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母上大人對應父親叫什麼
父親大人。
母親稱為母上大人,對應父親就叫父親大人或父上大人。
母上大人和父上大人是日語中對父母的敬稱,父上和母上這種等級的敬語在現代日本社會已經很少見,基本消失。現在對於父母的稱呼簡化成了爸爸、媽媽。
母 mǔ 媽媽,娘:母親。母性。母系。慈母。母憂(稱母親去世)。
對女性長輩的稱呼:姑母。舅母。 雌性的,與「公」相對:母雞。 事物據以產生出來的:母國。
母校。母音(母音)。 一套東西中間可以包含其他部分的:螺絲母。子母扣。 姓。 女子父公 筆畫數:5; 部首:母; 筆順編號:55414。
(qīn,qìng,)親 (親) qīn 有血統或夫妻關系的:親屬。親人。親緣。雙親(父母)。親眷。 婚姻:親事。 因婚姻聯成的關系:親戚。親故。親鄰。親朋。
稱呼同一地方的人:鄉親。 本身,自己的:親睹。親聆。親筆。 感情好,關系密切:親密。
相親。親睦。親疏。 用嘴唇接觸表示喜愛:親吻。 疏 親 (親) qìng 〔親家〕夫妻雙方的父母彼此的關系或稱呼(「 (親)家」讀輕聲)。
疏 筆畫數:9; 部首:亠; 筆順號:414311234。
父親影響力的大小主要取決於3個因素,首先是父親的人格。《三字經》中五代的竇燕山5個兒子都成了當朝官員,在當時是個成功父親典型。
他在做父親以前曾經是個奸滑的商人,後來改過做了一個受人尊重的好人,這才有了成功培養5個兒子的佳話。
從他的故事就可看出父親的人格力量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其次,父親影響力的大小還要看他在社會中的地位如何。最後,還要看父親在家庭中的地位。
父親的優點是心胸開闊,實踐范圍相對母親要廣泛一些,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比較理智,看得長遠。而且成熟的父親應變能力也較強。
所以我認為父親在家庭中的作用主要是兩個。一是建立良好的家風,二是做好家庭關系的導演。
父親不必像母親那樣事事都關心到,但是關鍵時候必須能夠緩解家庭矛盾,減少沖突。為父之道,也講究一個「有所為有所不為」。
B. 我國古代對父母稱呼都是怎麼叫的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對對方的妻子稱令正,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對方兄弟稱昆仲、昆玉、令兄(弟),對對方的兒子稱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對對方的女兒稱千金、玉女、令愛等等,因多見於口語。
(2)父母的別稱叫什麼擴展閱讀:
相關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
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C. 爸爸媽媽簡稱叫父母那爺爺奶奶簡稱叫什麼
爺爺奶奶簡稱祖父母。外公外婆簡稱外祖父母。
D. 古代的父親有哪幾種稱呼
古代稱呼父親的詞很多,有:
1、阿父
《南史·謝誨傳》:「女為彭城王義康妃,……(誨誅,)誨女被發徒跣與誨訣曰:'阿父!大丈夫當橫屍戰場,奈何狼藉都市?』」
2、阿公
對父親的方言俗稱。《南史·顏延之傳》:「(顏延之)嘗與何偃同從上南郊,偃於路中遙呼延之曰:'顏公!』延之以其輕脫,怪之,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見呼為公?』偃羞而退。」
3、阿伯
對父親的一種口語稱呼。清人梁章鉅《稱謂錄·一·方言·稱父》:「吳俗稱父為阿伯」。
4、阿耶
《樂府詩集·二五·木蘭詩》:「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今耶則作爺。
5、阿翁
明代著名小學家方以智《通雅·十九·稱謂》中有這樣的話:「方言:秦晉隴謂父為翁;今人作書於子,自稱阿翁;稱人之父曰乃翁。」按,方氏此說有失允當,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在《示兒》詩中有「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乃翁」乃是陸游自指,而非稱呼他人之父。
6、阿爹
《續古文苑·二十·漢·戴良·失父零丁》:「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傷。」
