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和現代對父母的稱呼都有哪些
●父母:父母足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義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本生母」。
父母稱為高堂、雙親、椿萱。自稱父母、兄妹,父為家父家嚴,母為家母家慈,兄妹為家兄、舍妹。兄弟稱為昆仲、棠棣、手足、胞兄胞弟。稱別人的父母稱為令堂、令尊,稱別人的兄妹為令兄、令妹。
夫稱妻為內室、內人、拙荊,妻稱夫為夫婿、郎君、夫君。夫妻稱為伉儷、配偶、伴侶、佳偶。岳父稱為丈人、老岳、泰山。稱乾爹為義父,自稱為義子
父母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 12 )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父,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願等意。
( 13 )義母:指是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母。
唐代以前的古書中,茶的稱呼有多種,有「荼」、「」、「荈」、「檟」、「蔎」、「詫」、「茗」、「葭」、「葭萌」等,其中以「荼」字用得最多,但當時「荼」是一個多義字,「荼」有時是指苦菜,有時是指茶。後來,大概是為了區分苦菜和茶,將指茶的荼字加一個「木」字旁,因此就有了「」。在唐代以前「荼」和「」,是茶的常用文字稱呼,讀音一般仍讀茶(cha)音。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湖南省有個茶陵縣,是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於古長沙國置的縣稱「荼陵縣」(因產茶多而名之,「荼」字漢時就音茶)。「葭萌」也是古代茶的稱呼,明代楊填《郡國外夷考》稱「《漢志》:『葭萌,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之謂茶曰葭萌,蓋以茶氏郡也』。」可見,在茶陵縣之前早已有以茶命名的縣城---「葭萌縣」。
茶文字的規范,自隋代的一本字典性質的書《廣韻》開始,它同時收有「荼」、「」、「茶」字,並說明「茶」是「荼」、「」的俗稱,因此唐代開元年間官修《開元文字音義》中就正式收入了「茶」字,專指茶樹和茶葉,到陸羽寫《茶經》時,就只用《茶》字,而不用「荼」和「」了。
「茗」字在很多古書中,有的是指茶的嫩芽,有的把它指作晚採的茶,即「早采者稱茶,晚采者稱茗」。但現代語言中,往往將茗作為茶的雅稱,似乎「品茗」比「飲茶」更雅緻些。
黎民,指庶民,人民,泛指普通百姓。
"黔首"(qián shǒu)是中國戰國時期和秦代對百姓的稱呼。戰國時期已經廣泛使用,含義與當時常見的民、庶民同。
黔,黎也。上古傳說,當著炎帝被蚩尤所逐逃到涿鹿,求助於軒轅黃帝、並結成部落大聯盟共同攻打蚩尤之時,將戰敗被俘的九黎人,則稱作"黎民",和"百姓"相區別。黔首在當時有戰俘奴隸的含義。
古代社會等級森嚴,普通人只能穿著麻織的布,質粗而價低,所以「布衣」也成了百姓的代稱。百姓又稱作白衣、白士、白丁,是指沒有功名的人,如劉禹錫《陋室銘》里就說:「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除此之外,百姓還被稱為庶民,庶也即眾多的意思。另外,「氓」也是古代對百姓(多指失去土地從外遷來的居民)的稱呼。如《詩經·衛風》中就有《氓》篇,寫了一個負心的小夥子。而草民、生民、平民、小民、民眾、丁口也都有百姓的意思
百姓是古代最常用來稱呼普通民眾的詞,除此之外,關於百姓的稱呼還有很多,比如黎民,《禮記·大學》載:「以能保我子孫黎民。」這里的黎民就解釋為「眾也」。與此相近的還有黎庶、黎首、黎元等,如杜甫名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有詩句:「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這里的「黎」是「黑」的意思,與古代百姓所戴頭巾有關,古時候百姓是將頭發挽成髻,包上頭巾,而當時規定百姓只能用黑色頭巾,故稱百姓為黎民。黔首也是用來稱呼老百姓的,這在戰國就比較流行。《呂氏春秋》、《戰國策》、《韓非子》等書中就都出現過黔首這個詞。「黔」即「黑」的意思,當時的老百姓不能戴冠,黑黑的頭發露在外面,所以被稱為「黔首」。另一種說法也是認為百姓只能用黑色頭巾。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於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古代社會等級森嚴,普通人只能穿著麻織的布,質粗而價低,所以「布衣」也成了百姓的代稱。百姓又稱作白衣、白士、白丁,是指沒有功名的人,如劉禹錫《陋室銘》里就說:「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除此之外,百姓還被稱為庶民,庶也即眾多的意思。另外,「氓」也是古代對百姓(多指失去土地從外遷來的居民)的稱呼。如《詩經·衛風》中就有《氓》篇,寫了一個負心的小夥子。而草民、生民、平民、小民、民眾、丁口也都有百姓的意思。
按《史記》,匈奴人的先祖是夏朝王國的遺民,向西遷移的過程中融合了月氏、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的白種人。《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夏後氏之苗裔,曰淳維(獯鬻、薰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話說:「淳維(薰育、獯鬻)以殷時奔北邊。」意即夏的後裔淳維(獯鬻、薰育)在殷商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淳維又作薰育、獯鬻、薰粥、葷粥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即是中國所稱的匈奴。)部分學者根據《史記》記載的後半段文字,認為匈奴原是山戎、獫狁、葷粥。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
