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曾仕強:家長讓孩子受益一生的7個觀念是什麼
三個基本的生活觀念: 第一個是好學, 人生就是學習的過程,一個很喜歡學習的人一定是有前途的,他的挫折感也是一時的,沒有什麼憂鬱症,只有不想學習的人才會有挫折感,才會憂郁,最後就越來越走到無路可走的凄慘路上去。
第二個是在好學的前提上加上知恥, 一個人最可貴之處就是會害羞。可是現在有些父母都在訓練小孩不要害羞,尤其是女孩子如果不害羞的話,你將來怎麼去教他?一個小女孩看到人就很大方,好不好?我的答案是應該大方的時候要大方,應該害羞的時候要害羞,一個小女孩會害羞,我相信大家會很喜歡。可是現在的孩子都是別人不敢做的他敢做,別人不敢講的他敢講,這不是個很好的方向。
一個人會害羞,他給人家的觀感是不一樣的,一個人說另一個人不害羞是罵人的話,不是好話。我們好學就會不斷的進步,我們知恥就會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檢討自己,你做一次以後,你下次自然會調整過來,這是對自己好。
第三個是力求上進, 如果一個人不上進他就會墮落,因為外面的引誘太多。像我小時候的生活是很單純的,沒有太多的誘惑叫我們去做壞事。但是現在你看看,小孩子的電動玩具,還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活動,更甚的是還要去聽歌,我們看看新聞就知道,南韓最近舉辦一次大型的演唱會上踩死了很多人,如果哪一天你的小孩為了要去聽歌,然後被人家活活踩死,你有什麼感覺?聽歌我們就通過電視去聽就好了,不必去擠熱鬧。還有一些人為了買票去排隊,去熬夜,然後買不到還會在電視機面前哭,你不是丟父母的臉嗎?這就是今天的年輕人,完全沒有羞恥心,也是沒有家教。一個人好學,知恥,求上進,那他一輩子一定走上正道,現在不是,現在是捧歌星,什麼追星族,什麼哈韓等,都不搞正經事,有錢以後不是更糟糕?
這是三個基本的生活觀念,絕對不能放棄,沒有說時代變了這些觀念就不要,沒有這回事。
四個基本的生活技能: 第一個是整潔,就是整齊跟清潔。 一個人從小要養成將自己玩過的玩具擺放得整整齊齊,自己的東西一定要放在固定的位置,這樣就對了。清潔,不要搞得臟兮兮的,所謂合適,就是合乎自己的年齡,合乎自己的程度,合乎自己的家庭背景,不是說我要買最好的,或者別人有的我一定要有,不是這種觀念。人家有是人家的事,我們家沒有就是沒有,沒什麼了不起。你看現在有些小孩看到人家有手機,他沒有就感覺很丟臉,非買不可,哪怕去偷他也不在乎。所以要求孩子整齊,清潔,適合,加上安全。
孩子的書包要整整齊齊,每天晚上一定要把書包整理好再去睡覺,不能一早起來就哭著找自己的書包,東找西找搞得家裡大亂,拿去學校丟三落四,人家都看笑話,這就是沒有家教;小孩要睡覺之前,父母一定問他明天要做什麼,東西都准備好沒有,放在哪裡,早上一起來順手就拿,也不會丟東西,可是現在都是睡覺,不管它,第二天起來,這個找不到,那個也找不到,越急越找不到,一大早就天下大亂,那個家庭怎麼會安寧呢?我們按照他的年齡,他的家庭內容,這個小孩子越長大,他就越能夠適應,他生活的就會越好,父母就很心安,不會沒有什麼困難。只是現在我們認為這些都過時了,沒有用了,現在我們要求小孩子英文要講好,那就是做外國人奴才而已。父母不要把小孩逼到那種競爭激烈的地方去,會讓彼此都不好過。
我們要養成小孩子良好的生活態度以及生活習慣,像勤勞,守分,這個千古不變的東西,再加上永恆, 誰會說它過時。一個勤勞的人,他就不會覺得事情做起來很累,不會總要把事情推給別人,不會跟人家處不好,不會將來讓老闆看不起,不會讓同事把他排擠掉,那他就很有保障;一個勤勞的人,一輩子都有保障,守分,最起碼不會被抓去關起來,如果天天鬧事,遲早被關起來。這是基本的生活態度,你看在家裡面,一天到晚跟爸爸媽媽斗氣的小孩,你說他聰明嗎?我覺得很奇怪,只有天天挨打的份,我們要把勤勞,守分,持之以恆變成一種習慣,這叫作習慣成自然。習慣以後孩子就不會覺得苦惱,他覺得本來就應該這樣,他就覺得很好受。比如說做功課一定要把它從頭到尾做完,不能做一半就不想做,那就沒有永恆的習慣,擦桌子一定要從頭到尾擦完,再檢查一下如果有地方沒擦好,就再擦一次。父母最好是從這些小事情養成孩子的習慣。