7、阿媽
這是女真人對父親的口語稱呼,《元曲選·缺名·貨郎旦·三》:「阿媽有甚話,對你孩兒說呵,怕做甚麼!」
8、家父
對別人稱呼自己的父親。《太平御覽·三四六·三國魏曹植·寶刀賦》:「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寶刀五枚,三年乃就。」這里的「家父」,是曹植對其父親曹操的稱呼。
9、家君
既用做對自己父親的稱呼,也用做對別人父親的稱呼。唐朝王勃《滕王閣序》:「家君做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10、家大人
清代著名的小學家王引之在他的著名著作《經義述聞》里每一篇的開首都要冠上一句話:「家大人曰」,「家大人」,即王引之稱呼自己的父親王念孫。
11、家嚴
金庸《天龍八部》:「甘寶寶問道:'令尊可好?』段譽道:'家嚴身體康健,托賴諸事平安。』」「家嚴」,是段譽對甘寶寶講話時稱呼自己的父親段正淳。
12、家翁
《隋書·長孫平傳》:「鄙諺曰:不痴不聾,未堪作大家翁。」
13、家尊
稱呼別人的父親。《世說新語·品藻》:「謝公(就是謝安)問王子敬(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君書何如君家尊?』答曰:'固當不同。』」「家尊」,在這里是謝安對王獻之父親王羲之的稱呼。
14、家公
對自己父親的稱呼。《後漢書·二七·王丹傳》:「(侯霸)遣子昱候於道,昱迎拜車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與君結交,何為見拜?』」也用做對別人父親的稱呼,《孔叢子·執節》:「申叔問子順曰:'子之家公,有道先生,既論之矣。今子易之,是非焉在?』
15、先父
對自己死去的父親的稱呼
16、先君
《三國志·吳志·孫策傳》:「以堅部曲還策。」裴松之注引《吳歷》曰:「先君(即指孫堅)與袁氏共破董卓。」也用做對別人死去父親的稱呼,如《魏書·穆紹傳》:「老身二十年侍中,與卿先君亟連職事。」
17、先府君
對自己死去的父親的稱呼,蘇洵《嘉佑集·十四·送石昌言使北引》:「憶與群兒戲先府君側。」兒子給父親寫行狀,一般也用這樣的稱呼。
18、先考
這種說法不用於口語,一般在祭文、靈位或者碑文中出現,《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死曰考……」這是稱呼自己死去的父親;也用於稱呼別人死去的父親。
19、先人
對別人死去父親的稱呼。《左傳·宣十五年》:「爾用先人之治命。」這里的「先人」,指的是魏顆已經死去的父親魏武子。
20、先子
女子對丈夫死去父親的稱呼。《國語·魯語下》:「文伯之母聞之,怒曰:吾聞之先子。」韋昭註:「先子,先舅季悼子也。」
21、先舅
女子對丈夫死去父親的稱呼。《爾雅·釋親》:「姑舅,則曰……沒則曰先舅、先姑。」
22、先君子
對自己死去的父親的稱呼。宋邵伯溫《聞見前錄》自序雲:「伯溫早以先君子之故,親接前輩。」
23、先夫子
對自己死去父親的稱呼。清朝錢謙益《重修素心堂記》:「吳江張益之先生,余之先友也。余兒時聞諸先夫子:益之世居越來溪水。」
24、先公
對自己死去父親的稱呼。晉朝陸雲《答兄平原書》:「先公克構,乃崇斯堂。」清朝黃宗羲《移史館先妣姚太夫人事》:「先公被逮,太夫人每夜向北辰而拜,祈聲酸苦。」
25、先帝
現在皇帝對死去的上一代皇帝的稱呼。諸葛亮《出師表》:「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26、先卿
古代君主對臣子已經死去父親的敬稱。顧炎武《日知錄·先卿》:「稱其臣為卿,亦可稱其臣之父為先卿。」
27、先嚴
對死去父親的敬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四回:「兄弟襁褓時,先嚴、慈便相繼棄養,虧得祖父撫養成人,以有今日。」
28、老爺子
對父親的方言稱呼。老舍《駱駝祥子》:「'也不是我說,老爺子,』」
29、老公
此說見於《南北史續世說》:對之曰:'老公!子生平畏不得一楸土,今被壓,竟知為人否?』」老公即是高昂對他父親高次同的稱呼,相當於現在的「老頭」。
30、老太爺
《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尊稱別人的父親(也對人稱自己的父親或公公、岳父)。」
31、老爺子
《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對人稱自己的或對方的年老的父親。」
32、老子
