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長大後即是你,我們一定會活成爸爸媽媽的模樣嗎
不一定,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樣的,而且現在的年輕人跟老一輩是有很大差距的,受教育程度不同想法也就不同,最終結局也會不一樣。
㈡ 最可怕的是,你最終還是活成了父母的模樣
——「你知道從小被打到大的滋味嗎?」
編輯部的 @勞拉:
在她描述的經歷中我其實能看到很多人的影子,或許你也經歷過:
和異性朋友玩,被爸媽當八卦一樣調侃;
化妝打扮的時候,得到「你這樣不好看,幹嘛啊,勾引男人啊」之類的風涼話;
不做家務會被責罵,試圖反抗權威會被「教育」;
會因為親人的一句話淚流滿面,會覺得活著沒有意義,自己已經是行屍走肉
......
我不想簡單地回復這位笑宏讀者,說一些安慰的話顯得格外蒼白。
於是我跟瑋瑋好好聊了聊,基於她的故事寫一封回信,也跟大家分享, 關於原生家庭的痛楚該如何解決。
@瑋瑋 的回信:
我曾經說過一句話: 「凡事不必都從原生家庭找原因」。
這話是針對當下具體問題的,想說不要徒增煩惱。不能一遇到了生活難處,就怪到父母頭上。有了具體的問題解決具體的問題就好。
不過凡事也總有例外。
對有些人來說,家人就在身邊,他們無時無刻離不了你。很近,真的很難脫離開,比如鄭爽。
你真的很少見明星的父母戲里戲外跟孩子全方位捆綁得如此緊密。
她曾經在真人秀鏡頭面前暴露的脆弱是真的,家庭帶來的傷害不可逆,她離得越近,得到的答案越清晰: 兒女只消嘩是父母的工具人。而不是另一個平等的生命。
而現如今那個受傷的小女孩始終沒有獨立,從家庭走出來建立自己的世界,於是她變成了那個讓人討厭的大人樣子。 把孩子當成物件一樣說買就買,說丟就丟。
當然,人人都有不完美的家庭。只是程度不一。
只有獨立出來才有重獲新生的可能, 可惜鄭爽沒拿升行有成功走出來,而我希望你可以。
最近聽了一期播客嘮到一個觀察,我覺得很有意思:女孩長大過程中會經常參照自己母親的命運,不知不覺規劃理想的 情感 關系,反思自己要找一個怎麼樣的人生伴侶;而男性的童年往往是在家庭里尋找一位事業上的榜樣,或是很有智慧的長輩,或是成功人士等等。(註:僅為節目嘉賓觀點,並不能代表全體男性or全體女性)
不管怎麼說, 家人,的確是我們踏進人生最初始的一個參照系。
家庭教育的失職與迫害,展現在方方面面。
最常見的就是 言語打壓和虐待 ,這類家長往往情緒不穩定。
他們把指責當成一種令孩子乖乖聽話的手段,用盡世界上最難聽的語言,使得孩子膽戰心驚。
我曾經在公交上聽到一位母親大罵自己的女兒「賤貨」,而起因不過是因為女兒疑似和男同學通電話。
無論孩子做什麼,父母都能挑刺,並且成為他們心情不好時的出氣筒,失敗人生的替罪羊。
其次就是 把孩子當作投資, 動輒將自己付出多少錢財掛在嘴邊,投資的同時懷疑自己的投資是否值得。
很多人生孩子的作用就在於養老,因此 希望最小的投資,能收獲一個有出息、有養老能力的孩子。
倘若希望破滅,他們就覺得自己的付出頗為不值得。
這種冷冰冰的懷疑與審視下,根本沒有愛的參與,養大的亦是一個不懂愛的孩子。
如果是女性,她會把這種投資心理帶到親密關系裡,對於別人的付出斤斤計較,而且如無意外,她基本也沒有愛別人的能力。
愛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很玄學,如果你沒得到過,你就很少有可能無師自通。
還有一個家庭中隱藏性問題,危害也能貫穿一生。
那就是一般發生在多子女家庭中的比較和親緣競爭。
簡單來說,就是父母的愛搖擺不定,姐姐犯錯,加倍寵愛妹妹;姐姐更聰明,於是埋怨妹妹太笨。
我的一個好友念念深受這種折磨, 從小父母就經常拿她和妹妹比較。
妹妹機靈會說話,父親會在客人面前說, 「都是同樣的爸媽,不知道為什麼一個這么笨,一個這么聰明。」
念念和她的妹妹 彼此仇視和疑心,唯恐對方超過自己。
她曾經咬牙切齒的告訴我,如果這輩子她妹妹比她過得好,她將會生不如死。
有一次兩人同時交成績單,父親看了一眼她80分的數學,一個耳光扇過來,罵她:
「你妹妹為什麼就能考好?」
