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父母思維方式有哪些

父母思維方式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4-19 08:39:25

㈠ 父母必備的10個底層思維

【摘】你好,我是老喻,歡迎來到《給孩子的人生演算法課》。

我想問你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上誰的教育最厲害?

有些人可能會說應該是中國,因為中國歷史悠久,有著非常好的教育文化傳統,對教育也非常重視,而且中國的學生也經常在奧數等等這些競賽中獲得大獎。

有些人說應該是美國,因為美國有世界上最好的幾所大學,科研水平也在全世界領先。

還有人說可能是芬蘭,這些年我們也經常看到來自芬蘭的教育理念。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想,這個問題其實會有一個沒有爭議的答案。 世界上教育最厲害的可能是猶太人。

為什麼這么說?

全世界可能有1600多萬猶太人,但是猶太人拿到了154個諾貝爾獎。而且眾所周知,猶太人很有錢,不僅能夠做科研,而且在文化領域也有很多傑出人士。

為什麼猶太人能夠取得這么高的成就?他們到底厲害在哪?

因為工作和生活中的原因,我有不少猶太人朋友。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思考,我發現了一個秘密,猶太人教育非常厲害的一個原因,在於4個字,家庭教育。

為什麼這么說呢?其實我們仔細想想看,猶太人和中國人很多方面都很像,兩個民族的歷史都很悠久,人都很聰明,很勤奮,而且特別重要的一點是猶太人和中國人一樣,都是特別重視家庭,經常一大家子在一起。

我現在生活在溫哥華,我女兒最好森緩的朋友也是一個猶太人的家庭。和一般的老外的家庭不太陵拆一樣,一般的老外小孩子18歲就獨立出門了,大家各過各的,但是猶太人也還是一大家子,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孩子經常在一起。

所以,家庭教育,在猶太人的教育中扮演著特別重要的角色。

眾所周知,猶太人在過去的100年中經歷了很多磨難。在20世紀初,猶太人在美國受教育過程中甚至還會受到一些歧視。

可以說,猶太人的文化傳承以及對於孩子的教育,相當多是在家庭中建立優勢的。

後來,我看到一個法國的社會學研究報告,更加驗證了這個觀點。

這個報告的研究結果表明,學校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當中,只起到15%的作用,也就是說學校對於與孩子的成長和成功來說,相關性其實並不是那麼強。

那麼和孩子的成長、未來的成功相關性最強的,也就說有著非常直接的因果關系的,到底是什麼?那就是:家庭。

簡而言之,成功的教育是由三個角構成的,一個是學校,一個是孩子,一個是家庭。這三個角,缺一不可。

但現實中有一個大問題,家長一心想著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最好的培訓機構,卻放棄了自己身為父母的義務和權利。

北京十一學校的校長李希貴說,家長們現在焦慮的都是怎樣把孩子送到一個好的幼兒園、好的小學、好的初中。

我們把期望都寄託在學校,認為學校會改變孩子,學校會確保孩子成功。他說,其實並非如此,不要相信這些。

那麼你可能會說了,要讓家長在教育中扮演特別重要的角色,太難了!

沒有任何一個家長是教育方面的專家,大家都是新手,我們該如何面臨這種挑戰呢?

因為這個原因,家長都非常焦慮。我們在朋友圈裡經常能夠此汪模看到各種公眾號,講各種道理。老實說我看了都會暈,因為東西太多了,太多技巧、太多方法。

但是教育領域最前沿的研究表明,絕大多數育兒技巧都是沒用的,事實上家長都是瞎折騰。舉個例子,家長在孩子學數學的時候,往往會這么想:我也去做一下這些題,我也學習一下,這樣我就有能力去輔導孩子了。

但是,有多少家長能夠達到數學老師的水平呢?而且,數學本身就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的,如果家長你把這些題嚼碎了喂給孩子,對孩子來說又有什麼好處呢?

