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長期不能與父親(或母親)生活的青少年所反映出的心理、人格特徵
獨尊型。這類學生有的由於缺少管教,有的由於親情的隔閡不接受繼父母的管教,或繼父母不便於管得太嚴,從小就養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惟我獨尊的心理特點,事事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心目中沒有父母,沒有同學、沒有老師,沒有他人。有的學生不但不叫繼父母,就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叫。這類學生行為上表現出自私自利,不關心集體,不參加公益活動,不遵守校規班紀,是思想教育的重頭。
逆反型。單親學生有的因為父母離異覺得不光彩。因而也受到同學的歧視,慢慢對父母,對家庭產生一種厭惡感。有的因為家裡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約束,如果繼父母對自己存在偏心時,則會產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有時不願跟父母說話,父母忠言相勸,他故意說父母是錯的,總之,一味要對著干,以此來報復。更可怕的是這種對家長的逆反發展到對老師、對同學、對社會的逆反,從而產生破壞性。學生文某,母子本系農村,繼父為高工,繼父憑著高工的職稱,把文某母子遷到城裡,但這孩子從小就生活在組合家庭里,行為沒有約束,從來沒有叫過父親,其實繼父非常關心文某,一周來學校一次,對文某的教育不厭其煩。但是我們看到,老師和繼爹教導他時,他一是眼望窗外,二是三緘其口,最後對繼父的千叮嚀,萬囑咐報之一句:"曉得,還羅嗦什麼?"他不愛家庭常常是很晚回家,甚至不回家,放假也背著書包在學校內外玩,借口說是學校補課。用錢沒有節制,常常以謊言騙走家裡很多錢。與同學在外面抽煙、喝酒,家裡不給錢就吵,有時甚至向老師借錢卻從來不還,對這類學生如果放鬆教育,將會對社會產生不良後果。
單親家庭學生的特殊心理特徵,不完全由家庭產生,但父母離異,放鬆管教而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決不可低估,老師、家長和社會應對這些感情特困戶重點扶貧,採取有效方法,對症下葯,使他們早日走出困境。
先應多種渠道協同。學校、家庭、社會應"聯網"。學校老師要主動深入地調查訪問,了解所教學生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家長要主動配合,把單親學生的心理特點報告給老師,以減輕老師工作的難度。社會要消除偏見,多獻出點愛心,讓單親學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協調發展。
其次要促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對於渺茫型的學生,要對他們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六個學會(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造、學會生活、學會關心、學會自我教育)的教育,班主任可採用成立課外學習小組的形式,幫助他們學習功課,以提高成績來增加他們的自信心。這樣既可明確人生目標,又可逐步消除孤獨感。另外要引導他們多看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書籍以及影視片,以激發他們自我教育的因素。教師要引導他們正確評價客觀事物,討論文學作品,認識自我形象。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通過外部因素和自我調節使他們盡快走出渺茫的境地。
