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給父母跪拜禮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第一.站立姿勢.輕輕合起雙掌,手指並攏,手肘自然彎曲,置於胸前約呈四十五度。合雙掌時,雙眼下垂目光注視合掌的指尖,能夠凝聚心神,排除妄念.站於蒲團之前,兩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離約二寸左右,足尖距離約八寸;
第二.分右掌向下,按於蒲團之中心,左掌不動,兩膝跨開,跪於蒲團上;
第三.左掌按於蒲團之前左邊;
第四.右掌從中心移於蒲團之前右邊,兩掌相離六寸許;以頭按於兩掌中間之蒲團上;
第五.以兩手掌向外邊翻轉(手心向上,意在以兩手承佛足,頭面接足禮);
第六.兩手曲指反轉,仍按於蒲團之原處;頭離蒲團由伏而起;右掌移於蒲團之中心;
第七.左掌離蒲團,置於胸前如合掌之狀;右掌用力撐起(兩膝同時離蒲團),合於左掌當胸,此為一拜;
附<問訊> 拜畢後尚有一禮,如世俗之作揖,名曰問訊1、首先虔誠地合起雙掌,目光注視中指指尖。2、然後向下彎腰約九十度,當要直起身子來時,合十的雙手也同時變換姿勢。3、以左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蓋住右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輕輕相接觸,食指尖也輕輕相接觸,食指與大拇指剛好略呈三角形狀。4、此時,雙手的姿勢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如同向佛菩薩供花一般,充滿了恭敬祥和。5、雙手維持這個姿勢經過胸前,一直舉高到眉心(但不觸到額頭),這也表示把佛菩薩供到頂上,有著虔誠、恭敬而謙虛的態度。6、隨後再輕輕將手放下,到胸前回復合十姿勢,然後放下雙掌。
⑵ 結婚給親戚磕頭要先跪哪邊,手要怎麼放
左腳向前跨一步,右腳曲屈下跪,然後左腳也彎下一起跪,兩手平放扶地,叩首就行了,磕完頭起身再來
⑶ 結婚給父母磕幾個頭
結婚的時候給父母通常是磕三個頭比較合適,但是這也是某個地方的特定習俗,因為有的地方是不需要磕頭的,中國人雖然說遵從著中國古時候人的一些習俗,但是現代人有很多古時候的習俗,已經被屏蔽和改善了,人生也是在不斷的前進和進步,那麼具體的科舉,個頭也要靠靠於當地的一個習俗來完成,可以詢問一下周圍的鄰居。我覺得磕幾個頭也不是實質的問題,可以發自真心的磕頭表達自己真情實感,這是最重要的。那麼父母是能夠及時的感受到子女的這種好心和善意,不是說磕頭的數量就能夠決定一切的。但是通常給父母磕頭的時候是不能夠少於一個頭的。通常都是三個頭打底,當然也可以多喝,只要自己覺得不累就可以,父母也會及時的治治,不會看到子女這么辛苦和勞累的了。結婚的時候是一件開心快樂的事情,父母也不會特別在意子女磕頭的數量,大家都會開開心心順順利利的把婚禮斑斑,這是全家老小的一個心意所在。中國地區有很多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那麼有些好習俗我們一定要保持和繼續的讓它流傳下去,如果是不好的敘述,我們可以及時的屏蔽掉或者是摒棄掉,因為社會和時代在進步在發展。
