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如何理解父母對子女的愛
我認為,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卻也是自私的。
無私是因為,他們可以將自己認為是好的,全都給你,給你關心,給你溫暖,讓你對這個世界充滿期待,讓你體會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 樂趣與意義。這種本能,來自人類始祖的遺傳,因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的延續,從而父母想讓自己的孩子得到愛,體會愛,並且得到愛的延續。
自私是因為,他們會將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有用的思想強加到孩子身上,甚至是借著讓孩子有更好的未來的名義,逼迫孩子去做一些無奈的事,以達望子成龍的目的,因為孩子作為他們生命的 延續,他們便認為自己有義務讓孩子有更好的未來與生活。
孩子,對於不同的父母而言,有不同的解釋。愛情的結晶?傳宗接代的媒介?生活的附帶品?(這里不說非親生關系。)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愛,除了自人類始祖遺傳的保護本能,也可以解釋為一個完整家庭的必需行為,或是對人生的一種嘗試,而背景復雜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的愛可能更為復雜(比如,從小缺失父母的關愛的人希望通過愛自己的孩子來彌補生命中這種遺憾)。
其實,人生活在社會里,想要過得開心,就必須向一些事物妥協,比如法律,規則。我們也必須向這種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妥協,接受他們的愛,也以愛來回報他們,但一些自己做人的,生活的原則,我們也要保留,畢竟人要為自己而活才能是稱為活著。
我的分析或許過於無情,但我是帶著科學態度並且十分認真的回答這個問題。不採納不要緊,但希望你認真看看。
2. 如何理解父母對孩子的愛
從生命的形成到生命的孕育、養育都充滿了愛。父母要承擔孕育、養育我們的責任。我們應該在這樣的呵護下,學會珍惜生命、健康成長。
媽媽是孕育我們的大功臣。懷孕時的媽媽很辛苦。媽媽在孕育我們的過程中,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對我們的愛。
母親的偉大
在於其永遠不會放棄和缺席孩子的生活。雖然孩子在降臨伏雹人世的那一刻,就剪斷那根母子同命的血帶,但孩子一輩子也無法剪斷與母親的精神臍帶,無論她們在與不在。這樣的感缺老帆觸在家慈去世經年之後,日益深重,「慈烏含畝失其母,啞啞吐哀音」唐·白居易:《慈烏夜啼》。
我想這可能不僅僅是我個人的感受,而是普天之下所有孩子的通感。這個世界不可能有純然一樣的兩樣東西:不可能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不可能有兩根相同的發絲,但卻有一樣是永遠一樣的,那就是我的母親對我的愛與恩情,你的母親對於你的愛與恩情,所有母親對所有孩子的愛與恩情。
3. 當原生家庭越來越受到關注,子女和父母應該是怎樣的關系
子女和父母應該是長輩和兼朋友的關系,在子女成長的道路上,父母是子女的監護人和老師。但在子女的日常生活中,雙方又能夠像朋友一樣相處。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原生家庭這個詞語也被越來越多人知曉。而且原生家庭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對於原生家庭成長的子女,也有學者進行了專門的研究。
我們都有為人父母的一天,而在升級成為父母以後,子女的教育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多家長雖然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就,但相應的子女教育,卻是十分的失敗,最終導致了家庭生活不幸福。
相信每一對父母,在教育自己子女時候,都想要給子女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以及優越的成長環境。而教育孩子也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提升,並完善自己的能力。