第三要創造活動的環境。教師要研究孤獨型學生的心理特點,掌握他們行為的規律,對症醫治,單親學生一般地說,不能享受雙親家庭學生同樣多的親情,教師要主動地接近他們,做他們的第二父母。絕對禁止惡言訓斥,多做個別交流,做他們的知心朋友,特別是在校外活動中,使他們真正覺得學校就是家庭,老師就是父母,同學就是兄弟。教師有計劃地成立活動小組,讓單親學生置身於集體活動之中,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影響,消除他們的孤獨感。
第四要輔助以法規校規。對獨尊型、逆反型的學生,首先更應耐心、細致而又嚴格地要求,同時還應輔以紀律、公德和法制教育,使之不做出格的事情,有了違紀行為決不能遷就,耐心的思想教育與嚴肅的紀律處分相結合有時可能會得到滿意的效果。
研究單親學生的心理特點並實施正確的教育手段是班主任老師的重要任務,要堅持以正面鼓勵為主。每個學生都會有自身的閃光點,教師要善於捕捉,發現這類學生有了心理、行為方面的進步時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增強其自信的法碼,使他們的生理、心理、成績真正健康協調地發展,最終成為社會建設事業合格的接班人。
Ⅱ 已經有將近一個月和父母沒有聯系了,感覺對自己來說這樣很好,是心理有問題嗎
母與子女的關系問題早已經成為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這個問題現在確實越來越重要了。
隨著孩子年齡慢慢增長,也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與家長之間有了代溝,那麼矛盾確實隨之而來的。父母隨著年齡增長,也越來越不靈活了,對於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慢慢的變緩慢了,此時的我們便需要去手把手教他們,可能需要一次兩次三次地去教他們,難免會覺得不耐煩,但我覺得這完全可以通過我們自身的行動來改變這樣的現狀。
我們要設身處地地去為父母們著想,想想他們已經慢慢邁入中老年了,已然沒有了年輕時的靈活,想想在十幾年前,你還是個咿呀學語的孩子時,父母對你是多麼的有耐心,那時候喂你飯,教你說話、走路,可不是現在重復一次兩次三次那麼簡單了,基本上這些事情都持續到一年以上,甚至更長,現在只不過你們雙方角色互換了,小時父母教導你,現在你長大了,成熟了,該輪到你去教父母的時候了,我們理應有他們那樣的耐心啊,畢竟還有什麼比養育一個孩子更麻煩的事情呢。
你成長的每一日每一夜幾乎都有他們的身影,這樣的耐心豈能與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而比呢!烏鴉反哺烏鴉反哺,連動物們都知道感恩自己父母的養育之恩,更何況我們人呢?所以,少年們,多去理解體諒父母吧,正如他們當年關心照顧我們一樣,多為他們著想,你慢慢地就會去靜下心來和他們說話了。
Ⅲ 經常不主動聯系父母的人
現在的年輕人大都在外打工。像80,90後的。在外打工的人也是挺不容易的,首先要習慣外面的環境和生活。再一個就是工作上的煩惱。工作不易,有時找不到好工作時,為了能在城市生活,只能是先就業再擇業。工作有可能是又苦又累的,時間又長,工資又很低。像我剛畢業出去那會,第一份工作是做焊錫的,在一個很小的私人廠里做,工價給的特別低,一天12小時做下來才幾十塊錢。焊錫做的眼睛又疼。但沒辦法,剛出來嘛,身上又沒錢,又不可能再向家裡要錢。只能是先解決溫飽問題,慢慢穩定下來再說了。
至於長年在外打工,不怎麼和家裡聯系。這裡面應該有很多原因。
有的是在外打工掙的錢不多,外面消費又高。一年到頭沒什麼錢剩。心裡比較自卑。感覺對不起父母。不是他們不想和家裡人聯系,其實他們時刻都想著父母親,時刻都牽掛著他們。只是被無奈的現實給壓抑著。
有的可能是在外做生意不盡人意,做生意做虧了,又不好和家裡人說起。只能是自己默默的承受,自己頂住壓力又重新再來。這時可能跟家裡人聯系少了,忽略了對家裡人的關心和問候。
還有的可能是有些年輕人在外太貪玩了,我行我素慣了。在外掙點吃點。完全忽略了家裡人的存在。很久都不和家裡人聯系一下。
不管是什麼樣的原因,我覺得都應該和家裡人多多聯系,要知道在家的父母親真的很牽掛在外的遊子們。兒行千里母擔憂。家永遠是我們最溫馨的地方。
Ⅳ 幾年不和父母聯系是種什麼感受
哪有不想父母的啊?畢竟是自己從小長大的家,最熟悉自己的父母啊,豈能不想他們?
幾年不聯系了,多半是工作出國,去外地,環境又挺封閉的,不讓聯系家人,其他的想不出為何不聯系父母?
