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孩子上大學的父母如何去面對

孩子上大學的父母如何去面對

發布時間:2022-06-13 23:48:27

㈠ 上大學以後與父母越來越疏遠,怎麼辦

我們在一天一天的長大。我們在緊緊的追趕著時代的腳步。我在一天一天的變老,他們逐漸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我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關系也越來越疏遠。孩子長大了,是該獨立了,疏遠是正常的。 有時候我們不能夠相互理解,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想法,爭執的面紅耳赤,爭執過後彼此都傷心後悔。

我們之間的關系其實不是疏遠。只是變得更加難以表達。 身為子女的我們,我們要明白我們長大了變得不再需要父母,但是父母變老了,他們開始需要我們。所以我們要更加的學會表達。要更加的關懷父母。常回家看看。在我們展翅高飛離家越來越遠的時候,我們也要多關心一下父母,他們開始變成孩子,需要你的陪伴。

㈡ 孩子去上大學,父母怎麼適應孩子不在身邊的生活

學會調整心態,養一兩只貓、狗,或者找一些興趣愛好培養,把重心轉移掉,孩子遲早要長大,要自己去飛,父母要為孩子高興。

㈢ 如何對待父母請在校大學生答!

父母是我們事業的奠基者:他們首先帶我們來到了這個世界,讓我們成了有血有肉的生命體;其次在我們懵懂的時候,是他們無私的在撫養我們;第三,在我們補充知識的時候,他們是最可靠的大後方。還有,在我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無私的幫助總來自父母。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況人乎!再說,父母是上天留給我們唯一的不可更換的親人!子欲養而親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遺憾!願天下的父母都幸福!萬事孝為先。
不要光為了忙於工作,而忽略了家中的父母;不要借口說我以後混好了讓父母享福,而現在不去關心父母;不要因為每月交給父母一點生活費,就以為是盡了孝心。把握眼前的,從這一刻開始,做能做到的,豪言壯語以後再說,先拿起電話,問聲平安吧!!

父親母親

一直對父母的年齡很模糊,就象對自己的年齡一樣,冷不防有人問到了,總要想一會兒才能回答出來。並且是先想准了自己的年齡,再推算出他們的年齡。
一直都覺得父母還是很年輕的:父親喜歡跳舞,下棋,每天興興頭頭地進進出出;母親喜歡看報紙,做家務,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和鄰居聊天、散步。喜歡看到他們神采奕奕的樣子,他們年輕就好像我還很小似的。
周六家裡停水,正好給父親買了一件毛衣,就和瓜瓜去看他們。敲了好一陣兒門,才聽見踢踏踢踏地腳步聲,打開門我吃了一驚。只見母親花白的頭發壓得亂糟糟的,穿了一件深藍色的毛衣,無精打採的。問過才知道,前兩天她的腰不小心扭傷了,在床上整整躺了兩天,今天才好了一些。
忽然間就覺得母親真的老了,她已經過了六十歲了。一會兒父親買菜回來了,看到我們很高興,怪母親不該亂走,又忙著要做飯,以前他是很少做飯的。當然沒有讓他做,讓他和孩子玩兒,在廚房裡聽著他們開心的笑聲,真的覺得和他們在一起很幸福。
而多年前我是那麼急切地想要離開他們,渴望擁有自己的天空,可現在卻又喜歡和他們在一起無拘無束地胡說八道,和他們吃飯,散步。不知道我是變小了還是也老了,或者是真正長大了。
記得有一次和母親說起一個親戚,肝癌晚期,在醫院苦苦捱著。母親說到那時候了乾脆都別花錢遭罪了。我說:「可是他躺在那裡兒女心裡就好像有個依靠,如果他不在了,真的覺得世上就剩自己一個人了。」不知怎麼動了感情,眼淚差點掉了下來。
以後一定要多陪陪他們了,如果有一天他們不在了,我該多孤單哪。

