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汪曾祺簡介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出生於1920年3月5日。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略高於「秀才」)。 汪曾祺的父親汪菊生(1897——1959)多才多藝,不但金石書畫皆通,而且是一個擅長單杠的體操運動員,一名足球健將,學過很多樂器,也喜歡養鳥。汪曾祺的審美意識的形成,與他從小看父親作畫有關;父親的隨和、富於同情心,對汪曾祺日後的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1939年——1943年就讀於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後曾先後在昆明、上海的私立中學任教。後又到北京歷史博物館任職。北平和平解放後隨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到廣州、武漢,最後又回到北京市文聯工作。1954年,調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自1950年到1958年,一直任文藝刊物編輯。編過《北京文藝》、《說說唱唱》、《民間文學》。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下放到張家口地區的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當農業工人,勞動四年。1962年初,調到北京京劇團當編輯。
汪曾祺20歲開始發表作品。年輕時受西方現代派的影響較深。晚年作品漸趨平實。提倡「回到民族傳統、回到現實主義」。但又主張現實主義要容納各種流派,民族傳統要能吸收一切外來影響。汪曾祺的小說乍看似乎不講究章法結構,然而那是「苦心經營的隨便」,因而他的小說被稱為「散文化」小說。在語言上,他卻非常重視。汪曾祺的語言干凈自然,他要求自己「能不說的話就不說」。
❷ 汪曾祺的一生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出生於1920年3月5日。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略高於「秀才」)。 汪曾祺的父親汪菊生(1897——1959)多才多藝,不但金石書畫皆通,而且是一個擅長單杠的體操運動員,一名足球健將,學過很多樂器,也喜歡養鳥。汪曾祺的審美意識的形成,與他從小看父親作畫有關;父親的隨和、富於同情心,對汪曾祺日後的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1939年——1943年就讀於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後曾先後在昆明、上海的私立中學任教。後又到北京歷史博物館任職。北平和平解放後隨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到廣州、武漢,最後又回到北京市文聯工作。1954年,調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自1950年到1958年,一直任文藝刊物編輯。編過《北京文藝》、《說說唱唱》、《民間文學》。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下放到張家口地區的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當農業工人,勞動四年。1962年初,調到北京京劇團當編輯。
汪曾祺20歲開始發表作品。年輕時受西方現代派的影響較深。晚年作品漸趨平實。提倡「回到民族傳統、回到現實主義」。但又主張現實主義要容納各種流派,民族傳統要能吸收一切外來影響。汪曾祺的小說乍看似乎不講究章法結構,然而那是「苦心經營的隨便」,因而他的小說被稱為「散文化」小說。在語言上,他卻非常重視。汪曾祺的語言干凈自然,他要求自己「能不說的話就不說
❸ 汪曾祺為何會說好的家庭教育要「沒大沒小」
在家庭里,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汪曾祺說: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要做到“沒大沒小”。
汪曾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
而汪曾祺與孩子、妻子相處時的“沒地位”,其實正是相處間的一種平等。彎下腰、屈下膝,與孩子保持平視的高度來平等對話。
反觀,有家長往往居高臨下的看孩子,孩子一句話沒說完,就是指責或羞辱。孩子做一件不合自己心意的事,就開始批評打擊······在孩子面前扮演巨人的角色,高高在上的對孩子的行為指指點點。
維吉尼亞·薩提亞在《與人聯結》中說:“自由地去看、去聽,而非考慮應該如何去看、去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非思慮應該如何去表達。自由地去感覺,而非告訴自己應該如何感覺。”
給對方自由的發揮空間,才能跟對方建立聯結。在親子相處中,汪曾祺的“沒地位”,恰恰給了孩子自由的發揮空間,營造了一個溫情脈脈的家庭氛圍。
❹ 汪曾祺是一個什麼樣的父親
