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父母為什麼都得不到子女的回報

父母為什麼都得不到子女的回報

發布時間:2022-05-26 06:35:25

① 為什麼說付出越多的父母,卻養不出感恩的兒女

首先,只注重金錢喂養的孩子,遠不如用感情喂養的孩子要懂得感恩,很大部分家長注重了孩子的物質生活,卻忽視了精神生活。

如今社會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到兩個孩子而已,他們比以前自己時代的兄弟姐妹更加疼愛自己的兒女,不願意讓他們過比較痛苦的生活,免得再走自己小時候的道路,於是他們開始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後便會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所以父母不要把感恩教育寄託於學校,自己也要經常教育自己的兒女,讓他們聽聽古代24孝的故事,給他們講講自己小時候如何孝敬父母的故事,中華的傳統美德不能丟,更不能拋棄,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懂得感恩,自己也要身體力行地作出表率,對自己的父母也要上心,並且讓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也是一個孝順的子女,代代相傳,薪火不息地傳承下去,這樣才能養成優秀的良好習慣。

② 22歲的兒子去世了父母難過是因為白花錢培養這么多年,還沒得到回報而痛苦嗎

一個22歲的男孩兒去世了,他的父母感到難過,是因為花費了心血金錢,培養了這么多年的孩子,卻沒有得到回報而痛苦嗎?我不能完全的否定這種原因的存在。畢竟這也是一種痛苦的原因之一。但他絕對不是主要的原因,也不是全部的理由。真正讓父母感到痛苦的,是他們的骨血,最親近的人。才22歲就已經離去的事實。也許這世上有一些父母,不配為人父母。總是特別自私。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對孩子也並不是很關心。但是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深愛著自己的孩子的。看著自己從小培養長大的孩子,就那麼永遠的和自己分離再也不能相見,那種痛苦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在這樣的痛苦面前。花費的金錢算得了什麼呢?父母愛子女,從來不是圖回報的。他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好好的活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是在最好的年華里死去。所以這種原因雖然我不能否定,但我卻不贊同。

③ 為什麼父母對我們的愛都是不求回報的

說實話、也許你的父母不求回報、那是因為他們心疼你。有些父母怎麼會不求你回報只是不好說罷了,除非他們有那個能力,不需要你的回報。

④ 突然間很心疼父母,覺得他們為我付出了那麼多,我卻沒有更多能力回報他們,心理有愧疚感,真要努力了,

只要你知道心疼父母親了,說明你已經長大了。父母親為你付出很多,你只要知道就好,他們不需要你回報他們,只要你過的好,他們就開心了。你如果努力的過好自己的生活,父母親一定很開心了。

⑤ 為什麼父母都對孩子無償奉獻,子女對父母奉獻的卻很少

因為這就是父母的天性,很多人一旦做了父母有了孩子感覺就是為了孩子的一生在努力奮斗,從開始備孕到生孩子媽媽都非常的偉大,孩子剛出生就要擔心他會不會生病,吃的好不好,有沒有營養直到小孩一歲的時候,又要教他怎麼走路說話,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每一步都是由父母陪伴的,可以說孩子就是父母的寶貝,父母都是全身心的投入到照顧孩子當中。

父母的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有多少故事都是母親為了救孩子放棄自己的生命,或者是父愛如山,單親家庭還是不離不棄為了孩子而努力生活,割不斷的血脈就算很久沒見了親人還是會互相珍愛,大多數父母對孩子是無私奉獻的,但是孩子對父母就沒有那麼的好了,不過也有很多孝順的子女,家人之間都應該友愛生活才會更美好。

⑥ 為什麼父母對我們的愛不求回報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一直講究的是一個“孝”字。古書古人都用親身經歷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友愛親人朋友。父母是我們最應該敬愛的人。因為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條件的,是不求回報的,父母一直都是一心想要我們好的,希望我們有好的前程,好的歸宿。為什麼父母對我們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呢?因為我們是父母的孩子,父母愛我們不求回報是人類本善的天性。


希望全天下的孩子也能夠好好的愛他們的父母,愛護他們,孝順他們。無以為報,就回之以愛。

⑦ 為什麼父母給予兒女那麼多,但是兒女卻回報父母那麼少

為什麼父母給予兒女那麼多,但是兒女卻回報父母那麼少?
這位知友,父母為孩子奉獻一切,而子女大後,尤其是子女較多的家庭,在子女成家之後,更是會因為一些瑣事而怨恨自己的父母。比如前幾年,重慶萬州一個村裡面的四個兒子沒人願意贍養自己的母親,85歲老母親在新年的第一天夜裡凄慘凍死自家兒子的家門口,四個兒子真的是禽獸不如,這里多說兩句,試想即使平常路人在冬天的寒夜敲門,但凡正常的人也會幫忙接濟,可是四個兒子啊,竟然在新年之夜將自己的母親拒之門外,以致於活活凍死,真想不到合適的詞語來形容這四個禽獸。

