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養父母之志的視頻有哪些

養父母之志的視頻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31 04:50:09

⑴ 弟子規中的生活

把以下的全做到了,就是弟子規里的生活了 ∶)祝吉祥
《幸福人生講座》
第一集
「不學禮,無以立」
「知緣、惜緣、造緣」
思想→行為→習慣→性格→命運
中國文化承傳的智能—文言文
自我(自私)→競爭→戰爭→末日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以身作則→「育,教子使作善也」

第二集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孔孟學說的核心:仁慈」
「大乘佛法的核心:慈悲」
「西方聖賢強調:博愛」
仁→王天下
孝→仁愛→互助→互愛→世界大同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欲是深淵」
「少年得志大不幸」
「福田靠心耕」
「海瑞罷官」

第三集
「一切法從心想生」
「學貴立志」
為往聖繼絕學(因)→為萬世界太平(果)
定位:家→孝子,學校→好學生,社會→好公民;「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親所好,力為具」
「十無益」:「一行止不端,讀書無益。二心高氣傲,博學無益」(林則徐)
《三字經》:「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解行相應」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第四集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人貴自知
「父母呼,應勿緩」
「晨則省,昏則定」
「言語忍,忿自泯」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第五集
「父慈子孝」
朱子治家格言:「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
「寵子不孝,寵某吵鬧」
《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禮記.學記》:「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第六集
《禮記.學記》:「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百善孝為先」
「父母呼,應勿緩」
「冬則溫,夏則凊」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教孝的方法:一、以身作則,二、親師合作,三、夫妻配合

第七集
「孝」:上「老」,下「子」
「親所好,力為具」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冬則溫,夏則凊」
「出必告,反必面」
「事雖小,勿擅為」
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智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孝經》:「立身行道」
「非聖書,屏勿視」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第八集
師生關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因材施教
中庸:「至誠如神」,「誠者,物之終始」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文天祥:「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正氣歌並序)

第九集
「見人善,即思齊」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學問深時意氣平」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老子》:「上善若水」
子曰:「君子不器。」
《禮記.學記》:「大德不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根本」
司馬光家訓:「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凡是人,皆須愛」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第十集 (轉自:http://blog.cersp.com/18794/260498.aspx)
君臣關系
「不聽婦言」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大學:「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
《孝經》:「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忠言逆耳利於行」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第十一集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唐太宗:「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無欲則剛」
「勿以小嫌疏至親,勿以新怨忘舊恩」
「夫婦有別」
相識→相知→相惜→相愛→結婚(靠經營)
什麼是「愛」?「愛的感覺是溫暖的,愛的言語是正直的,愛的心地是無私的,愛的行為是成全的」

第十二集
什麼是「愛」?「愛的感覺是溫暖的,愛的言語是正直的,愛的心地是無私的,愛的行為是成全的」
「好學善書,好學聖賢書」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至要莫若教子」
代理父母:一、補習班,二、保姆,三、電視
「因、緣、果」
「財富」的真因是「財布施」
「福田靠心耕」

第十三集
「夫婦」二字之含義
婦女四德:婦言、婦德、婦功、婦容
家庭建立共識:見和同解

第十四集
教育孩子的原則:一、要一致,二、剛柔並濟,三、恩威並施
「慎於始」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
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長幼有序
「財物輕,怨何生」
《論語》:「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第十五集
「長幼有序」,「兄友弟恭」
「兄弟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子孫做樣看」
「知恥近乎勇」
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德未修,感未至」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助人為樂」,「知足常樂」

第十六集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助人為樂」,「知足常樂」,「回歸自然最快樂」,「至樂莫如讀聖賢書」
「朋友有信」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
《易經》:「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孝經》:「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論語》)
「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

第十七集
西方管理的方法:5W2H(Why、What、When、Where、Who、How to do、How much)
朋友相交五要點:一、勸諫,二、關懷
勸諫的時機:
一、「諫不入,悅復諫」
二、「規過於私室」
三、「交淺不言深」
勸諫的方法: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
勸諫的態度:
「怡吾色,柔吾聲」

第十八集
朋友相交五要點:一、勸諫,二、關懷,三、肯定贊嘆,四、不言家醜,五、通財之義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論語》)