對父親的方言稱呼。《紅樓夢》第二十八回《蔣玉函情贈茜香羅薛寶釵羞籠紅麝串》:「王夫人道:'扯你娘的臊!又欠你老子捶你了!』寶玉笑道:'我老子再不為這個捶我。』」
33、老爺
封建社會大家族裡對自己父親的稱呼。《紅樓夢》第三十二回《訴肺腑心迷活寶玉含恥辱情烈死金釧》:「寶玉一面登著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爺和他坐著就罷了,回回定要見我!』」
34、老爹
兒媳婦對公公的方言稱呼。
35、老大人
對別人父親的敬稱。《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各位司、道大人聽掃這里,因為署院說的是他老大人,一齊肅然起敬。」
36、老太公
對別人父親的敬稱。元朝人穀子敬《城南柳》第二折:「當日死了你那老太公,怎麼生下你這個小業種。」
37、老太爺
對別人或者自己父親的敬稱。《紅樓夢》第一百零九回《候芳魂五兒承錯愛還孽債迎女返真元》:「這塊玉還是祖爺爺給我們老太爺,老太爺疼我,臨出嫁的時候叫了我去,親手遞給我的。」
38、老父
對人稱呼自己的父親。《水滸傳》第三十五回《梁山泊吳用舉戴宗揭陽嶺宋江逢李俊》:「不孝逆子,做下非為,老父身亡,不能盡人子之道,畜生何異!」
39、老公公
女子對丈夫父親的方言稱呼。
40、老兒
父親的俗語稱呼。宋朝人趙彥衛《雲麓漫鈔》第二卷:「今人呼父曰爹,語人則曰老兒。」
41、老爺
子女對父親的一種稱呼。元朝無名氏《連環計》第二折:「老爺休道一樁事,就是十樁事,你孩兒也依的。」
42、老尊
父親的別稱。《醒世恆言》第卷《張淑兒巧智脫楊生》:「原來父母雖亡,他的老尊原是務實生理的人,卻也有寫田房遺下。」
43、老漢
對別人父親的稱呼,含有輕蔑的意味。現代著名作家巴金《豬與雞》:「等你老漢兒回來,老子再跟你算帳。」
44、老頭兒
對自己父親的稱呼,有親昵的意味。元朝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一折:「我正在教場耍子,老頭兒呼喚,須緊走一遭。」
45、老頭子
對父親的一種稱呼。王躍文《國畫》:「老頭子,他不端掉我的飯碗就算開恩了。……』」
46、尊大君
《晉書·謝鯤傳》:「溫嶠嘗謂鯤子尚曰:'尊大君豈惟識量淹遠,至於神鑒沈深,雖諸葛瑾之喻孫權,不過也。』」
47、尊大人
也是對父親的一種稱呼方式。《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父子天性,豈能終絕……郎君先回,求親友於尊大人面前勸解和順,然後攜妾於歸,彼此安妥。」
48、尊公
《三國志·魏志·袁尚傳》「十月至黎陽」句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劉表遺譚書:'天篤降害,禍難殷流,尊公殂殞,四海悼心。』」
49、尊府
韓愈《送湖南李正字序》:「李生之尊府,以侍御史管汴之鹽鐵。」
50、尊侯
干寶《搜神記》第十八卷:「後有一法師過其家,語二兒雲:'尊侯有大邪氣。』兒以白父,父大怒。」
51、尊翁
《盪寇志》第九十五回:「尊翁歸天,我還不曾來弔唁。」
52、尊君
《世說新語》中卷上《方正》第五:「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53、尊人
古代指稱父母,近代多用做對方父親的專用敬稱。葉聖陶《北上日記·三月二十七日》:「其尊人方患氣管炎,年已八十有二歲,頗為可慮。」
54、大
對父親的方言稱呼。一般見於北方。
55、爹
對父親的方言稱呼。《廣雅·釋親》:「爹,父也。」這是很多北方人對父親的稱呼方式。
56、爺
《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爺」也作「耶」。
57、伯(讀bê)
對父親的一種方言稱呼。按《說文·人部》:「伯,長也。」段註:「凡為長者皆曰伯。」在宗法社會里,父親是整個家庭的首腦人物,稱父曰伯,或源於此。
58、哥
這種稱呼方式只在古代的某一時期、某些人物曾經如此叫過,並不普遍。一般用做自己和別人說話時稱呼自己父親。《舊唐書·王琚傳》:「玄宗曰:'四哥仁孝』。」這里的四哥指的是唐玄宗的父親唐睿宗。也有父親和兒子交談時自己稱呼自己的。清代梁章鉅《稱謂錄》雲:「淳化帖有唐太宗與高宗書,稱哥哥敕。父對子自稱哥哥,蓋唐代家法如是。」
59、父
對父親的書面稱呼。《詩經·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60、爸
這是隨著普通話的推廣而產生的對父親的單音節叫法。在現在的父親稱呼利用率上和它的雙音節結構「爸爸」相差無幾。