喝東西的時候父母要告訴孩子喝多少拿多少,拿一大堆喝不完就是浪費,那就不行。讓小孩每次拿一點,如果還要的話就問父母,我可不可以再喝一點,不能說孩子打開冰箱就直接拿,不可以這樣,現在的小孩都是打開冰箱就直接拿了,那最後是害自己。小孩是沒有辦法節制的,他的喜歡一定是過量,他的高興一定是過分的,最後身體不好,父母是要倒霉的。你看小孩為什麼會偏食,就是母親問孩子「你喜歡吃這個嗎?」的問題,孩子就知道自己可以選擇,所以很多人就是因為媽媽這句話而偏食,你憑什麼去問你的小孩喜歡嗎?你有這個權利嗎?爸爸當然也要負責任,因為你看到媽媽這樣問孩子你還在旁邊不講話,你也是不關心。我們對年齡不同的人要採取不同的要求,這個才是做父母應該盡的責任,父母要因材施教,小孩有小孩的一套,大人有大人的一套,這樣子分段地去調整。這就是父母的用心。
父母是不容易當的,哪怕你講一句話,哪怕你做一個動作,後面都受到很大的影響。因為小孩都很聰明,學好很難,學壞很容易,你看當爸爸的一抽煙,小孩就在爸爸沒有看到的時候也去點一根煙抽抽看。你看有的媽媽呼朋叫友,在家裡打麻將,然後大聲小聲的吵鬧,那小孩將來都是這樣,父母沒有意識教他,但是他無意中學習到了。記住,小孩是很聰明的,他隨時在學習,而且他吸收力很強,你一教他養成習慣,再想改非常困難。所以做父母要慎重,其實也不難,因為就是三五年的辛苦,孩子6歲以後,他養成很好的習慣,父母就慢慢可以放鬆一點,如果父母堅持不下來,那做父母的還是有點不夠用心。
② 怎樣做一個好父母
我就是個好父母。
微信公眾號是:愛多idol,成長永不止步,歡迎互撩。
③ 曾仕強:為什麼要遵循「嚴父慈母」如何做到呢
任何事情父母要步調一致。大家看法相同,大家都尊重對方,讓彼此心理有一個准備,然後一步一步來,教育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沒有什麼難的。我們最要緊的是不要出賣對方,你看夫妻之間如果都要討好子女就會彼此出賣。這種事情太多了,比如媽媽偷偷地給小孩5塊錢,告訴他不要跟爸爸講。這樣小孩就會感覺很奇怪,你為什麼這樣做?那我也可以這樣做嗎?父嚴母慈是有道理的,它是一個合理的配合,不是靠出賣的。母親跟小孩在一起的時間比較長,如果很嚴厲,小孩會整天緊張和害怕,對他的發育不好。和孩子不經常在一起的人讓他緊張,媽媽可以讓她趕快整理好,不然爸爸會生氣,他就開始進行整理了。也可以合作說我們一起來整理,爸爸忙了一天,不要讓他回來生氣。媽媽千萬不要說你再不整理,爸爸回來要打你,這等同於出賣。所以同樣一件事情看你怎麼表達,前者表示爸爸愛你,後者表示爸爸不愛你,他會打你。
父親也不能因為很少跟子女見面就討好他,很多爸爸把這種當作補償。認為自己平常太忙,所以禮拜天帶孩子出去,愛怎麼揮霍就怎麼揮霍,面子都做給孩子看,讓他感覺自己是好爸爸。這都是沒有必要的。我希望大家去想一個問題,天底下所有的動物都只有媽媽,沒有爸爸。為什麼人要有父親?我常常講,你如果在美國生了一個小孩,孩子的出生證明上面有這個小孩的出生地,第二個是只有媽媽的名字,從來沒有爸爸的名字。我們中國人就會很不習慣。因為我們在中國都是父親誰、母親誰,同時寫的。
美國人只會說看到這個小孩是從媽媽的身體生出來的,所以上面寫的一定是媽媽的名字,他不會偽造文書。所以誰是爸爸,他不知道。所以有時候想起來,我們似乎天天都在偽造文書。但是我們很尊重爸爸,老實講一個家庭里的父親沒有一點權威性的話,根本就不像爸爸,沒有人把你當一回事。這樣你要嚴也嚴不起來,你要做很多事情你才可以得到嚴父這個地位,不是那麼簡單。老實講,做媽媽的有時候還比較容易一點,因為你天生就會生育。但是要把自己做到像一個爸爸,那你的另一半自然會支持你,你的子女自然會尊重你,自然看到你會對你怕幾分。如果連一分都不怕,你就沒有辦法做好父母。