言歸正傳,將這個問題一分為二來看待,這個問題中談到了兩個主題:一個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這里簡稱為父母之愛,一個是子女對父母的的愛,這里簡稱為子女之愛,我們的問題是父母之愛≠子女之愛。
父母之愛
父母之愛是無私奉獻的給予之愛,從生命的一開始,就在給予,父精母血,母親的懷胎十月,父親給的第一輛玩具,母親給添置的第一件漂亮的衣服,一直到父母的的離去,父母對子女的這種無私奉獻給予的愛都不會終止,小學擔心我們學校里是不是調皮,有沒有好好學習,中學擔心我們是否壓力太大,吃穿用度夠不夠好,大學又擔心我們畢業後是否能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工作後又擔心我們的終身大事……父母這種給予的愛是貫穿一生的。
我的父母都是農民,為了供我們姐弟三個上學讀書,印象中,父母都沒怎麼添置過衣服,家裡每年的糧食收成也全部用來貼補家庭的吃穿用度,以及我們三個學費,幾乎每年過完年,父親就早早出去務工了,聽母親講,為了多掙點錢補貼我們三個用,父親在外邊特別的節省,生病了也捨不得去看;後來我記得我二姐大學那會兒想報一個北大青鳥8000元的培訓班,家裡那會兒也沒有錢,父親毫不猶豫的把家裡那一大囤麥子給賣了。父母都是寧願委屈了自己,也不願意委屈自己的孩子
子女之愛
子女之愛是「自私自利」的索取之愛,從生命的一開始,就在索取,從母親的第一口母乳開始,年少時想要更好的玩具、更漂亮的衣服,長大後想要父母給提供更好的環境和人脈,有孩子後想要父母免費來做保姆……
一邊是無私奉獻的的給予,一邊是「自私自利」的索取,其實本就是一對矛盾體,有那麼一天當索取方的要求,給予方不能滿足時,肯定就會產生矛盾。子女的成長過程中,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教育以及引導,子女可能就會怨恨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可能從來就不知道怎麼去體諒和愛自己的父母。我記得前幾年發生在我老家的一件事,這個家庭有四個孩子,三個女兒,一個兒子。算是老來得子,對小兒子特別的溺愛,後來孩子十七八歲的時候沉迷於游戲,甚至偷家裡的錢去上網,後來有一次偷了1000元,被父母發現後說了幾句就負氣離家出走,父母把他追回來之後,他惡狠狠的對父母說:我記著你們這次。不久自己喝了農葯,喝過之後當天也不跟父母講,直到後來疼的受不了了,在父母的追問下,才得知實情,就醫已晚,到最後白發人送黑發人,何等的悲涼。
其實我們常說的三句話,剛好可以代表從子女到父母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子女者只知道索取而不懂感恩: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第二個階段,為子女者成為父母後發現: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第三個階段,明白之後想為父母做些什麼的時候: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子女成長的過程,父母要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子女遇見事情的時候,要多多體諒自己的父母,為父母做些實事,別到明白後,一切已成憾事。

⑧ 父母對子女真的是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嗎

相信大家聽說過這樣一個說法,叫「父母皆禍害」,一句話道盡子女對那些傷害了他們的父母的憤怒和埋怨。這種強烈的負面情緒並非個例。曾經在豆瓣上,有十多萬網友加入「父母皆禍害」小組,在其中控訴父母的自私、冷漠,以及他們給自己成長過程中所帶來的巨大傷害。在看似風平浪靜的親子關系裡,有太多小孩飽受情感摧殘,內心堆積著很多負能量需要處理和宣洩。

但可惜的是,主流的聲音很少說親子沖突。我們更多強調「孝道文化」「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而沒有教導孩子如何面對自私和傷害性的爸爸媽媽。可以想像,如果整個世界都在說「你的爸媽都是為了你好,你應該懂得感恩」,而孩子體驗到的卻是父母以愛的名義,打壓自己並施加絕對的控制時,他們的內心該是何等的絕望和無助。所以當網路上出現一個能吐槽父母,互相撫慰傷口的平台,他們自然會聚集在一起,控訴原生家庭造成的創傷,把長期以來壓抑的不滿發泄出來。不過,要是缺乏合理引導,這種對立的情緒很容易被放大到極致,讓父母變成孩子眼中的「禍害」,甚至「十惡不赦的罪人」。

《自私的父母》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就是讓我們正視原生家庭傷人的一面,將我們從「父母都是為我好」的觀念中解放出來。這本書幫助成年子女看到,除了愛孩子和無私奉獻,父母也有以自我為中心,破壞性非常強的部分。所以不用把責任都歸結於自己,因為抱怨父母、無法釋懷他們造成的傷害而愧疚不安。你完全可以承認父母自私的事實,並根據書中所說的操作方法保護自己,逐漸從原生家庭的傷害和限制中走出來。

