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認為怎麼樣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娃是優秀的,性格好,智商高,有禮貌……許多父母信奉「虎媽」育兒方式,認為成功是逼出來的。
其實孩子有他自身的發展規律,揠苗助長未必是好事。在孩子6歲前,有5件事盡量不要逼著做,否則適得其反,對孩子成長不利。
不逼孩子勇敢
朋友家的兒子樂樂今年5歲,被媽媽逼著勉強可以分床睡,但不敢一個人去廁所,老感覺廁所里有個怪物。
他媽媽對他要求比較嚴格,認為男孩子就應該勇敢,她經常對兒子講,要讓自己強大,要克服膽小,要努力做到。
哪成想,這兩天樂樂竟然尿床了,他媽媽懊悔不已,樂樂也越來越內向膽怯……
誰小時候,沒有被頭腦中可怕的「鬼怪」嚇到過?在我們成長的每個階段,總會有一些讓我們恐懼的東西。
如果家長只是一味地告訴孩子「你應該這樣...」「你要勇敢」,只會加深孩子的恐懼感,甚至造成心理陰影。
當孩子內心充滿安全感,才能邁出嘗試的第一步。而安全感源於你的關愛、保護和鼓勵!
父母可以試試這樣:
1.正面面對,給予理解
不說「這點小事有什麼可怕」,也千萬別跟孩子貼上「膽小鬼」的標簽,可以說「寶寶,告訴媽媽你到底怕什麼?媽媽覺得你有點害怕。」
2.不去強迫,陪伴完成
不說「你看,別的小朋友都去了,為什麼就你不敢」這樣刺激人的話,可以說「等你准備好了,我陪你一起去」。
3.杜絕逃避,尋找辦法
像上文,樂樂不敢去廁所尿到了床上,就是一種對恐懼的逃避。這次媽媽沒有指責他,而是跟他一起想辦法,最後養了只狗為他壯膽,解決了問題。
不逼孩子分享
「給弟弟玩玩,你是姐姐要讓著他。」
「這個玩具你又不玩,我送人了。」
「沒事,他拿走一個怕啥,你不還有好多呢!」
很多家長都說過這樣的話,孩子不依,家長就會數落孩子沒禮貌,自私等。結果呢,孩子還是不願分享,反而更「小氣」、防範心更強,還可能對家長產生不信任感。
其實寶寶2歲時就進入了物權敏感期,自己的東西不容許別人侵犯。到了3歲寶貝會覺得身邊的東西都是他的,一旦別人拿走就會慌張。
分享是一種美德,每個人都要擁有。但其前提是快樂、自願和尊重。
母可以這樣做:
1.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
是否分享先徵求孩子的意見,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2.不要強硬,換一種說服方式
要求孩子分享時,可以委婉提出:「你要不要跟他一起玩,媽媽覺得你們一起玩更有意思,你願意嗎?」
3.教孩子社交智慧
比如鼓勵孩子拿自己的去跟別人的交換,這樣就可以玩更多玩具,還能交到好朋友。當然願不願意還是孩子決定。
不逼孩子表演
家裡來了客人或者帶孩子聚會,有些家長喜歡讓娃在眾人面前秀本領。
「來,給阿姨跳個舞!」
有的孩子不願意,扭扭捏捏,結果會被說害羞膽小。
其實沒有徵求孩子意見,擅自讓孩子表演本身就是一種不尊重。孩子不願表演,受到負面評價,也容易自尊心受傷。
父母可以這樣做:
1.詢問孩子,擺正心態
是否表演先尋問孩子,如果孩子不願意,家長不要覺得「丟臉」,學會幽默化解。
2.積極評價,切記指責
表演欲強的孩子,給予鼓勵;不願意表演的,切忌上綱上線,強迫孩子。
3.跟隨氣氛,自然帶動
讓喜歡表演的孩子帶動自家娃,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有其他孩子一起表演,孩子自然會被帶動起來。
不逼著孩子多吃
有的父母擔心孩子挑食,吃不好,有時候當孩子明確說不吃了,還要追著趕著給孩子餵食。實際上,餓了吃飯是人的本能,1歲半的寶寶就已經自己會吃飯了,而且可以自己決定吃什麼,吃多少。
也就是說,「吃」這種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不需要由別人來決定,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
父母可以這樣做:
1.從小培養習慣
在寶寶一歲半時,給他准備寶寶椅,讓他圍在餐桌前,自己吃飯,用手抓也無所謂,主要給孩子一種儀式感,培養他定時吃飯的習慣。
2.給孩子一定的選擇自由
讓孩子自己決定吃多什麼,吃多少,大人不要強迫。
3.不要太「重視」吃飯這件小事
在吃飯問題上保持平淡態度,吃多了不表揚,吃少了不批評,如果孩子不吃飯就要吃零食,建議家長堅持原則,不能一味地滿足孩子。
不逼孩子提前寫字
「別人家的孩子都會寫字了,自己的孩子連筆都不會拿。」在這種攀比中,很多家長會陷入焦慮:要不要教娃寫字?