很多人說,小孩是天生的天使,我不太贊成這句話。我認為小孩是天生的破壞者。一個小孩生下來,父母出去他就會把家裡整理得整整齊齊的,這個不是正常的小孩。你看小孩子只要在家,爸媽出去一兩個小時後回來會看到沙發也倒掉了,茶杯也掉在地上,家裡搞得一塌糊塗,這才是正常的。我不曉得大家的看法是什麼。小孩必須不懂事,父母給他鞋子,他經常都是左右反穿。這樣父母才知道為什麼偶爾有一次他左右穿對你好高興,就表示很難得,這種概率都是50%。這樣我們才知道為什麼父親要嚴,母親要慈,因為這樣你才會把子女帶好。子女無拘無束,不受任何管制,他就會去玩,不會好好學習。如果小孩一開始就會好好學習,那父母不必傷腦筋。
這就告訴父母,要正確地去誘導孩子,對孩子不能過度放任,因為他是不懂事的。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小孩是不能打的、小孩是不能管的,還寫了一大堆兒童心理學,我都不太相信這些事情。人生來為什麼要父母?就是要父母管教他,不然要父母干什麼?子女為什麼孝順父母?就是因為父母管教他,把他教好了,他當然孝順父母。
勤教嚴管,這是有道理的,而人最要緊是要自律,也沒有錯。都沒有錯,但是我們要知道,在一個人要自覺之前,經常需要別人的啟發。當一個人自律之前經常要靠他律來誘導出我們這種自律。老實講,小孩到了13以後,父母幾乎就沒有辦法管他,所以教要趁早。13歲以前小孩比較容易聽話,13歲以後,你想要教他,不是不可能,而是更費勁。他認為自己是個大人,尤其是現在早熟的。就認為,以前我小,你打我我打不過你,只有認了,但是我現在可以打你,而且我長得跟你個兒差不多,你再打試試看,你打上面我可以打你下面。
當然每個階段教養的重點是不一樣的,每個人最後要自己負責,自己去過日子,這沒有錯。但是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做不到這樣,父母就要教他,告訴他現在怎麼樣做他將來才能過自己的日子,才能夠自覺地讓人家看到起。你看孩子1歲的時候,父母樣樣照顧他,否則他活不下去,而且在1歲的時候哭很有用,可是兩歲的時候就不一樣,孩子兩歲有兩歲的想法,兩歲的時候,大概哭沒什麼用,到了兩歲還在哭的時候,大人就覺得好笑。我們慢慢從這里去追究,你就知道小孩為什麼這樣變,他是很自然的。
可是當孩子知道哭沒有用的時候,他又變了一個花樣,他兩歲非變花樣不可,不變就沒有人理他,為了要生存,他就開始變花樣。所以小孩變花樣是為了求生存。大人變花樣是為了幫助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為什麼每個人都要變花樣?絕不是我們所講的大家實實在在就好,實實在在只是一個基礎而已,實實在在地去變花樣,這是正道。不實的變花樣叫作奸詐,不同之處在這里。不要為變花樣而變花樣,要為了有效地達到你教養的任務而變一樣,這樣就對了。
父母能不能改變自己的觀念?當然也可以,因為人是不斷成長的,可是當你要改變你的花樣之前要告訴你的小孩,你要照會他。因為他接受的是你以前那套觀念,你說變就變他會感覺到很吃力、很難有辦法調整,所以母親要告訴小孩,以前爸爸有工作,我們每天最起碼有一個葷菜吃,現在爸爸沒有工作,你要准備,我們從現在開始不吃葷菜了。這樣小孩子就知道了。大人如果什麼都不說,突然間就變,小孩就很難接受。所以要提前給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做好心理准備,讓他能夠適應你的變化,這是一種教育。家裡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商量的,所以我們把那句話延伸出來,家裡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家裡是大家好商量的地方。父母要講一些孩子聽得懂的話,講一些孩子聽得進去的話,講一些孩子聽了以後就能夠做得到的話。而不是跟他講一大堆大道理,最後那會變成形式化、耳邊風,變成嘴巴講的不是實際要做的東西。
