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是什麼意思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的意思是: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父母在,不遠游」常常被人單拎出來使用,以為孔子此言是在說父母還在就待在家裡不要出去。事實上「父母在,不遠游」後面還有「遊必有方」四字,即指父母在時,不要遠行,就算要去遠行,也要有一定的方位。這才是孔子的原話。
《孔子家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去齊國,途中聽到哭泣的聲音,上前看到一個身掛鐮刀、戴著白帶的人,孔子便問他是誰又為何而哭。那人回答說自己名叫丘吾子,之所以哭是因為他的人生有三個過失,到了晚年才發覺,追悔莫及。「吾少時好學,周遍天下後,還喪吾親,是一失也。
長事齊君,君驕奢失士,臣節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離絕,是三失也。」《韓詩外傳》也有相似記載,只不過丘吾子變為了皋魚。
在這個故事裡,丘吾子所說的「三失」,第一就是因少時遠游、回家時父母已去世之「失」。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過去了就不會再回來的是年歲,再也不能見到的,是父母。這是何其悲哀。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亦是希望子女能好好侍奉、孝順父母,不給自己留遺憾。
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並不反對出去游學、遊宦。只要安排好父母,告知自己的去處,在有事之時能聯繫上。正如錢穆在《論語新解》中所說,「今雖天涯若比鄰,然遠游者亦必音訊常通,使家人思念常知其處。則古今人情,亦不相遠。讀者於此等處,當體諒古人之心情,並比較今昔社會之不同。不當居今笑古,徒自陷於輕薄。」
❷ 父母在不遠行,遠行必有方
「父母在不遠行,遠行必有方」出自《論語·里仁》,原文「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不離開他們而去遠方,如果確實沒辦法要離開,要有一個切合實際的目標和方向,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告訴父母你在哪裡,你的況境怎樣,別讓他們擔憂。今天深深體會到父母在,兒不遠行的實質感受。
父母在,父母尚在也,即父母年老病弱之時,子女於此時,當孝敬父母於身前,單寄贍養之費,則如豢養也,又豈可謂孝?若必游於遠方,則必使父母知其方向,以解相思之情;若有事,亦能使知也。
我這次生病住院,孩子在外求學,我需要她幫忙的時候卻幫不上,走遠了真難啊!適逢開學,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還要一大筆路費。我也明白孩子的心思,只能淚汪汪地勸她不要回來,我能行,其實心裡依賴得不行而沒辦法,只能讓先生與親侄女、外甥女,兄弟姐妹輪流來守護。這一下子就考慮到,現在還年輕就這樣,我和先生都老了呢?孩子要是遠行,我們該怎麼辦?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我後悔把孩子培養得太優秀》的文章,那位父母把孩子培養的太優秀了,送出國去了,而孩子卻如黃鶴一去不復返,在外創業,成家立業再也沒回來。就是等他們病重想見他的時候,他也沒有回來,最終那父母倆後悔而終。
「百善孝為先!」希望當兒女的也能明白父母的心思,父母在不遠行,人一生能陪伴父母終老不容易,特別是現在流動性特別大的社會,怎樣做到遠行必有方,是值得每個兒女,每個遊子深思的……
❸ 「父母在,不遠行」,真的是這樣嗎你不知道的下半句
我們常說,「父母在,不遠行」,其實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話,被我們忽略掉了,那意思也就完全不一樣了。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自己吃不了苦,也怕吃苦,總是呆在家裡,也不想著出去掙錢,總想著呆在家裡,吃父母的,喝父母的。
而往往他們也有自己的一套觀點,他們認為,古人說得對啊,父母現在還在人世,他們留在父母身邊,照顧父母,陪伴父母,這樣是對的,年輕人就應該陪伴父母,等以後父母不在了,他們才應該無牽無掛的出去闖盪生活。
當然這只是很少一部分人,會有這樣的想法,而我們大多數人,為了生活都是四處奔波,不得不遠離家鄉,遠離親人。
那麼這一句話的完整版是什麼呢?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中,原文是,「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是告訴我們,父母在的時候,不要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目標和具體的去處,這個情況要讓父母知道,以免父母擔心 。
所以,並不是說父母在了,我們就不能離開家了 。
當然,不管我們身處何地, 工作再忙,也要多抽出點時間去陪伴父母,有時,多打一個電話,多一句問候,父母就很欣慰了。
多抽出點時間,陪陪自己父母,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那時我們再抱憾終生!
