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前我很叛逆,曾經動手打過父母,事後覺得父母實在冤枉,我應該怎麼做才能彌補對父母的傷害
父母是我們的恩人,你認識到你之前的錯誤就好。父母是不會怪我們的,他們只會怨自己管教不到位。你現在挽回還是可以的。你現在如果在家的話,你應該幫父母幹家務活、農活、不要他們催,你自己主動去做,沒有事你也問他們需要「我」做什麼。平時可以幫父母打水泡腳,捶背。
如果你現在在外,平時可以和父母視頻通話,說些暖心的話,也可以轉些紅包給父母,不管多少也是錢,讓他們知道:「我的孩子有出息了,能賺錢了」
平時有空可以多多回去陪陪父母!這樣就是給他們最好的回報!
B. 如果有人先動手打我爸媽,我能還手嗎,會不會被判刑
如果你在拉架的時候他打你爸媽,然後你進行防護措施時,還了手,我覺得這屬於正當防衛,如果事後你再去,那麼會被判刑的。
C. 我動手打了母親,我無法原諒自己怎麼辦
天啦,不說別的我真心被嚇到了,不管發生多大的事情,不管你當時有多氣憤,你也不能夠動手打你的母親啊。
從小到大我們學習的文化中有一個叫做「孝」,父母把最好的留給我們,他們不求回報的為自己孩子默默付出著,所以現在的你也不要一直讓自己僅僅處於自責情緒中,畢竟這是沒有用的,世上也沒有後悔葯可以吃,既然都已經這樣做了就找辦法彌補吧!其次道歉肯定要的,大家都是最親的親人,都是知根知底的,所以說那些虛的就不要做了,拿出自己的真心就行。另外,當你們雙方都冷靜下來後,可以試著向她去解釋下自己當時的所作所為,讓母親知道其實你自己本無意去動手打她,好讓母親心裡有些許的安慰。說真的平日里我大聲說一句我媽媽,她都會很傷心,我實在不敢想像作為子女的你當時是有多大仇、多大怨讓你動手打母親,是不是現在想想自己當時的行為又是那樣的愚蠢。當然這件事過去後自己也不要一直掛懷於心中,畢竟人生之路誰沒有犯過錯,犯了錯就要勇於去面對、去改正,母親對你的無心之舉也不會一直對你耿耿於懷,因為她對你的超過所有的恨,所以說放過自己,讓自己的心得到釋放。
父母是我們子女一生的牽掛,我們也是他們最大的牽掛,大家都是珍愛彼此的,所以說有問題及時解決,不要造成更大的誤解與傷害。
D. 跟父母吵架了,還打了我父親,我該怎麼辦
人是個擁有著復雜性格的生物體,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在什麼場合,各種碰撞摩擦在所難免,家庭生活也是其中之一。吵架原本是一件正常的事件,因為思想是獨立的,難免會產生碰撞。可是情緒是可以控制的,所謂的控制不住大多數是因為習慣了,當你習慣於一件事時,很難控制自己做其他事情,這大多可能基於你的成長環境。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無私的人,沒有之一。對待父母,我們應該盡職盡責,而不是事與願違。當然,這之間也有他們的不對,因為人無完人。你說,你打了你父親,之前也有過,證明你們之間矛盾很深。那麼,首先要解決的是這次發生這種事情的起因,先把這次矛盾產生的原因找到,然後尋求機會向父親道歉,請求原諒。有時候,我們要放低身段,低頭認錯。更何況,對象是父母,沒有什麼自尊心,這只是一場家庭的鬧劇,沒有什麼可以說三道四的。文中,你說自己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證明你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證明你不是下九流,你有感情有認知,有對父親的歉意,只是愛在心口難開,或是你也不知道究竟是不是愛。不管怎麼做,事情怎麼發展,首先要做的是做好自己,剋制住自己的脾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想像一個你最尊敬的人物在你身邊,你不願讓他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相信你的父親也是和你一樣心疼對方,懊惱自己。人生對於我們還有段時間消磨,可對他們已經消磨殆盡。放低自己所謂的自尊,所謂的情緒,所謂的心性,與父母和諧的生活。不要說什麼追求自我,到頭來其實很空虛。只有平平淡淡,做好自己是真。
E. 現在的孩子打父母的應該怎麼辦
想必很多家長都看過《變形記》吧,拋開節目的成分不說,裡面的每個「問題兒童」都帶有一定的暴力傾向是事實。我們在呼籲不要打孩子形成家庭暴力的同時,孩子對父母暴力相向的問題有擺在了眾人面前。