㈣ 孩子要去外地上大學了,家長心裡難受,該怎麼辦啊

孩子要去外地上大學了,其實家長心裡再怎麼難受,還是要讓孩子去獨自面對的。畢竟這對於很多上大學的人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而作為家長,心裡擔心或者是難受,肯定都是有的。而能做的事情就只有盡可能的讓孩子多帶些吃的,喝的過去,讓孩子不要這么容易就生病,感冒。同時也要讓孩子注意休息,注重學習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勞逸結合。等孩子有空的時候可以打個電話回來,報個平安。要是節假日裡面有空的話,能讓孩子回來小住幾日就最好了

㈤ 孩子上了大學後,父母該怎麼做,才會讓孩子對他們敞開心扉

當孩子上了大學之後,其實他已經到達了一個成熟的年齡,他已經成年了,也就是說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思維,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他可能不會再像小的時候一樣,有什麼事情都告訴你了,開始對你隱瞞一些事情。

所以我覺得父母一方面不要一直去渴望讓自己的孩子無論是什麼事情都告訴自己,不要去強迫他們,如果他們願意的話那是最好的,所以我覺得你作為父母的話,首先你要主動一些多去和他們進行一些溝通。你去嘗試著表露出你的情感,以一種朋友的姿態去與你的孩子進行溝通,那麼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孩子才會願意去把自己的一些秘密告訴你。當然了,這件事情你也不可以去硬性的強求。

㈥ 家長如何與上大學的孩子溝通

溝通難的原因所在
1、雙方都以自我為中心,各說各話,無法激發交流的興趣。
沒有共同的愛好和興趣,想要找到話題還真難。因此,高中生回家後主動與父母交流的很少,有些孩子甚至好幾天不與父母說話。他並不是和父母有矛盾,而是不知道該說什麼。父母有時候會主動跟孩子說話,但無非是想了解孩子在學校表現得怎麼樣,最近學習成績好不好,能不能跟上之類的。雖說這也是關心,但日復一日總是這一個話題,孩子聽個開頭就煩了。
在我們的調查中,有問及孩子「最想和父母溝通的內容」,93%的受訪者的答案都與「關注自我」有關。其中,「個人愛好」的比例最高,達到21%。孩子希望跟父母聊聊喜歡的體娛明星,或者歷史奇聞、健康保健之類的知識。此外,才是「未來人生規劃」(16%)、「學習、高考」(13%)等話題。
2、父母全方位的監控,迫使孩子遠離父母。
許多家長對孩子不放心,認為孩子小,自己有義務對孩子進行監護。當孩子不願意和他們交流時,他們就開始充當「007」,翻查書包、偷看日記、追查電話、拆閱信件等,被孩子發現了,還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怕他一步走錯,步步錯。但讓高中生最苦惱的,恰恰就是爸媽對他全方位的監控。一名高中生氣憤地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隱秘的世界,未得到邀請,別人是無權進入的,這是最起碼的尊重,但是我的父母連這點都做不到。」 孩子反感父母的這些舉動,當然就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時間長了,彼此的隔閡會越來越深。
其實,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會強烈感覺到自己的獨立性,想保有自己的隱私。而家長由於平時與孩子溝通少,不了解孩子,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簡單地考慮問題,探詢孩子的隱私,而沒有想過孩子的感受。
3、家庭結構也影響父母與孩子的溝通。
不同家庭的孩子在與父母的溝通狀態上,是存在明顯差異的。
在調查中,當問及「你與父母交流的滿意度如何」時,核心家庭的孩子認為「很滿意」的比例最高,達18.5%,單親家庭和再婚家庭孩子的獲選率為13.5%和15.4%;而回答「很不滿意」的,核心家庭的孩子僅為4.1%,再婚家庭和單親家庭的孩子則分別高達23.1%和8.1%。
父母婚姻關系的變化,正在越來越明顯地影響著孩子。核心家庭的孩子與父母的溝通問題可能僅僅是不合拍而已,而單親和再婚家庭的孩子則更多地面臨著無人溝通或厭惡溝通的狀況。
家長做好了,溝通就不難
1、反省自身言行,做合格家長
當家長與孩子之間出現了溝通障礙,家長首先要反省自身,生活中自己是不是有不當的語言和舉止,阻礙了孩子與你的進一步交流。
2、保障交流的時間,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間。
家長不能以忙為借口,忽略與孩子的交流。高中生的父母大多步入了事業的發展期或頂峰期,是單位的骨幹或領導。他們上班忙工作,下班忙應酬,沒有更多的時間花在孩子身上,尤其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已經無法在學業上輔導孩子,就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交給了學校和老師。
其實,這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表現。孩子不會因為家長的忙碌而停止成長,處在青春期的他們反而思想變化得比以前更快。這段時間,家長與孩子出現溝通障礙是很自然的。想要了解孩子想什麼,必須要讓他說出來,所以家長每天無論再忙,都要抽出時間來跟孩子聊聊,了解他的想法,用心聽他講話,使他感覺受到了重視,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尊重和滿足。
3、掌握溝通的方法,拓寬溝通的話題
與孩子溝通是門學問,家長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溝通方法。
父母應細心觀察和研究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心理發育特點,家庭教育就必須根據孩子的心身發育特點來進行。將「我講」變「我聽」,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傾聽時,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注與尊重;對孩子講的有道理的地方,要通過語言、目光或體態表示肯定;對於孩子的錯誤觀點不要急於糾正,不要打斷孩子的講話;要理解孩子由於年齡和表達能力有限,無法准確表達內心想法而可能產生的偏見或者誤會。

