愛的人,當父親生病了,我好橘們哦盡力的為他醫治,在傾盡所有的前提下,要照顧好父親的氣車,多陪伴父友橋團親嗯,消賀理解父親,照顧好父親,這就是作為子女最應該做的
㈤ 父母重病,如果是兒女應該怎麼辦
能問出這種問題,我可以理解為作為子女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
我們換個思路,身為子女也同樣都為人父母,假如有一天我們自己病重,子女無力承擔經濟治療要放棄,我們要作何感想?
今天我們不搞道德綁架那一套,客觀理性的分析。
每個人看待事件的眼光不同,就用正常邏輯理論。
人其實從懂事兒時就明白自己總有天會面對死亡,只不過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會以何種方式離開這個世界。
明明知道自己終歸要死去,每個人也都奮力的活著。
我們從來不希望自己的親人死去,正常情況也不會盼著親人死去。
有人都說了,家庭條件不允許我拿什麼治療?
病重不等於無可救葯,如果因為明知道病情無法醫治經濟條件又不允許,請量力而行,盡孝了也沒什麼。
即便我這么說,應該大多數人遇到這種情況還是會傾力去積極治療,這個不解釋了,人性還是溫暖的。
再又是另一種情況,父母病重明明可以醫治,或者需要高額的醫療費,遇上家庭條件一般的有沒有能力想放棄。
這種子女,不做評價,還有評價的必要嗎?沒有。
我們不要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其實人遇到問題的時候,遇到困難了,只要想解決,就一定能有方法解決。
這是真理,往往多數人聽了後抱怨。
條件沒有!我去借錢嗎?
治好了是可以,我們不想背著巨額債務!
只要抱怨,別懷疑,即便有一絲可能性,也不會去解決。
抱怨的潛意詞就是不想。
說到底,無論父母怎樣,作為子女的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盡力而為,不留遺憾。
可能有些人覺得錢重要,父母已經病重了,耍耍賴放棄了也就那樣了。
聽我一句勸,等你臨死的時候,你會知道後悔的。
㈥ 父母生了大病,作為女兒沒啥錢,我該怎麼孝順父母
而且如果你是獨生子女的話,那麼就更加了,畢竟金錢和照顧兩頭的壓力都會壓在你的身上,你肯定會被壓的喘不過氣來。這時候我感覺盡力就好,總不可能把全部的家產全部拿出來給父母治病,畢竟你跟你的小家的人還是要生活的。我想很多父母還是能夠體諒你的,其實很多父母得知自己生大病的時候,很多都是不願意去治毛病的。他們怕拖累自己的子女,寧可自己就這樣死去,也不要把孩子的小家庭給拖垮。
我覺得父母對孩子的愛永遠是無私的,但是反過來,孩子對父母的愛就不一定是無私的。只要盡力做就好,父母能夠理解你的所作所為的。
㈦ 父母生病住院後,子女怎樣做才最孝順
根據生病父母的實際情況,例如有的老人缺少陪伴,其實自己有養老金,就是沒有子女在身邊孝順,哄他開心,我們給他再多錢,他也無所謂,因為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金錢只是一個數字而已,人老了,也花不了多少錢,除了生病,日常開銷其實並不多,養老金,退休金吃不完的,那我們就應該滿足他的心願,多陪護,給他做適合病人吃的,容易消化的食物,多一點去陪護在身邊,幫忙跑腿,梳洗,照顧日常起居,陪他聊天,把日常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的,讓他每天都滿足,開心,心情好了,說不定會增強抵抗力,能夠多活幾年,老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最想要的是一家人齊聚一堂,有的老人子女都不在身邊,有一個三病兩痛的,身邊連一個端茶倒水的人都沒有,更有甚者,死了,臭了,才被人發現,那也是挺悲慘的,又不是無兒無女,搞得好像鰥寡孤獨,有的老人可能沒有退休金,身體又總是有病痛,像這樣的老人,我們就要盡自己的能力,帶她去治療,因為到了一定的年齡,其實是很害怕死亡的,兒女不給治病,老人會心寒,畢竟我們小的時候,有身體不舒服,父母都是通宵達旦的照顧我們,一路守護,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這是責任,也是義務…總之,是要根據老人的實際需要,缺什麼給與什麼,個人覺得這就是最大的孝心!