4. 有人說,只有有了自己的孩子,才能真正體會到父母的養育之恩,這句話對嗎應該怎樣孝順父母
只有有了自己的孩子,才能真正體會到父母的養育之恩,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這是因為如果我沒有自己經歷過,那麼我對父母,對父母的養育之中是在一個方面,就是帶孩子的這方面來思考,而不能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想這個問題,而一旦自己有了自己的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能體會到養育孩子的艱辛,教育孩子時出現的各種問題,從而能夠更深的了解到父母養育孩子是多麼的難,以及孩子是多麼的應該理解父母,至於說怎麼孝敬父母?那麼還是要從個人出發,首先要對父母尊敬,其次就是要帶父母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的給出你的幫助,讓他們能夠體會到你的愛
5. 自己有孩子了,才能更加理解父母的愛
現如今我已成家5年,孩子也已經5歲,每次在孩子的身上總能看到自己小時候,也能看到那時的父母。總是會在某個瞬間,讓我重新體會到兒時與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感。
總想給你最好的,用生命去愛你。
就因為你喊了聲」爸爸媽媽」因為你抱了我,親了我,因為你的小手牽著我的大手,我容忍你的小任性,調皮搗蛋,心疼你哭泣失落哀求的小眼神,這些都源於——對你的愛!我愛我的女兒,像我父母愛我一樣。
時不時,我會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小時候,包括我的成長階段。我應該是讓父母最操心的孩子吧。懂事早也很獨立,但感情細膩導致我內心發生了變化,最後迎來了我的叛逆期。扳著手指頭去算,差不多有七年的叛逆時光,直到上大學才慢慢好起來。
我似乎在彌補失去的七年,拒絕成為大人,內心變得很像小孩子,在慢慢感受世間萬物的變化中,我突然發現,我愛著的父母他們老了,我愛著的弟弟他長大了,他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努力上進有出息,也更明鉛襲加懂事體貼。
我都忘記了他是如何長大的?他到父母工作的地方上了大學,他談了個本地的女朋友,他工作也還不錯,前幾天他定下了房子,他應該要永遠呆在那個城市吧,那個有父母有我們小時候回憶的城市。
以前我家沒有房子,我渴望有個房子,等到父母買了房子之後,他們在外地工作,我跟弟弟守著一個房子,卻不知這叫不叫家。有父母的地方才叫家,有家人呆著的地方才叫家。但這個房子是家嗎?
所以,我從未想過要買房子,我還想著去流浪,四海為家。
可我當母親了,開始有了母親的思維方式,開始感同曾經我父母內心的感情,我想安定下來了,我想安安穩穩地在家,想陪著他們。
弟激察弟決定買房後,我才明白。原來他才是那個想要離家的人,我不管他是因為愛情,事業還是其他,他都有一顆離家的心。我很欣慰他長大了,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有能力去做這些事。男兒志在四方,是好事。
爸爸說過,他之所以在城裡買房子是因為想讓我們跳一跳,而我又跳回了鄉下。讓他操心的事又開始了,他擔心我孩子的教育,擔心我們買不起房子,擔心我們以後的生活。媽媽幾次問我,這些年存沒存到錢,我說沒有,還欠了些錢。今年會還清,也會存些錢准備買房子,孩子要上小學了,要麼遷戶口到我家,要麼買套房子。
對於負債的我們而言,買房子的可能性很小。一提到讓她留意周邊的房子時,她就會擔心我們。她甚至跟我說,家裡的房子給我,弟弟有房子了,家裡的房子他也用不上。我說不出來的難過,她對我的關愛以及對弟弟在遠方定居的失落感。我們談了很多,我知道她挺難過的,雖然她假裝高興著。
今天打電話給爸爸,問他的工作如何,要注意身體。然後他又說到幫我留意房子的事,住不住沒關系,就當投資了。我說沒有積蓄,他就急急的說:等會我打電話給你弟弟,後面分期付款剩下的錢節省點用,先給到你買房,今年我也能掙些錢也給你,你們自己再努力點,付個首付。後面的事情也就好辦了,房子也總得有個,經濟上也就這幾年會緊張些,後面就好了。
我一再地跟他們說,不要跟弟弟說這些事,我自己會努力的。我不希望弟激兄弟的女朋友會有些什麼想法,父母幫我帶孩子,已經是對我最大的幫助了。
他們總是這樣,總想讓孩子們都過得很好。
在父母的眼裡,光給你愛是不夠的,他還想給你房子車子票子,總想盡自己的餘生多留些東西給你,而我總害怕子欲養而親不待。