㈦ 怎麼看待父母跟著孩子上大學的現象

現在很多父母都很嬌慣自己的孩子,上大學後也陪著孩子,對於這種現象你怎麼看待呢?以家長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我覺得,此種情況可以理解,但是不足取。

這樣,即使進入大學不太適應,也還有慢慢適應的時間,也有這個能力了。相信進入大學後,孩子在經歷過一定時間的磨煉後,會適應獨立面對一切的。

所以,父母跟著孩子上大學的現象,是不足取的。孩子,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天空。趁著這個暑假,好好教會孩子學會獨立吧!是讓開始獨立的時候了。

㈧ 孩子上大學家長如何調整心情

隨著各院校開學報到陸續開始,孩子和父母的喜悅、激動之情越發明顯。作為多年從事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筆者提醒學生和父母,校園環境、學習標准、生活方式、人際交往、社會實踐的諸多變化,有可能使新生及其父母出現不適應的情況。因此,筆者建議,父母可根據報到前後的特點,通過自身心態的調整,在腦中建立「信任、放手、協助」的理念,幫助孩子做好相應准備,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

報到前助孩子准備

第一,報到前暢談,讓孩子提前做好准備。孩子不適應新環境,很多時候是缺乏對相應問題的應對技巧。父母可在報到前以聊天的方式與孩子暢談,但不要說空話,如「你要學會和同學交往」,「你要珍惜時間」等,這反而會引發孩子的煩惱。筆者建議,父母可在談話過程中明確提出一些問題情境,如「學校規定晚上11點熄燈,結果有個室友總是在那之後打電話聊天,你怎麼應對?」以這樣的方式引導孩子提前做好相應的思想准備,會產生更實際的效果。

另外,父母要有意識地告訴孩子:在校期間有問題可以多和輔導員溝通,也可以到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尋求幫助等。這在大學里非常普遍。父母要指導孩子尋找多種解決問題的渠道。

第二,和孩子商量送學事宜。如果父母有送孩子去外地大學報到的打算,筆者建議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多聽聽他的意見,詢問孩子:「你是否願意我們跟你一起去大學報到」,「報到完成後,你希望我們跟你一起在當地遊玩嗎」,「你希望我們什麼時候回家」等。其實,在商量的過程中,孩子自身也在成長。這可以讓他提前預想一些可能出現的問題,獨立思考應對的方法。

如果孩子考入的大學就在北京,筆者建議父母讓孩子自己去報到。這樣可以讓孩子從進校門開始就進入獨立生活的角色,避免日後遇到挫折時不知所措。並且,各院校都在新生報到環節給予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一定會確保每名新生順利入校。所以,父母大可不必擔心。即使一定要送,筆者也建議父母將孩子送到後及早離開,因為此時的孩子多具有了一種獨立的新鮮感,父母不要在起始的這一關鍵時期將其「扼殺」。

第三,換個角度看待離別情緒。面對即將步入大學校園獨立生活的孩子,父母或多或少有些惆悵、失落的感覺。尤其是北京的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18年來就沒有離開過家。面對孩子的離開,父母總有種「以後朝夕相處的日子就少了」的感覺。而對於那些考入外地院校的孩子,父母更是百般擔心其無法適應當地生活。