對於6歲以下的寶寶,小編不建議提前學寫字。
首先,寫字是一件很精細的技能,要會對文字觀察分析拆解,還要知道筆順結構等等,需要手腦眼協同才能寫出來。孩子連筆順、偏旁部首都不知道是什麼,怎麼寫出一個完整的字,這樣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其次,小孩的手關節沒有完全發育,手部肌肉還很弱,不能持久握筆。
最後,過早的重復練字會限制孩子的想像力。
教育部禁止幼兒園「小學化」,是有一定道理的,家長萬不可因為攀比操之過急。
父母可以這樣做:
1.鼓勵孩子塗鴉,保護孩子的想像力。
2.多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參與討論,豐富孩子的知識世界。
3.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增長見識的同時激發孩子的探索欲。
4.注意鍛煉孩子的手部肌肉和精細動作,為他後期學習寫字和正確握筆打下基礎。
2. 你覺得父母的愛怎樣才算正常
我認為父母的愛應該是一種理解,尊重,理智的愛。父母平時要多關心自己的孩子,要給孩子陪伴,關注引導,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父母的愛怎樣才算是正常的呢?我們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還有要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孩子從小就和父母生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影響比較大。然後在孩子身上別經常打罵,盡量以講服人。然後要注意孩子的感受,不要太以我為中心,要告訴孩子學會遵守正確的規則。父母要學會正確的疼愛自己的孩子,否則容易造成一些反面影響。
3. 到底是父母更愛孩子,還是孩子更愛父母
個人認為,孩子是更愛父母的
總有人說你的爸爸媽媽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他們不會讓你走彎路,也不會讓你吃虧。但是長大以後發現,其實孩子比他們的爸爸媽媽愛他們,更愛他們的爸爸媽媽。可能這句話有些繞,簡言之,就是孩子愛父母比父母愛孩子更多。
在孩子的世界裡,爸爸媽媽就是最好的。如果有人說自己的父母他會毫不猶豫的反駁回去,甚至會和對方大吵一架。惹父母生氣,可能會挨一頓打或者挨一頓罵,但是不出一個小時就會跑到父母身邊問要不要和他一起玩;反過來父母可能會不理他,沖他大吼,或者冷暴力,也許父母會在事情發生後會自責,會和孩子道歉,但是傷害是不可逆的。
世界上總有這么一種人叫做「別人家的孩子」。他們聰明,努力,懂事,學習好,於是就有了「你看看誰誰誰家的孩子」這句「名言」,但是為什麼沒有「別人家的家長」這句話呢?因為孩子知道也許自己的爸爸媽媽沒有別人家的好,但是這是自己的爸爸媽媽。想問一個問題,各位家長們總覺得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全部,傾盡了所有,但是如果孩子有選擇去到家庭的·權力,你們又有多大的把握多大的自信孩子會選擇你們這個家庭呢?畢竟你們不是神父神母,憑什麼要求我們成為神童?憑什麼你們要我們學習寫作業,你們卻在旁邊玩手機打游戲?上班累,我是大人,我不用上學都是借口,陪伴很重要,別忘記。
父母更愛孩子還是孩子更愛父母,這個問題真的值得好好思考,家長們不要覺得孩子什麼都不知道,自己為他們付出了這么多他們為什麼不聽話,為什麼不好好學習。其實完全可以多和孩子談談,多聽聽他們的心裡話,不要總打著「為你好」的旗號,表面民主,實則專制。孩子也要設身處地的為父母想想,體會到他們的良苦用心,好好品味一下「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
4. 家長該如何對孩子正確的表達愛呢
家長應該正確的表達愛孩子的一個方式,愛孩子不一定是寵溺孩子。我們在平時該嚴厲的時候就要嚴厲,當然也會適當的去寵溺孩子,但是不能只寵溺,不嚴厲的管教。
5. 如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增強對孩子的關愛和耐心。 有些孩子出現放縱的問題,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想引起父母的關注和關心,因為很多家長都忙著忙那,忽略了對孩子的關愛,當孩子想家長了,想和爸爸媽媽說話,家長還不耐煩,對孩子的心理來說是很有影響的。
