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知道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的背景和賞析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的現代小說家川端康成寫的一篇小小說。
作者懷著淡淡的哀怨,描寫了在一艘輪船上發生的至親至愛的故事,優越的條件,割不斷父母對子女的情素,動人肺腑的親子之愛正是日本傳統文化的精粹——平凡的故事,催人淚下。
賞析: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小說家川端康成寫的一篇小小說,它通過一對窮夫妻最終拒絕優越的條件,不願把自己的任何一個孩子給富人的故事,表現了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小說字里行間既表現了濃濃的愛心,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充分展示了文學作品情感復雜多樣的藝術魅力。
一、濃濃親情 愛心無限
川端康成以他慣有的柔膩的纖細筆觸,描寫了在一艘輪船上發生的至親至愛的故事。在這里,無論多麼優越的條件,也割不斷父母對子女的情愫。「我們已經沒有能力扶養這四個孩子了。話雖然這么說,但是決不會把他們扔了」,聽,沒有豪言壯語,卻也擲地有聲,只因為有親情的力量、愛的力量!
當女傭提出「東家」想向窮人要一個孩子時,「到了他家的孩子,不僅能夠過好日子,而且可以繼承財主的家業。另外,我家太太還要贈送你們一百元,作為酬謝」,三個優厚的條件一清二楚,這對於「衣衫襤褸,那副寒酸相也引人注目」窮人來說,具有多麼大的誘惑力呀!但這位父親的表情「卻十分猶豫」,要與孩子的媽媽「商量之後才能決定」。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父親本該滿口答應,可他卻「猶豫」了,為什麼呢?理智告訴父親,答應女傭的要求,因為這樣既能使兒子有一個光明的前途,還可以解決家庭的實際困難,以免「爹媽兒女一家六口餓死在一起」;可「對子女的一顆至親至誠的愛心」卻一再地反對這樣做。理智與感情之間斗爭的結果,最終還是舍不下這份親情。所以,窮人夫婦把七歲的大兒子給財主太太後,分手時,父母「眼含熱淚,難割難舍」,這時,濃濃的親情已經打動了窮人夫婦,他們其實已經開始後悔了。
「第二天早晨」,「那位父親領著5歲的二兒子的手,無精打彩地走進那財主的太太的客艙」要求用二兒子把大兒子換回去,理由是長子是「我們家的接班人」。「無精打彩」一詞內涵豐富,父親可能因為思念大兒子徹夜未眠,甚至與母親整晚討論怎樣換回大兒子,總之,一個「無精打彩」把親子之愛寫得動人肺腑。緊接著,當天傍晚母親又要用三歲的小女兒來換二兒子,理由似乎很可笑,二兒子「從眉眼長相到說話的噪門,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樣」,如果把二兒子給了人,「就像把婆婆扔了一樣不好受」。這個理由其實是談的孝順父母的話題,是與上一代的親情不斷的一個側面體現。
「事情到這兒還沒完」,窮人夫婦的後悔之情達到頂點了,「他們一見財主夫人什麼也說不出來,竟然痛哭失聲」,先聲奪人,以哭感人,真是「未成曲調先有情」。財主的太太莫名其妙,兩口子邊哭邊訴衷腸,「把那麼個無知的孩子給人家,連我自己都覺得這當爹的冷酷無情。……與其舍掉一個孩子,還不如爹媽兒女一家六口餓死在一起好」,語言平淡朴實、真誠感人,連財主夫人也深受感染,「不由得跟著悲傷起來,禁不住落淚」,「當爹媽的心我完全理解」,至此,親情戰勝了物質,戰勝了「理智」。
二、淡淡感傷 縷縷哀怨
川端康成父母早逝,他的作品大多是淡紫色的,透溢著隱隱的幽謐和淡淡的哀怨,《父母的心》同樣具有種風格特徵。