這種心理是正常的,但父母要看到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孩子早晚要離開家庭,建立自己獨立的生活交際圈。因此,父母不如換一種心態看待,借這個機會來適應孩子的離開。此外,一般情況下,年輕人適應能力很強,會憑借步入大學的獨立感、宿捨生活的新鮮感、學習壓力的緊張感等,很快適應大學生活。

筆者建議,在孩子臨行前,父母要調整自身心態,不必過於留戀,否則這種傷感的情緒會影響他們,讓其在遇到不適或挫折時的第一反應是「想家」,而不是「想辦法積極應對」。所以,父母的言傳身教可以更好地給孩子傳達一種理念———上大學獨立生活沒什麼了不起的,父母相信你一定能夠適應。

開學後對孩子放手

第一,主動放手,不要一天一個電話。有的父母陪孩子報到回家後,心仍在孩子那裡,結果就是每天用電話或簡訊不斷詢問孩子的各種情況。其實,父母的這種心理孩子也能理解,但往往會使其產生反感。

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在送學回家後,要迅速恢復原有的工作、生活狀態;可以增加一些新的愛好,把原先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用其他活動來填補。生活忙起來,自然也就不會總掛念孩子。當然,這並不是說對孩子不管不問,尤其是孩子遇到問題主動尋求幫助時,父母一定要認真對待,和孩子做坦誠深入的交流。

第二,被動放手,理性應對孩子訴苦。個別孩子可能由於多種原因在開學後的一段時間內反復跟父母訴苦;甚至有些離家近的孩子天天往家裡跑,不住校了。對此,父母一定要理性應對。

如果孩子出現身體不適等「水土不服」的症狀,父母要建議孩子先去校醫室檢查,必要時可通過輔導員加以關注。一般的小病不必太過在意,畢竟學校的人力、物力都很充沛,但若嚴重就要和學校溝通去醫院檢查。如果孩子因為嬌氣、與同學不和等原因向父母訴苦,父母切忌立即趕往學校或讓孩子回家,一定要預留時間讓孩子自己應對。畢竟日後他要獨立應對很多事情,現在這些小事正好是其鍛煉的機會。父母除給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外,可以幫他列出一個個短期目標讓他去努力實現。當一個個小目標不斷實現時,孩子的自信和生活重心就找到了,慢慢就會獨立起來。

第三,引導孩子自我關注學習。作為大學生,又是經歷過緊張有序的高三復習的學生,其實孩子在發揮學習主動性、培養良好學習習慣、不斷發現新的學習方法等方面都有不少的心得體會。但是,由於大學學習方式的轉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缺少了老師事無巨細的督促,擁有大量的空閑時間自主安排,喪失了高考清晰明確的奮斗目標,增添了諸多前所未有的迷茫和誘惑。這些都非常容易讓大一新生產生懈怠心理。

筆者建議,父母要及時、正確、有效地引導,可以和孩子在聊天的氛圍下談談自己當年上大學或親戚朋友孩子上大學時的應對故事和技巧,讓孩子自己思考、吸收經驗;也可以講一些趣聞軼事,讓孩子更加樂觀地面對各種問題。孩子一定能在輕松的聊天後獨立思考,有意識地規劃自己現階段的短期目標和未來四年的長遠目標。父母要相信他們的能力,不必再像孩子小時那樣嚴肅地說教了。

㈨ 父母應該怎樣與上大學的孩子溝通

哪個方面,如果是上大學,這個時候是孩子自己對社會有一個獨立認識的開始,新的開始,這個時候不是需要很多的溝通,因為在大學里,那是一個半公開的社會,如果父母過多的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去,對孩子以後獨立面對社會的各種壓力會有一種負面的影響,所以,這個時候不是溝通,而是理解,讓他自己面對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當然,這是我自己認為的。

㈩ 孩子上大學家長如何調整心情

隨著各院校開學報到陸續開始,孩子和父母的喜悅、激動之情越發明顯。作為多年從事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筆者提醒學生和父母,校園環境、學習標准、生活方式、人際交往、社會實踐的諸多變化,有可能使新生及其父母出現不適應的情況。因此,筆者建議,父母可根據報到前後的特點,通過自身心態的調整,在腦中建立「信任、放手、協助」的理念,幫助孩子做好相應准備,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

