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父母的稱呼有哪些
1、父、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2、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3、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4、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5、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本生母」。
6、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7、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8、姨: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❷ 古代怎樣稱呼父母
古代爸爸的稱呼:家翁、家君、阿公、老子、家公、阿爹、阿爺。
1、家翁
家翁是稱自己的父親。出自唐代房玄齡的《晉書.山簡傳》:「簡曰:『家翁乘鶴業三載。
意思:不經意間,父親已離我而去三年了。
2、家君
既用做對自己父親的稱呼,也用做對別人父親的稱呼。用稱人父,但多需在前面加適當的稱對方的敬詞。
「家」的本義是一家住的房子,引申為「家庭」、「家族」。古漢語中稱自家的都說「家」,「家君」是向別人自稱其父。
3、阿公
對父親的方言俗稱。
4、老子
對父親的方言稱呼。
魯迅《彷徨·在酒樓上》:「他們的老子要他們讀這些;我是別人,無乎不可的。」
5、家公
對自己父親的稱呼。出處: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後漢書·王丹傳》。
如:《水滸傳》第二十回:「昨日他的家公因害時疫死了,這個閻婆無錢津送,停屍在家。」
6、阿爹
父親。
如: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第二回:「(太公)便教那後生來拜師父,那後生那裡肯拜,心中越怒道:『阿爹,休聽這廝胡說』」
7、阿爺
出自於《木蘭辭》:「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
譯文:昨天晚上看見徵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徵兵,那麼多卷徵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
8、哥
《舊唐書·王琚傳》:「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氣唯有太平…… 』」。四哥,即玄宗之父睿宗。也有父親和兒子交談時自己稱呼自己的。清代梁章鉅《稱謂錄》雲:「淳化帖有唐太宗與高宗書,稱哥哥敕。父對子自稱哥哥,蓋唐代家法如是。」這一稱呼或是用來表示親切。
9、爺
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樂府詩集·木蘭辭》,其中有:「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譯文:徵兵的軍書有很多,每一本都有父親的名字。
10、爹
北宋書籍《廣韻·哿韻》:「爹,北方人呼父。」可見,「爹」的稱呼有很強的地域性。
譯文:爹,北方人對父親的稱呼。
❸ 古代對父親的稱謂有哪些
古代對父親的稱謂有先府君,家君,家大人,家嚴,令尊。
1、先府君。是對自己死去的父親的稱呼。
2、家君。既可以作為對自己父親的稱呼,也可以用做對別人父親的稱呼。
3、家大人。清代著名的小學家王引之在他的著名著作《經義述聞》里每一篇的開首都要冠上一句話:「家大人曰」。
4、家嚴。清陳夢雷《絕交書》:「先慈恐不孝激烈難堪,遣人呼入。家嚴出,以婉詞相諷。」
5、令尊。是用來稱對方父親的敬詞。見《紅樓夢》:「你今日回家就稟明令尊,我回去再稟明祖母。」
❹ 我國古代對父母稱呼都是怎麼叫的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對對方的妻子稱令正,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對方兄弟稱昆仲、昆玉、令兄(弟),對對方的兒子稱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對對方的女兒稱千金、玉女、令愛等等,因多見於口語。
(4)古代對父母的稱呼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相關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
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❺ 古人對於父母的稱呼全都是爹和娘嗎
一般來說,爹和娘作為對父母的稱呼古來有之,但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流行說法。當然,在此不討論父母稱呼中的雅稱、尊稱:令堂、高堂之類。
春秋及兩漢,對父母的稱呼有:阿翁,阿母。
隋唐時期,對父母的稱呼有:阿耶阿娘,阿爺阿娘,而且這時候「大人」兩字是只能跟著父親、母親使用,而不用來作為官員的稱呼。有時候「哥哥」也作為對父親的稱呼。
宋代時期,對父母的稱呼有:爹爹,阿娘。
明清時期,對父母的稱呼就比較接近近代了。
當然,從始至終,父親、母親作為對「父母」較為正式的說法,是沒怎麼變過的。
❻ 古代對父母的尊稱 古代對父母的稱呼
1、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2、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3、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4、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5、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對對方的妻子稱令正,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對方兄弟稱昆仲、昆玉、令兄(弟),對對方的兒子稱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對對方的女兒稱千金、玉女、令愛等等,因多見於口語。
❼ 古代和現代對父母的稱呼都有哪些
父母稱為高堂、雙親、椿萱。自稱父母、兄妹,父為家父家嚴,母為家母家慈,兄妹為家兄、舍妹。兄弟稱為昆仲、棠棣、手足、胞兄胞弟。稱別人的父母稱為令堂、令尊,稱別人的兄妹為令兄、令妹。
夫稱妻為內室、內人、拙荊,妻稱夫為夫婿、郎君、夫君。夫妻稱為伉儷、配偶、伴侶、佳偶。岳父稱為丈人、老岳、泰山。稱乾爹為義父,自稱為義子
❽ 古代和現代對父母的稱呼
父母稱為高堂、雙親、椿萱。自稱父母、兄妹,父為家父家嚴,母為家母家慈,兄妹為家兄、舍妹。兄弟稱為昆仲、棠棣、手足、胞兄胞弟。稱別人的父母稱為令堂、令尊,稱別人的兄妹為令兄、令妹。
夫稱妻為內室、內人、拙荊,妻稱夫為夫婿、郎君、夫君。夫妻稱為伉儷、配偶、伴侶、佳偶。岳父稱為丈人、老岳、泰山。稱乾爹為義父,自稱為義子
❾ 古代父母的雅稱
古代對於父母的雅稱有雙親、高堂、嚴君、尊親、本親、慈親、慈膝、嚴親、親闈、親庭、椿萱、椿庭萱室、恩慈、二尊、怙恃、極尊、具慶等,其中嚴君、嚴親也可用來單獨稱呼父親。
古代父母的雅稱
在古代,尊為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為「家尊」,稱呼對方的父親可稱為「令尊」。
古代父親的雅稱有太公、椿堂、椿庭、椿舍、尊君、尊府、府丈、家尊、嚴親、家君、家嚴、家翁、家公等,如果在稱呼前加上一個先字,代表已經逝去的父親。
古代母親的雅稱有尊慈、尊堂、尊萱、仙萱、壽堂、家慈、北堂、堂萱、萱室、萱親、萱闈、堂前、慈闈等。
❿ 古代對父母的稱呼有哪些
古今對父母的稱謂 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