<多年父子成兄弟>我和兒子的關系也是不錯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張家口農村勞動,他那時還從幼兒園剛畢業,剛剛學會漢語拼音,用漢語拼音給我寫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趕緊學會漢語拼音,好給他寫回信。「文化大革命」期間,我被打成「黑幫」,送進「牛棚」。偶爾回家,孩子們對我還是很親熱。我的老伴告誡他們:「你們要和爸爸『劃清界限』」,兒子反問母親:「那你怎麼還給他打酒?」只有一件事,兩代之間,曾有分歧,他下放山西忻縣「插隊落戶」。按規定,春節可以回京探親。我們等著他回來。不料他同時帶回了一個同學。他這個同學的父親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軍將領。這個同學在北京已經沒有家,按照大隊的規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夥同學的秘密幫助下,我的兒子就偷偷地把他帶回來了,他連「臨時戶口」也不能上,是個「黑人」,我們留他在家住,等於「窩藏」了他。公安局隨時可以來查戶口,街道辦事處的大媽也可能舉報。當時人人自危,自顧不暇,兒子惹了這么一個麻煩,使我們非常為難。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們的卧室,對他的冒失行為表示很不滿,我責備他;「怎麼事前也不和我們商量一下!」我的兒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傷心。我們當時立刻明白了:他是對的,我們是錯的。我們這種怕擔干係的思想是庸俗的。我們對兒子和同學之間義氣缺乏理解,對他的感情不夠尊重。他的同學在我們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離去。
對兒子的幾次戀愛,我採取的態度是「聞而不問」。了解,但不幹涉。我們相信他自己的選擇,他的決定。最後,他悄悄和一個小學時期女同學好上了,結了婚。有了一個女兒,已近七歲。
我的孩子有時叫我「爸」,有時叫我「老頭子」!連我的孫女也跟著叫。我的親家母說這孩子「沒大沒小」。我覺得一個現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
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
我想他是個好父親
❺ 汪曾祺是怎麼做爸爸的
這是我父親的一句名言。
父親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是畫家,會刻圖章,畫寫意花卉。圖章初宗浙派,中年後治漢印。他會擺弄各種樂器,彈琵琶,拉胡琴,笙簫管笛,無一不通。他認為樂器中最難的其實是胡琴,看起來簡單,只有兩根弦,但是變化很多,兩手都要有功夫。對兒子的幾次戀愛,我採取的態度是「聞而不問」。了解,但不幹涉。我們相信他自己的選擇,他的決定。最後,他悄悄和一個小學時期女同學好上了,結了婚。有了一個女兒,已近七歲。我的孩子有時叫我「爸」,有時叫我「老頭子」!連我的孫女也跟著叫。我的親家母說這孩子「沒大沒小」。我覺得一個現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
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
目光炯炯內心溫暖 微信公眾號【丁是丁】ID:dsd555555
❻ 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中父親具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父親具有民主仁愛平等,隨和,有童心,關愛孩子,寬容的性格特點。
望採納~~~蟹蟹~~~
❼ 汪曾祺是何許人也
汪曾祺,生於1920年3月5日,卒於1997年5月16日,江蘇省高郵人,當代作家、戲劇家。
汪曾祺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略高於「秀才」的功名),父親通曉金石書畫,且擅長體操、武術等運動。祖父的偏愛、父親的影響,對汪曾祺文學功底和審美意識的形成都曾起過重要作用。對其創作風格產生深遠影響的是汪曾祺高中時候讀的兩本書:《沈從文小說選》和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成為沈從文的得意高徒。其間較多接觸了外國作家的作品,特別是契訶夫和阿左林,創作方法與風格上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40年代初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做過中學教員,當過文藝刊物的編輯,北京京劇團編劇,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
2.作品
汪曾祺以短篇小說和散文見長。1949年便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邂逅集》,而真正開始散文創作則是1979年以後,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汪曾祺作品的影響也在逐漸增強。這一時期他先後出版了小說集、散文集、文論集、選集等20餘種,並有劇本多種。其中《受戒》《大淖記事》《異秉》等一批表現鄉村風俗人情的短篇小說在讀者中反響很大,並成為其短篇小說的代表作。散文集有《汪曾祺小品》《汪曾祺散文選集》等。劇作方面最有影響的是他作為主要執筆人參與編寫的現代京劇《沙家浜》。
汪曾祺認為「作家是感情的生產者」,他曾對自己的作品按照包涵的感情做了以下幾種分類:以《職業》《幽冥鍾》為代表的感情偏於憂傷的作品,以《受戒》《大淖記事》為代表的表現內在歡樂之情的作品,以《雲玫秋行狀》《異秉》為代表的表露出由對命運的無可奈何而轉化出的帶有苦味嘲謔的作品,以及多種感情混和的作品。但總的來說,汪作中的情緒是樂觀的,按照汪曾祺自己的話說「我的作品不是悲劇,我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壯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