報到前助孩子准備

第一,報到前暢談,讓孩子提前做好准備。孩子不適應新環境,很多時候是缺乏對相應問題的應對技巧。父母可在報到前以聊天的方式與孩子暢談,但不要說空話,如「你要學會和同學交往」,「你要珍惜時間」等,這反而會引發孩子的煩惱。筆者建議,父母可在談話過程中明確提出一些問題情境,如「學校規定晚上11點熄燈,結果有個室友總是在那之後打電話聊天,你怎麼應對?」以這樣的方式引導孩子提前做好相應的思想准備,會產生更實際的效果。

另外,父母要有意識地告訴孩子:在校期間有問題可以多和輔導員溝通,也可以到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尋求幫助等。這在大學里非常普遍。父母要指導孩子尋找多種解決問題的渠道。

第二,和孩子商量送學事宜。如果父母有送孩子去外地大學報到的打算,筆者建議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多聽聽他的意見,詢問孩子:「你是否願意我們跟你一起去大學報到」,「報到完成後,你希望我們跟你一起在當地遊玩嗎」,「你希望我們什麼時候回家」等。其實,在商量的過程中,孩子自身也在成長。這可以讓他提前預想一些可能出現的問題,獨立思考應對的方法。

如果孩子考入的大學就在北京,筆者建議父母讓孩子自己去報到。這樣可以讓孩子從進校門開始就進入獨立生活的角色,避免日後遇到挫折時不知所措。並且,各院校都在新生報到環節給予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一定會確保每名新生順利入校。所以,父母大可不必擔心。即使一定要送,筆者也建議父母將孩子送到後及早離開,因為此時的孩子多具有了一種獨立的新鮮感,父母不要在起始的這一關鍵時期將其「扼殺」。

第三,換個角度看待離別情緒。面對即將步入大學校園獨立生活的孩子,父母或多或少有些惆悵、失落的感覺。尤其是北京的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18年來就沒有離開過家。面對孩子的離開,父母總有種「以後朝夕相處的日子就少了」的感覺。而對於那些考入外地院校的孩子,父母更是百般擔心其無法適應當地生活。

這種心理是正常的,但父母要看到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孩子早晚要離開家庭,建立自己獨立的生活交際圈。因此,父母不如換一種心態看待,借這個機會來適應孩子的離開。此外,一般情況下,年輕人適應能力很強,會憑借步入大學的獨立感、宿捨生活的新鮮感、學習壓力的緊張感等,很快適應大學生活。

筆者建議,在孩子臨行前,父母要調整自身心態,不必過於留戀,否則這種傷感的情緒會影響他們,讓其在遇到不適或挫折時的第一反應是「想家」,而不是「想辦法積極應對」。所以,父母的言傳身教可以更好地給孩子傳達一種理念———上大學獨立生活沒什麼了不起的,父母相信你一定能夠適應。

閱讀全文

與孩子上大學的父母如何去面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青養老保險補交 瀏覽:489
廈門養老院排名2014 瀏覽:932
老年痴呆代的手套 瀏覽:700
養老金國家支出多少 瀏覽:775
2億駐波負氧離子養生機多少錢 瀏覽:907
河南退休教師工資改革方案 瀏覽:821
四川保養老保險 瀏覽:661
祝祖父母節日快樂的英語怎麼寫 瀏覽:137
河南省百歲老人有孝順孫子照顧 瀏覽:824
老人腳指甲太厚怎麼剪 瀏覽:364
河南駐馬店退休工資調整 瀏覽:647
怎樣使老年痴呆發展緩慢 瀏覽:336
今後的養老金如何計算 瀏覽:438
60歲老太太水管殺人 瀏覽:101
如何懲罰父母的方案 瀏覽:466
50歲的女人想要什麼東西 瀏覽:300
60歲鼻母 瀏覽:83
7年養老保險怎麼計算 瀏覽:456
格力體檢項目有哪些 瀏覽:508
敬老院邀請信 瀏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