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父母沒時間陪孩子,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針對這個問題,我想以我和我孩子兩代人的經歷來說一說作為孩子的體驗。
我是個80後,生在農村,家裡沒有爺爺奶奶,父母忙於農活,所以基本沒有時間管我。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去幹活就把我們姐弟幾人扔在田頭,我們自己玩,玩什麼我也不記得了。後來上學了,回家後就跟村裡的孩子們一起玩。再大一點,就寄宿學校。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對父母之愛的理解就是,爸爸媽媽為了我們付出了一切,他們非常辛苦非常累,所以我感激他們,應該回報他們。但是,我和父母之間極少有親密的舉動,記憶中沒有被爸爸媽媽抱過,爸媽在學習和做事上也極少教我什麼。所以現在我在 情感 上非常保守含蓄, 表現上很獨立,但是心理上卻很脆弱;在做人做事上,因為缺少父母的引導,成年後表現一般。
我的孩子出生後的第二年,因為工作太忙沒法照顧她,只好把她帶回老家交給老人幫忙撫養,老人同時幫忙帶小叔子的兩個孩子,只是小叔子兩口子也在老家。那時候我的孩子雖小,但是經常悶悶不樂,見到小叔子兩口子回家就會很難過,因為她的爸爸媽媽不在身邊。
不久後我們決定把孩子接回身邊,孩子明顯更活躍,性格也開朗自信了很多。現在長大了,雖然嘴裡總說最愛奶奶,覺得奶奶最好。但是她還是更願意和媽媽待在一起。
以上兩個例子,是想說,父母沒有時間陪孩子,一方面會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感,使得孩子將來不善於處理親密關系,同時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如果孩子一直由長輩代為陪伴,長輩的許多陳舊觀念可能不適應時代的發展,此外,有些長輩容易溺愛孩子,也會導致孩子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和性格。
可能每個人對這個問題都有不同的體驗,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孩子們都希望得到父母的陪伴。父母的有效陪伴也將使孩子受益終身。
我們就屬於這種情況,我和孩子爸爸在北京工作,寶寶快2歲,剛出生那年婆婆來北京幫忙看,但是從老家農村的大院子,來到北京我們的小窩,婆婆非常不習慣,總覺得憋。
今年元旦婆婆很想回老家,只能讓婆婆帶寶寶回老家。本來說好年後就回北京,沒想到疫情發生,返程一推再推,沒想到半年過去了,婆婆和孩子還是沒有來北京。
要說沒法陪孩子長大是種什麼感覺,那真的挺難受的。
尤其是回老家去看望孩子,發現他只跟奶奶親,跟我們都不親,真的很難受。偶爾陪孩子單獨玩一會,他還會不停的說找奶奶。
我的建議啊,如果條件允許,孩子還是自己帶,實在不行,那也要多抽出時間來陪孩子,而且是全身心專注的高質量的陪伴。這樣子對孩子的成長最好,而且對爸爸媽媽也好,能夠更加理解孩子和對方,有利於家庭和諧。
看人來吧。
有的父母生了孩子直接丟給老人帶,或請保姆帶,有錢任性,繼續忙於工作事業,並沒有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沒時間陪孩子也沒什麼。
但,大部分家長對於沒有時間陪孩子還是有愧疚感的,因為稍微沒注意孩子一天天變化就長大了,希望能夠記住他的成長點滴,珍貴的記憶瞬間,多陪玩耍,溝通交流,心理 健康 。雖然沒有十全十美的事,能陪伴一點也是心理安慰,畢竟,拿起他不能養家,放下他不能陪他成長,只能盡量去陪伴孩子了,多點耐心。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認為時間都是擠出來的,只要你想陪孩子,多少都會有時間的。
我跟我老公每天都要上班,只有早晨兒子睡醒之後和晚上兒子睡覺之前這段時間能陪他玩一會兒。算算,一天也能有4個小時可以陪他,已經不算少了。每周還可以休息一天。這一天只要天氣允許,我們都會帶兒子找地方去玩。我覺得這樣的時間陪伴也是足夠的。
而且陪伴指的是有效陪伴。如果你一天24小時都很寶寶在一起。卻只是玩自己的,那也沒用。
回答完畢。
孩子依賴父母的程度真的跟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成正比。
舉我自己的例子吧,小時候父母忙工作,平常沒大有時間管我,基本都是奶奶帶我。現在回想小時候,浮現在腦海的畫面也是跟奶奶一起看電視,奶奶給我講故事,奶奶幫我扯皮筋,奶奶陪我去看牙等等,對父母陪伴的印象很模糊。這也就導致了我有不開心的事第一反應就是去找奶奶訴苦,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也喜歡去問奶奶的意見,這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本能。所以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陪伴孩子真的太重要了,如果有條件還是自己帶,特別是孩子小的時候,這種陪伴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
首先孩子會缺乏安全感,具體表現為很害怕一個人待著,不喜歡一個人睡,出門也喜歡粘著人,對親密感有特別的依賴和嚮往。
缺乏安全感直接導致了孩子缺乏自信,不敢表達自己與別人不同的想法,畏手畏腳,唯唯諾諾,這樣的孩子一般都比較內向,不善於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缺少父母陪伴還會讓孩子缺乏幸福感。家是幸福的港灣,但一個家得有爸爸媽媽和孩子組成。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通常會有幸福的缺失,這是其他親人替代不了的。