㈧ 子女應該怎樣孝敬父母
謝謝你的提問,請聽我娓娓道來:
一直以來,在公交、地鐵上給老人讓座,都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
但大連76歲老人劉增盛,卻要與這個「習俗」做對抗。
他認為自己身體好,能站著就站著,不需要被區別對待。
退休後,劉增盛和朋友在旅順開了個工作室,收藏老式放映機和膠片電影。每天兩趟地鐵,一趟公交車,一來一回很難避開上班高峰。
為了不被讓座,他會找個角落,臉朝外,背對乘客。
但還是常有年輕人給他讓座,一來二去互相謙讓,拖延許久。
為了避免尷尬,他在朋友的建議下,在胸前掛了一塊寫著「勿需讓座」的LED顯示牌。
每天上車,劉增盛還特意挺直腰板,帶點理直氣壯、雄赳赳的感覺。
他想告訴所有人,自己沒有老,只是一個滿頭白發的「壯小伙兒」。
劉增盛說,不是老人就需要讓座,身板硬朗的,80歲也可以不讓座。但如果有需要,即便是年輕人,也該給他們讓座。
一夜之間,劉增盛「勿需讓座」的照片走紅網路。
不少網友贊賞他的作風,稱他為「硬核老人」。
劉增盛說,他做這件事,並不是希望所有老人效仿,凡事要講究量力而行。
他更想傳遞的,是一種老人和年輕人互相平等,互相理解的理念。
▼
一直以來,尊老都是我國傳統美德。
年輕人對待老人,要保護,要孝敬,要給他們讓座。
兒女們對待年老父母,要讓他們「享福」,不讓他們做飯、洗碗,做家務。
初心是好的,但行為上,往往容易矯枉過正。
形成一種老人就是「老朽」,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偏見。
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讓他們安度餘生,就是最大的孝敬。
卻不曾想,這種「廢物式」養老,不僅會加速衰老,更是對他們最大的羞辱。
▼
隨著物質生活提高,絕大部分老人,生活是能夠自理的。
他們欠缺的,是和年齡對抗的自由。
要知道,老人最大的痛,是服老。
假設一個人能活到80歲,從退休算起,還有20-30年的時間。
如果什麼都不幹,就是等死,將是多麼殘酷的事情!尤其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失偶、失獨、失能老人。
孤獨感會讓他們產生厭世情緒,甚至傷及身體健康。
美國芝加哥大學有研究表明:長期孤獨,會使早死風險增加14%。
如果對老人的孝敬只是靠給錢、買東西,一味提供物質,而忽視心理需求。只會加速他們死亡。
但可悲的是,當老人對新鮮事物產生興趣,向年輕人討教。
不少人會表現出不耐煩情緒:
「知道這個幹啥呀?」
「好好帶孫子就行。」
「說了你也不懂。」
「你都這么大歲數了,學不會的。」
簡單幾句話,就割斷了他們與社會的聯系。這樣的生活,怎麼會有奔頭、有意義?
▼
對大多數人來說,「有作為」才會「有快樂」。
老人也是一樣,他們也有自由意願,有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這些方面與年輕人無異。
所以,我們要打破社會對老人的固有認知,充分尊重他們的各種選擇自由。
讓「老有所學」、「老有所為」以及「老有所樂」緊緊聯在一起。
活到老,學到老。
根據老人的不同情況,讓他們學其所愛。與社會產生聯系,能大大撫慰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山東巨野的姜淑梅,曾經是「九段文盲」,完全不識字。
後來丈夫去世,姜淑梅孤獨到了極點。60歲時,她聽人們說:讀書是抵抗寂寞的良葯,於是她決定開始學字。
每一天,家裡都傳來聲音。
「乖孫女,快告訴姥姥這個字怎麼寫!」
「好女兒,你教教你老媽怎麼查字典!」
姜淑梅很好學,身邊的人都是她的老師,廣告、說明書、電視字幕都是她認字的教材。
令人欣慰的是,家裡的每一個人都非常支持。
他們覺得,滿足老人的願望,才是最接地氣的孝順。
很快,姜淑梅把常用字都學會了,開始沉迷書海,大量閱讀。70多歲時,姜淑梅嘗試著將自己的故事寫出來,還成功發表了。
這給她帶來了無比的自信。
於是姜淑梅每天筆耕不輟,努力寫作。
76歲時,成功出版了《亂時候,窮時候》一書,還賣出了7萬冊。
到目前為止,她已經出版了5本書。
姜淑梅的事跡讓人震驚,不少人稱她為「傳奇奶奶」。
▼
但其實,從60歲到76歲,整整16個年頭。是小學到大學畢業的時間。
憑什麼年輕人可以用16年完成人生轉變,老人卻不能?