所以我們可以這么說,家長應該學習,但是應該找到對的學習方向。

那麼問題來了,家長到底應該學什麼呢?我認為家長應該學習的是:教育的底層思維。

因為未來是無法預測的,世界變化很快,也許現在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一些知識在20年後已經不重要了。

所以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去學習 那些未來20年、未來30年都不會變的東西,比如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情緒管理能力、閱讀能力、批判性思維,忍耐力、自製力、抗壓能力,以及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這些在未來是不會變的。

你也許會說,20年,我幹嘛要想那麼遠,眼前讓最我焦慮的是孩子的升學問題。

好,回到大家最重視的升學問題來說,中國正在進行著新一輪的高考改革。

2019年11月底12月初,山東、海南舉行了一次適應性考試,試題結構和內容有很大的變化,考察內容變得更開放、更靈活。

新高考改革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從「考知識」轉向「考能力」,從「解答題目」轉向「解決問題」。

這也就意味著高考的方向越來越遠離死記硬背,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會越來越重要。

中國的孩子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訓練考試技能,但這些技能以後會越來越沒有用武之地了。

所以回到我們家庭教育的話題,剛才我提到要發展真正的底層能力,不僅是面對未來20年的需求,也是面對當下的高考改革。

我認為,對於家長而言,應該具備以下10個家庭教育的底層思維,

第1個是:贏在父母。

家長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家長不要以為把孩子甩到學校,甩到培訓班,自己就沒什麼事了,其實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就是你自己。

家長要意識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中到底扮演著什麼角色。

你不可能替代數學老師去幫孩子做數學,你也不可能替代語文老師去教孩子去寫作,即使有這種能力的家長也是極少數。

那麼家長在這個過程中本質的角色到底是什麼?

首先是要心中有數,也就是說要有一個大的視野,要能夠理解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的關鍵節點到底是什麼?

你應該扮演的是一個將軍的角色,你能夠知道整個這場戰役是怎麼回事,不要太糾結於細節,但是在關鍵點你千萬不能夠犯糊塗。

其次,家長必須意識到自己所扮演的一個特別重要的角色是陪伴孩子、愛孩子,能夠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

教孩子不如懂孩子,高手父母和普通父母的區別就在於你是園丁還是木匠。

下面我再說一下父母的10個底層思維的第2點:灰度認知。

什麼叫灰度認知?就是說不要非黑即白。

舉個例子,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一些討論,就是說應試教育重要還是素質教育重要?

這個題目本身就有點問題,他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放在了一個二元對立的角色,好像你要麼就是傾向於應試教育,要麼就是傾向於素質教育。

但是我們仔細想想身邊那些優秀的孩子,真的沒有死讀書的書獃子。

我們可以這么說,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它們的底層其實是相通的,也就是那些--思考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快速從錯誤中去學習、獲得進步的能力,這些能力都是相通的。

我們與其費勁去爭辯,到底應試教育重要還是素質教育重要,不如去找尋二者之間相通的地方,然後去發展那部分的能力。

好,剛剛我們說了10個底層邏輯中的前兩點,下面我們說第3點:選擇和努力一樣重要。

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想想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周圍的朋友和同學,有些人非常聰明,也非常勤奮,但是過得並不是那麼幸福,但是有些人似乎也談不上多聰明,也沒上一所多好的學校,但似乎過得挺不錯的。

為什麼呢?過得好的人,其實是更會做選擇的人。

就有點像一句話說的: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車怕沒導航。

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很多時候關鍵路口的一個選擇比努力會更加重要。

因為現在的教育環境,孩子的選擇越來越多了,包括升學方向的選擇、學校的選擇、特長學科的選擇,比起一二十年前完全不一樣了,那麼這些關鍵路口到底怎麼走呢?

這個選擇必須由父母協助孩子一起去完成。

很多時候選擇做得好,真的能夠讓孩子的努力更有價值。那麼,孩子的未來到底能不能夠設計、能不能規劃,怎樣才能保證我們幫孩子做的決策是正確的呢?