第十九集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中國文化的三寶:君(以身作則)、親(愛護)、師(教誨)
五尊:天、地、君、親、師
學習的次序:「學之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中庸)

第二十集
學習的次序:「學之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三字經》:「教之道,貴以專」
《禮記.學記》:「博習親師」
「不學禮,無以立」
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習勞者:知感恩、遇貴人、促進人際關系、磨煉意志力
生活教育:灑掃(做家事)、進退應對(人與人之間最優美的距離:「禮」)

第二十一集
「不學禮,無以立」
「長者立,幼勿坐」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過猶待,百步余」
《三字經》:「教之道,貴以專」。學之道也貴以專。
有德行之人:一、仁厚,二、謙卑,三、以身作則,言行一致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第二十二集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論語》)
「凡是人,皆須愛」
「老易至,惜此時」
「對飲食,勿揀擇」
「置冠服,有定位」
「審問」「心有疑,隨札記」
「話說多,不如少」
「慎思」
《孝經》:「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

第二十三集
「慎思」
「至要莫若教子」
《道德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對於自己要趕盡殺絕,對別人要厚道三分
「任己見,昧理真」

第二十四集
維持人心、社會安定的行業:一、老師,二、醫生,三、警察
酸性體質是萬病的根源
「道法自然」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
中庸:「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第二十五集
「一切法得成於忍」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禮記.學記篇》:「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
子曰:「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至誠如神」
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第二十六集
「心無遠慮,各欲快意」(《無量壽經》)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易經》)
「弄權一時,凄涼萬古」(《菜根譚》)
「明辨」
善有真有假,「根心者真,襲跡者假」
「善相勸,德皆見,過不規,道兩虧」
「福在受諫」
「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
「人之行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第二十七集
「明辨」
「善有真有假,有大有小,有端有曲,有半滿,有難有易,有正有偏」,「根心者真,襲跡者假」
「人之行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親憎我,孝方賢」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福田心耕,相由心生
朱子治家格言:「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第二十八集
「明辨」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人不可以有傲氣,但不可以沒有骨氣」
「勿畏難」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尊長前,聲要低」
「倘揜飾,增一辜」
讀書志在聖賢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父母呼,應勿緩」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朱子治家格言:「聽婦言,乖骨肉」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中庸)

第二十九集
「明辨」
「堂堂六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
《易經》:「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勿急疾,勿模糊」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凡出言,信為先」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第三十集
「事非宜,勿輕諾」
「奸巧語,穢污詞」
「詐與妄,奚可焉」
「過能改,歸於無」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步從容,立端正」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善相勸,德皆建」
「冬則溫,夏則凊」
「居有常,業無變」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事雖小,勿擅為」
「斗鬧場,絕勿近」
「物雖小,勿私藏」
「凡取與,貴分曉」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
「事死者,如事生」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長者先,幼者後」

第三十一集
「行篤敬」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用人物,須明求」
「朝起早,夜眠遲」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冠必正,鈕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步從容,立端正」
「勿踐閾」
「勿搖髀」
「凡出言,信為先」
「凡是人,皆須愛」
「言語忍,忿自泯」
「兄道友,弟道恭」
「勿諂富,勿驕貧」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第三十二集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無量壽經》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懲忿窒慾」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欲是深淵」

第三十三集
「懲忿窒慾」
「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君子道消,小人道長」
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第三十四集
「窒慾」
「改過遷善」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
改過要發三種心:一、恥心,二、畏心,三、勇心

第三十五集
「改過」
「非信之信,非慈之慈,非禮之禮」
人生有兩件事不能等:一、行孝不能等,二、行善不能等
人生有三件事最遺憾:一、老年喪子,二、中年喪妻(喪夫),三、少年喪母(喪父)
如何行善:
一、「愛敬存心」
二、「敬重尊長」
三、「與人為善」
四、「勸人為善」

第三十六集
如何行善:
一、「愛敬存心」 六、「救人危急」
二、「敬重尊長」 七、「興建大利」
三、「與人為善」 八、「舍財作福」
四、「勸人為善」 九、「護持正法」
五、「成人之美」 十、「愛惜物命」