⑷ 結婚怎麼上拜
1.結婚前如何祭拜天公
祭拜對象:天公祭拜地點:在正廳前用兩張長凳架上一張八仙桌,稱為「頂桌」,頂桌下面另置下桌;兩桌都圍上彩緞面的八仙彩。
祭拜時辰:結婚前日;凌晨11時(子時)至1時開始祭拜。供品:上桌第一排供:五果(香蕉、李子、鳳梨、米糕、生仁),六齋(木耳、金針、豌豆、菜心、香菇、蠶豆、桂圓、海帶等任取六樣),扎紅紙的面線(聚成塔狀),清茶三小杯。
下桌供:半生熟的五牲,紅龜稞,發稞廳扒,酒五小杯(作為供奉天公的從神用)桌旁兩側:各系帶尾青的全支甘蔗。祭拜程序:上供—點燭―神前獻茶、酒—焚香迎神(三炷香)並祈求婚事一切順利—望空行三拜九叩禮(合掌拜三下、跪下叩三個頭,如此重復三次)—敬酌第一次酒—擲茭以問神明之降臨—神明既降,敬第二次酒—有祈禱於神明者,擲茭以請示神明(一邊擲茭一邊念欲祈求的事,並許下答謝的報酬)—香燒至三分之一時,雙手捧持金紙、爆竹拜供神明燒五色金(天金、頂極金、壽金、刈金、福金)及燈座—燃放爆竹(可省略)—第三次獻酒->擲茭,問神明是否餐畢—將酒灑於紙灰上->撤供。
註:祭品中的雞不能用母雞、白毛雞、臘腳雞,最好是閹雞或公雞。講究的人還會祭上全豬羊。
另一種較為簡便的祭拜方式為:上供―點燭—神前獻茶、酒—焚香迎神(三炷香)並祈求平安—(合掌拜三下、跪下叩三個頭,如此重復三次)—香燒至三分之一時,雙手捧持金紙拜供神明燒五色金(天金、頂極金、壽金、刈金、福金)及燈座嫌鬧—將酒灑於紙灰上—撤供。
2.結婚拜天地都有那些程序
結婚拜天地作為大婚之日的關鍵程序,分簡和繁兩種,繁的方式可能現在大部份地區,大多數人都會省掉,而採用簡要的程序。作為一個宗族儀式,它仍然屬於宗教範疇。一般宗教上講的拜的是神靈、上帝之類的,而結婚的拜堂儀式,對拜天地的那一揖,其核心是讓上天作證,而不是真的拜天上什麼虛無的東西。拜祖宗這一揖,則是對祖宗的召告與宣誓(意思就是告訴祖宗,今天某某某結為夫婦,男方將繼承祖宗傳承之德,秉德持仁,將我姓發揚光大,某女從此日正式列入我氏宗譜,成為我氏子孫之母,將助夫旺子,發揚良德,效尤鄉鄰)。拜父母之揖,則作為謝恩之揖,表達對父母撫育子女之艱辛,今日長大成人,成家立業即從今日茲始,同時也表示不論今後子媳如何都將永遠是父母的子女,父母永遠是最大。最後一拜為夫妻對拜,此拜一方面代表感謝對方不棄自己願攜手共渡今生,二是表示今後雙方將永遠相敬相芹伏罩愛,這一揖有感謝與宣誓的意義。
所以,拜天地時,先由家中長輩,最好是新郎的父親,凈手點燭燒香。先燒紙幣,再點香燭。香火案上要紅燭雙燃,五香飄煙(就是五柱香充分點燃,香案上五柱,香案下一柱,大門外一柱),這一過程是用香與紙幣通告列祖列宗到堂准備受拜。接著要有司儀先生唱示,司儀先生會朗聲唱告:
請新朗新娘堂前就位!
一拜天地祖宗,叩首!叩首!再叩首!
二拜高堂父母,叩首!叩首!再叩首!(即使父母仍然健在,但此時父母必須尊位祖宗之列,如果覺得不直接,就直接夫妻同時將頭轉向父母方向叩拜)。
三拜夫妻百頭偕老,此時夫妻轉身與對拜訪,只揖拜但不叩拜。
當第三拜也就是夫妻對拜完畢,炮竹、音樂要齊嗚,司儀會宣告夫妻入洞房,這時才由新郎牽著新娘進入洞房。
整個拜天地儀式結束!