媽媽說,以前抱著你的女兒,一口氣能上五樓,扛著大瓶煤氣也輕輕鬆鬆,現在不行了,空手爬5樓都開始吃力了,做事也沒以前快,遲鈍了許多。
我很喜歡聽父母說以前的事,我的大多回憶都源於他們一遍又一遍的說起過去,我從未像如今一樣愛過我的父母,體諒過他們,解理過他們。
6. 我們做為孩子應該怎麼樣理解我們的父母呢如題 謝謝了
我以前也有這個顧慮我從高中就在外地上學了。我們總是*心安理得*的向父母索取著,我馬上畢業了,在著6年半里我慢慢總結: 1: 交流 有話就和他們分享 (無論好與壞事)好的他門會替你高興,壞的他們會給你好的建議(畢竟他們過的橋比我們走的路多)。像我上高三的時候交了個男友放假回來通電話(電話費當月幾百)他們問我,我試著說了,他們不但沒說我還和我分享了他們情竇初開時的事情,讓我有了正確的目標,後來我和男朋友都考入了不錯的大學,到現在我們一起奮斗找工作。從那後我有事就和他們說反而他們很放心我也很開心。 2: 努力學習 父母養育我們很不容易,他們沒想從我們身上得到任何東西,他不會願意要我們去打工掙的那一點點錢而是想看到我們的成績,他們想我們以後「有出息」這是他們的無償奉獻! 3: 做力所能及的事 請問你給父母端過幾次洗腳水? 請問你吃完飯主動收幾次拾桌子? 請問你主動洗過幾次碗? 請問你有幾次主動給父母捶背? 只這四個問題我有一年回家沒有多做一個假期也就做了一兩次知道么,收拾桌子洗碗後他們說我真的長大了(那時我20了)!我給我爸捶了一會背他就說不用了累壞你(但我看到他笑了)。洗腳水端來了媽的眼睛紅了!他們別無所求只要你有關心他們的那份孝心,不用做多他們就會知道你的心裡有他們關心他們,父母會決的沒白養你、沒白疼你,長大了會疼我們了。這是安慰,父母會很開心! 4: 多在家幾天 有幾年放假回家我覺得和父母呆著,沒意思,要去這個同學家住兩天那個同學家過個夜,小學聚會晚回一會兒(半夜一兩點才回)中學聚會多喝點十點多回,(回家就睡半夜還吐)媽幫你收拾給你端水,看著心疼!雖然嘴上罵你,疼在她心尖上啊!我不領情肯定第二天早上不吃飯就出去「玩」了,他們呢也沒心情吃早飯了,還要工作一天,我們於心何忍!他們就想和他們一起看著你吃早飯,看著你按時睡著!看電視和媽聊聊感情片,和老爸喊喊足球,侃侃拳擊,對這社會、學校的看法。如此而已! 但話說回來這些是你發自內心做的才能讓父母開心讓自己心安!現在我們長大了該為父母付出一點點,不,不如說還那一點點!這輩子我們都還不清,那就做點什麼讓他們開心多渣橡孫活兩年,讓我們多還兩年吧! 這是小女子的拙見,本人自視還沒資格教別人, 互相學習!如鏈
記得採納啊
換個角度去 想 怎麼讓小孩知道父母的苦
呵呵,我17號過生日呢真巧` 你們可以一起去游樂園里玩嘛 畢竟玩的時間不長,去做短時間的旅遊也行
採納哦
朋友,你好!據本人的親身體會,父母不是不理解我們,而是他們和我們交流起來有了代溝罷了,他們愛我們,但是有時做事卻用錯了方法,讓我們感覺他們不理解,不體諒。
父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和我們不一樣,接受的教育不一樣,所以思考問題的角度更是不一樣哦,有時,父母可能做了一些我們認為錯誤的事情,但是,換個角度想想,你若是他們,你會如何。
呵呵,所以,不要那麼抱怨了,畢竟他們是你的父母,生你養你的父母,想想他們對你的愛,你會釋懷的。
以上純屬本人的感受。
多和父母聊聊如敏天,談談心。這是很重要的。和父母聊天談心你自己也會感到前所未有的歡快。交流多了,有什麼問題,就可以好好和他們說了
這其實是生活經驗,父母幾十年的生活經歷造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真實是非常難以改正的。所以要讓父母根據孩子的個性進行差別化培養,去理解孩子,是非常困難的,基本可以說 不可能。
而孩子是沒法選擇父母的,再加上父母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更重要的是孩子是正在成長的,接受能力快,也容易改變,所以才有讓孩子多理解父母。
確實好多的父母都不太會教育孩子,如果孩子不理解父母,就會感到受委屈、很壓抑、不快樂,結果就是孩子受傷害,父母不滿意。父母要能改變幾十年形成的想法太難了。
所以,孩子多理解父母,對父母好,對自己更好!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質,包括心理素質、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懂得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孩子的需要;第二,要反省自己走過的路,反省自己的哪些教育方法不對。從而正確的教育孩子,理解尊重他們,與他們溝通交流,使孩子們從小培養成好的習慣,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彼此真誠地理性地去進行心靈溝通。