第三十七集
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中庸:「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篤行」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以道義為原則、為依據,不為私利,不圖己功,只問是否合乎道義,不問是否利己,亦不求有功。】
《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至誠如神」
大學:「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財聚則民散,財散刖民聚。」

第三十八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見和同解」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交淺不言深」
「勿畏難」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十無益:
一、父母不孝,奉神無益
二、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

第三十九集
十無益:
一、父母不孝,奉神無益 六、做事乖張,聰明無益
二、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七、時運不濟,妄求無益
三、存心不善,風水無益 八、妄取人財,布施無益
四、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九、不惜元氣,服葯無益
五、心高氣傲,博學無益 十、淫惡肆欲,陰騭無益
「有恆為成功之本」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勿諂富,勿驕貧」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見人有善,不嫉妒,要隨喜
見人有惡,不批評,規勸或守默
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協助
謙卦六爻皆吉
《書經》:「滿招損,謙受益」
禮讓、忍讓、謙讓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中庸)

第四十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一切法得成於忍」
《呂氏春秋》:「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善學的態度=落實在生活中+謙虛+反省+聽話(老實)+有恆心+一門深入+立志+活學活用+要懂得發問+勇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 (轉自:http://blog.cersp.com/18794/260498.aspx)

⑵ 小孝養身,中孝養心,大孝養父母之志的意思

這里的「小來」、「中」源、「大」是指孝順父母的情意深淺。養好自己的身體,是對父母的小小孝順,因為你的身體健康,父母就心裡安慰;培養自己的潔凈心靈和良好品格,是對父母的中等孝順,因為品德高尚、人品正直的人,令父母更加滿足;最大的孝順是完成父母未竟的志向,他們沒能完成的理想目標,你替他們完成了,他們必定非常幸福快樂,這就是最大的孝順。

⑶ 孝養父母之身,語出於哪部書或者誰的言語,後面還有中

出自《孝經》:小孝養父母之身,中孝養父母之心,大孝養父母之志

⑷ 大學生該如何孝順父母

1、尊重

儒釋道三家來都把孝道放到源最首要的位置,父母是家中真佛,所以要學會尊重。

2、陪伴

漸漸成人後,我們和父母在地理和心裡上的距離會越來越遠。要懂得犧牲時間去陪伴,給父母更多溫情的時光。如果身在異地,要會通過視頻和電話遠程陪伴。

3、耐心

不要動不動和父母頂嘴,讓父母生氣,不要認為父母思想陳舊,難以溝通……這世間其實沒有什麼恆常的真理可以執守。有的只不過是相互的遷就,而這不正是我們欠父母的嗎?

4、養志

這是儒家提出的孝親方案 —— 養父母之志。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幫父母完成他們的心願。

5、成才

讓自己成才,這將是父母最大的榮光,精神層面無上的寵耀。

6、分憂

回家多做家務,承擔父母能力以外的各類家庭事務。管好自己的生活和德行,不要讓父母擔憂。

7、養身

父母操持一生,漸漸衰老,要盡可能在物資、醫療和訊息方面給他們最好的資源,讓他們能多活幾年。

8、學佛

著名學者羅侯羅教授說過:佛教客觀地揭示了我是誰,我將到何處去,並提供了了生脫死的移民方案……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一定要讓父母知道。

【阿彌陀佛,答得不好,還請見諒。】

⑸ 養父母之心 之志 之慧是什麼意思

養父母之心
要時常關注父母想念我們的心情,常主動陪父母吃頓飯,做點家務事,聊聊天。
養父母之志
為人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孝經」中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
道,揚名與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是養父母之志。用自己的德行奉獻社會,贏得人們的贊譽。這是父母
最自豪最欣慰的事。弟子規中說:「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我們要為父母增光,而不去做為父母蒙羞的

養父母之慧
人生有三戒,第一「少者戒之色」第二「壯者戒之斗」第三「老者戒之得」。人老了最忌諱的就是常常患得患失,說的明白點就是貪心。

⑹ 養父母之身、之心、之志、之慧

這是對我們行孝父母的一個總體的歸納。百行孝為先,何謂「孝」?不是父母老版了,你能供養讓他們吃權飽了不餓你就是孝了,而是在供養父母物質生活的同時還要孝養父母的心,讓父母心生歡喜,開心,快樂。還有就是要孝養父母之志,哪個父母都是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我們應該盡最大的努力去孝養父母之志,不能做出對不起父母的事情。