最後他一生就很虛偽,就不實在,這樣我們才可以知道為什麼 社會 上有很多人很虛偽。他們嘴巴講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這是他從小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所造成的。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個人一生人格的基礎,就好像房屋地基一樣,非扎實不可;否則你將來蓋的樓越高就越危險,一晃就整個都完了。真正要你的小孩幸福,要從小把地基打穩。我們所講的這些事情,大家一一地去做,不難。
④ 曾仕強:如何做好父母避免無知
天下沒有一對父母不想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做一個真正的好父母,但是實際上,每一家的父母,多少有一點偏見,多少有一點缺失,多少有一點力不從心,這是什麼道理?父母很想做好,很想盡責任,但是實際上很多不能盡責任,基本上有三個大的原因。
大家不要有無知是很可憐,很可怕的觀念。 科學越發達就越證明人類是無知的,你看以前我們講得頭頭是道的東西,經不起科學的檢驗,我們才知道,原來我們都在亂講,無知不是不好的現象,一個人了解自己的無知,他就會進步,一個人連無知都不知道,他就像已經裝滿了水的瓶子,不可能再裝進其他的東西。太多的人不了解自己是無知的,所以很不幸。
你看有些人還沒有準備好就做了父母,他們沒有經驗,靠自己摸索,摸索過幾次也不知道對錯,他就認為就這么辦吧!這是我們每個人的過錯,我們對古人的東西,基本上有三大問題始終沒有改變,第一個就是食古不化,以前的東西沒有消化,就認為一定要這樣,結果越搞越錯,因為整個環境改變了,現在已經不是古代,要回到從前是不可能的。
中國的文字是很不容易被了解的,因為它彈性太大,你看英文就是那一個意思,沒有別的意思,可是讀中文就覺得,一會兒這樣講,一會兒那樣講,因為中文是全世界變化最大,很不容易了解的文字,不要望文生義。
我們還有一個更妙的就是自以為是, 有些人看一個字,自己不確定的情況下也不問人家,就認為是自己理解的那個樣子,我想中國人這種毛病是非常普遍的。中國人多半不肯問的,因為一問就沒有面子,那你怎麼教育孩子呢?怎麼能把家教做好呢?很少人去想這個問題。除非家裡發生很嚴重的問題,否則我們大部分不會去想它,現在讓大家想一想,你的家庭生活好嗎?你跟家人相處快樂嗎?你們家的家庭氣氛是什麼樣子的呢?你都不會知道從哪裡回答。就好像我們天天吃飯,從來不去想飯是怎麼煮的,人為什麼要吃飯,那你怎麼懂得生活?這是很有趣的事。
我們每天都在過日子,每天都在過生活,但是不知道什麼叫生活,比如我問你,你家裡好嗎?你一聽就覺得這是在問你的愛人好不好,你說很好很好,這就是會錯意。這個問題應該是說你們的家庭生活還正常嗎?大家相處的還快樂嗎?有沒有試圖使它更圓滿呢?所以我們我們有些人覺得家就是家,似乎從來不去研究,這個家是怎麼回事,就好像很多人天生就覺得自己應該有爸爸有媽媽一樣。
一個家庭的重點到底在哪裡,我們從來不知道,所以我們有太多的事情,從來沒有用心去想過,怎麼可能對它有了解,有把握呢?怎麼可能把它做得更好呢?我想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學是個很大的障礙,它使很多父母沒有辦法進步。
無知就是要學習,一個人通過學習慢慢就變得有知了,可是我們現在真的很苦惱,因為我們很想學,但是不知道該向誰學,要學什麼,以前的人,他要下筆之前是非常慎重的,我們有一句話叫作文章千古事,文章寫下來,是要讓千古的人來看,來檢驗的,你不可以亂寫,現在沒有這種觀念,我就問很多人,我說要在一塊石頭上面刻字,是很費神,很費力,很麻煩的,那中國人為什麼還要在石頭碑上面刻很多文章?沒有人知道,總覺得是理所當然一樣,所以我們對古代人真的不了解。
