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孩子為什麼與父母爭吵
我認為,主要是因為溝通不夠,加上時代的變化差距,老一輩人的想法比較保守,很多新事物不是那麼容易就接受的了,要懂得換位思考。
其次父母期待孩子報恩的心理,是造成孩子與父母之間矛盾也是一種原因。為人父母是件光榮而又很艱辛的事情,如果不以虔誠的態度對待,很難得到後代的「孝順」。試想一下,一個家庭中總是被「我給了你什麼……」「你一定要報答我」的氣氛所籠罩,那麼這怎麼算是一個家庭呢?那簡直成了個亂哄哄的集市。在這種氛圍中,何談家庭的溫暖。那麼,孩子又怎麼能夠健康成長呢?
認真對待生活、敬業愛家、有著良好習慣的父母,應該是能夠得到孩子的尊敬的。否則,當父母要求孩子檢點行為時,孩子的一句話就可以把父母頂到一邊:「你自己不也是這樣的嗎?」所以,我認為,父母能否得到子女的尊敬,關鍵在父母本人的言行表現上。有涵養一些的父母大約還可以想出理由為自己辯護,勸說孩子接受自己的教誨,但沒有涵養的父母,恐怕會因為被孩子戳到痛處更加火冒三丈,會說出極不理智卻又貌似有理的話來:「你怎麼敢這樣同你媽媽說話?不懂得尊敬大人!大人可以這樣,孩子就不可以!你不按我的話去做,我就要懲罰你。」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孩子成了低人一等的東西,哪裡有幸福可言。
B. 您好,我弟弟經常打罵父母,砸東西,經常與人發生爭執,請問屬於精神疾病嗎具體是哪一種謝謝
精神運動性不安症狀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焦慮症的症狀,其表現常常為表情緊張 、心神不寧等,這種症狀的患者從精神和運動性兩方面的情緒行為較為明顯。焦慮症除了這種症狀外,還有其他兩類症狀,我們接著往下看。一是持續性或發作性出現莫名其妙的恐懼 、害怕、緊張和不安。有一種期待性的危險感,感到某種災難降臨,甚至有死亡的感受。患者擔心自己會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發瘋"。70%的患者同時伴有 憂郁 症狀,對目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和樂趣。有時情緒激動,失去平衡,經常無故地發怒,與家人爭吵,對什麼事情都看不慣,不滿意。二是軀體不適症狀。常為早期症狀。在疾病進展期通常伴有多種軀體症狀:心悸、心慌、胸悶、氣短、心前區不適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數加快,全身疲乏感,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簡單的日常家務工作變得困難不堪,無法勝任,如此症狀反過來又加重患者的擔憂和焦慮。還有失眠 、早醒、夢魘等睡眠 障礙,而且頗為嚴重和頑固。此外,還可有消化功能紊亂症狀等。
順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