❽ 請問 汪曾祺 的簡介和他的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的資料啊急用.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縣人。從小受傳統文化精神熏陶。1930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等名家學習寫作。他是跨越幾個時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說、散文、戲劇文學與藝術研究上都有建樹的作家。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詩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個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個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發表小說《騎兵列傳》,1980年發表小說《受戒》,受到普遍贊譽,隨後一發不可收。現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汪曾祺自選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幾個作品集。他的小說被視為詩化小說,其中《大淖記事》獲全國短篇小說獎。他還寫散文、評論和劇本。他與人合作改編、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觀眾的喜愛。
◆對待子女,從無疾言厲色。
我們做父母的總是想著自己的權威,於是,在孩子犯錯誤或不聽話時總是動輒以呵斥。其實,這一方面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堵住了孩子的言路。
◆我的數學不好,他也不責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
「不責怪」是寬容;但「及格就行」在今天看來,顯然是不現實的了。因為這樣,只會讓孩子無緣走過高、中考這座橋。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的孩子壓力大,現在的家長也難當了。
◆我十七歲初戀,暑假裡,在家寫情書,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幾歲就學會了抽煙喝酒。他喝酒,給我也倒一杯。抽煙,一次抽出兩根,他一根我一根。他還總是先給我點上火。
這里,我們確實看不見「代溝」,這確是兄弟般的關系;現在的父與子,如何能越過這條鴻溝,值得每個人的思考。
◆我們這種怕擔干係的思想是庸俗的。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的子女常是單純而真摯的,這本是璞玉的純潔。只可惜家長們也有萬般的無奈。畢竟社會不是理想中的單純,孩子種種高尚的思想與行為,一旦進入社會,是要「吃虧」的。如何讓孩子認識到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又讓其不失本真,又是一個讓人費盡思量的課題。
◆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
從心中認同這句話,就得從相信孩子開始,給孩子以自由。
【感悟】
平等和諧的父(母)子(女)關系,並不僅僅是兒女們的心願。只是父母有太多的擔心,有沉重的期望;只是兒女僅有單純的世界,有天真的理想。
在升學壓力巨大、就業競爭殘酷的今天,父母們又怎能接受「及格就行」的事實?我們也聽說過:某某作家小學沒畢業,某某科學家數學不及格,還有某某企業家曾是個曠課、搗蛋的學生……這樣的事例太多了。我們並非不相信這些事實。只是我們相信:上面的這些「人才」一定走過不少彎路,他們也一定為此付出過艱辛的代價。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有必要走他們的「長征路」,去先嘗辛苦而後奮起呢?
還有,今天畢竟不像當年。上個世紀70年代前,稍有文化,哪怕是高中(中專)學歷就能很容易獲得一份工作;而工作的技術含量也不高。在工業化社會和知識經濟的今天,我們的孩子如何立足社會,哪怕是做一名工人甚至於農民,也是需要相當的知識與技能的。這就決定了時代對父母、對子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決不能在這方面放寬對自己的要求,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本人。
當然,這與關系的和諧是兩回事。但我們兩輩之間,都應在一個理解的平台上才能獲得心靈相通、水乳交融的關系。
❾ 汪曾祺是什麼人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出生於1920年3月5日。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略高於「秀才」)。 汪曾祺的父親汪菊生(1897——1959)多才多藝,不但金石書畫皆通,而且是一個擅長單杠的體操運動員,一名足球健將,學過很多樂器,也喜歡養鳥。汪曾祺的審美意識的形成,與他從小看父親作畫有關;父親的隨和、富於同情心,對汪曾祺日後的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1939年——1943年就讀於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後曾先後在昆明、上海的私立中學任教。後又到北京歷史博物館任職。北平和平解放後隨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到廣州、武漢,最後又回到北京市文聯工作。1954年,調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自1950年到1958年,一直任文藝刊物編輯。編過《北京文藝》、《說說唱唱》、《民間文學》。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下放到張家口地區的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當農業工人,勞動四年。1962年初,調到北京京劇團當編輯。
汪曾祺20歲開始發表作品。年輕時受西方現代派的影響較深。晚年作品漸趨平實。提倡「回到民族傳統、回到現實主義」。但又主張現實主義要容納各種流派,民族傳統要能吸收一切外來影響。汪曾祺的小說乍看似乎不講究章法結構,然而那是「苦心經營的隨便」,因而他的小說被稱為「散文化」小說。在語言上,他卻非常重視。汪曾祺的語言干凈自然,他要求自己「能不說的話就不說」。
❿ 汪曾祺的父親是誰呀
汪曾祺的父親汪菊生(1897——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