古代的人印刷術不發達,沒有辦法像我們這樣,幾千本幾萬本就印出去了,他們都是靠手抄,一個人想要讀書就只有自己去抄,沒有人印給你,買也買不到,抄完也不知道是抄對了抄錯了,你看很多書就是這樣,一抄錯就一直錯下去了。比如我抄的時候,100個字錯2個字,這2個字傳下去,另一個人抄的時候又錯2個字,就變成錯4個字,古書經常沒有辦法解釋的原因很可能就是抄錯了。所以古代的人,為了怕抄錯,他一定要個正本,可是如果正本只有一本,那所有人都沒有辦法對,所以就讓工匠把它刻在石頭上,然後立在那裡,每一個人把自己抄的書拿去一個一個去對,這個石頭碑才有用處。
但是現在的一些人不去想這些,自以為是的認為那就是擺著好看的,中國人不會做那麼笨的事情。正是因為想要一本書流傳下來,非常不容易,所以大家很謹慎,很認真,因為後面有千千萬萬的人要挑你的毛病,現在沒有,可以隨便寫,也不用自己的名字,亂抄一氣,我們看了這些書,不是受害嗎?你去看有些人說得頭頭是道,寫得頭頭是道的道理,我們運用起來就是不行。尤其現在的人,滿腦子都是歐美比我們先進,寫的都是他們的東西,拿來給我們用,最後是害死自己,所以很多人跟我講,我乾脆不學算了,因為學了沒用,不像以前,中國人寫的書就是給中國人看,現在很多人,一聽到中文就反感,認為國際化就沒有中國人,為什麼國際化有美國人呢?這些人的腦袋,我覺得非常有問題,國際化有美國人,國際化也有中國人。
我們只好認認真真去選擇,其實我今天講得很清楚,人生就是選擇的過程,你選擇對了,你就很幸運,你就很有福氣。大家看,為什麼有些人整日唉聲嘆氣,愁眉苦臉,就是選錯了而已。
你看一個家庭,你選錯另一半,你一輩子在那裡愁眉苦臉。小孩來投胎,選錯了父母,他一輩子倒霉。人生有太多的機會,但是我們無從選擇,市面上有太多的書,我們同樣無從選擇,然後就憑自己的興趣,一看很好,買回去只會害自己,因為我們沒有選擇的能力,所以在學跟不學當中,我們也要學習,學習怎麼去學,學習怎麼去不學,其實孔子已經講得很清楚,今天人的錯誤就是自己學一套要拿回去用,這是大錯誤。家庭教育是你家的事。你看孔子講這四個字,叫作學則不固,就是學了以後人會更有彈性,不固執,沒有學的人都很固執。
比如你說這個話很好聽,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憑什麼說它很好聽,你有那個能力嗎?你有那個資格嗎?你如果說這個話不好聽,那我來問你,你說它不好看,那你的標准在哪裡?都說不出來。所以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胡說八道,很固執的認為就是這樣,越固執的人的人生是越痛苦的,因為他沒有彈性,學是讓我們學會不固執,回去要看自己的狀況進行調整,然後才擇善固執,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去聽老師講課,不是說把老師的那套理論完全拿回去用,基本上這種心態都是錯誤的。同樣的道理,父母要怎麼教自己的小孩,你去問隔壁,然後把那一套拿回來用,也是錯誤的,因為你的小孩不是他的小孩,不一樣的。
⑤ 曾仕強談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其實只有4件事
送孩子上學的路上,偶遇一經常在一起陪孩子玩的寶媽。她知道我在學習家庭教育,就問我:「孩子那麼小,已經叛逆的管不了了,該怎麼辦啊?很是焦慮。」
其實生活中也不乏有朋友說,工作原因,孩子要交給老人帶,雖然感恩老人,但孩子本身卻也養了很多讓他們接受不了的「毛病」。
不得不說,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除了教養孩子,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這些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實。
雖然我們也都清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專心專意只做這件事。
所以,想要做一名合格的父母,在沒有找對方法的前提下,還是不太容易的。
那有沒有什麼更好的解決方案呢?