3.結婚出發前祭祖程序
結婚祭祖,是中式傳統婚俗重要流程之一,百姓大多看重並且恪守。這一源遠流長的風俗,給百姓家喜慶熱鬧的婚禮,增添了幾分庄嚴和肅穆的色彩。
歸納起來,結婚祭祖有三種情形:
一是新郎祭拜自己的家族先人。舊時,結婚的前一天傍晚(也有的在結婚的當天早晨),喜主(新郎的父親或長輩)備好香、紙、蠟等祭品,領著新郎來到家廟祠堂或祖墳上香、燒紙、磕頭,並由喜主念叨:「某某結婚,請列祖列宗回家吃喜面、喝喜酒」等等。其實,這也是「請列祖列宗保佑家族後人婚事圓滿順利」的一種願望。「文革」期間家廟祠堂被拆毀,表面上看此俗已廢,但在當時的確有一些家庭,子女成婚之日依然在家裡偷著祭祖,只是不讓外人知道罷了。「文革」結束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此俗逐漸恢復,有的按舊俗到祖墳地上香燒紙磕頭祭拜,有的在家譜或先人的遺像前鞠躬祭拜。
二是新郎祭拜女方的家族先人。老輩子年間,結婚的當天上午,新郎迎娶來到女方家裡後,即在「氈迎客」(男方)和「送親客」(女方)的陪同、指引下,鄭重地跪拜女方的家譜或先人牌位。新郎作為「半拉兒」的身份,祭拜女方家族宗親,既表明自己從此正式成為女方家庭的至親,也是敬重和緬懷女方先人的一種形式,無可非議。改革開放以來,舊俗盡管依然存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的村子發生的變化也比較大,現在不少的新郎進門以後,已由過去的上香磕頭祭拜,簡化為「三鞠躬」。當然,新郎進門以後究竟祭拜與否,關鍵要看女方的家裡是否有祭拜的准備,有則拜,無則免。
三是上喜墳。所謂「上喜墳」,就是在結婚的頭一天傍晚,或在結婚的當天早晨,喜主領著新郎,攜帶紅色或粉色祭品,在亡故的親人墳頭上壓紅色或粉色紙,在墳前上紅色香,燒紅色或粉色紙,「澆奠」紅酒。蓬萊境內的北溝、大辛店一帶,有些村子將這種祭奠稱之為「上喜墳」。上喜墳的風俗現在盡管不普遍,但在鄉間仍見其蹤。
結婚祭祖,同清明節掃墓一樣,並非封建迷信,而是借婚姻大事之機,緬懷血脈相連的骨肉親情,教育兒女不忘自己的「根」,這完全在情理之中,也是中華傳統孝道文化在民間婚俗中的具體體現。
4.婚禮上一拜天地什麼什麼的儀式的意思是神馬
西安貝蒂婚慶小王老師溫馨提示:
「拜天地」。古代婚禮儀式之一。中國婚禮儀式。又稱拜高堂、拜花堂。舊時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後,復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長的儀式。也有將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對拜都統稱為拜堂。唐代,新婚之婦見舅姑,俗名拜堂。北宋時,新婚日先拜家廟,行合巹禮,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鏡台鏡子於其上,望上展拜,謂之新婦展拜。至南宋,則改在新婚當天。坐富貴禮後,新婚夫婦牽巾到中堂先揭新娘蓋頭,然後「參拜堂,次諸家神及家廟,行參諸親之禮」。後世一般在迎娶當天先拜天地,然後拜堂。清代和民國時均有將拜天地和拜祖先統稱為拜堂禮之說。
始自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以後,風行全國,所拜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並夫妻交拜,表示從此女子成為男家家族的一員,因而成為婚禮過程中最要的大禮。近化「拜堂」范圍擴大,除天地祖先尊親及交拜外,更須拜畢家族尊親、友好賓朋。鄉村於新婚次日拜宗祠後,尚須拜揖鄉黨鄰里,婚禮始告成立。