還手的成功讓孩子一發不可收拾
「我是在爸爸媽媽拳腳下長大的。小時候淘氣,媽媽竟然在大街上打我,當時的情景我到現在都記得。她從不考慮我的自尊,經常當著別人的面打我。我上小學6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她打我,我順手擋了一下,她的表情挺吃驚,還後退了。」
15歲的男孩小明說:「從那以後我發現有能力反抗了,他們再來打我我就打他們。我讓他們給我買什麼他們就得給我買,不買我就打他們。媽媽再對我嘮叨,我就讓她『閉嘴』,她果然挺害怕地閉了嘴。」
蔡女士15歲的兒子沉迷於上網打游戲,學習興趣不高。他平時寄宿在學校,周六周日一回家,就發脾氣要錢,然後讓媽媽滾出去。最近一個周末,他回來要錢,媽媽沒答應,他竟掄著拖把追著打媽媽。現在蔡女士只能睡在親戚家,不敢回家。
孩子打父母新的家庭暴力,引起媒體關注
這種新型家庭暴力僅是一些個案報道,但是在它的背後潛藏的社會問題是:在一個家庭中,如果事事以孩子為「中心」,從小對孩子放鬆管教,可能造成孩子任性,對家長出言不遜、語言頂撞,甚至大打出手,「升級」為極端的暴力事件。孩子由任性而發展到打罵父母,應該說是父母平時對孩子的嬌慣造成的惡果。
孩子膽敢在家庭內施暴,如果排除患有精神疾病的緣故,一般來說,根源在於家長從小對孩子的放縱溺愛或「棍棒教育」。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父母」和「問題家庭」。「問題孩子」的產生,是從父母的管教方式發展而來的。
放縱溺愛和棍棒教育都會早就暴力孩子
在現代社會激烈競爭的形勢下,人們急功近利,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選擇「智力優先」的原則,只要學習成績是「一百分」,就能「遮百丑」。在許多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往往盡量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無論是合理的要求,或是不合理的要求,並且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處處寬容,甚至孩子隨意打罵父母,父母也認為是孩子一時任性。
有時候我們常常看到,兩三歲的孩子稍有不滿就伸手打父母,父母卻從來捨不得動孩子一根指頭。孩子和家長玩游戲時,孩子只能贏,不能輸。孩子喜歡什麼,家長就想方設法送到他們的身邊……漸漸地孩子從小在家中養成了 「唯我獨尊」的習慣,變得自私慾膨脹,絲毫不懂得感恩;再加上現在網路游戲、宣揚暴力的圖書、影視等的不良影響,還沒有學會對自己負責的孩子,往往會選擇以暴力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
父母不要向使用武力的孩子屈服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當孩子試圖用打人的方式解決問題或者發泄內心的焦慮、憤怒時,父母必須盡快制止其暴力行為。你可以用平和但堅決的態度告訴他:雖然我們能理解你現在的憤怒,但是,我們不能接受你企圖以動武解決問題的方式。
記住:你的話語要盡可能簡潔,語氣雖然不瘟不火,但是態度要堅決,讓孩子有冷靜的空間,平復此刻激動的情緒。倘若孩子變本加厲,繼續使用武力,你可以抓住孩子的雙手,重復告訴他:「只要你能安靜下來,我便會放手。」父母必須堅決拒絕向使用武力的孩子屈服,否則,孩子使用武力的情況只會變本加厲。
建議孩子發泄不滿的其他方法
打枕頭、在無人的房間里大聲喊叫,在戶外跑步,或進行其他體育運動,或找人傾訴等等。寫情緒日記也是一個不錯的做法,讓孩子把自己內心的活動、喜怒哀樂寫出來,自己與自己進行心靈的交流,可以緩解壓力,平和心態。
我們也要提醒家長,父母的行為往往是孩子的仿效對象。父母要自我反省,自己日常是否也容易以武力來發泄情緒或表達不滿?孩子其實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問題實際上也反映了家長的問題,因此家長也應處處檢點自己的行為,不要為孩子提供消極的示範作用。