因此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不要疏遠孩子,工作再忙,也應該注意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對孩子的愛,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感到被愛的孩子們,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工作學習起來也更熱情。
所以父母要有意識地表達對孩子的愛,讓孩子沐浴在愛的陽光中。只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孩子才會體驗到在愛的懷抱中,才會感覺到幸福與安全,才會對父母心生感激。
怎樣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不要把對孩子的愛埋在心中。要用合適的方法體現出來,讓孩子能夠接收到父母愛的信號,這樣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才能由僵持走到緩解,由一般走向融洽,教育孩子的一切問題都會在這良好的關系中得到有效的解決。
2我們怎樣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父母要明白,對孩子的教肓和引導的時候,要教和養結合,並用突出教的作用。忽視了對孩子「教」的作用會導至孩子情感體驗貧乏,久而久之,導至孩子情感上出現麻木、無知的狀態。嚴重的直接會導至孩子的冷血感情,對什麼都不關心,只關心自已。
父母要多給孩子進行情感交流,讓孩子感受到愛,孩子也才會拿出一棵愛心去愛別人,愛這個人類的社會。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留守兒童的情感為什麼那麼令人擔憂。要想讓孩子走的更遠。
父母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吝奢自已的愛,讓孩子在愛中成長,這一點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就做的外露,而中國人大多還是父權思想,一方面不喜於表達,另一方面父親在孩子面前就一定得保有「嚴」的體面。這樣一來,孩子的情感也會壓縮在「沒有」的空間里。
要培養孩子的關愛之心,可以利用我國傳統的節日啟發誘導孩子,可以藉助老人生日、重陽節、婦女節、教師節等誘導暗示孩子的關愛之心,利用節日來喚醒孩子的愛去關心身邊的人,利用國慶節,建軍節等引導導孩子樹立愛國之心。利用諾貝爾獎等國際獎項培養孩子對全人類的愛,從而樹立為全人類做貢獻的遠大理想。
6. 怎樣理解愛孩子
很多人都認為父母無條件的愛是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重要條件。
很多年輕的父母都在踐行這條「先進」、「科學」的育兒理念。
還有人說無條件的愛?那豈不是在慣孩子?孩子會不會越來越沒有規矩。
父母到底應該怎樣愛孩子?應不應該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01
有條件的愛,易讓孩子成為價值感低的人
周末在外面吃飯,旁邊一個媽媽正眉頭緊鎖的訓斥旁邊耷拉著腦袋的兒子:
你還有臉說啊,你看看你才考多少分?你看看花了這么多錢,天天陪著寫作業,還考倒數,你對起誰?你還好意思吃飯?
言語中滿是憤怒、指責、失望。
孩子的臉上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估計媽媽這樣罵孩子已不是一次、兩次。孩子已經產生了一種消極的抵抗:我就是這個樣子。
生活中有些父母出現了一種交易式的愛:
「你再哭,媽媽不要你了。」
「你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你再不好好學習,就別回家了」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孩子會覺得如果達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是不是就不愛他,或者不那麼愛他了?