她的大腦嗡的一聲,鼻血源源不斷地冒出來。
在拿紙巾擦拭鼻血地時候,她發現妹妹幸災樂禍地笑,她那一刻就覺得:她恨她到了極點。
她的焦慮嚴重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去打王者,如果發現她妹妹在線,就會松一口氣放心玩兩局。
但是如果妹妹下線了,她也會立刻選擇下線,埋頭去看書學習提升自己。
她們兩人從來不互動,但總是能從微博、抖音等蛛絲馬跡發現彼此視奸對方的事實。
我告訴她大可以不必這樣比較,但這是她的心魔,已然成為她的一部分。
她的種種表現,好像這個世界上她妹妹就是她最大的競爭對手。
我從沒見過那種扎扎實實地恨意,其實她是一個很溫和的人,對朋友也很好,可是她非常恨她的妹妹。
很多父母自己沒有處理好親友之間的關系,背地常說自己兄弟姐妹的壞話也就罷了,還要將上一代人之間的攀比,移植到下一代關系裡。
不斷挑唆姐妹之間的關系,導致雙方彼此仇視。
雖然當下很多人會說,已經長大了,還把什麼都推給原生家庭是一種懦弱者行為。
但是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這四個字背後代表了什麼。
它意味著你永遠不能和家人分享成功或失敗;
意味著你每次踏進所謂的溫暖港灣,都要將面具和假笑隨身攜帶;
意味著你萬念俱灰時無處可去,因為迎接你的將是至親的嘲諷。
網上有句話說,你與母親的關系,決定了你與世界的關系。
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我們最終都會活得有些像父母。
張愛玲在《小團圓》里寫的有相通之處:「最終,你們走的可能都是同一條路,而她一早知道。
因為她是你的母親,你們多少都一樣。」
其實放大來說,你怎樣與父母相處,你就傾向於怎樣與 社會 相處。
這是很難擺脫的、耳濡目染的底層邏輯。
好在我們還有後半生來重建自我,首先是要打破。
要有脫離出走的勇氣。
在《原生家庭》這本書里提到: 掌控自己生活的關鍵在於,如果不能改變父母,那麼就自己做出改變。
你的幸福沒必要仰仗父母,即使他們一成不變,你也可以戰勝童年時期遭受的創傷,並擺脫他們對你成年後生活的控制。
很多人痛苦的根源是一邊痛恨父母過往的行為,一邊期待他們的道歉和改變,希望他們能好好愛自己。
但他們亦是自己原生家庭中的犧牲者,所以指望不上。
想要修復關系又失敗,所以更痛苦。
你想要改變潮水的方向,最終一無所獲。
解決的一個要點在於, 首先要接受你的父母可能沒有那麼愛你。
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要被當成工具人,也不要用無謂的羈絆束縛自己。
要承認,現如今這個世界上,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是因為完美理智的愛才降生的。
其次是拋開親子關系這個光環, 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你的父母只是普通人,他們的愛也並不珍貴。
過去發生的已經是事實,無法改變,如果你一次次把自己的傷口撕開,你就會收獲一個永不癒合的傷口。
而現在,請把重點從「父母對你做過什麼」,轉移到「現在你還能為自己做些什麼去改變現狀」。
當做到這些以後,再去嘗試著跟過去的自己和解。
找一把空椅子,想像那上面坐著過去的你。
與它進行對話,說出它經歷的一切,現在你是時候要剝離它了。
或是找到正規的心理咨詢師,把過往的心結一一打開。
看相關的心理書籍,寫日記,找朋友傾述……總有一個辦法,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慢慢走出了這種陰影,來到了陽光之下。
我知道,改變自己可能不容易,但很確定的是,一定比改變你的父母容易。
寫到這里,文章要結束了。
而現在你接下來的人生,留給你自己來書寫。
封面 / 《海街日記》
插圖 / 微博、《坡道上的家》《都挺好》、《比海還深》
文 / 瑋瑋編輯部
評論說說,
你的家庭給你帶來過哪些傷害?
㈢ 為什麼長大後活成了父母的樣子
為什麼長大後發現自己活成了小時候最討厭的父母的樣子?
