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孩子會埋怨自己的父母是教育出了問題嗎
孩子最害怕什麼?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後以後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凶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爸爸媽媽又發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
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麼,就干什麼;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乾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乾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❷ 窮人家的孩子,埋怨自己父母沒本事,這種心理正常嗎
窮人家的孩子埋怨自己父母沒本事,這種心理我覺得應該算是挺正常的。畢竟有些時候孩子不懂事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這也得分情況,如果說他的父母比較窮,但是父母一直含辛茹苦的供孩子上學,把最好的都給孩子,而這個孩子卻嫌自己的父母窮,這樣的話這個孩子有這種想法就非常錯誤了。所以具體看這個孩子產生這種心理正不正常還得看什麼樣的場合。所以有的時候窮人家的孩子埋怨自己父母沒本事是因為還小不懂事,而有些時候可能就是父母給孩子的壓力太大,老是拿孩子和其他的孩子進行比較,所以使得孩子心理受挫,因此才會導致孩子埋怨家裡窮的情況。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我覺得還是比較正常的,只要家長進行正確的引導,還是可以讓孩子建立起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的。
❸ 父母把兒子不當人養,兒子說卻埋怨父母毀了自己一輩子,究竟是怎麼回事
不知道在父母把孩子養成人之後,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很多精力以及投入,也就是這樣,最起碼的期盼就是希望孩子平平安安,但是卻有這么一件事兒是父母把兒子不當人養,但是兒子卻埋怨父母毀了自己一輩子。這件事兒也是因為這個兒子因為父母的疏忽耳朵就有毛病,也就是這樣,也不問孩子的態度,就直接給孩子進行包辦婚姻,是卻怎麼也沒有想到這個女方卻是有精神病方面的疾病,犯病之後被女方的父母帶回家之後,過了幾個月就去世了,也就是這樣就成為了永遠的心結。
這個兒子叫小強,已經三十多歲了,把自己關在家裡已經有三年的時間,不跟家裡任何人說話,也不吃飯下床,可以說都是自己的母親端到他的床邊,甚至端到面前他都拒絕吃。就是這樣看到封閉式的兒子,父母親也是感到非常的無奈,無論怎麼開導兒子都不跟他們說話。小強的母親也表示到在小強七歲的那年,因為自己的疏忽,導致兒子的聽力有些問題,耳朵有些背。
就是這樣,父母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完全是沒有正確的對待小強,也沒有把自己放到真正的態度上面,而小強唯一最多的就是感覺自己就像個傻子,心裡也一直有著非常嚴重的自尊感。同時在面對父母的敷衍不能滿足他,那麼對於他來說自己就是一個廢物,慢慢的自己就把自己封閉起來,而對於父母來說,並不是不關心兒子,只是說兩個人都用錯了方式。
總結來說,也就是父母沒有盡自己所能去理解孩子,而把自己的願意加到了孩子身上。從而導致孩子慢慢的形成了自卑感,越來越厲害,自暴自棄。同時面對這樣的問題,不可以說是父母的偏心,只能說是方法對待錯誤必定要小強這種有缺陷,性格又內向的孩子,自卑又敏感,必須是平等對待以及慢慢的解開心結,只能有一天自己才能走出來。
❹ 孩子抱怨父母如何化解
抱怨,是一種不良情緒的發泄,自己心裡不滿意,數落別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好。抱怨父母,大多是孩子對父母不理解,不寬容,不愛戴,甚至不孝敬。對父母說怪話,發牢騷,表達不滿情緒。
行為表現
1、抱怨父母錢少、家窮。小斌是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學習雖然一般,但對家庭生活條件特別在意。看到有的同學穿著時尚的服裝,有的背著高檔雙肩包,有的同學媽媽開著寶馬車接送……自己特別眼饞。回到家裡就抱怨父母:看看人家吃的什麼飯,穿的什麼衣,坐的什麼車?再看看咱家呢?