⑺ 國學中,如何養父母之身和如何養父母之志怎麼寫

如何行孝: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 、養父母之志 ,報父母十大恩德 。

⑻ 孝養父母之身,語出於哪部書或者誰的言語,後面還有中孝養父母之心。 大孝:養父母之志。 至孝:養父母之慧

出自《孟子來*離婁章句上》:自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皙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這是最初的來源。
養父母之慧是後人的發揮,其出處得自於佛經教學理念:對父母究竟圓滿的孝是幫助父母擺脫六道輪回的苦海,使父母生生世世不再受苦!

⑼ 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慧,什麼意思

侍奉父母: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編輯:弟子規公益網

婚禮的意義是「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除了教育好下一代,我們還要盡心盡力侍奉父母,「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思考、來用心,從哪幾個角度?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還有養父母的智慧。養父母之身,代表父母的身體健康我們要時時懂得去關懷。在古書當中記載,差不多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我們就要把他當小孩一樣關懷、照顧。老人在晚年比較容易覺得孤寂、孤獨,身體也比較虛弱,所以我們要能夠常常體恤父母的身體狀況,盡這一份孝心,給我們的孩子當好榜樣。比如說春秋之際,溫度變化特別大,這個時候假如我們沒有辦法回到家裡,就應該打一通電話問問父母有沒有禦寒的衣服,棉被夠不夠。這通電話一打,你的孩子在身旁都能感覺到你處處關懷父母的身體,他能感受到你的孝心。

父母的健康要時時能夠去關懷,而關懷父母的健康還要有正確的知識才行。我們來思考一下,父母假如生病了怎麼辦?直覺反應都是看醫生。看什麼醫生?其實中國人最重視的是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所以中國人特別注重的是養生,絕對不要等到生病了才去看醫生,那就很辛苦。我們思考一下,有哪一個人高血壓送到醫院去,然後高血壓好了?有沒有哪一個糖尿病患者去看西醫,然後看到最後糖尿病好了?

有沒有哪一個癌症病患去看西醫後來說癌症好了?西醫都是把你的症狀解除掉。比方說高血壓,高血壓因為血管塞住了很不舒服,所以葯一吃下去,血管馬上擴張,血流就稍微暢通了。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心臟病患者一發病都怎麼樣?趕快拿葯來。葯吃下去是症狀解除了,但是血管一天一天鬆弛。假如你四五十歲就開始吃西葯,葯要吃多久?要吃一輩子。所以很多老人家出去旅遊的時候,包裡面會放什麼?東一包、西一包都是西葯。當我們的父母晚年都是伴隨著這些葯物在生活,日子好不好過?不好過。所以我們應該去研究更多正確的養生之道,讓父母的身體不需要依靠這些西葯,這才是正確的方向。平常要多叮嚀父母不可以吃太咸,不可以吃太油,然後讓他了解要多吃蔬菜水果,健康的身體是弱鹼性的狀態,而肉類食物都是酸性的,攝入過多,久而久之體質就酸化。有一句話叫「酸性體質是萬病的根源」,所以我們應該引導父母正確的養生之道,讓身體慢慢趨於弱鹼性,身體狀況才會好。不然,所有的內臟都泡在酸的液體裡面會怎麼樣?很快就會退化掉。所以父母這些養身的正確觀念,也要通過我們點點滴滴的引導,他們才懂得如何養身。在看醫生方面,我個人比較贊成看中醫,中醫是治本,不只有治標。但現在這個時代人都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去看一個中醫,他把你的脈把完之後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告訴你要調養半年才能夠把身體調好。很多人一聽半年,怎麼樣?我哪有這么多的時間來調養!結果西醫告訴他一針打下去馬上舒服,他很高興,但是往後他就必須依靠針、依靠葯來過日子,而且副作用特別大。所以我們自己要有正確的知識才能夠讓自己健康,也才能夠讓父母身體健康。

再來,養父母之心。就是你時時能夠關注到父母的心情,比方說媽媽打一通電話給你,然後東聊西聊,你也聽出來母親是在想念我們,這個時候不等母親開口,應該主動回家去看看。有一些老人家不只是想念自己的孩子而已,還想念小孫子,這個時候我們要能夠體恤到父母的這一份心。