父親 母親 阿瑪 額娘 太後 老佛爺等
自古至今,中國女性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贏得了廣泛的尊敬和愛戴。由此,在古籍詩文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對她們的尊稱、敬稱,美稱和雅稱。
「女士」,源於《詩經》「厘爾女士」,孔穎達疏「女士,謂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為和才華,即對有知識、有修養女子的尊稱。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記載:「看她是個女流,倒有許多豪傑的光景。」這是對舊時女人的泛稱。
「女郎」,古樂府《木蘭辭》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壯志之意,也是對年輕女子的代稱。
「巾幗」,源自《晉書》,是古代婦女頭上的裝飾物,藉以代表女性。當時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馬懿挑戰,對方不應戰,諸葛亮便把婦女的頭飾遺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個女人。後來,人們常把婦女中的英雄豪傑稱之為「巾幗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學問並當過掌管宮廷王後禮儀、典籍、檔案工作官員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婦女的衣著裝飾,泛稱女性。多在小說、戲劇中出現此詞。《紅樓夢》第1回:「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溫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學作品中常見此稱謂。《詩經?周南?關睢》:「關關睢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妙齡少女」,指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絕代佳人」,指當世無雙的美人。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故對年輕美麗的女子總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麗人」、「玉女」、「嬌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稱。
「掃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櫛進士」,指才華橫溢的女子。
「冶葉倡條」,指輕狂嬌艷的女子。
「軟玉溫香」,指溫柔年輕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拋棄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戶人家的美貌女子。古樂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之句。
美麗而堅貞的婦女被稱為「羅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婦女被稱為「無鹽」。
尊稱別人的女兒為「千金」、「令媛」、「女公子」。
稱別人的妻子為「太太」、「夫人」,此外還有「會閫」、「室人」、「令間」之稱。稱自己的妻子為「賤內」、「內子」、「內助」、「中饋」、「糟糠之妻」等等。
在女子稱謂中,「母親」是最偉大而高尚的。清《冷廬雜識》中載:《爾雅》對母親稱「妣」,《詩經》稱「母氏」,《北齊書》稱嫡母為「家家」,《漢書》列侯子稱母為「太夫人」。其他記載還有:帝王之母稱「太後」,官員之母稱「太君」,一般人之母稱「媽媽」。
古代社會對他人的代稱,一般包括對家人、親屬、朋友的稱謂以及其他稱謂。對親屬的稱呼,尊稱自己的父母為「家嚴」、「慈母」、「堂上」、「膝下」等。若是姻親關系則加一「姻」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若有世誼關系的加一「世」字,如「世伯」、「世兄」等。若是姻世關系的加「姻世」二字,如「姻世伯」。對家人的稱呼,妻子稱丈夫為「夫君」、「良人」、「相公」、「官人」、「外子」等,丈夫稱妻子為「荊人」、「賤荊」、「拙荊」、「糟糠」、「中饋」、「大嫂」、「大姐」等。
對別人的晚輩稱「令郎」、「令嗣」、「令愛」、「令婿」等,對自己的晚輩稱「弱息」、「犬子」、「小犬」、「息子」、「息女」、「息婦」、「東床」等。對朋友的稱呼,一般的互稱則加一個「仁」字,如「仁兄」。根據具體的關系不同,又劃分為同學、同事等。同學之間的稱謂為「同窗」、「同科」、「窗友」、「硯友」等,同事之間的稱謂為「同仁」、「同察」、「同人」、「同僚」、「同年」、「同寅」等。
2. 父母的別稱和雅稱
父母的別稱和雅稱: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父親的雅稱: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父,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願清廳等意。