曾仕強先生教導家長們: 家庭教育只做四件事 。只要把這四件事做好,我們就可以靜待花開了。
01
替他做
「人類,其實是很笨的動物。 小馬出生沒多久,就能夠站起來;大象幼崽剛出生,就能跟著母親遷徙,;雛雞從卵殼里鑽出來就能隨母雞覓食。這些動物,在剛出生無助的環境中,都可以相對的自給自足,只有人類不可以。」
人類的孩子一出生,除了吃喝拉撒睡,其它的什麼都做不了。假設父母將孩子生下來之後,對孩子就不管不問了,孩子能活下來么?
他一定活不了。
孩子一出生就會的本領,是哭。我們只要聽到他的哭聲,就會過來滿足他的各種需求。所以說哭,是孩子生存的武器。
只要我們對孩子有愛,就會被他的哭聲「控制」。會遵循他的哭聲,替他做事情。
當然,我們替他做事情的時候,他可以感覺到,我們很愛他。
多和他說話,多與他互動。
比如,去換尿布的時候,對孩子說「尿濕了啊?是不是不舒服了,馬上給你換哈,換完就舒服了。」換完還可以抱起來,讓他感覺到溫暖和安全。
在孩子不會說話的時候,父母可以啰嗦一些,沒關系的。這些看似啰嗦的語言,暗含著父母對孩子無盡的愛意。這些都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02
教他做
孩子剛出生,只能躺著,視力范圍也只在視力正前方;
長到3個月,開始會翻身,可以看到左右兩側的東西;
等到6個月,可坐立起來,視力范圍繼續擴大;
到8個月,可以嘗試著滿屋子爬行,見識到更多的物品;
10個月,可以站立,看到的高度又有所不同;
等到1歲左右,很多孩子可以學會走路,這個時候,他們可探索的范圍更廣泛。
伴隨著我們的精心照料,孩子的不斷成長,他會對外界表現出極大的好奇心。什麼事都想自己去探索,去發現。於是,他們越來越不滿足於什麼事都由我們來替代他做。
他開始自己拿奶瓶;自己用嬰兒水杯喝水;自己吃零食;堅持自己吃飯。
......
這個時候怎麼辦?教唄。
如果我們總替他做,他就無法成長。所以教會他生活技能,開始培養他們的生活習慣,就顯得比較重要。
可喜可賀的是,越小的孩子,學習能力越強。
只是這個過程,家長要明白,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天才,我們要看他能夠接受了再教他,而且肯定不是教一遍就可以教會的。
這就 需要家長們有更多的耐心,接受孩子們笨拙的開始 。
03
陪他做
昨晚臨睡前給2歲的兒子讀繪本,讀完後小傢伙合上書轉臉就將書扔到地上。這還不算完,他又下床去把書架上的書全部扒拉到地上,攤開來。
原以為他是想再選一本讓我繼續給他講,結果,搞完「破壞」後他麻溜的上床鑽被窩,然後看著我樂。
我說:「寶貝兒,咱們該睡覺了,你的繪本也困了,你把它們放地上,它們會冷的睡不著的,你去把它們送回到書架上,好不好?」
孩子理直氣壯的回答:「我不要!」
差點就要發作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不對:他這個年齡,或許他並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只是想看我的反應。我要少和他說「不」,取而代之的是教他怎麼做。
於是我說:「那咱們一起去把它們送回去,讓它們也都能睡個好覺,好么?」
有了媽媽的陪伴,他很開心的回答:「好的,媽媽和我一起去。」然後,拉著我下去,歡天喜地的又把所有的書都收回到書架上。
陪著做,孩子會比較安心。
只是有一點需要注意: 我們觀察孩子,但是不要干涉孩子 。
最常見的情形,在公共場所,孩子在玩積木,父母在一旁不斷的指揮:你要這么擺,要那麼弄。總去干預,孩子一煩,不玩了。
就像我們開車,副駕駛上坐著一個不斷指揮自己的人,誰能受的了?往往一著急,就懟回去:「再指揮,你來。」
大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小孩子。
04
讓他做
俗話說:每一個獨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懶惰的媽。
生活中很多事情,只要確認孩子是會做的,就放手讓他自己去做。基於我的懶,我家10歲的大寶,整理收納能力比我厲害,偶爾也會為全家做簡單的早餐。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明白,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他不會百分百的受控制,有些事情他需要自己做主張。
孩子越大,越要給他自主權,有自主,才有自尊,有了自尊,才能更好的提高他的自信水平。
最後要注意的是,家庭教育的這4件事,有一個 原則:適時、適度 ,父母要懂得拿捏。