代溝是正常的,時代在進步,資訊和觀念也在改變。如何讓他們理解我們,首先我們要理解他們。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處於的青春期和叛逆期,理性減少固執和沖動的行為。做人處事多多釋懷,小事可以忽略。但要尊重父母,畢竟他們是過來人,有的經驗是現在的我們不能理解的,希望你能做好。
跟你父母說 以後是我們2個過日子 我感覺對的人 你們或許感覺不會 但是 我就是愛她 如果你們堅持不同意 我還是要跟她在一起。
並用實際行動證明
五千年來,人類對上帝的認識只是一鱗半爪,殘缺不全。不能正確地、相對完整地認識上帝,就無法產生對上帝的敬畏之心,對上帝沒有敬畏之心,作為個人,其人生就是迷茫的、悲苦的;作為整個人類社會,就無法消除隱患,進而建立起一個祥和安寧、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機和秩序。一個人,要想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上帝的道;整個人類,要想走出迷途,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上帝的道。 走上帝的道,要把上帝與神分開,上帝是上帝,神是神,不能混為一談。上帝是唯一的,而神是眾多的。耶穌是神,可他明確地教導我們要實行天父(上帝)的旨意,所以,走上帝的道,完全符合耶穌的教誨和意願。 所以,若有人教導我們走神的道,聽神的話,我們就要提高警惕,防止誤入歧途,因為撒旦也是神。當然,我們更不能走佛的道、仙的道、人的道、魔鬼之道。——來自禪院大學
7. 如何看待父母對孩子的感情
父母對孩子的感情應該是一種無私的父愛或者母愛。
因為自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父母對孩子的愛都體現在無私的奉獻上面,他不求孩子能夠回報,他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他們的撫育之下健康,茁壯成長,最終成為有用之人,所以,他們所付出的心血和精力是一種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會伴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年齡的不斷增大而使用不同的方式,其目的就是想要孩子能夠感受到一份來自世界的真愛,一份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體貼之情,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他會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去為孩子奉獻自己的無私,所以說這種愛是最偉大,也是最真摯的感情。
因此,作為孩子,伴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他嫌團會領略到父母對他的種種體貼和關心,當看到自己父母一天天老去的那一察洞刻,作為孩子,心裡只會對他們充滿感激之情,父母對孩子的感情其實就是一種芹沒橘最無私的,最難以忘懷的恩情,這種恩情最終體現在歲月變遷當中,老人對孩子的養育,當老人老去了以後,孩子對父母的養育之恩的一種回報。
8. 你怎樣看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為孩子對這個世界最初的理解來源於父母。
第一,學習說話
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覺得之後老師都會教大道理什麼的,不用自己講,而一味地採取寵著孩子,慣著孩子的教育方式。一定要將正確的道理告訴他們,有一句話說得好,打下什麼底是什麼底。當然也不能過於嚴苛。蓋房子的時候地基一定要牢固,如果你的地基充滿了戀愛,那以後房子坍塌的幾率也就十分高,如果在孩子小薯祥的時候就不懂得聽話,那就算後期老師教導也是沒有什麼用的。淘孩子是最難管的。所以希望父母認真地教育自己己的孩子,不要段鬧覺得以後未來一切都會趕趟,孩子還小,再慣一段吧!