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4點:隨機性和最優解。

有人會覺得孩子的未來還有那麼久,怎麼可能去進行規劃呢?因為這個世界是充滿不確定性的,孩子的成長也是充滿不確定性的。

其實這一塊我們就要來理解一下隨機性和最優解這兩個概念。

隨機性就是說,這個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經常會有一些大家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比如說我們計劃好了這個假期要幹嘛?但是往往假期結束之後,你會發現很多事和計劃中並不太一樣。

我們再說回孩子教育的這個話題,我的觀點是:孩子的成長要保持隨機性,但是父母對於孩子成長的規律,必須去追求最優解。

比方說:孩子到底是擅長游泳,還是擅長下棋,這一點其實是有隨機性的,可能我們要想辦法去發現,以及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哪個他是更擅長的更喜歡的。

但是如果說回到游泳和下棋,這兩件事本身其實是有規律的,是存在最優解的,比如說孩子游泳幾歲開始合適、應該從什麼泳姿開始,科學的訓練方法是什麼。

我們所說的最優解並不是去拿這個東西去硬框孩子,而是在孩子隨機的成長過程中,一旦他表現出來了某種特徵,我們能夠為這種隨機性提供最優解。

同樣孩子未來的路線也是無法設計的,你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擅長於學數學,還是擅長於學歷史,你也不知道他將來是在國內讀書還是出國留學,這些都是無法確定的,具有隨機性,但是對每一條路線的規律,也就是最優解,你必須心中有數。

第5點:讓知識穿過身體。

其實我認為中國的孩子最應該強化的,就是動手能力,這種動手能力是廣義的,比如說他上課的時候學了拋物線,那麼就讓他去打球,他能夠在投球的過程中更加直觀地體驗到拋物線。

比如說我們讓孩子去上各種禮儀課,最好的禮儀課就是讓他每天在家的時候能夠自己把自己的碗收好,然後對做飯的家長說一聲謝謝,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當然還有一點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睡好覺,讓孩子能夠多運動。很多時候我們讓孩子去上各種腦力訓練營,卻不知道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也許讓孩子睡好覺,遠遠比他上訓練營對大腦發育的幫助更大。

第6點:讓孩子成為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

卡羅爾·德韋克教授,探討過「固定型思維模式」與「成長型思維模式」這兩種思維模式之間的區別。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個人努力,這個世界上充滿了那些幫助我們學習、成長的有趣挑戰。

而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被決定了,不會變化,而別人的評價就是給自己下結論。所以他們極度在意外界評價,重要的不是事情本身的樂趣,而是我要獲得正面評價。

我們要避免讓孩子成為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要鼓勵孩子敢於行動、敢於試錯、在錯誤中迅速成長。

第7點:要讓孩子盡早發展各種綜合能力。

那麼這種綜合能力包括哪些?

我簡單說幾點。第一,賺錢能力。有一項研究表明,一個人他未來成為百萬富翁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麼?那就是這個孩子他什麼時候開始自己賺錢,哪怕是擺個小攤,賣點餅干之類的。

其他重要的社會能力,還有演講能力、領導能力、幫助別人的能力等等。

第8點:別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必要去跟別人比較,

最重要的是你能夠去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特長,然後想辦法在他的人生過程中來構建他的優勢。

圍棋裡面有一個詞叫優勢取勝法,也就是說你要集中自己的優勢兵力,在自己擅長的地方戰勝對手,而不是在自己不擅長的地方和對手去死磕。

但是家長很多時候真的就是逼著孩子在他不喜歡不擅長的地方去死磕。

第9點:讓孩子和厲害的人在一起。

父母自己也要努力和厲害的家長在一起交流。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孩子前年考上了一所非常好的大學卡耐基梅隆,但是事實上他的孩子直到高考前的兩年都處在一種非常差的狀態。

後來的一個關鍵轉折點是,他把孩子送去了一個夏令營,這個營裡面有很多非常優秀的孩子,我這個朋友的孩子突然一下子就醒悟了,她說原來還有這么多聰明的、厲害的孩子還這么勤奮,我也想成為這樣的孩子,所以他在最後時刻突飛猛進,考上了這所世界頂尖的大學。

第10點:父母有規劃,孩子有未來。

一份來自哈佛的研究報告表明,有計劃有規劃的家庭,孩子未來成才的可能性會更大。

事實上我們正在處在一個超級變革的時代,仔細想想看,我們現實世界中最厲害的這些公司,其實幾乎都是數字化的科技公司,我們正處在一個數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