他不會做的,暫時替他做;
然後邊替他做,邊教他做,讓他試一部分,不行就幫助他 。
慢慢地他懂的越多,幫他做的就越來越少。
整個過程,做的少了,孩子感受不到愛;做的多了,無法很好的培養孩子的相關生活品質。
但每個孩子又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一概而論。
所以這四部分,要做多少,都需要父母針對自己子女的個性,自己在實踐中把握分寸。
⑥ 曾仕強談家庭教育(一)
看了曾仕強講家庭教育的講座,他的第一節課給我很大啟發。
曾老師說,三代同堂是最正常的家庭結構。我們一味學習美國,美國的老年人生活是很凄涼的。
為什麼三代同堂很正常呢?孩子可以直接看到父母是怎樣對待祖父輩的,孝順不用言傳,你怎麼對待父母,孩子將來就會怎麼對待你。
三代同堂由老、中、少組成,這也是基本的社會結構,孩子從小成長於此,自然能增強社會適應性。
在中國,最小的單位不是個人,而是家庭,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國家文化的地方。一味學習國外的生活方式,其實並不適應。
我就一直羨慕那些親自照顧孩子、不與父母交集太多的家庭,認為祖輩總想插手,總是溺愛。
其實,只要每個人都明確自己的界限,尤其是父母輩得到我們的尊重和關愛,這些矛盾是可以緩解的。
當然,三代同堂並不一定住在一個房檐下,可以住得很近。用曾老師的話說, 關鍵是你的心裡有父母。
在這節課里,曾老師還講到,家庭教育最根本的,是教小孩子惜福。
中年人努力工作,是在造福,造福越多,晚年享福越多。小孩子和老人是在享福,但小孩子必須懂得惜福,不然父母多大的家業,不懂珍惜,早晚也是敗掉。
關於工作,曾老師說,不要總想著多麼辛苦,不要產生對抗的情緒,而要輕松應對。
工作就是造福,造福他人、造福社會,就是在造福自己。年富力強時多造福,晚年才能享福嘛。
現在生活條件好,孩子很容易不懂珍惜。當時為了給孩子買寫字桌,我看上了一款上千的功能型的,爸爸卻相中不到200塊的實用型的,放在家裡也不佔地方。
當我猶豫的時候,在鄭淵潔談家庭教育那本書里了解到,他給女兒選擇的小學是條件不好的郊區的,舍棄了他家門口好的學校。他說這樣女兒懂得珍惜,知道什麼是條件好。
因為郊區學校的伙食問題,他的女兒最後轉到了國際學校,一直稱贊學校條件好。
最終我同意了爸爸的看法,教育孩子不是越貴越好。
現在物質條件太好,吃的、穿的、用的,只要是涉及孩子的,都有人不計成本選擇最貴的。
選擇最貴的,面對孩子就安心了。與其這樣,還不如多學習一些家庭教育知識,學習如何教育引導孩子,更好地陪伴孩子,這也是一種安心。
我選擇多學習,適當適時合理地給予金錢和物質的投入,與孩子一起進步。
⑦ 《曾仕強告訴你在中國如何當父母美滿的親子關系》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曾仕強告訴你在中國如何當父母》(曾仕強,劉君政)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_bnpKZCBlw7u3BHOtEvhNQ
書名:曾仕強告訴你在中國如何當父母
作者:曾仕強,劉君政
出版社:鷺江
出版年份:2013-1
頁數:237
內容簡介:
《曾仕強告訴你在中國如何當父母》內容簡介:有教養的孩子受人尊重,也更容易走向成功,而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礎。《曾仕強告訴你在中國如何當父母》立足中國傳統人倫,結合現代家庭問題,告訴你最具智慧的教養子女方法。
作者簡介:
曾仕強,教授,中國式管理之父,當今中國極具影響力的管理大師與培訓大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行政管理碩士。曾任大學校長、教授多年,研究中國管理哲學近三十年,首倡中國式管、理,名動政、商、學界,享譽海內外。同時還是家庭美滿、教育子女成功的父親。他專研中、西管理思想比較,並和夫人劉君政伉儷情深,以自己的家庭經驗為基礎,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與現存問題,積極與國人分享教養子女的寶貴智慧。劉君政,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教育行政碩士,美國東北密蘇里州立大學行政管理碩士,中國台灣師范大學教育學士。歷任大學教授、胡雪岩教育基金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