故事的結尾盡管寫「那一家六口終於又團聚了」,但仍使讀者為這一家六口擔心,他們能否度過這艱難的歲月呢?他們是不是真的會「一家六口餓死在一起」?總覺得有一縷哀怨的情調,產生一種傷感的情緒。
綜上所述,川端康成無論是潑墨描寫濃濃的親情,還是輕點丹青流露淡淡的哀怨,總能扣動讀者的情弦,引起強烈的共鳴,展示其大手筆的魅力。
2. 父母的心 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作者懷著淡淡的哀怨,描寫了在一艘輪船上發生的至親至愛的故事,優越的條件,割不斷父母對子女的情素,動人肺腑的親子之愛正是日本傳統文化的精粹——平凡的故事,催人淚下。
諸位,把眼睛閉上五分鍾,然後平心靜氣地想想父母或者母親試試看。你們的父母是如何深深地愛著你們,懷念子女的父母之心是多麼溫暖、多麼廣闊,直到現在不是依然使大家感慨萬千、激動不己的么?啊,用不著閉上眼睛,你們大家無論早晚不是深深地感到雙親之恩么?這個故事,肯定也是讓你們知道父母之心是多麼偉大的故事之一。 輪船從神戶港開往北海道,當駛出瀨戶內海到了志摩海面時,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著華麗、引人注目、年近四十的貴婦人。女傭和打雜兒的片刻不離左右。 與此成對照的是,有個四十歲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他帶著三個孩子,最大的七八歲。孩子們看上去個個聰明可愛,可是每個孩子的衣裳都污跡斑斑。 不知為什麼,高貴夫人總看著這父子們。後來,她在老女傭耳邊嘀咕了一陣,女傭就走到那個窮人身旁搭訕起來: 「孩子多。真快樂啊!」 「哪裡的話,老實說,我還有一個吃奶的孩子。窮人孩子多了更苦。不怕您笑話,我們夫妻已沒法子養育這四個孩子了!但又捨不得拋棄他們。這不,現在就是為了孩子們,一家六口去北海道找工作啊。」 「我倒有件事和你商量,我家主人是北海道函館的大富翁,年過四十,可是沒有孩子。夫人讓我跟你商量,是否能從你的孩子當中領養一個做她家的後嗣?如果行,會給你們一筆錢作酬謝。」 「那可是求之不得啊!可我還是和孩子的母親商量商量再決定。」 傍晚,輪船駛進相模灘時,那個男人和妻子帶著大兒子來到夫人的艙房。 「請您收下這小傢伙吧」夫妻倆收下了錢,流著眼淚離開了夫人艙房。 第二天清晨,當船駛過房總半島,父親拉著五歲的二兒子出現在財主夫人的艙房。 「昨晚,我們仔細地考慮了好久,不管家裡多窮,我們也該留著大兒子繼承家業,把長子送人,不管怎麼說是不合適的。如果允許,我們想用二兒子換回大兒子!」 「完全可以。」 貴夫人愉快地回答。 這天傍晚,母親又領著三歲的女兒到了財主夫人艙內,很難為情地說: 「按理說我們不該再給您添麻煩了。我二兒子的長相、嗓音極像死去的婆婆。把他送給您,總覺得像是拋棄了婆婆似的,實在太對不起我丈夫了。再說,孩子五歲了,也開始記事了。他已經懂得是我們拋棄他的。這太可憐了。如果您允許,我想用女兒換回他.。」 財主夫人一聽是想用女孩換回男孩,有些不高興,看見母親難過的樣子,也只好同意了。 第三天上午,輪船快接近北海道的時候,夫妻倆又出現在貴夫人的卧艙里,什麼話還沒說就放聲大哭。 「你們怎麼了?」財主夫人問了好幾遍。 父親抽泣地說:「對不起。昨晚我們一夜沒合眼,女兒太小了,真捨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給別人,我們做父母的心太殘酷了。我們願意把錢還給您。請您把孩子還給我們。與其把孩子送給別人,還不如全家一起挨餓……」 財主夫人聽著流下同情的淚: 「都是我不好。我雖沒有孩子,可理解做父母的心。我真羨慕你們。孩子應該還給你們,可這錢要請你們收下,是對你們父母心的酬謝。」 那一家六口終於又團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