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家長需要怎麼做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呢
培養一個陽光、自信、積極、進取的孩子,是每個家長的目標和使命,完成這個目標和使命的方法就是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家長需要怎麼做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
人無遠慮,提前做好提前准備,就可以全方位把握事兒的發展趨勢。實際上這些也是一種心態,所說萬事具備,那樣才可以不辜負東風吹來!
「逼迫」自身主動地去參加一些不常常接觸的主題活動,既讓自身接觸了新事物,又能在運動中匯總成功失敗的工作經驗,進而提升自己,尤其是戶外活動,根據鍛練自身的身體素質,提升身體內膽鹼的代謝,讓開心隨著小孩的學習生活。
『貳』 初為人父母在生活中,該如何讓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呢
用正確的心態去教育孩子,同時讓自己樹立起好的榜樣並讓孩子感受到。
每一個人在成為父母之前,都是自己父母孩子,所以當了父母之後,才知道當父母確實不容易。但是既然我們選擇了成為父母,那麼就要拿出當父母樣子。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和改進,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一、用正確的心態去教育孩子。
雖然我們初為人父人母,我們在很多方面都不足,但是我們要擺正自己心態,不要害怕去面對一些問題。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更是一邊教育,一邊學習的時候。當然我們不能夠逼迫自己一定要成為很優秀的父母,這樣壓力大,反而做不好。對此,調整心態非常重要。
『叄』 想要教育孩子,父母需掌握哪些教育心理學
鏈接: https://pan..com/s/1NdzTP__G8OWPi-2h3NpBFA
『肆』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該如何培養孩子積極的心理呢
另外,引導方面,也就是環境影響,有時候事情沒有那麼完美,父母積極向上,可是大環境里負面情緒多,也會有著牽連。比如有些動畫片,打人,綁架,粗魯的言語,還有跟著有樣學樣最快來,讓孩子盡量遠離那些不健康的環境,多看有益的,積極樂觀,有趣的東西和游戲等。自然也會效果好得多。
再則,在有限時間里,父母多跟孩子做親子游戲一類的互動,讓孩子擁有更多安全感和關注,身心愉悅,也自然會積極向上一些。
最後,不要輕易幫忙。孩子其實上很聰明,他們學習東西很快。大人有時候也會注意到這一點,但是在孩子撒嬌的時候,往往就忽略了。比如,孩子有時候明明會自己穿鞋子,還是會要求父母給他們穿,這個時候父母就要收起「愛心」,讓孩子自己完成。很多其他的日常操作也是,吃飯,睡覺這些。當孩子在遭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馬上伸出援手,盡可能讓孩子自己解決,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他們的信心和自我認同感。
『伍』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視,要如何教育
是啊,作為父母如何引導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對此,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回答你的提問。
第四,掌握科學健康教養孩子的方法
一是要了解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因素有哪些?我們知道,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影響他/她成長的因素很多,心理學家認為主要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朋輩教育等,但對一個人成長最有影響的還是家庭教育;二是要知道孩子的成功靠什麼?智商、聰明、情商、智慧、勤奮、堅持?兒童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成功等於合理的目標+智商+情商+專注+努力,孩子的成功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這點家長一定要清楚;三是父母要為孩子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1)孩子成長的環境是什麼?首先人際環境;是母親,是父母;其次才是學校、朋輩、社區;再次是社會、各類媒體;2)環境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兒童的心理是適應環境的結果,環境對兒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兒童能否健康成長關鍵在於養護人提供的環境是良好和健康。
『陸』 父母如何通過心理學教育孩子
經常有媽媽和我抱怨:現在的孩子都是吃什麼長大的,一個比一個聰明,每天上班和同事過招,回家還得和他們鬥智斗勇??
這年頭,當媽真的不易,你要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還得動手能力超強,除此之外你還得有一個好的脾氣。可是,你以為有了這些「技能」就足夠了嗎?
千萬不要太天真了!
如果你不會點兒心理學,能管的好孩子嗎?
說到這兒,我一定要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一個心理學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裡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嘩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大,就給誰5美分。孩子們覺得這事兒特好,不但能玩,還有錢。所以孩子們每天准點准時的來這里。後來,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後無論孩子們怎麼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了。
這種心理過程就叫「德西效應」。
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如果按內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驅使我們的是外部動機,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老人的算計很簡單,就是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快樂地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美分玩」,而他操縱著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當有一天滿足不了孩子的願望了,自然就有辦法對付這些頑皮的孩子了。
這個事例對我們改進教育方式很有啟迪,作為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一部分,家長首先應該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激發孩子對學習活動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獲得成功和樂趣;其次不能以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看待成長的下一代,尤其一些經商的家長,總認為金錢是萬能的,這在教育孩子學習的問題上顯然是行不通的,這樣做會使孩子迷失方向,感受不到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的成功體驗,孩子在學習上怕吃苦,干任何事都和利益掛鉤,在集體里無服務意識,怕吃虧,我們一直所倡導的中華民族美德中的無私奉獻精神不具備,就連最起碼的道德底線也達不到。
再者,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孩子的學習有利的,諸如買書,或體育器械,對他的心身健康有幫助,如果獎勵一些諸如手機之類的東西,引起學生以此在同學之間炫耀、攀比,給學校教育帶來了不良影響。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以後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這一願望能不能實現,就看我們為孩子的成長做了什麼,更要看我們是怎樣做的。切記,勿讓「德西效應」在教育中滋生蔓延。
『柒』 想讓孩子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積極的心理,父母該如何去教育孩子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孩子,所以每個家長都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也都不惜一切代價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環境和生活環境,但是往往很多家長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我們積極培養孩子的路上,我們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問題。
首先,不要去壓迫孩子學習。
如果我們家長想要孩子擁有一個健康並且積極的心理,那在生活中我們就要注意一個問題:千萬不能壓迫孩子學習。孩子的學習也是需要家長耐心陪伴,並且需要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如果我們總是壓迫孩子學習的話,孩子就會變得叛逆。如果家長總是打擊孩子的話,孩子還有可能變得自卑和懦弱。所以家長一定不要壓迫孩子,而是要鼓勵孩子。
孩子成長為什麼樣子,關鍵在於父母的培養,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作為父母一定要注意對於孩子心理方面的培養。沒有健康的心理,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捌』 關於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父母該怎麼做
作為父母要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首先一定要維護好自己的心理健康。
如果父母自己都沒有一個健康的心態,是很難讓孩子有個好的心理的。
其次,是要學習小學生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
我們要知道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是什麼,這樣才能在「最近發展區」內去引導孩子發展,去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拔苗助長」。
所以,家長起碼要合格,要心理健康,要給孩子傳遞正能量的東西。
一個家庭,最好的教育不是孩子考試考了多少分,而是溫暖、平和、快樂的家庭氛圍。孩子陽光燦爛,充滿正能量是教育最好的成功!