2、抱怨父母沒文化、沒地位。小霞的班裡開家長會,老師要求家長發言,很多家長都講了意見和建議,自己的爸爸卻躲在角落裡一言不發。小霞知道爸爸沒文化,不會發言,但自己覺得很沒面子,回到家裡就抱怨爸爸:「同樣是家長,你為什麼不發言?為什麼沒文化?我學習不好,就怨你!」
3、抱怨父母說話啰嗦。每天上學前,家長都要囑咐孩子:要好好學習,聽老師的話,別打架,注意安全……有的孩子聽了點點頭,而有的孩子卻抱怨家長說話啰嗦:「哎呀!我知道了,你煩不煩?」
形成原因
1、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家情教育。有的家長沒把家庭的實際情況,包括父母的工作、經濟收入、主要資產等情況告訴孩子,而是礙於面子,家庭條件不好也不說差。還鼓著勁說:「麵包會有的,大房子、好汽車也會有的。別人家有的,咱家都會有。」
2、孩子攀比心理太強。學生的主業是學習,由於引導不利,沒有把著眼點放在學習上,而是放在了物質生活條件上。給別人攀比的不是學習進步,而是生活享受。
3、給孩子的困難體驗教育不夠。家長打拚創業的艱辛,不讓孩子不知道;生活的坎坷艱難,也不告訴孩子。力所能及的勞動,家長更不讓孩子參與;一切都是家長扛著、包著。孩子沒有體驗,自然也不理解家長。
潛在危害
一是孩子攀比心理太強,特別是錯位的攀比心理,往往會導致心理的扭曲,事事只在客觀講條件,不在自身找不足。心態不陽光,滿腹牢騷,怨天尤人。
二是孩子抱怨過多,不利於培養親情孝心。孩子不體諒父母的艱難,不理解包容父母的低能,親情淡漠,很難孝敬父母。
解決辦法
1、耐心對待孩子的抱怨 。當孩子抱怨時,家長應該耐心一些,先不要著急,不要打斷孩子的話語,了解孩子的想法後再慢慢和孩子講道理。如果家長急躁了,對孩子進行訓斥,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厭煩情緒。
2.幫助孩子分析並解決問題。 家長弄清了孩子是為什麼事情而抱怨,合理且能解決的,立即幫孩子解決。不合理或暫時不能解決的,講清道理。鼓勵孩子自立自強,憑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解決家長解決不了的問題。
3.鼓勵孩子客觀全面地看問題。父母就是就是這樣的水平,家庭就是這樣的狀況。要教育孩子面對客觀現實,不要和別人比吃穿、比條件,要和他們比志氣、比學習。靠自己的努力改變面貌才是真本事。
4.多溝通,培養孝心和親情。告訴孩子:「孩兒不嫌母醜,狗兒不嫌家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父母雖然能力平平,家裡雖然不如大款富裕,但父母給了你生命,用心血把你養大。這是多少金錢也買不來的恩情和親情。」讓孩子從小知道父(母)愛如山的道理。
❺ 抱怨父母的人什麼心態
孩子對父母之間長時間相互埋怨的習得性放任心理,孩子出生後,從小到上小學,幾乎2/3時間生活在家庭中,時時處處受到父母之間生活習慣、言談舉止的影響,父母是孩子成長的一面鏡子。
孩子對父母長時間指責埋怨自己的報復心理,孩子的成長是在不斷體驗犯錯中一天天長大,如果父母按照成人思維面對孩子,剝奪孩子的體驗,缺乏耐心,或包辦,或埋怨指責亂唬孩子,用鄰居家孩子來比較。
個別孩子對自己心智不健全的受害者保護心理,這類孩子,因為自身心智不健全、敏感、遇事不夠客觀、全面,面對父母的不得已行為和不經意的傷害,用放大鏡模式誇大其受傷行為,認為自己現在的一切不如意,都是父母造成的。
記得,我們上學時,在作文里描寫的父母都是勤勞、善良和有責任感的。盡管當時家裡的條件差得多,我們不會因此而抱怨或責怪父母為什麼不努力給我們創造更好的生活。
現在,多少父母在子女跟中的形象是懶惰、自私和不負責任的。孩子們抱怨家裡的貧窮和缺陷,讓自己在別人面前自卑。他們怪父母不努力,不能讓自己的生活隨心所欲。
甚至,很多人長大後還在深深地怨恨著父母。
❻ 孩子總是埋怨父母不給自己買玩具,這是種什麼心理
現實中,像雲雲媽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她們家的孩子,將"鬧騰"當作一種交易的籌碼,在這些孩子眼裡,只要自己聲音大、動作誇張、不講道理,父母就會屈服,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小孩子不知道對錯,他們只是本能地追求更好的生活,很明顯,家長能滿足他們要求,這就是好。
我們了解到,大多數孩子對父母並沒有產生怨恨的情緒,反而會隨著空間的阻隔,對父母的情感更深。他們十分盼望父母回家。會有極少部分長期遠離父母的孩子,由於自己和別的孩子不同,在學校受到同學的排擠,或者同學間開玩笑會導致孩子產生埋怨父母的情況,他們會抱怨或者感覺到自己被拋棄了。但是這其實並不能算是怨恨。抱怨是表面的現象,更深層次原因是孩子對父母親情的渴望。
❼ 女兒總是責怪媽媽不好,抱怨母親怎麼辦
可以讓母親和女兒好好談一次心,看看問題出現在哪裡。然後可以角色扮演,兩個人互換一下,讓女兒了解母親的不易。同時母親也要多關心女兒,理解孩子。
❽ 孩子埋怨父母怎麼辦
小孩子也會遇到生活中煩悶的事。如果孩子找到父母抱怨。家長怎麼做?