即「拜堂」。漢族婚姻舊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唐代已有。上午七點到下午一點左右舉行。娶女的人家在家堂前置香燭,陳祖先牌位或遺像。擺上糧斗,內裝五穀雜糧、花生、紅棗等,上面帖雙喜字。拜堂前,燃燭焚香、鳴爆竹奏樂,然後禮生育唱,新郎新娘就位跪拜,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夫妻對拜。交拜後入洞房。換代婚禮改行鞠躬禮。
5.古人結婚怎麼拜天地
婚嫁婚嫁程序:舊俗「三茶六禮成親」。
「三茶」,即三次送禮。寧都客家人對結婚、做屋等饋贈禮品中要有一項茶葉,故俗稱「送茶」。
「六禮」,即婚嫁過程中的門項進程。1、納彩,男方托媒去女方提親。
2、問名,問女方名字及生辰,俗稱「開小八字」。3、納吉,男方卜得吉兆,雙方八字相合,男方備禮通知女方,決定成親。
4、納征,男方給女方送彩禮(要禮金、衣衫、食物),俗稱「開紅貼」、「開大八字」、「大定」、「過定」,今謂「訂婚」。5、請期,男方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求其同意。
俗稱「報日子」、「定茶」。6、親迎,即新郎親至女家迎娶,一般稱為迎新。
民間俗稱男方叫「歸親」,女方叫「行嫁」、「歸門」。今謂「結婚」。
婚嫁禮儀:過去時興「花轎」,男方發轎到女家將新娘抬回。上轎之前,女方一家要號啕大哭,俗稱「哭嫁」。
說是不哭會使外氏窮。新娘進門後,拜堂,飲交杯酒,用新草席鋪地為道,踏在席上走進洞房。
迎娶時,男方要出多種財禮給岳父母的「辭神禮」、給侍娘的「插花冖」、首士的「開剪禮」、廚師的「開杓禮」,以及小孩湊熱鬧的「開門禮」等等。請客送禮的習俗是「先請後賀,不請不賀」。
拜堂時,長輩要送拜禮,名叫「贄敬」,俗稱「拜見」。招親:舊時,男到女家招親,俗稱「招郎」。
改嫁:舊時,寡婦改嫁,非常艱難,俗有「嫁次老公出道世」的諺語。約定再醮日期,必須在夜深人靜時悄悄離家,偷偷溜出村莊(絕不能經過「後龍山」)。
到了半路換鞋上轎。改嫁的寡婦人稱「夜橋婆」。
⑸ 孩子結婚上拜【給長輩磕頭】,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應該先給誰磕頭先拜誰
孩子結婚給長輩磕頭,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
肯定是要先給爺爺奶奶磕頭,然後再給爸爸媽媽磕頭。
中國的傳統就是這樣,尊敬長輩,從高一輩的開始,然後再按親疏遠近來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大爺大媽~叔叔嬸嬸~堂叔等等。
⑹ 磕頭有什麼講究
磕頭跪拜,是中國傳統禮儀中的一種形式,起源於古代祭祀儀式,也叫叩頭、叩首。
磕頭跪拜禮儀,主要有常規磕頭、拜年祝福、婚嫁喜事、喪葬白事、祭祀祈福和桃園結義等六個不同場景,因對象、場景不同,規敬廳哪矩略有不同。所有的磕頭,都是右膝先跪,再左膝下跪。
一、常規磕頭。
1.單純磕頭,是兒童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情況,兒童隨家長走親戚見長輩,家長說:「過來見過XX,磕個頭」。孩子說:「給XX磕頭啦」,而後雙膝下跪、雙手扶地、頭觸地,磕完頭起立站著。
接受磕頭的長輩,要做兩件事,一是及時讓孩子起來,二是給孩子點禮物。如果沒有準備禮物的,一般要在未磕頭之前進行阻止,以免拿不出東西尷尬。
2.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見長輩的常禮。在拜訪或長輩來訪時,會主動向前說:「我是XX,給您磕頭了」。而後,正面對長輩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頭。長輩若接受磕頭,會有所表示。否則,就要在晚輩作揖後,及時說「不必磕啦」等話語,並伸手扶住對方,阻止繼續磕頭。