母親的雅稱:母、母親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跡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答州隱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本生母」。
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義母:指是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母。
3. 稱謂父母的古雅的詞是些什麼
「家父、家君、家尊、家嚴」都可用於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稱昆仲、手足。
夫妻稱伉儷、配偶、伴侶。
同輩去世稱: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
雖人兄妹稱:令兄、令妹。
雖人兒女稱:令郎、令媛。
妻父稱:丈人、岳父、泰山。
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稱: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統稱:男稱須眉、女稱巾幗。
夫妻五方去世稱:喪偶。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學校稱:寒窗、雞窗。
同學稱:同窗。
4. 古稱父母雅稱
父親的雅稱有:嚴親、嚴君、所天、太公、椿堂、椿庭、椿舍、尊君、尊府、尊大人、府丈等。母親的雅稱有:尊慈、尊堂、尊萱、慈親、仙萱、壽堂、太君、家慈、北堂、堂萱、萱室、萱親、萱闈、慈闈、堂前、北堂萱等。
古稱父母雅稱
慈親原指慈愛的父母,後多指母親。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稱「令尊」。
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可以是家母、家慈,稱已死去的母親為先妣,對別人母親的尊稱是令堂或者令壽堂。
5. 父母的雅稱 父母的雅稱有哪些
父母的雅稱:
1、父親的雅稱有:嚴親、嚴君、所天、太公、椿堂、椿頃圓庭、椿舍、尊君、尊府、尊大人、府丈等。
2、母親的雅稱有:尊慈、尊堂、尊萱、慈親、仙萱、猛乎缺壽堂、太君、家慈、北堂、堂萱、萱室、萱親、萱闈、慈闈、堂前、北堂萱等。枝辯
6. 古人對父母的稱呼有哪些
對母親的雅稱叫家慈、慈母、萱堂、高堂、慈闈等。
一、家慈
又稱「家母」,對人稱自己的母親。稱自己的母親為家慈,含有謙恭平常之意,與「家嚴」相對。
示例:家嚴家慈自然有晚生的兄弟滑臘團照顧。院台不必擔心。
二、慈母
舊時謂「父嚴母慈」,故稱母為「慈母」,較早見於《儀禮信橘》。
示例:人說「嚴父慈母」,我家是「慈父嚴母」。
三、萱堂
在中國的文化意象里,萱草代表母親和孝親。古時候,母親居屋門前往往種有萱草,人們雅稱母親所居為萱堂,於是萱堂也代稱母親。
示例:萱堂已知,公子勿慮,不久當有佳音。
四、高堂
指父母親。古時高堂指父母居處,所以古代的子輩為局喊尊重父母,在外人面前不直說父母而叫「高堂」。
示例:「新娘」蓋著紅帕頭和「新郎」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
五、慈闈
亦作「慈幃」。意思是:舊時母親的代稱;封建時代以皇後母儀天下,故亦以稱皇後。
示例:《秋夜次秀元三妹韻兼呈伯兄》:「眉山兄弟天涯別,應念慈帷老病侵。」
7. 父母古代的尊稱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2)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8. 古人怎麼稱呼自己的父母
1、父母的稱呼: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2、兄弟姐妹的稱呼:
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稱昆仲、手足。
3、夫妻的稱呼:
夫妻稱伉儷、配偶、伴侶。
4、同輩的稱呼:
同輩去世稱: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5、對別人父母的稱呼:
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
稱人兄妹稱:令兄、令妹。
6、對別人女兒的稱呼:
稱人兒女稱:令郎、令媛。
妻父稱:丈人、岳父、泰山。
7、對別人家庭的稱呼:
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稱:寒舍、舍下、草堂。
(8)父母的雅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古代社會對他人的代稱,一般包括對家人、親屬、朋友的稱謂以及其他稱謂。對親屬的稱呼,尊稱自己的父母為「家嚴」、「慈母」、「堂上」、「膝下」等。
若是姻親關系則加一「姻」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若有世誼關系的加一「世」字,如「世伯」、「世兄」等。若是姻世關系的加「姻世」二字,如「姻世伯」。
對家人的稱呼,妻子稱丈夫為「夫君」、「良人」、「相公」、「官人」、「外子」等,丈夫稱妻子為「荊人」、「賤荊」、「拙荊」、「糟糠」、「中饋」、「大嫂」、「大姐」等。
對別人的晚輩稱「令郎」、「令嗣」、「令愛」、「令婿」等,對自己的晚輩稱「弱息」、「犬子」、「小犬」、「息子」、「息女」、「息婦」、「東床」等。對朋友的稱呼,一般的互稱則加一個「仁」字,如「仁兄」。
根據具體的關系不同,又劃分為同學、同事等。同學之間的稱謂為「同窗」、「同科」、「窗友」、「硯友」等,同事之間的稱謂為「同仁」、「同察」、「同人」、「同僚」、「同年」、「同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