綜上所述,如果沒有特別的原因,父母還是盡量把孩子帶在身邊自己帶最好,不要以後後悔在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選擇了離開,這是彌補不了的。如果真的有生活或經濟的壓力導致不得不把更多的時間放到工作上,也請抓住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機會多跟孩子相處,可以陪孩子專心吃一頓飯,聊聊天,節假日陪孩子出去玩玩等,要讓孩子感受到雖然爸爸媽媽不能經常陪著你,但是依然很愛你。不要回到家就玩手機,打 游戲 ,時間久了孩子真的會慢慢疏遠你。
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到你。
我是@林媽悠媽 很高興回答問題。
我家大寶那會,我和隊友都在忙著工作,把大寶扔回了老家跟著奶奶,當時一心是工作,很少考慮孩子,等自己後來工作穩定後,再想想大寶那會,對於自己來講是追悔莫及。
盡管現在大寶很懂事、學習也很努力,但這半年在家網課時間,與大寶溝通比較多,還是感覺到大寶那種缺乏安全感的感覺,這可能是從小沒有跟著父母的孩子的普遍現象。
所以父母但凡有時間還是要多陪陪孩子,如果實在沒有時間,現在網路這么發達,也要和孩子每天視頻一下,把父母對孩子的愛要讓孩子知道,讓孩子知道父母雖然沒有陪伴她,但父母的愛一直都在……
我是@林媽悠媽 歡迎關注。 育兒 路上一路同行!
這個題目呢有幾個角度看。如果父母沒有時間陪孩子,作為父母來說,由於工作的原因,沒時間陪孩子,內心肯定是很愧疚的。經常不陪伴孩子,對孩子的 情感 會疏遠跟孩子不親。對孩子來說,如果沒有父母的陪伴,每個家庭的情況會不一樣,有的孩子會造成孩子自卑膽怯叛逆的性格。有的孩子還會患孤僻症。有的孩子如果沒有父母的陪伴,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天長日久內心會形成對愛的缺乏,長大以後在自己的 情感 方面可能會出現一些不恰當的或者是極端的處理方法。孩子的成長,父母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從心理學的角度科學的來看,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在孩子未來的成長中,生活中,工作中都會造成很多負面的影響。
這個真是問到心中苦了,小孩一歲生日剛過,我就出國了,現在快兩年了,只能視頻見見,對我們的生疏,當父母的真是又無奈又痛苦,但願盡早結束這樣的日子吧,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加油!
② 父母陪伴的缺失,對孩子危害有多大
每一個孩子在生長的過程中都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很多農村的孩子,父母為了生活,就把孩子放在家裡跟爺爺奶奶在一起,通常一年才能見到孩子一次。雖然爺爺奶奶也會對孩子很好,但是父母對孩子的意義和爺爺奶奶對孩子的意義是不同的,如果孩子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在缺乏父愛和母愛的環境下長大,很可能會造成很多心理問題。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只有從小在父母陪伴下長大的孩子,才會變得活潑開朗,充滿自信心。如果孩子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也會跟父母的感情淡薄,並且會造成一生都無法彌補的損失。
③ 如果父母沒有陪伴孩子會怎麼樣呢
如果父母沒有陪伴孩子,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具體表現如下:
社交能力不足: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交關系,如果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指導,孩子可能會缺乏社交經驗和技能,導致社交能力不足。
心理問題: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愛,孩子可能會感到孤獨、無助、失落等負面情緒,從而產生心理問題,如情感障礙、焦慮症、抑鬱症等。
沒有安全感:父母的陪伴和關愛可以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讓孩子感到被關愛和保護。如果缺乏這種安全感,孩子可能會變得膽怯、敏感或是不信任他塵絕人。
學習能力下降:父母的陪伴和指導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有重要的影響,沒有父母的陪伴和指導,孩子可能會缺乏學習動力,學習陵神能力下降。
總之,父母的陪伴對孩尺兄虧子的成長和發展非常重要,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愛可能會導致孩子社交能力不足、心理問題、沒有安全感和學習能力下降等問題。
④ 小孩過生日的時候家長給不給孩子慶祝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之所以說,孩子需要過生日,並不是說需在孩子的生日會上投入很多的金錢,來證明孩子的金貴,只是生活中需要有這樣的儀式感,來增添人的幸福指數,孩子當然也不例外。
家長重視儀式感,能增強孩子對生活的熱愛
而在孩子過生日這件事情上,家長比較注重儀式感,也能激發孩子身上對生活的熱愛。大人雖然看起來沒意思,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往往就是這些看起來“沒意思”的東西聚集在一起,生成一種對生活的態度。父母在生活中多給孩子增加儀式感,讓孩子更能體會到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還是有詩意和遠方的,而從一點一滴的生活中,都可以尋找到幸福,讓孩子有更多熱愛的東西,自然對生活產生積極的態度。
所以,心理專家才會堅持認為,孩子是否幸福跟儀式感有很大的關系。所以理應給孩子過生日,不為別的,只是想讓他知道:爸爸媽媽好愛你,因為你的到來很幸福,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