9. 父母和孩子是相互成全的,你是怎麼看待父母與孩子的關系
父母與孩子之間可以說是最深刻的關系,也是最好的緣分。全世界有這么多人,然而偏偏我們成為了父子,成為了一家人。也許你不相信緣分這么一說,但是不得不說,在我們這短短的一生裡面,遇到的父母和孩子也許他不富有、不聰明,但是他依舊是無法取代的那一個。所以在我看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不僅是相互成全、更是相互依賴、相互守護的關系。
孩子小的時候是由父母陪伴著她、守護著她、保護著她,等到父母年邁的時候,就需要孩子花費一些心思來守護著父母、保護著父母。對於大多數年邁的父母,他們都不想拖累兒子,只是期盼逢年過節的時候,能夠和孩子一起吃一頓開心的年夜飯就好。而這種守護正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情感,是任何東西都沒辦法代替的血緣之情。
10. 如何看待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
代溝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它阻礙了代與代之間思想、感情和生活上的交流和溝通。代溝是怎麼產生的?怎樣消除或減輕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呢?
長輩與晚輩,生長的年代.所處的環境.接受的教育不同.在各自的生活圈裡活動,接觸的人和事各有不同,思想和行為形成一定的差別。如果這種差別不加以修補肆意讓它擴大,兩代人之間的那堵無形的牆將愈積愈厚,誤會也越發容易發生。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世代隔閡,套用一句現代語言,即所謂「代溝」。
「代溝」是一種很正常的社會現象,是在時間上不可避免的一個歷史事件,同時它又是一個生物事件。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老一輩人和咱們這些新興人類有著不盡相同的社會經歷,歷史發展了,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社會任務必然有所不同;一個人由青年到老年,生理上的變化也必然帶來心理上和行為上的變化。
其實父母的心情和你們一樣,也是矛盾的。你們有了自己的主張,更有力量了,他們當然高興。可這主張是什麼?對不對?他們並不知道,心裡沒底當然擔心你們,於是就多加盤問。孩子和父母都面臨著考驗。所以,你就要和父母進行必要的溝通。首先,你們要主動與家長溝通,匯報你們在學校的情況,聊聊自己的感受,不要等到他們問時才說。這樣可幫助他們了解你們的情況,了解了才不會誤解,也不必費心猜測,這才有可能使他們對你們放心。當然也用不著無休止地詢問你們了。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既要明確表明自己的想法和原因,也要聆聽家長講他們的看法和理由。心有意見,閉口不說,賭著氣去按家長說的做,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而因為固有的偏見或反感而不肯聽家長的意見,是不禮貌、不明智的行為——拒絕接受多種信息嘛。
同時也要做些家庭中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提高自己在學習、社交、生活上的能力,如時間的安排,生活的自理等,也要主動參與家務勞動,讓父母切實感受到你們在長大,如果能在溝通中做到這些,你們就是真正長大了,而且有可能產生對父母像親密朋友似的信賴和敬愛的情感,進入到新的父子、母女關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