61、叔
這種稱呼范圍不大,自己的父親在家中排行老小的,則對父親如此稱呼,一般是直接面對相稱;這是指的對生身父親而言;稱呼繼父或者養父為叔的則為普遍一些。
62、舅
古代婦女對丈夫父親的稱呼,《爾雅·釋親》:「姑舅在則曰君舅……」
63、父親
這種方式也可看做後綴稱呼。
64、岳父
《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妻子的父親。也叫岳丈。」
65、岳丈見上。
66、泰山
丈夫對妻子父親的稱呼。
67、丈人
對妻子父親的稱呼。《水滸傳》第七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魯智深大鬧野豬林》:「只見眾鄰居,並林沖的丈人張教頭,……」也做「老丈人」。
68、爸爸
這是在普通話通行之後的普遍稱呼法,作為現代漢語的規范性用語而存在的。
69、爹爹
父親的方言俗稱。《宋詩一百首·孔平仲·代小子寄翁翁》:「爹爹來密州,再歲的兩子」
70、公公
妻子對丈夫父親的稱呼。《紅樓夢》第十一回《慶壽辰寧府排家宴見熙鳳賈瑞起淫心》:「秦氏拉著鳳姐兒的手,強笑道:'這都是我沒福:這樣好的人家,公公婆婆當自家女孩似的待……』」
E. 哪些詞代指父母
爸爸的別稱:父親、爹、爹地、家父、家嚴、家尊、老爹、老爸、老頭子、老爺子、大大、阿爹、阿爸、老豆、阿翁、阿公、家君、家大人、阿父……
母:母親的簡稱
家慈:對人稱自己的母親
慈母 舊時謂「父嚴母慈」,故稱母為「慈母」。
家母 或謂家慈,是對別人稱自己母親的謙語詞。
萱堂 古代人們對母親的稱呼。
高堂 指父母親。
慈闈 亦作「慈幃 」。亦作「慈帷」。 1.古時母親的代稱。
慈親 特指母親。
生母 生育自己的母親,謂生身之母。
媽媽 即母親,是母親的口語,是天下最美的稱呼。
娘 對母親的稱呼,是一種親屬關系的稱謂,是子女對雙親中女性一方的稱呼。通「媽媽」。
娘娘 母親的一種稱呼。
家家 六朝時對嫡母的稱呼。
額娘 滿族人對母親的稱呼,滿語eniye的音譯。
娘親 母親的一種稱呼。親屬關系稱謂的一種,是子女對雙親中女性一方的稱呼。
老媽子 南方的習慣,老媽子是指母親的意思,表示一種親貼。
義母 1.非本生之母而拜認為母者
養母 被撫養人的非生身之母,常常稱呼撫養和自己沒有血緣關系(非親生)子女的女性,養母是和生母\後母並稱的。
繼母 生父再婚後的妻子。父親的繼配。又稱後母、晚娘、晚媽。
阿姨 對繼母的稱呼。
嫡母 父之正妻為嫡母,相對庶母而言。
庶母 宗法制度下,子女對父親的妾的稱呼。舊時嫡出的子女稱父親的妾。
乾娘 指義母,非本生之母而拜認為母者。名以上的母輩,沒有血緣關系。
令堂 也稱「令壽堂」,古漢語對別人母親的尊稱,稱對方母親的敬詞。
先慈 即亡母。古時自稱去世的母親。「先」含有懷念、哀痛之情,是對已死長者的尊稱。
先妣 對已離世的母親的稱呼。
顯妣:對亡母的美稱。
口語中,母親還有一些不同的稱呼,包括阿媽,阿娘、阿母、老母、老媽等稱呼。
F. 古代父母的雅稱
古代對於父母的雅稱有雙親、高堂、嚴君、尊親、本親、慈親、慈膝、嚴親、親闈、親庭、椿萱、椿庭萱室、恩慈、二尊、怙恃、極尊、具慶等,其中嚴君、嚴親也可用來單獨稱呼父親。
古代父母的雅稱
在古代,尊為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為「家尊」,稱呼對方的父親可稱為「令尊」。
古代父親的雅稱有太公、椿堂、椿庭、椿舍、尊君、尊府、府丈、家尊、嚴親、家君、家嚴、家翁、家公等,如果在稱呼前加上一個先字,代表已經逝去的父親。
古代母親的雅稱有尊慈、尊堂、尊萱、仙萱、壽堂、家慈、北堂、堂萱、萱室、萱親、萱闈、堂前、慈闈等。
G. 我國古代對父母稱呼都是怎麼叫的
在我國古代,對父母的稱呼有以下幾種:
1. 父親:父親一般被稱為「父親」、「爹」、「爹爹」、「老爸」、「父王」、「老爺子」等。
2. 母親:母親一般被稱為「母親」、「娘」、「娘娘」、「老媽」、「母後」汪旁、「媽媽」等。
3. 祖鏈槐父:祖父一般被稱為「祖父」、「爺爺」、「爺」、「祖宗」等。
4. 祖母:祖母一般被稱為「祖母」、「奶奶」、「奶」、「祖婆」等。
5. 外祖父:外祖父一般被稱為「外祖父」、「外公」、「外爺爺」等。
6. 外祖母:外祖母一般被稱為「外祖母」、「外婆」、「外媽媽」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社會中,父母的稱呼也有一定的禮節棚陵友性,根據身份、性別、親密程度等因素不同,稱呼也會有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