我們小時候所學的那些很多知識,我們以前所掌握的那些認知其實都已經過時了。世界正在發生突飛猛進的變化,在未來20年技術會更加強烈的改變世界。

但是整個現代學校所採用的教育模式還是工業革命時代的產物。所以可以確定的說,中國的教育在未來這些年也會發生巨大的變革。

所以,父母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快速提升自己的認知,我們沒有辦法讓自己成為計算機專家,我們沒有辦法讓自己成為會教數學、會教語文的教育專家,但是我們必須知道教育的基本規律,掌握我剛才說到的十個底層思維,這樣我們才能夠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真正幫助到他們,讓孩子在未來二三十年也能夠成為非常厲害的、有競爭力的人。

父母的認知,決定著孩子一生的高度。

希望今天這些觀點能夠給你一些幫助,讓你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減少一些焦慮,成為有準備的父母,幫助孩子成就最好的自己。

㈡ 你的父母都有哪些令人難以接受的常見的思維模式

有時,在和網友們聊天的過程中,會聊到父母這一輩有時會有一些讓年輕人難以接受的常見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往往在我們認真地與父母談過後,他們仍然覺得他們的思維模式才是對的。我在和父母聊天的時候,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感覺。比如,她們會認為女孩子必須盡早結婚和生孩子;女孩子工作後還沒談戀愛的話,就要通過相親的方式找對象;如果自己的孩子追星的話,女孩子的工作能力不一定有男孩子的好。

一、父母在孩子畢業工作後會催結婚和生孩子,認為越早越好。

我曾經聽我親戚家的姐姐說過,她在讀高中的時候有過一個關系很好的男同學,她們放學經常會一起走。有一次她媽媽在路上遇到她和她的男同學走在一起,認為她們在談戀愛,當時就阻止了。後來等到她畢業工作了以後,她媽媽又開始催她快點找對象。也許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在讀書的時候當然是以讀書為重,但是畢業出來也很難馬上找得到對象。而家中的長輩就會開始問什麼時候找對象、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孩子等等的問題。我的父母也試過在我剛畢業的時候,問我有沒有對象,她們也會對我還沒有戀愛感到著急。很多長輩都會認為畢業工作後越早結婚生孩子越好,但我認為這是需要順其自然的,再過幾年才結婚也不晚。

父母代表了上一代人的思想,有時我們也無法讓他們輕易地改變這樣的思維。我希望我們在面對後代的時候,能夠以一個更加進步和創新的思想去教育他們,這樣彼此的沖突也許會越來越少。

㈢ 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一生!優秀父母一定要具備什麼思維

都說父母怎麼樣,孩子也會怎麼樣。如果父母都是很優秀的人,那麼孩子長大之後也不會差。反之,如果父母都不上進,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也是很困難的。另外,父母的眼界也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如果孩子從小接觸的事物很多,那麼他們的見識會更廣,思維也會更加開闊。有人問,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一生,優秀父母一定要具備什麼思維?首先,優秀的父母不會過多干涉孩子的事情。其次,優秀的父母懂得妥協是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的。最後,優秀的父母知道要讓孩子優秀,必須自己也要很優秀。下面讓我們具體看一下。

三、優秀的父母知道要讓孩子優秀,必須自己也要很優秀

優秀的父母知道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個道理,他們要讓孩子變得優秀,首先會讓自己更優秀。優秀的父母對孩子的引導作用是很強大的,有時候孩子甚至可以無師自通。

以上就是優秀父母會有的一些思維和理念,如果你也想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那麼不妨按照上面說的去做。要記住,一定要堅持下來,不能半途而廢。

㈣ 父母有哪些令人難以接受且常見的邏輯或思維模式

一、眼睛近視就是玩手機、玩游戲玩的
我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會這樣說吧,眼睛近視就是你總看手機看的,總玩游戲玩的。其實,造成孩子近視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學習姿勢不規范,或者用眼過度、疲勞過度等等都有可能導致視力下降。但是,如果你一旦近視了,父母就會說,看吧就是玩手機玩多了,把眼睛都玩壞了說你還不聽。巴拉巴拉一大堆這種話就會撲面而來,其實這種做法很有可能導致孩子們失去學習的積極性。