這本書具有很強的實戰價值。布朗教授把重心放在如何跟自私的父母相處上,提供了一系列的指導原則和小練習。

我總結出三個主要方面。第一,調整希望父母認錯和體諒我們的心情,降低你的情緒易感性;第二,及時打斷負面思維,避免在自我指責、自我貶低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第三,劃定清晰的自我邊界,不斷打破父母自認為能夠操縱你的幻想。

首先我們來看降低期望值,接受父母不會輕易改變這個現實有多重要。很多人之所以受傷,是因為他們對原生家庭的幻想落空了。我們多麼期待,父母能夠是慈愛、體諒孩子的理想父母啊。他們理解控制和打壓帶給你的痛苦,願意改變過於自我的人格,並用關心、尊重的方式和我們相處。但現實往往是:有些父母完全不會反省和道歉。他們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強迫孩子按照他們的意願生活,稍有違背就會嘲諷責罵。當看到父母根本不會體諒你,和理想中父母的狀態相差太遠時,我們就會再一次體會到強烈的失望和痛苦。

當然,有些子女會覺得:「我早就對他們死心了。只希望有一天變得很成功,能夠狠狠地報復回去,讓父母也嘗嘗被嘲諷和貶低的滋味。」這看似降低了期待值,對於父母會改變不抱任何希望。但從根本上來說,同樣是因為父母不是你理想中的父母,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沒得到應有的愛,內心充滿了極度的挫敗感。當這種負面情緒累積到頂點,我們可能就不再奢望用積極的方法獲得體諒,而是通過炫耀或者報復的方式,來表達父母不如預期時內心強烈的憤怒。不管是正面還是反面,這其實都是同一枚硬幣:我們潛意識里依賴父母,總希望他們是理想中的照顧者,給我們無微不至的呵護和關懷,心裡仍然保留著很多幻想。

那該如何降低對自私父母的期待,保護自己少受傷害呢?首先,我們要清晰地梳理出破壞性自戀型父母的特點。比如極度的自我中心:把自身需要凌駕於孩子的意志之上,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孩子必須服從安排而不能提出反對意見;比如擅長情感綁架:經常說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不滿足他們的願望就是白眼狼,利用愧疚感來達到控制子女的目的;比如永遠難以取悅:子女不管怎麼做,破壞性自戀型的父母都很難感到滿意,總會這里抱怨那裡嫌棄,把孩子的努力和付出貶得一無是處;比如缺乏共情的能力:從來不會站在子女的角度上,理解他們內心的痛苦和憤怒,總是用權威來壓制孩子的負面情緒。理解了這些特點,我們就能清晰地意識到:指望自私的父母變成理想中善解人意、尊重孩子的爸媽,充分共情你的憤怒和痛苦並不現實。自己應該打消這種幻想,不再被期待落空的失望感一遍遍折磨。

⑨ 為什麼我給孩子付出很多,孩子卻完全不領情呢

你給孩子付出了很多,孩子卻不領情,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

造成這種情況的最基本原因就是父母以自己的方式給予和付出,但是可能付出的並不是孩子想要的,但是父母在付出的過程中,內心是期盼孩子明白,理解甚至接受,從而給予一定的反饋和回報。但站在孩子的角度,它所接收的任何的信息和父母給予的愛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知識,他內心也是崩潰和痛苦的,他們想要父母的理解和。認真的傾聽,但永遠都等不到父母的這一行為,反而接受了來自於父母的單方面關懷,卻還要被告知,我是如何為你付出了一切,這讓孩子異常的痛。

⑩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但是我們不能不懂回報

父母的愛不是無私的,對你付出愛的前提是你是他們的孩子!血緣關系是前提。與孩子可以說是種投資和回報關系,雖然並不一定持平。
父母把自己生出來,再養大,歷程艱辛,培養和付出的都比較多,也操心多。回報是一定的,因為這個世界誰本身就不欠誰。但再怎麼回報,也無法跟父母付出持平的。
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父母有生之年盡其所能的做個孝順的人。

閱讀全文

與父母為什麼都得不到子女的回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一般一小時走多少公里 瀏覽:263
冬季養生聊膏方聽聽葯師怎麼說 瀏覽:755
天津民政局招標養老院 瀏覽:355
軍人父母養老保險怎麼交 瀏覽:996
九九重陽節意義 瀏覽:503
退休金怎麼變少了 瀏覽:933
進養老院工作應該學什麼專業 瀏覽:531
吉林百歲老人多少歲 瀏覽:197
孝順對父母 瀏覽:997
海口父母的房如何給子女 瀏覽:553
心臟病能長壽嗎 瀏覽:119
2018退休金最高上限 瀏覽:897
石家莊藕王養生湯加盟多少錢 瀏覽:51
鐵養生鍋多少錢一台 瀏覽:56
老年養老金加工資怎麼算 瀏覽:987
孝順鎮公交長度 瀏覽:183
老人血壓高能吃什麼鈣 瀏覽:315
為什麼養生壺燒水只到98度 瀏覽:366
養老保險交錢地址 瀏覽:102
如何拒絕父母學車 瀏覽: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