除非和父母鬧了矛盾,心裡有疙瘩,其實自己不搭理父母,也不會好受到哪裡去?一定是不好意思主動聯系,或是對父母有意見。日積月累成結了,不好解。想父母也只能深深地放在心底。
Ⅳ 進大學後,越來越不想和父母聯系,是心理問題嗎
就算是一種心理的成長吧!進入大學後。我們就開始了,自己的獨立生活。再也不是依靠父母。衣來張口飯來伸手。我們要學會自理。有時候會覺得不想和父母聯系。其實是自己內心的一種獨立。這是成長必經的一個階段。
我們的父母不可能和我們在一起一輩子。我們終究會脫離自己的父母,獨立生活。所以不想和父母聯系,代表的,不僅生活可以獨立,而且心理上也真的是不再依賴父母。其實應該為自己高興。自己終於真正的長大。真的成年。在這個社會上可以自己生活。不用讓父母為自己擔心。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我們在大學里。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有絢爛多姿的大學生活陪伴的我們。我們總是沉迷於新奇的事情。不再受父母的管制。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用著父母的錢。敢自己想乾的事。雖然這種自由可能非常的好。這種生活可能覺得非常的自由自在。但是我們必須要調節好這種心理。因為這種心理是錯誤的。我們認為自己獨立了。我們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經濟來源於父母。還是依靠著父母的錢來過生活。所以並沒有真正的獨立。我們還沒有真正的長大。越來越不想和父母聯系。只是想脫離他們的那種管束。這是一種小孩子的心理。我們已經上大學。是成年人啦!要有責任與擔當。我們不僅是要學好知識。同時也要擁有良好的品格。關心父母,魏家有個責任也是必要的。雖然我們有了自己獨立的生活。但我們可以一個月給父母打一次電話。只要盡到責任,孝心,父母會理解我們的。
大學生活,豐富多彩。但是不要忘了我們還有一個家。家裡有盼望,我們成才的父母。要沉迷於現在啊,忘記了,一心為我們好的父母。常回家看看。常與父母聯系,盡我們自己微薄的一點孝心。
Ⅵ 長期不聯系父母的心理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Ⅶ 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溝通是什麼心理
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溝通的心理可能是孩子大了,心事有時候更願意和朋友之類的同輩人分享自己的心事,不願意跟父母交流溝通也可能是這樣做過,但結果總是不如意,所以就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溝通了
Ⅷ 不想和爸媽聯系,是不是心理有問題
有很多人進入大學之後,就變得更加獨立了,很少跟家裡人聯系,這當然不是心理問題。我們在家裡的時候,總是被自己父母管著,他們總是在你的耳邊一直嘮叨,你總想著有一天能夠逃離他們的魔爪。當你到了大學的時候,你擁有了更多的自由,你就自然而然不怎麼想跟自己父母聯系。
大學是非常自由的一個地方,耳邊不會再有父母的叨嘮,沒有人會來管你,也就是這樣放肆的生活讓很多都變得更加頹廢,他們開始沒心沒肺地過著每一天。當一個人長期處於一個安逸的生活,他就會特別沉迷於這樣的日子,一旦別人來管他,他就會特別煩躁,這個時候往往有很多人都不怎麼想跟自己的父母聯系。只有當生活費沒有了,才會迫不得已跟自己的父母打電話,但是內容也只是要錢而已,這樣的行為只會更加傷自己父母的心。
在我沒有上大學之前,我總是被自己的父母管得很嚴,就算有些時候要跟自己的朋友出去玩,他們也會像查戶口一下,問我跟誰出去玩了。我就很討厭他們這樣管我,我都是一個成年人了,我就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一直到了大學我離開了他們,我才發現我的人生重新開始了,再也不會按照他們給我規劃那樣活著。我每天都可以過著自己理想的生活,無憂無慮地過日子,除了每個月必須要打電話要生活費,其他時間我根本都不會聯系他們。
你只是還在一個叛逆期,現在的你還沒有體諒到自己父母的不容易,可能將來到社會上了,你就知道父母有多麼的好。
Ⅸ 從不給父親打電話是什麼心理
你好,我覺得從不給父親打電話,證明父子關系,或者說父女關系比較緊張。孩子不願意理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