如果你也喜歡這段內容,歡迎點贊關注,支持一下西米,西米與你一路同行,有 情感 問題私信我。
❹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遠方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原文是「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敬父母(遠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斗。
「父母在,不遠游」意義在於,人從出生到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幫助,即使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在中國依然需要依靠父母照看孩子或者洗衣做飯。但同時也也意味著你需要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父母只要存在,你就不能遊走得太遠。一方面,父母鞭長莫及,沒辦法照顧你的生活,另外你也無法照料父母。
在中國,父母對下一輩是不計回報,無私奉獻。因此「可憐天下父母心」一說,孝順的兒女自然不會遠離父母,在他們年老走不動的時候,能夠照顧他們,這筆「等發達了,衣錦還鄉」更能讓父母感受到你的孝心。
當然,古人也不是一味強調愚忠愚孝桐襪衫。後半句又加以說明「遊必有方」局腔。如果你真的有能力,因為工作或者學習遠走高飛。屬於合理的范疇。只需告好拆訴父母,出門遠離的原由,還是能被社會所接受的。
因為一方面沒有目的和方向就容易做錯事,另一方面更會讓你的父母為此更加牽掛和擔心。而因為自己的莽撞讓父母擔心牽掛,在孔子看來也是不孝的一種表現。
簡單一句話看似蜻蜓點水,但實際上道盡孝道的全部要點。所以說為人子,當常懷孝心,多行孝道事。
❺ 如何看待「父母在,不遠行」這句話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這句話讓我想起: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版不待。我是離開家鄉多年權的人,年少時總想著家裡有父母等著,從沒想過他們會匆匆離開,而現在子欲養而親不在了,所以有父母的孩子,多陪陪家人,多盡盡孝心。不遠游,遊必有方。不要讓家人擔心。
❻ 不遠行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原意是:父母在,不遠行。意思是父母親還在,就不要遠行,以免耽誤照料父母。
❼ 父母在,不遠行的意思是什麼
父意思是:自己的父母在人間時,自己還有歸處,可以回家,可以看父母。而不在了,就連老家也極少回去了。這句話意指父母在時,要多加孝順。
父母在,我們還有家,每逢節假日我們還能有個心心念念牽掛相聚的地方,可以思念家,父母不在了,我們就成了孤兒,忙忙碌碌無人喝彩,最後只剩下歸往人生最後的歸宿。雖然我們也會成家但是有一個我們生活從小至成年的家不在了,人大半生生活和思念的家不在了,所以要孝順父母。
(7)父母不宜遠行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畢淑敏,1952年10月出生於新疆伊寧,中共黨員,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業,注冊心理咨詢師。中國作協第九屆全委會委員。
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歷任衛生員、助理軍醫、軍醫等。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07年,畢淑敏以365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2007第二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14位,引發廣泛關注。
著有《畢淑敏文集》十二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女心理師》《鮮花手術》等暢銷書。她的《學會看病》選入語文(人教版)5年級上冊第20課。
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❽ 怎麼看待「父母在不遠行」這句話
個人覺得有點太守舊了,就算在外也可以常回家看看的。
❾ 父母在不遠行出自哪裡
2,希望你且行且珍惜!
❿ 「父母在,不遠游」,還有後半句原來我們都被誤導了!
「父母在,不遠游」,還碰李舉有後半句?原來我們都被誤導了!?「父母在,不遠游」這句話出自《論語》中的《擾雹季氏篇第十六》,是孔子的學生子夏對孔子說的。這句話的大意是,父母在的時候,不要遠行;父母去世後,才可以遠行。為什麼呢?因為,父母在的時候,孩子能得到父母的照顧,能夠得到父母的關愛,孩子在父母的身邊,就會有安全感,就不會感到孤單。父母去世後,孩笑碧子就會失去父母的庇佑,就會感到無依無靠,這時候,孩子才會想起遠方的父母,才會想起父母的養育之恩和父母曾經的教誨,才會有遠行的想法。這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了,孩子就會想要去遠方,去尋找自己的父母,這就是「父母在,不遠游」的後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