㈤ 父母有哪些令人難以接受且常見的邏輯或者思維方式

所有人都知道那一句:「我這么做都是為你好」,打著為我們好的旗號被父母強迫做了很多我們不願意做的事。

㈥ 父母有哪些令人難以接受且常見的邏輯或思維模式

1、缺乏界限意識,視子女為附屬品,不尊重子女對個人生活的自主權。

2、通過道德綁架迫使子女屈從自己的意志,或指控其不孝,或歷數撫育子女的艱辛。

3、上綱上線,一言不合就對子女進行性格、能力甚至是人格上的貶低。

4、價值觀單一,認為依據自身經歷得出的感性經驗是人生真理,對不了解的事物一概持否定態度,並要求子女遵循自己的價值觀。

5、重視家長權威而忽視教育方法,喜歡講空泛的大道理訓誡子女,而非進行較為平等的有效溝通。

㈦ 父母常見的邏輯、思維有哪些讓人無法理解

他們最喜歡說的話就是:「我經常打你、罵你笨、逼你學琴、燒你的課外書、當眾嘲諷你給你一巴掌,我做這些還是為了你好!」父母總是以他們認為對的方式,來替我們安排人生。

㈧ 如果父母犯了哪3種病態的思維方式,會總是對孩子發脾氣

同事新柔人如其名,溫婉動人,她有個4歲的兒子小宇。有次同事聚會,新柔帶著小宇來參加,小宇非常活潑好動,一會打翻了杯子,一會摔碎了勺子,新柔開始還耐心溫柔的給孩子說,讓他凡事小心,不要著急。雖然小宇嘴上答應了媽媽,但還是很調皮,一會站在椅子上,一會又到處跑。新柔的臉色逐漸變得難看。

就在小宇第無數次又把湯碗弄碎在地上後,新柔再也忍不住怒氣了,沖著小宇吼到:「能不能老實點?早知道就不該聽你爸的,帶你來,以後你再也別跟我出來了。」在新柔的吼聲下,小宇也害怕了,不再調皮了,安安靜靜的坐在椅子上。

㈨ 中國式父母有哪些令人難以接受卻常見的邏輯或思維模式

「上了補習班就一定要考一個好成績」這一點是我非常不能接受的。初中以前我都不上補習班,因為成績不好。上了高中開始發奮努力,高三的時候每周都要去上補課班,每周要犧牲我的休息時間,交著一周二百塊錢的補課費,結果高考的時候我還沒有考好,我媽嘴上說,不管我考成啥樣都不怪我,結果現在有的時候還說我高考那年怎麼了怎麼了。
「人家咋就欺負你不欺負別人呢?」在遭受到校園暴力的時候,父母的第一個反應如果是不相信孩子,而且還對孩子說出這種話,那真是很沒道理了。
本來孩子已經很受傷害了,回家還要面臨爸媽的質疑,孩子自己也想知道為啥被欺負的會是她,可校園暴力往往是沒有理由的呀!作為一個父母,最主要的就是陪在孩子身邊,不顧一切的相信她。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肯定有許多做的不周到的地方,不懂事的時候還好,如果長大了懂事了,記得多包容父母一點,身為人子不論父母多不可理喻,都要包容再包容。


閱讀全文

與父母思維方式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61歲老人買什麼醫療保險 瀏覽:909
台灣80歲老人 瀏覽:403
醫院210塊錢可以體檢些什麼 瀏覽:546
80歲月什麼原因 瀏覽:970
辛集退休工養老金認證 瀏覽:601
養老金遲遲不漲 瀏覽:531
80歲心臟病人買點什麼 瀏覽:380
發放養老金英文 瀏覽:894
長壽葯股票怎麼樣 瀏覽:739
養老保險基數年年漲 瀏覽:778
洛陽秦皇島哪個城市更適合養老 瀏覽:713
2021年養老退休金還會上調嗎 瀏覽:860
老年人便秘吃什麼最快排便 瀏覽:18
重陽節百度ppt 瀏覽:346
父母向孩子道歉有什麼好處 瀏覽:484
長壽花苞外層都乾枯了怎麼回事 瀏覽:570
老年人骨頭變窄 瀏覽:874
對老公的父母的稱呼有哪些 瀏覽:111
老人家適合吃哪種人參 瀏覽:770
行孝順事做感恩人演講稿200字 瀏覽: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