3.一拜三叩,亮碼是隆重場合的禮節。初次見面的長輩,見祖宗級的長輩,拜見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師、拜壽、拜謝等場合。
禮儀是,先拱手長揖,再雙膝下跪、雙手扶地,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後磕下第二、三個頭,最後起立。
二、拜年祝福。
在農村民間,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間,年輕人和孩子,會去鄰居和親戚家拜年祝福,給長輩磕頭。這段時間,家中正屋一般會擺放祖宗牌位或祖譜,門前放供人磕頭的席子。
客人來時,依長幼順序,先拱手祭拜三次,再行三叩頭的大禮。然後,是對年長並且輩分大的人,行一拜三叩之禮。如有孩子拜年時,彼此是親戚關系,長輩要給兒童壓歲錢。其他人員,則是給瓜果、甜點等。
拜年磕頭,有個特殊情況,一般年齡稍大的成年人是單膝跪地、單手扶地,頭點一下,不落地。而年輕人和兒童,是行一拜三叩的大禮。
三、婚嫁喜事。
婚嫁的磕頭,為三拜之禮,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對拜。
1.一拜天地,面向南方男左女右,雙腳站立,上身前弓,先拱手長揖,再雙膝下跪、雙手扶地,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後磕下第二、三個頭,最後起立。
2.二拜父母,面向父母,男左女右,磕頭姿勢相同,磕完最後一個頭,是給父母遞茶環節。
3.夫妻對拜,女東男西,對面而立,相距約一步距離,互磕三個頭,而後相擁站立起來。
四、喪葬白事。
喪事磕頭,沒有統一要求,而是根據關系而來,有幾種不同的形式。
1.一拜三叩,一般關系,來到靈堂前,作一個揖後伏搏,雙膝跪地,磕三個頭。磕頭時,一邊燒紙或香。
2.一步一拜一叩,一般也是至親之人,多為幾個人排成兩行,前後左右等距離。大家行動一致,走一步,作個揖,雙膝跪地,磕個頭。站起來,再走一步,作個揖,雙膝跪地,再磕個頭。正常下,是總共走九步,多的為十二步不等。
3.九步三拜九叩,一般為至親之人,是走三步、一拜,磕三個頭,總共走九步、三拜、磕九個頭。最後,走三步來到靈堂前,作揖跪下,保持跪姿,香案兩旁各站一人,遞酒三次,磕三個頭,把酒灑到地上;再遞香三次,磕三個頭;再遞紙錢三次,磕三個頭,站起來作揖,完畢起身。
五、祭祀祈福。
祭祀、敬神、祈福和許願,是行「三拜三叩」之禮。雙腳並立,先做合掌作揖、下拜,再屈膝下跪、磕頭,如同「一拜一叩」。磕完第一個頭後,起身站立、後退半步,停數秒再次合掌,向前半步、下拜、屈膝下跪、磕頭,即第二個「一拜一叩」。
依此,再做第三個「一拜一叩」。每次「一拜一叩」之間的數秒時間,可以默許一個願望或同一願望。拜完之後,是上香環節。
⑺ 新郎新娘婚禮上給長輩磕頭的順序怎樣的
先拜天地祖先,再拜公婆,後夫妻交拜。拜畢,由「福壽雙全」的一對夫婦持鳳燭引新郎新娘進入洞房。入洞房後,新郎新娘並坐床沿,名為「坐床」;飲「合歡酒」,名為「合巹」;
由一父母雙全、兄弟眾多的男孩在馬桶小便稱型毀「開桶」,取早生男孩之意。午後,親族賓客畢至,喜娘扶新郎新娘出廳,先跪拜公婆,由公婆授簪;再叩拜親人長行磨輩。
按先直系後旁系,先父系後母系的程序一一叩拜。受拜者要給新娘「見面禮」。
地方習俗
提到中國的傳統婚俗,便想到「三書六禮」「三拜九叩」這些繁俗禮節。但一提到我國少數民族的結婚思緒 ,便不會有太多的印象,其實由於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使得各地的婚俗都呈現出很大的不同,而正是這些絢麗多姿的婚俗習慣構成了人類社會中一道亮麗風景線。
1、辣子面