原來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
久而久之,孩子要麼成為「聽話」的小孩:達到父母的要求就能得到愛。
要麼就無所謂,反正你的要求我也達不到。
有條件的愛的結果就是,孩子學會了拋棄他們自己的真實感情和願望,而只是接受被父母贊許的那一部分自我。最終,孩子變得越來越不了解自己,而且在將來也越來越不可能成為一個心理健全的人。
「我不如別人」這種心理將伴隨孩子的一生,影響孩子的價值感和幸福感,易成為價值感低的人。
而自我價值感不足的人,即使再優秀也容易自卑,遇事容易懷疑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也難以信任他人。
7. 父母愛孩子的5個理由
一:孩子把好吃的留給父母
女兒中午在小飯桌吃飯,有一天回來告訴我有烤蝦吃,我假裝羨慕地說:「這么棒啊!媽媽也好想吃烤蝦。」過了幾天放學回家,女兒特別高興地對我說:「媽媽你看!」然後從兜里掏出兩只烤蝦。
當時我特別生氣,還責怪她怎麼偷人家小飯桌的東西呢?結果女兒哭著說:「沒有,這是我自己的那份,我給你留著的。」
我有嚴重的低血糖,所以家裡經常備著糖,5歲的寶貝從幼兒園回來,說今天老師給每個人都發了一個棒棒糖,別人都吃完了,我沒吃留給媽媽的。看著他小手裡那糖紙都被捂得快破的棒棒糖,我的淚水怎麼也控制不住。
之後,也有許多網友留言表示有過相同經歷,學校里的糖果、花捲、牛奶、包子等,孩子自己捨不得吃,專門留著回家給父母拿,父母們開心得不得了。
二:孩子懂得照顧父母
兒子3歲了,特別懂事會照顧人,經常幫我做家務。
每次出去取快遞,他都爭先恐後地幫我拿,取一個快遞就他拿,取三個快遞他拿兩個(小件快遞)。即使自己走得踉踉蹌蹌,還要問我:「媽媽,你能拿得動嗎?我幫你吧!」每次看到他自顧不暇的樣子,我都覺得好笑,但是兒子的那句話,又讓我感動。
三:孩子主動親吻父母
有一天,兒子在床上玩手機,我突然想到網上的一個測試,想看看兒子是什麼反應。於是,趁兒子不注意躺到他腿上,兒子明顯愣了一下,之後微微一笑低頭親了一下我。
我的天哪!這是兒子第一次主動親吻我,瞬間就融化了,當時的我是既震驚又興奮。
四:孩子懂得安慰父母
孩子3歲的時候,因為前夫抽煙酗酒惹事,我倆的關系降到了冰點,我整日整夜地哭個不停,寶寶看見後就在地上翻跟頭逗我開心,還摟著我說:「媽媽你別哭,還有我呢,我長大以後保護你。我肯定不喝酒,不惹你生氣。」
後來遇到了現在的老公,告訴他寶貝我們有個新爸爸了,孩子沒有不高興也沒有生氣,首先問我:「這個爸爸愛你嗎?不愛你我們就不要!」
五:孩子和父母站到同一陣營
某天,我穿著工作服去接女兒放學,被她的同學看到嘲笑了幾句:「你爸怎麼穿成這樣啊?」我才反應過來,穿這種衣服接孩子放學不太合適,怕不是給孩子丟臉了吧。
結果,我女兒立馬懟回去:「我爸穿什麼樣跟你有關系嗎?你有啥權利指指點點。」然後拉著我的手扭頭就走。當時給我感動壞了,本以為女兒一直很疏遠我,沒想到關鍵時候能跟我站在同一個陣營,小小的身軀在前面保護我。
孩子的暖心舉動,令父母動容,如何教養出懂事孝順的乖寶寶呢?
(1)父母用愛滋養孩子,自然會得到同等暖心的回報
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父母別不耐煩地不理不睬,讓孩子有被忽視的感覺;孩子調皮不聽話,父母別不分青紅皂白地打罵,給孩子造成傷害,父母事後也會萬分後悔……
孩子彷彿一顆小樹苗,陽光肥料水源等硬體條件固然重要,但對於孩子來說,想要茁壯成長,更需要父母愛意的滋養。久而久之,培養出一個懂事孝順的孩子,父母自然也能得到同等暖心的回報。
(2)父母要以身作則,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
如果爸爸是一個對家庭不負責、對妻子不敬愛的男人,如果媽媽是一個事事只想娘家,對公婆惡語相向的女人,這樣的父母怎麼能教育出孝順懂事的孩子呢?
父母的言行舉止,就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因此父母的以身作則尤為重要,平日里孝順父母公婆、尊重長輩,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8. 怎樣形容父親對子女的愛
父愛如山,高大而巍峨,讓我望而生怯不敢攀登;父愛如天,粗曠而深遠,讓我仰而心憐內不敢長嘯;父愛如容河,細長而源源,讓我淌不敢涉足。父愛是深邃的、偉大的、純潔而不可回報的,然而父愛又是苦澀的,難懂的、憂郁而不可企及的。
9. 父母愛孩子的表現有哪些
父母愛孩子都是從各個方面去替孩子考慮,什麼都想為孩子考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