我們有一個老師,聽了中國文化的課程,她非常歡喜,我每一次看她在上課的時候都是非常專注,只要講到一些聖賢的故事,她馬上奮筆疾書把它記下來。三個月之後,有一天她走向前來,跟我請教了一個問題。我就問她:「您聽課三個月了,怎麼從來沒跟我談過話?」她說:「蔡老師,我看您太忙、太辛苦了,我不想打擾您。」我一聽很感動,她的心時時能體恤別人。她說她聽了三個月,自己還有家庭很受益,她覺得不能只有她家裡的人受益,還希望能夠回到故鄉去教一些失學的孩子,也讓他們有學習聖賢智慧的機會。

我們一聽很高興,也很隨喜她的這份發心,所以我馬上拿了很多教材,像德育課本七百多個故事趕快送給她,然後很多老師了解到她這種存心,也把他們很寶貴的教學經驗告訴她,所以她很快就教得很順暢,教到目前為止也已經八個月了。有一次她的父親打電話給她說:「女兒,你能夠找到人生的價值,父親很高興,你的行為父親覺得很光榮。」一個父親講出這樣的話,代表父親對她回饋鄉里的這個行為很認同,而且我相信她的父親也有這個志向想要利益社會,女兒做出來之後他覺得很歡喜也很欣慰。這也是我們繼父母的志向去回饋社會。

有一次,這位老師教孩子《弟子規》中的一句:「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這位老師非常用心,她先買了一大袋的荔枝帶回去。教完這一句教誨,她引導孩子說,我們學完「入則孝」,理解到父母的辛勞,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侍奉父母;別人的父母同樣也很辛勞,同樣對家庭有貢獻,對社會也有付出,所以任何一個人的父母也都值得我們尊敬、孝敬。講完之後,這位老師就說,我們學完之後就要馬上去做到,所以就讓小孩拿著荔枝到鄉里去送給一些長者。一群孩子在鄉里跑得不亦樂乎,每個長輩接到這些孩子送的水果,內心都非常歡喜,所以那一天整個鄉裡面這種敬老尊賢的風氣達到了一個頂點。隔天她父親又打了一通電話給這個老師,告訴她鄉裡面很多的長輩打電話到家裡來。這些長輩講了一句話,說我們鄉裡面從來沒有一個嫁出去的女兒這么樣關心自己的家鄉。她父親在講這句話的時候,心情非常地高興、歡喜;女兒聽到父親這么講,心裡也很欣慰。

諸位朋友,她父親這個歡喜跟買一件新衣服給他一不一樣?不一樣!買一件新衣服快樂一下,女兒的行為讓他覺得光榮,可以歡喜、欣慰一輩子。《孝經》裡面說「立身行道」,用自己的德行去幫助這個社會,讓所有人感受到某某人的父母養育出這么好的孩子,這個孩子才這么有成就,為社會付出,所以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當我們能夠用自己的德行讓父母感受到光榮的時候,那就是一種大孝顯親的表現。所以只要你做到大孝,能夠因你自己的成就來讓社會肯定父母對你的教誨,這就是養父母之心,也是養父母之志。

最後我們提到的是養父母的智慧。一個人到晚年的時候,縱使有錢也不見得快樂。我們常常看到很多老人家很有錢,但是每天在那邊想有一千萬、想要兩千萬,有了一千萬看看別人一千二百萬,他自己又很不舒服,常常都活在患得患失的煩惱當中。孔夫子曾經提到人生有三戒,有三件事情要特別謹慎。第一件事是少者(年輕人)最忌諱的,「戒之在色」。《弟子規》說「非聖書,屏勿視」,結果現在很多的媒體都是暴力跟色情,孩子受污染之後心性就很難清澈。父母要懂得替孩子抵擋這些污染,電視節目也要替孩子選擇,不能讓他接觸太多暴力色情的東西。「壯者戒之在斗」,年輕力壯,很容易跟人家競爭起沖突,所以這個時候切忌跟人在工作上,甚至在肢體上產生一種敵對狀況。當然我們假如從小告訴孩子懂得處處替人著想,懂得擴寬自己的心量,他就不容易犯這些過失。

