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父母為什麼不能行孝

父母為什麼不能行孝

發布時間:2023-04-03 15:04:59

⑴ 為何喪母行孝三年

為何喪母行孝三年,是中國的傳統。原因是父.母去世了是子女的惡運,是犯白煞。犯煞的同時,家庭3年不能貼春聯,子女3年守孝不能結婚。
做生意3年不順無財,如做生意去畫符聚財才一半好。不信你品品就知道了。佛教地藏經,因老褲灶人去西方大路,進了鬼門關,一關一關的審,每關是招大罪,審訊,做牢。地府供10關,最後是18層地獄,根據鍵純春你的生平功德來定你下幾稿耐層地獄。3年能走出10關,然後判你結果。何時能六道輪回,投胎只在盼。所以,父母遭罪之時,是子女行孝之日。

⑵ 談談對行孝的理解,不多於70字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鬧兄拍親不待。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液羨情莫過於孝塵前敬父母。很多事都可以事後去彌補, 而行孝卻無法彌補。因此,行孝須及時。

⑶ 為什麼現在的人不孝敬父母,是社會的原因,還是個人腦殘求答案,謝謝

你要聽實話么?我告訴你,現在的人不孝敬父母,是因為我們正在從農耕文明剝離。如果你看過歐美的電視就會知道,他們的父母和兒女的關系更淡薄,兒女長大後,父母千方百計要把兒女趕出家門。而中國正相反,中國人講究的是四世同堂,兒孫繞膝,這是老人們最滿足的事情。有個電影專門描寫了這中東西方的差異,有個法國少年被父母趕出家門,來北京生活,結識了一個中國女孩結婚了,然後他們和女孩的父母爺爺奶奶生活在四合院里,兒子的父母過來看兒子時,就驚奇的發現了中國人的家族式生活方式,這和他們西方的分居生活是完全不一樣的。
為什麼東方人會有四世同堂的習俗?那是因為我們是農耕文明,務農這種事情當然是由經驗最豐富的家長說了算,所以一家之長就是家庭的支柱,家族越大,老人越多,家族就越有理,這樣敬老的觀念就產生了!
很抱歉西方人是沒有敬老觀念的,你看過泰坦尼克號嗎?他們在最危險的時候,說的是什麼?孩子和婦女先上救生艇,有沒有說老人先上船的?沒有。中國人敬老不愛幼,西方人愛幼不敬老,這就是本性。西方是海洋文明,商業文明,講究的是貿易,公平,誠信。老人在這樣的社會組織下,沒有什麼特別的作用,所以也就沒有中國人那麼好的待遇。
也就是說,敬老這種觀念,很抱歉,不是與生俱來的。愛幼可能是每個人類的天性,每個人都會去本能的保護幼兒,哪怕這個孩子不是你自己的,但是很抱歉,敬老是只有農耕文明自己千百年來自我培養的意識,不是本能。那要說為什麼現在我們敬老的人少了,我要告訴你,因為我們現在種地的人少了,老人的作用沒有以前那麼明顯了……人類其實是很利益的一個種族,如果我們不能從老人那裡獲得更多生活的經驗,那本能的就會失去敬老這種習慣!

⑷ 很多人不孝的原因是什麼呢

是他的父母沒有教育好,「子不教父之過」。

⑸ 父母為什麼會拒絕孩子的孝心呢

我覺得父母是怕你亂花錢,希望你能多攢些錢,以後可能有用處,他們並不是不喜歡你們送她的禮物,而是希望你生活過的更好。
父母拒絕孩子的心意,到底是為了什麼
1.大部分父母一聽到子女要給他們買東西,就這不要那不要,千方百計阻止子女為他們花錢。

無論你說多便宜,他們都覺得是浪費。

父母的這點抗拒,咱都心知肚明。除了買東西確實伍敏不合心意之外,無非是心疼你的錢。
2.每次我回家帶點東西哪怕不多,都招來抱怨:不懂節約,亂花錢,買了用不到浪費等等指責撲面而來,其實我知道,父母嘴上抱怨心疼是真的,其實還是很喜歡的,記得一次我買給老爸老媽的衣服,他們數落我完了之後,就迫不及待穿上了,都捨不得脫下,欣喜之情難掩於色。

給老爸買的手機,非得硬塞給我錢,我說是獎勵的他搭銷才放心,結果後患無窮,天天電話騷擾我,喊我去吃飯,其實是讓我教他玩。
3.相信很多父母都這樣,每次在抱怨子女亂花錢買東西的時候,心裡還是最開心的,還時不時地愛在同行們之中臭顯擺:俺娃給俺買了啥啥啥,熊孩子一點不知道節約等等,其實心裡估計樂開了花。

所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能多給父母一些需要的東西,就多買些吧,如果他們覺得用不著,就給他們塞個紅包,雖然死抱著錢捨不得花的他們猶如守財奴,但這也算是一種滿足吧,開心就好。

其實現在有很多農村家庭的父母還處在經濟生存線上的低下水平,這種情況來說相比於那些衣食無憂的經濟寬裕的知橘游大城市父母,兒女給予經濟上的支援對他們來說就是「孝」了。

所以,能買就買,還最好是買到他們心裡去,是他們需要的,如果真的是父母不喜歡或用不到的話,那他們就真的心疼了。

⑹ 中國以孝為本不孝為什麼不孝順父母怎麼說

為什麼中國以孝治國,古代是如何贍養父母的?