對於孩子,家長是一個指導者、可靠的朋友和堅強的後盾,而不是指揮官、不是奴僕、也不是救星。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F. 青春期的孩子動手打父母,家長要怎麼辦
我們每當提起青春期的孩子的時候,腦子裡面首先想到的一個詞應該都是叛逆吧。確實在我看來這好像就是青春期的一個典型的特徵,雖然不是說所有的孩子都會特別的叛逆,這也是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判斷的,但是我覺得大部分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在性格上面發生一定的變化。
曾經不知道在哪裡看到過這樣的一本書,上面寫的就是青春期的孩子並不是真的要反抗自己的父母。而是他們覺得父母的一些行為做法或者是說的一些話不對,但是他們又不會用正確的方法去表達自己的不滿,可能就會做出一些比較過激的事情,就好比說動手打父母。我知道這個事情發生在父母身上的時候,他們都會感到特別的心寒,但是我覺得當下對於父母來說最重要的應該就是好好的去跟孩子溝通,孩子在做了這樣的事情之後他們心裡也不好受,他們也會後悔。父母這個時候一定要好好的跟孩子溝通,絕對不要跟孩子打起來,這樣以暴制暴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
G. 動手打自己的父母該咋辦
怎麼想到你打自己的父母?是生你養你的父母啊。你應該怎麼辦?為什麼打自己的父母親?為什麼啊。是什麼原因,能讓你動了打父母的念頭,並且還真的動手打了?你想一下原因?為什麼?究竟是為什麼啊?不能理解?想想吧。不要再有這樣的想法,不要再動手打了!!!!!!會讓人笑話的。你以後怎麼在社會上混?
H. 兒子動手打父母,怎麼辦
這位朋友:
您好!對於你的孩子的情況,我認為:首先是你們做父母的在管理孩子之上沒有分工或分工不明確,同時很可能孩子的爸爸在平時是甩手掌櫃子,對待媽媽之上也是簡單粗暴,再加上媽媽過多的嘮叨和負面挑剔孩子,這些原因影響和讓孩子進行了模仿。本來爸爸需要管理的是孩子的學習與活動,爸爸的行為表現是嚴厲,媽媽管理的是孩子的生活、傾聽孩子的心聲,調和父子之間的矛盾,媽媽的行為表現是慈祥。同時作為媽媽更多的是睜開發現孩子優點的眼睛、張開欣賞、鼓勵和表揚孩子的嘴巴,閉上挑剔孩子的眼睛和嘴巴,最好不老經常在孩子面前嘮叨個不停。
其次,是你們在平時的生活之中,沒有有意識的來培養孩子的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比如房間自己收拾,自己的學習與生活用品歸類擺放等等;其實這些行為需要在爸爸的督促之下來進行,當然爸爸也需要從自身做起,以榜樣的力量來影響和教育孩子。
再次,很有可能是你們認為平時在學校「表現很好,學習成績也很優秀」,所以對孩子在行為習慣之上遷就,在生活之上你愛,這樣孩子就會認為他學習是為了父母,他生活也是在為父母生活,所以就會出現不去上學或離家出走來要挾父母的情況發生。在這一點上孩子的爸爸要注意對孩子進行「活人為自己」方面的引導,同時也要多多注意培養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意識。
最後,你孩子的行為也表現出了你們夫妻倆在平時缺乏在孩子面前贊美對方,比如,爸爸經常在孩子面前談論媽媽為了這個家多麼多麼辛苦,多麼多麼勞累,為了孩子他自己的成長尿一把屎一把多麼多麼不容易,所以任何時候都要敬重媽媽;媽媽經常在孩子面前談論爸爸為了這個家以及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付出了多麼多麼大的心血,吃了多麼大多麼大的苦頭,爸爸是多麼多麼的愛孩子等等。當然這些不是在與孩子發生沖突和矛盾的時候談論,而是在平常心平氣和的情況之下談論。另外你們在平時對孩子也缺
I. 曾經,我動手打過我爸媽,現在覺得萬分愧疚,我愚蠢的行為讓父母受傷害了,我該怎麼彌補父母的損失呢
過去的事情就讓他過去,重要的是你以後要怎麼對他們。
孝順父母,說的很容易,其實做到很難。
好好生活,不要讓父母操心,不要讓父母來為你做事,應該你幫父母去分擔一些事情,這樣才是孝順父母,才是對父母好。
J. 青春期的兒子動手打母親,家長要怎麼辦
摘要 很多時候孩子也大了,自己也是有自己的想法,作為父母也應該慢慢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