白族人婚禮以熱烈隆重而著稱。因白族話中「辣」與「親熱」諧音。因此,當新郎進入洞房時,新郎的伴郎們即將辣子面撒入早已准備好的火盆里,一時辣味四溢,嗆得新郎和新娘一陣大咳。
接著,新人在新房裡吃喜飯、喝喜酒,在飯菜及酒肉中同樣調入很濃重的辣子面,辣得新郎新娘難以下咽。這時鬧喜的人們便爆發出一片歡聲笑語。
2、夾生飯
居住在滇南哀牢山的葉車人,其婚禮多在黃昏時分舉行。當新娘被接到夫家後先要進入大房,向供桌上象徵祖先歇腳處的一塊篾笆叩頭,面向酒席長輩行埋頭禮,表示心甘情願嫁給新郎,海枯石爛心不變。
在婚禮中,要吃夾生飯,這夾生飯必須蒸至5成熟,使其外熟內生。葉車族人認為新娘吃夾生飯是添丁的好兆頭。
3、離娘飯
在魯南山區一帶流傳著一種「離娘飯」的習俗,顧名思義是離開母親的最後一頓飯,有道別餞行之意。「離娘飯」一般在婚期的頭天晚上進行。
據說,新娘只有吃好這頓飯,將來的日檔租斗子才能甜美幸福。飯桌上按長幼落座,新娘的母親張羅酒菜,並要親自掌勺。主菜是新郎家上午派人送來的一隻公雞和一隻母雞。
這道菜稱「離娘飯」,意味著女兒離開娘以後定會大吉大利。另外,配有一碗水餃,一碗面條,一碗大米干飯。餃子預祝新人早生貴子;面條則喻婚姻天長地久;大米干飯就是白頭偕老之意。
飯菜備齊,母親落座,新娘首先起來,端起米飯遞給父親,父親接過繞桌一周遞給哥哥,哥哥端起碗舉給新娘,新娘馬上銜上三口,吐在早就放在桌子上的手帕里,嬸子或嫂子迅速將手帕包攏裝進新娘的衣袋,讓她第二天帶到夫家去。
隨後,大家開始吃喝談笑,新娘要說些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叔嬸哥嫂教育之情的話,長輩們要再對新娘交待一番,充滿了依依惜別之情。
這時新娘悲喜交集,情不自禁落下淚來。弟侄見了,高興地叫,說這是給他們留下的「金豆子」,引得新娘破涕而笑,大家也就含笑同樂。隨即席散人去,各自為明天的出嫁儀式做准備。
⑻ 新娘拜別父母主持順口溜 出嫁拜別父母磕幾個頭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成家立業比什麼事都讓人開心,但對於女方父母來說,這種開心裡也夾雜著很多不舍,下面就來看看新娘拜別父母主持順口溜?
一、新娘拜別父母主持順口溜
1、順口溜
新郎新娘齊口向父母說好話:「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後行三叩禮, 並感謝父母養育多年之父母恩。
爸媽說好話:祝新郎新娘白頭偕老,將新娘頭紗蓋下,給新郎新娘各一個紅包並將兩人扶起。
媒殲虧人說好話:頭紗蓋落來,添丁又發財。
2、宴改乎跪拜流程
有些地區新娘在出嫁的時候,還需要向父母跪拜敬酒,以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之後新娘還需要向祖先敬酒,以示喜事不忘祖先,最後新娘出門,帶上一瓶水,一塊碳,寓意是平順坦然。
二、出嫁拜別父母磕幾個頭
3個。
1、人三鬼四
在民間有人三鬼四的民俗,主要是說磕頭三下是給活著的長輩,磕頭四下就是給失去的先人,這個習俗一般在北方是比較流行的,其他的各個地區關於出嫁磕頭禮都區別不大,除非是在少數民族。
2、三個鞠晌悉躬
某些地區其實也沒有磕頭的習俗,只是新郎新娘給父母鞠躬就可以了,一般是三鞠躬,也是那個道里就是給死去的人鞠躬四次,但是給活著的長輩鞠躬三次就可以了。
總結:
以上就是關於新娘拜別父母主持順口溜,出嫁拜別父母磕幾個頭的全部內容了,相信大家看完本文後也對新娘拜別父母的順口溜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能幫到你。
⑼ 結婚給父母磕頭磕幾個是對的
結婚給父母都磕三個頭,一般拜都是拜三拜,磕頭也是你男人的兩個頭天過年都是一般都是磕三個頭,指示標志等,孝敬父母結婚的時候會把這三個頭在禮拜三個那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