你有這樣的感覺嗎?我恰恰相反。當年父母是怎麼對我的,我現在絕不讓這一切在我孩子的身上發生。
長大後變成了自己小時候討厭的父母的樣子,頌明肆這可以說是典型的「心理創傷的代際傳遞」,指那些在被父母養育的過程中受過創傷(例如被虐待、被忽視等)的孩子,成年後更有可能成為創傷性的父母,不斷重復他們在嬰幼兒和兒童時期的糟糕體驗,用病理性的或創傷性的方式養育自己的孩子。
一些精神分析學家曾用「育嬰室的幽 靈」來比喻父母自身嬰兒期及童年期創傷的精神及情感殘余,它們是在父母與孩子關系中再次造成傷害的基礎。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這種創傷的代際傳遞甚至是有野轎表觀遺傳學層面的基礎的:即創傷可以在一個人的基因上留下化學痕跡,這種化學痕跡並不會引起DNA序列的改變,但它卻能改變基因的表達方式。如槐嘩果這些創傷未經處理而一代一代傳遞下去,想一想還真是讓人不寒而慄。
但是現實中,並不是每一個經歷過創傷的孩子成年後都會成為創傷性父母。那是什麼決定了父母的過去是否會在他們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呢?
精神分析學家認為本質的差別在於是否有情感的壓抑和隔離。也就是說那些隔離和壓抑掉了自己被養育中遭受創傷時的情緒情感體驗的父母,更有可能在自己孩子身上重復祖輩病理性的養育方式。而若父母去承認、面對自己被養育過程中的痛苦,將那些「育嬰室的幽 靈」意識化,培養對創傷歷史及其影響的覺知——即心智化(mentalization)——則能夠中斷創傷的代際傳播。
㈣ 我們都想活成自己的樣子,一不小心卻活成了父母的樣子
文/車厘子
1
年幼的時候,總是著急長大,羨慕大人們能去他們想去的地方,做他們想做的事,過他們想過的生活。
經過小半生的折騰和磨練,才發現,年少所羨慕的,無一不需要艱辛的付出和持續的努力。
那時,回答「你的夢想」是什麼時,老師、作家、科學家手雀、畫家、歌唱家,應有盡有,唯獨「成為父母那樣的人」令人最難啟齒。
大概是因為太熟悉,覺得父母太過普通,不足以成為生命的偶像和學習的榜樣。其實在心底,是鄙視過他們平庸的生活方式的。所以無論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其潛在含義都是:不要成為父母那樣的人。
這一點,看了《愛麗絲夢遊仙境2》才領悟到。
從中國回來的愛麗絲,走在了潮流的尖端,穿著在清朝太後面前得體的服飾,到現任老闆兼前任未婚夫的宴會上談公事。言談間才發現,母親枝鬧已將家族股份連同已逝父親留下的船出售,愛麗絲一夜間即將從船長退居成一名普通文員。
愛麗絲一氣之下出逃,母親追上試圖說服愛麗絲理解她的苦衷,過普通人的生活,愛麗絲轉身對母親說了一句話;「我最不想成為你這樣的女人。」
她對母親說出這句話時,語氣和神情像足了年輕時離家出走的瘋帽子。
瘋帽子父親一直希望瘋帽子能夠子承父業,做名帽匠,然而瘋帽子在關鍵時刻搞砸了當時還是公主的紅皇後的成人典禮,從此改變了紅皇後的命運。父親責怪瘋帽子總是在關鍵時刻掉鏈子,瘋帽子負氣出走。從未來穿越而來的愛麗絲告訴瘋帽子,走了他會後悔的,他的家人有危險,他應該留下來勸服家人,留下來成為他父親那樣的人。
瘋帽子回頭狠狠地甩出一句:「我最不想成為我父親那樣的人。」說完,徑直離去。
可是最終,瘋帽子還是成為了他父親一樣的帽匠。愛麗絲雖沒有成為母親那樣的人,卻一直秉承父親的遺志出海揚帆,乘風破浪,她活成了父親的樣子。
然而,前提是,瘋帽子的父親是一名御用帽匠,愛麗絲的畢搭早父親也曾是一名出色的航海貿易家。他們都是我們現今意義上的成功人士。反觀我們的父母呢?又有多少是真正躋身成功人士圈的?