很多時候,老人都缺少一個學習、嘗試的機會。只是社會的偏見,讓他們止步不前,故步自封而已。
由於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脫節。在年輕人觀念里,老人總有種種不符合時代的缺點。
他們早已習慣了「老人無法工作」的現狀,只能跳跳廣場舞、逛逛菜市場、帶帶孫子。
但去年年初,阿里巴巴發布的一則招聘信息,徹底打破這一思維定勢。
招聘崗位叫「淘寶資深用戶研究專員」,只針對60歲以上的老年人。
需要在中老年人圈子中有號召力,能以中老年群體視角出發,深度體驗「親情版」手淘產品,發現問題並反饋問題。
關鍵是,給出的薪水待遇非常高,年薪范圍是35萬-40萬。
招聘信息一出,全國老人紛紛報名。從簡歷可以看出,老人個個身懷絕技。
65歲李璐是杭州市廣場舞協會副秘書長,也是社區知名的體育達人,練拳練舞樣樣拿手,電腦音樂也樣樣精通。
67歲的熊昌烈,出版了一本書叫《資本圈》,在美國、中國、加拿大圖書館都有收藏,網上已經賣斷貨了,他希望能送一本給馬雲。
71歲的章中麟喜歡跳舞,09年開始在西城廣場組織舞蹈隊,已經有200多名學員。
有人還驚奇地發現,求職者中不乏清華北大畢業生,博士、碩士等高學歷人才。
甚至有人用雙語進行申請。
▼
不可否認,老人的工作能力,隨著年齡增長有一定的衰退。
但科學研究表明,60歲時大腦處理的信息量是21歲時的4倍,開朗的老者,即使到了90歲,依然思想活躍。
而且,知識豐富、見多識廣、洞察力深刻是老年人的優勢。
與年輕人相比,他們的創造力並沒有消失,甚至更強!
要想度過幸福晚年,除了要學習自由、工作自由。
更重要的,還有情感生活的自由。
目前,我國有1.2億老年人,其中60歲以上喪偶的老年人有4500萬。
由於各種原因,他們情感生活不盡人意。有的為了子女,避免家庭沖突,隱忍自己的感情。
有的喪偶後孤獨寂寞,雖子孫滿堂,卻晚景凄涼。
在我看來,無論是哪個年齡的人,都有交友自由,感情生活都應該受到尊重。
曾有讀者留言說,自己中年喪偶,一人含辛茹苦將兩子女撫養成人,並將他們送到了國外生活。
可面對空盪盪的房子,卻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十分寂寞。
後來通過婚姻介紹所,他結識了一位離異女幹部。
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兩人決定再婚。但子女卻堅決反對,認為他臨老入花叢,為老不尊。
就這樣,好好的一段姻緣被生生拆散,讀者為此非常傷心。
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
年輕人要追求愛情,老年人也一樣,這並不是什麼醜事。
如果子女不尊重父母的情感選擇,對老年人交友橫加干涉,只會徒增痛苦。
婚姻專家認為,老年人再婚,生活上可以互相照料,精神上互相慰藉,有利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而且,父母和子女關系是平等的,不應該存在一方強大,另一方弱小,一方決策,另一方服從的關系。
即便在身體功能受限的情況下,老人也依然有自主選擇的自由。
▼
真正的尊重,不是自以為是的干涉,而是用心傾聽和了解老人的真實想法。
在不少老人心裡,年齡只是數字問題。
能走能跑能折騰的話,誰不想像個小夥子小姑娘一樣,接觸多姿多彩的世界。
實際上,青春對任何人都沒有設限。老年人也能成為人群中最閃亮的明星。
2019年中國國際時尚周,100位中老年「超模」亮相開場大秀。
表達中國女性的時尚和無齡感,也改變人們對「中國大媽」的刻板印象。
一些藝術家用手中的鏡頭,展現老年人生命的厚度。
廈門攝影師小野傑西,為85歲爺爺拍攝了一組帥氣時尚的照片,使其被喻為中國最帥氣老伯伯。
80歲的烏鎮老婦胡暉,不僅會網購、在線交流養生穿衣搭配,直播和抖音也被她輕松玩轉,「網紅奶奶」名不虛傳。
燃爆的街舞,也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老人跳起來一樣青春洋溢。
公園硬漢大爺,秀出6塊腹肌,行走的荷爾蒙,絲毫不輸小鮮肉。
不管活到什麼年紀,都不要被刻板印象捆綁自己。
老人活出自我,追尋自由。照樣能綻放人生的光彩。
▼
每個人,都有年輕的時候。
老人也曾有過夢想與追求,或因生活壓力暫時擱淺,或為了家庭選擇放棄。
但時光荏苒,年齡並沒有剝奪他們的意願和尊嚴。步入晚年後,他們的心願更應得到每一個人用心的尊重。
有人說,老人其實就是小孩。
他們不喜歡被約束,想要走自己的路,告訴大家,我能行!
別以為他們老了,就什麼也做不了。他們有夢想的時候,千萬別歧視,幫助他們實現願望。
就像他們當初給我們造夢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