總之,老師和家長要耐心傾聽孩子的真實需求,要真誠陪伴孩子的成長,要細心觀察孩子的每一次進步,要做孩子的榜樣。
『玖』 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家長該怎麼正確引導
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家長該怎麼正確引導?
1.不要責怪孩子,先理解你的孩子。不管是什麼心理症狀,都是從天而降的倒霉事,正好砸到你家。很多精神疾病,包括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等,都與家庭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比如有些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過度嚴厲,不允許孩子犯錯。犯了錯誤就罵。孩子非常容易內化一種對自己嚴格的態度,這種極端的內在自我嚴格可以解釋很多強迫症的症狀。
5.和孩子分享你的經歷。父母也是從孩子的階段過來的。所以,當你的孩子有壓力的時候,家長可以通過自己的一些經歷告訴孩子正確的應對方式。小時候和孩子有同樣經歷的父母是怎麼來的?用孩子能理解的簡單語言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經歷;這樣的經驗分享往往更容易讓孩子聽進去,也是給孩子樹立正確榜樣的機會,從而增加孩子努力克服困難的勇氣;
『拾』 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心理素質與教育水平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與形成起著關鍵的影響。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說:「如果父母是張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孩子將來成就如何,射向哪裡,無疑將受父母這張「弓」的影響。因此,作為家長,應重視對孩子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養孩子的親情 愛是孩子的天性,他不但應得到別人的愛與關注,同時也應學會愛父母、愛親人、愛朋友。為此,家長應教育孩子學會愛父母和親人。全球首富比爾蓋茨說過一句話:「我最不能等待的就是孝敬父母」。家長可將每年的三月份定為孝敬父母月,要求孩子為父母或親人的生日准備禮物,在外吃飯時點父母愛吃的菜,為父母夾菜等。 二、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是最富有同情心、最樂意幫助別人的,但這種情感需要父母或家人的引導與培養,使其能體驗別人的心情,感受別人的歡樂、痛苦、煩惱和失望。如在父母、祖父母或親人因病住院時領孩子去醫院探視,參加各種愛心捐助活動等。 三、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但它不是生來就有的,所以,作為家長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家長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房間與學慣用品,准備好自己出遊的食品,養好自己喜愛的小動物等。 四、培養孩子的義務感 也許有人會說,小孩子還未成年,有什麼義務呢?其實不然,孩子生活在集體中就有各種各樣的義務。在班級里有打掃教室衛生的義務,在家裡有參與家務勞動的義務。如何培養這種義務感呢?筆者認為父母可教孩子做家務,給孩子制訂一個家務勞動的計劃,每周要求孩子完成一定的家務勞動,或者將某一特定任務交給孩子去干,只有在這種實踐操作中才能培養孩子的義務感。 五、培養孩子的挫折感 現代家庭物質條件優越,一些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生活中出現一點小麻煩或困難,往往不能很好地應對。為了避免孩子將來可能遇到難以應付的境況,家長在平時可不時地給孩子製造一些挫折,讓他們不時地去面對一些小小的挫折,學會自己去應對。 六、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2004年,在南京舉辦的兒童保健會上,有專家指出「經過調查發現,現在有八成的孩子感到不幸福,這是令人震驚的。」現在的孩子家庭生活條件優越,父母疼愛有加,可為什麼他們感覺不到幸福呢?因為幸福是一種感受,需要家長去引導孩子領悟,啟發孩子去體驗。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什麼是幸福,也可讓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體驗生活的艱苦,從而讓孩子能夠學會珍惜現有的生活。 七、指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首先,要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與人際關系,以此影響孩子。家長要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家庭成員互相尊重、相互幫助、相互關心、講究文明禮貌,家務勞動有分工、也有合作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這種家庭中潛移默化地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與人交往。 其次,建立家庭幼兒園,為孩子交友提供空間。引導孩子與來自不同社會文化階層的孩子進行交往,在交往中教會他與夥伴互幫互助,多看別人的優點,學會寬容等。再次,家長與孩子平等相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家長必須保持一點童心和童趣,使自己與孩子之間有共同的興趣和語言,走進他們的心靈,就他們關心的東西展開交流、探討,在這種親子互動中培養感情,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 摘自《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