如果家裡有一位家庭主婦式的母親或家庭煮夫式的父親,我們更多的願望,是避免自己成為他們那樣的人。他們沒有自己的事業,以家庭為中心,每天深陷柴米油鹽的漩渦,為買菜做飯犯選擇困難症,操心天氣不適合洗衣晾曬,打掃清潔時恨不得把家裡的傢具都搬空。他們大多沒有什麼令人嘖嘖稱道的特長,成為家庭主婦或煮夫的那一刻起,就能夠預見他們20年、30年甚至百年之後的樣子。
而另一位負責經濟來源的父親或母親,賣力而乖順地工作,多半是為了生計,能讓家人吃飽穿暖,已屬大幸,在養活家人的基礎上有所建樹更是天方夜譚。
如此庸庸無為,怎麼可能成為我們年少時熱血沸騰的夢想?所以,從小我們就心有所向,渴望著有朝一日能夠展翅高飛。
就像《中國好歌曲》裡面,一位歌手的父親對他說:「孩子,你爺爺那一代是為了生存而活,我這一輩為了家人而活,到了你這一代,你應該為自己而活了。」
2
是的,我們都想為自己而活。可是從來沒人告訴我們,活出自我要付出多大的代價。那位歌手為了追逐音樂夢想,賣掉了父母為他准備的婚房。
而大多數的我們,既沒有釜底抽薪的勇氣,又好高騖遠沒有扎實的功底,耐不住功成名就前的孤寂,熬不起破釜沉舟的清貧,過上平庸的生活覺得理所當然,還以為現實容不下難以啟齒的夢想。
可是為了夢想,我們又做了什麼呢?埋怨父母沒有為我們提供更富裕的家庭環境?還是怪自己投錯胎生錯了人家?
我國的古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打地洞。」給了我們一個巨大的心理安慰。原來我們平庸,我們一事無成都是因為自己的出身啊!這樣我們更有理由讓父母背上我們庸碌無為的黑鍋了。
然而,照這樣的邏輯下去,農民的兒子永遠是農民,警察的兒子永遠是警察,小偷的兒子永遠是小偷,何其諷刺。
童書出版人三川玲講過一個故事。就像有一位酒鬼爸爸,養育了兩個兒子。一個兒子也成為了酒鬼,別人問他為什麼這樣,他回答說:「有什麼辦法,我有這樣一個老爸!」而另一個兒子,則好學上進成績斐然,別人問他為什麼這樣,他也回答:「有什麼辦法,我有這樣一個老爸!」
請注意,雖然是同樣樣一句話,但第一個兒子的潛台詞是:「所以,我也只能這樣了」,而第二個兒子的潛台詞是:「所以,我千萬不能成為那個樣子了!」
同樣的老爸,給你同樣的成長環境,但你對環境的接納和吸收是可以選擇的。
我們很多人出身社會底層:農村、小城鎮,城市底層市井,在成長過程中得不到家庭過多的幫助,無法為我們提供更多的物質和優質教育,有的甚至連愛與尊重都得之甚少。但這樣家庭走出來的孩子,一樣可以步入大都市,在現代化大都市裡混得風生水起,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
曾有一個懷中抱著孩子的婦人對詩人紀伯倫說:請給我們談孩子。
詩人說:
所以,在將自己的平庸歸結於父母時,我們應該問一問:我們自己的思想呢?
或者,我們應該這樣問:我們自己的夢想呢?
3
那個年少時,曾在我們心中發芽的夢,曾以為傲的夢,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被我們小心翼翼地藏起。因為我們怕夢想被現實擊潰,怕自己承受不起太多的失敗,不喜歡現在的生活,又過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活不出自己的樣子,於是像當初鄙視過的父母一樣平庸地得過且過。
其實,人生最痛苦的不是夢想泯滅或者夭折於現實,而是回望年少時熱血沸騰的夢想如今再難啟齒。最可怕的,不是活得平凡,而是正在過著一種平庸的生活還覺得理所當然。
我不止一次問自己,現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嗎?我對我現在的狀態滿意嗎?我還有可以上升的空間嗎?
這些問題偶爾會在我忙碌的間隙出現,提醒我,要活出自己的樣子,就要下得了決心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就像當初因為家道中落,不斷與名校擦肩而過,我依然努力讓自己成為本校的佼佼者。
父母由不得我選擇,可是活成什麼樣子,完全由我自己說的算。很多事實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從中學到東西。
奮力一搏,背水一戰,與現實死磕到底,也許努力並不一定可能成功,但總比坐以待斃好。起碼,將來有一日,我可以這樣跟我的孩子說:「你一定要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千萬不要活成我的樣子。萬一真活成了我的樣子,也只能學學我對夢想的執著。」
上一篇:警報!我要生氣了!
《你的每一處傷痛,都在上演一部電影》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