當孩子找家長抱怨時,家長該怎麼辦?
方法/步驟
等孩子的情緒發泄完了。當孩子找到父母的時候,其實也是已經苦悶了一段時間,無助的時候才會去找父母。所以先讓孩子發泄了情緒。
當孩子找家長抱怨時,家長該怎麼辦?
如果孩子是哭泣的狀態。不要試圖阻止。擁抱一下孩子,讓他哭完。家長如果急於制止,或者是急於想知道發生什麼。孩子的情緒不能完全的被釋放。而且哭泣著的時候,孩子也說不清楚。
當孩子找家長抱怨時,家長該怎麼辦?
認真聽孩子把事情說完。盡量不打斷孩子的思路。把需要問的,問清楚,再去討論到底是誰的是非對錯。
當孩子找家長抱怨時,家長該怎麼辦?
幫孩子分析事情。化解孩子的抱怨。多問一些為什麼。通過對答的方法,更多的了解孩子的想法。引導孩子把他自己真實想法表述清楚。
當孩子找家長抱怨時,家長該怎麼辦?
教給孩子去換位思考。比如你是對方,你又會怎麼做?讓孩子主動的去思考。可以給孩子一些時間去消化。
當孩子找家長抱怨時,家長該怎麼辦?
6
不必苛責孩子吃點虧無所謂。原則規則的事情當然要遵守。對於事情,人,無傷大雅的,學會寬容。
❾ 埋怨自己父母窮還沒本事的孩子,他這種心理正常嗎
關於大多數窮人家的孩子來說,這種狀況都是正常的心理,特別是如今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的狀況下,如今的國度男女比例失調,凡是國度要是統計一下數據,我覺得百分之八十的獨身男青年都在鄉村,為什麼在鄉村,由於鄉村不缺吃喝,但是卻是貧窮的集中地。
這種現象能夠說是太普遍了,窮人家的孩子從小接觸的東西是沒法和有錢人家孩子的環境可比的,這種差距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
最後我想說一句,父母千辛萬苦哺育我們曾經是最難的一件事,我們不該過多的請求什麼,希望那些抱怨本人父母的孩子們可以原諒本人的愚笨,享用天倫之樂!
❿ 一個孩子怨恨他的父母,有哪些原因
1、從不顧及孩子的自尊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思想和生活空間,也有著強烈的自尊心。養育孩子的過程,父母若有從不肯顧及孩子自尊的特點,認為孩子就要無條件服從老子,父母說什麼孩子都應該聽著和遵從。
孩子雖然在父母的養育下長大了,但長久被踐踏的自尊卻成了心靈永久的傷害。孩子長大後,即便懂要孝敬父母的道理,也會只盡子女的責任去孝敬父母,心靈上難以和父母更親近。
2、重男輕女
父母有重男輕女這一特徵,對孩子的傷害特別大,容易讓女孩自卑,不自信,缺少幸福感,容易慣壞男孩。孩子長大後,不論曾經是不是父母偏愛的那一個,更容易對父母心存怨恨。
男孩女孩,都是自己的孩子,父母平等的愛才有利於孩子心靈的健康成長,不要讓重男輕女的思想毀了孩子,又害苦了自己。
3、總嫌棄孩子
有些父母望子成龍的心強,看不到孩子的閃光點就嫌棄孩子。可父母卻忽略了,生活中99%的都是還普通人,平平凡凡才是真實的生活。父母對孩子嫌棄的特徵越明顯,對孩子的傷害越大,孩子年幼時不敢反抗,不會表達,等孩子長大後,對父母的怨恨也深深的印在了心裡。或許孩子不會像父母曾經嫌棄他那樣嫌棄父母,但對父母的怨恨和心靈的距離也成了不可逾越的鴻溝。
4、總拿孩子當出氣筒
成人的世界,瑣事比較多,比較復雜。父母若因各種原因心裡不快,總喜歡拿孩子當出氣筒,孩子在缺乏愛的環境中成長,長大後容易怨恨父母。
作為父母,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將情緒遷怒於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孩子是無辜的,孩子的成長需要健康的環境。不要讓自己不幸福,影響了孩子以後的人生幸福。
5、性情暴躁,從不肯哄孩子
有些父母性子急,又不懂表達,明明很愛孩子,卻從不肯哄孩子,認為哄孩子,在孩子面前低頭是沒面子。父母這一特徵若表現的明顯,將來也容易遭孩子埋怨。
越能和孩子平等的相處,越懂情緒平和的父母,越利於孩子健康的成長。寶爸寶媽們,愛孩子也要講究正確的方式,別讓一些不注意傷害到孩子又傷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