三星堆的智慧
2021-11-27 21:01
關注

孝的起源

「孝」字越古越好,「孝」字本義是指「孝順」;是「會意」字;「孝」字演變見附圖。

圖中的表意字形可見:似乎可以見到「子」雙手舉起,並向下動作,作出磕頭樣子,給老人請安,達到「孝敬」的目的。

引證《說文解字》「孝」:「善事父孫派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商朝由於行巫信鬼,所以孝這件事主要是指祭祖、尊考的一種祭祀活動。

周王朝,統治者主張敬天、孝祖、敬德、保民,《禮記·王制》規定,"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杖指的是拐杖,從這可以考到,孝涉及到三個層面了:家、社會、朝廷。

孔子及其弟子所作《孝經》。是一本關於倫理的儒家著作。

對「孝」的闡述符合天道,「孝」的行為符合「人道」。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意思是,從前聖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對於小國派來的使臣,都不敢失禮輕視,何況對自己分封的各級諸侯呢?所以能得到各國諸侯的歡心,紛紛來助祭天子的祖先。

子曰:「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

諸侯國治理自己境內臣民,即便是對失去妻子的男人和喪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屬下的百姓看在眼內,也會感恩戴德,知道統治者也會這樣對他們,於是他們就會幫助諸侯祭祀祖先。

西漢是真正踐行「以孝治天下」的王朝,這里的「孝」就具備今天我們所知的含義了。

董仲舒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成了封建正統思想首州,孝道由家庭倫理擴展為社會倫理和政治倫理。

成為家長式專制的思想基礎,」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為臣綱」,另外,將「忠君」與「孝親」邏輯模糊化,實現忠孝一體。構建了中國封建社會思想道德體系,成為影響中國兩千年的社會價值觀和治國綱領(程朱理學後逐漸的極端化,部分演變成愚忠愚孝)。

這大概就是「孝」的一個演化過程,如同我們的使用火、文字,製作青銅器一樣,這是進入文明的標志,而且是一種非常高級的文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人類社會矢志不渝的追求。

「孝」的制度及執行

漢代除了兩個開國皇帝外,漢代皇帝都以「孝」為謚號,稱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對統治者把或者為萬民做表率,死了也要作為一種政治上的評價和尊崇。

西漢惠帝至東漢順帝,全國性對孝悌褒獎、賜爵達 32次,地方性的褒獎則更多。對兒子和媳婦孝順行為都給予同樣的獎勵。

科舉制度之前,武帝確定的察舉制是選官的主要形式, "舉孝廉"就是其中之一。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官吏多為孝廉出身,被視為仕宦之正途。察舉善事父母、做事廉正的人做官。把孝放在第一位,也把孝作為一個基本標准。武帝下詔,凡兩千石以上官吏必須察舉孝廉,否則按不敬和不勝任論處。

各個朝代均有相應的贍養老人的律條

《後漢書》記載:"其命君國有谷者,給稟高年鰥寡孤獨及篤疾無家屬貧不能自存者,如律。"這個律就是指的養老的相關規定。

唐太宗貞觀五年就曾經制定了一項法律,這項法律明確的規定,對整個社會的人口年齡進行統計,所有年齡達到80歲左右的人,都可以獲得福利待遇。地方官員必須要親自上門取送慰問,這些慰問的東西包括了一點點的錢財,還有一些肉類和食品,這是每隔者凱蔽半個月就可以發放一次。

甚至,更是制定了嚴格的規定,誰家裡面養老人到八九十歲,那麼男的就可以當上州司馬,女的也可以當君者。雖然說無實權,形式大於內容,但這種形式,給予了販夫走卒、升斗小民極高的政治榮譽感,讓整個社會從思想方面有極高的認知。

同時,也會根據家庭老人的數量和年齡大小,給予該家庭徭役或稅賦的減免,這算是得的實惠和獎勵。

除了獎勵當然還有懲罰,且懲罰非常之重

我們總說大赦天下,但其中有十惡不赦的,這其中就有關於不孝順的內容。惡逆:是指毆打、謀殺祖父母、父母等長輩。不孝:不孝順父母長輩,或在守孝期間結婚、作樂。

各朝代均對不孝懲罰極重,基本都是要處死,非主觀意外也要流放3000里。

孝是「為仁之本」,孝道是最基本的。正所謂,「百善孝為先」,孝是百善之首,這種傳統的價值觀,已經深深的根植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影響著今天的我們的社會生活。