最後一條是「老者戒之在得」,人老了最忌諱的就是常常患得患失,其實說白一點,就是貪,貪心,貪這個、貪那個,別人的孫子又怎麼樣,我們又沒有,常常就在這種情緒當中,很難快樂,很難知足。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機會,趁父母心情比較好,引導他這一些執著要懂得放下來。告訴父母,錢夠花就好,家財萬貫每天吃多少?還不就吃三餐。縱使你有很多間房子,躺下去之後睡多少?還不就躺六尺而已。

所以人生要知足常樂,讓父母一些貪念能夠慢慢放下來。更重要的,引導父母接受聖賢教誨,讓他們的心能夠安住在聖人的引導下,晚年就會愈走愈清凈,愈走愈自在。當父母的晚年能如此的話,我們的孝道就做得更圓滿。

在中國幾千年的孝道中,最遺憾的一件事莫過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就是你真正想奉養父母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了。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子路,子路很孝順,常常走到百里之外把米扛回來讓他的父母吃。後來他當了大官,每天吃得非常豐盛,都很多道菜,結果子路反而吃不下。人家就問他這么樣的山珍海味,你為什麼吃不下?子路說,這一些飯菜比不上我去幫父母扛了一百里的白米香,而且我的父母現在也沒有機會吃這么豐盛的菜餚。他能夠替父母分憂,能夠奉養父母,這種日子他覺得非常踏實、非常歡喜。所以行孝一定要實時去做,人生在報恩、在行孝當中,你會走得很踏實。

⑽ 老:法師對五個佛法的看法

凈空法師---第一,人天善,現在有很多人講,提倡人間佛教,也不錯、也很難得,這是所謂五乘佛法,五乘是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人天善,佛講了四句,第一個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善男子、善女人的標准。

在這一段經文裡面,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就是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準是什麼?我們算不算善?佛的經典有大乘、有小乘,大小乘經典裡面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的標准不一樣,這是必須要知道的。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成佛,要成佛先要符合佛要求的標准,也就是說,我們要有條件做佛的學生,善就是條件。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把這個標准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第一,人天善,現在有很多人講,提倡人間佛教,也不錯、也很難得,這是所謂五乘佛法,五乘是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人天善,佛講了四句,第一個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善男子、善女人的標准。孝養父母是不是對父母衣食樣樣都照顧到,這就能算孝了嗎?沒有。諸位要曉得,孝養父母是從學佛開始,一直到你成佛都不能離開。為什麼?要把孝養講得圓圓滿滿,成佛才能做到。因為不僅是供養衣食住行,要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心,叫他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才叫孝!這個孝還不究竟,學了佛的人知道,一定要勸父母念佛往生凈土,親近阿彌陀佛,他真的往生了,這才算是孝。假如父母還在六道里搞輪回,那叫盡什麼孝?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我們學佛,在家裡就要做一個好榜樣,叫一家人看到你都歡喜,你勸他念佛,他才肯相信。你學佛了,在家裡頭這個樣子怪,那個樣子怪,家裡人總是看不慣,天天鬧別扭,怎麼能叫家人信佛?

閱讀全文

與養父母之志的視頻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體檢最好查哪些東西 瀏覽:605
2016福建退休金調整 瀏覽:700
煙台退休工資咨詢 瀏覽:627
鄭州不交養老保險怎麼交 瀏覽:632
老年人業餘生活活動策劃背景 瀏覽:464
人參怎麼吃才能長壽 瀏覽:47
養老院不交稅 瀏覽:791
那一次我學會了孝敬父母 瀏覽:574
重陽節感恩父母的一封信 瀏覽:244
南昌一家養老機構詐騙 瀏覽:807
退養老保險應該怎麼做分錄 瀏覽:653
深圳養老金具體調整方案 瀏覽:563
六零後農村養老金是多少 瀏覽:17
社會實踐敬老院調研報告 瀏覽:103
作文孝敬父母370字 瀏覽:663
峨眉山市敬老院 瀏覽:759
孝敬長輩詩詞 瀏覽:532
企業拖欠養老保險時效 瀏覽:214
50歲女人的聲音 瀏覽:183
深圳三甲醫院體檢哪裡預約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