由於現代文明正由傳統型的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

社會形態也有血親社會向公民社會過渡。

養老問題出現一個轉型期的陣痛。

結婚率低帶來生育率低,由於生育少,中國老齡化來得太快,太猛,且數量非常大。

現代文明由於生產力的飛躍發展,社會財富膨脹,加上細化的社會分工,那麼社會化養老隨之到來。

今天的中國社會還未能形成完全社會化養老的能力。

前兩天的新聞,官方鼓勵子女住在父母附近,邏輯是什麼,其實就是方便照顧,避免出現在家中發生意外事件,而無人幫助的窘迫局面。

這說明什麼,社區、物業、或者公益組織還不能擔負起照顧眾多老人的職責。

我覺得吧

首先,我們不能完全脫離家庭養老的這個根,他不僅僅是經濟上、體力上、更是精神上的,這是養老基本面的問題。

其次,要加快社會化養老的細節措施,且要快速推動和復盤修正。不管是居家、養老院等形式,特別是針對鰥寡、不自理等,要問詢制度,並鼓勵非政府慈善組織加入。

最後,每個人還是要盡量能自己養老,

⑺ 為什麼父母在世的時候不懂得孝順

事實上,父母在世的時候子女不懂得孝順,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這涉及到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因素,比如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個人性格等。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

1. 忙碌的生活和工作:子女的生活和工作日益繁忙鏈孝,很難抽出時間照顧父母,給予他們更多的陪伴和關愛。

2. 傳統文化的轉變:隨著社會和觀念的不斷變化,一些傳統的親情觀念和價值觀念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

3. 個人價值觀的不同:在成年以後,個人的價值觀會逐漸形成,並可能與父母的價值觀不同,從而出現溝通不暢,難以孝粗滾順的問題。

4. 親子關系的失衡:一些親子關系的失衡可能會導致子女不懂得孝順,比如父母經常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或者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導致子女感到壓力過大,岩喚余無心孝順。

總而言之,子女不懂得孝順父母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其中涉及到個人的價值觀、社會文化、家庭關系等多個因素。建議子女平日里多關心父母,盡可能地給予他們關愛和陪伴,同時適當溝通和交流,增強親子關系,將孝心表現在日常生活中。

⑻ 為什麼現在很多父母都不孝順



父母是最重要蔽蠢的家庭成員,而孝順又是一種傳統美德,所以有很多孩子都應該要孝順父母,然而最近現在很多族姿父母都不孝順。以下可能是其中的原因:

一是移民越來越多,孩子們把父母移民而去當成「愛都沒有」,從而影響了他們孝順父母的感情。

二是父母的職業日漸復雜,他們全身心投入事業,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教育孩子,他們的教育模式也因此發生了變化,導致父母不被孩子們重視。



三是一宏穗陪些家庭經濟上的原因,比如家庭貧困導致家長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懷,影響了孩子更大的孝順父母。

四是社會現象的影響,比如素質教育成為時尚,家長更傾向於讓孩子能夠受到理性和合理的教育,以更有效地激發他們的潛能,從而也影響了孩子對父母的孝順程度。

最後,如今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導致孩子們迷失在虛擬的世界裡,他們甚至無法感受到真實的愛和關懷,自然也無法體會到孝順父母的價值。

總結起來,現今很多父母不孝順,可能有許多各種原因的移民、父母繁重的工作、家庭經濟因素、當前的社會現象影響及新媒體技術,導致孩子們對父母缺乏尊重和孝順。所以只有家長們重新端正自己的教育理念,慎重選擇有價值的教育方們重新用心感受孝順父母的價值,才能緩解這種現象的出現。

⑼ 為什麼行孝會得病

行孝期間人的身心也是處在一種悲痛之中,還沒有從失去親人的傷心當中走出來,人的精神狀態就不會很好,精神狀態不好,心情不好就會使人的身體有不適症狀,病有心生就是這個道理,長期處於一種壓抑的狀態就會病倒了,所以人還是要學會放下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再大的事情也不要永遠這樣下去,會把自己搞垮的,逝去的人永遠不知道活著的人的悲痛,活著的人還要生活還要繼續走下去!

閱讀全文

與父母為什麼不能行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60歲高壓150是否需要喝降壓葯 瀏覽:706
馬群的銀城郡頤老年公寓 瀏覽:836
養老保險每年能交多少錢 瀏覽:796
年輕人沒有錢怎麼養老 瀏覽:862
重陽節敬老院里好熱鬧 瀏覽:52
石河街道敬老院 瀏覽:506
養老院招收什麼人 瀏覽:49
重慶西站到長壽怎麼坐公交車 瀏覽:850
普通人怎麼吃比較養生 瀏覽:708
續費養老保險要帶什麼 瀏覽:931
全身體檢體檢什麼項目 瀏覽:438
抗疫典型孝順 瀏覽:890
人不在了養老金 瀏覽:703
60歲的老人心悶心疼 瀏覽:937
職工養老保險提供哪些保障 瀏覽:698
青少年如何減少與父母發生沖突 瀏覽:690
為重陽節擬寫一條主題詞 瀏覽:724
80歲胃癌切除手術嗎 瀏覽:867
晶元最長壽命是多少年 瀏覽:688
會興敬老院收費嗎 瀏覽: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