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儒家大義:孔子如何教我們孝順父母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建樹有許多,關於中國傳統的孝道,孔子對於這方面也有他自己的論述。
歸納起來有如下12條:
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
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
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3.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4.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之難就在於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
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
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7.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年輕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尊敬兄長,行為謹慎,說話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者。做到這些之後,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
8.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說:「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姿態。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為君主做事要奉獻自身,與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要說他學習過了。
9.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如今說的孝,只是能夠養活父母。說到狗、馬,也都能飼養;如果對父母沒有尊敬,和養動物有什麼區別呢?
10.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伺候父母,對他們的過錯要稍加規勸,如果自己的規勸沒有被聽從,仍要尊敬他們,不加違抗,擔憂他們但不怨恨他們
11.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多年不改變忘記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盡孝了
1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們的高壽,自己長大了而高興,一方面因為他們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顧而憂懼。
B. 論語中關於孝的論述
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翻譯: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長,做事情謹慎誠信,愛護眾人,親近有才德的人。這些都做到了,還有精力就可以學習文化知識了。
品評:孔子認為孝是一個人最根本的品德,而年輕人要先學會做人再學習知識,這一點和現在的很多主流教育觀恰好相反。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現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越來越多了。
2)子夏曰:事父母,必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翻譯:孔子的弟子子夏說:對待自己的父母,一定要竭盡全力;對待君主,就要做到能在必要時獻出自己的生命。
品評:對待自己的父母,要做到竭盡全力,不能敷衍了事,用心不誠。現在雖然沒有君主,但可以以國比君,對待自己的祖國,也要有必要時獻身祖國的覺悟。在父母沒有過分要求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滿足他們,這是孝的基本原則。如果父母做錯了,還需要完全響應和滿足么?下面一條回答你。
3)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翻譯: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發現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就應該婉轉地規勸;如果父母沒有聽從的意思,仍應當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們。盡管心內憂慮,但不要怨恨。
品評:孔子並不提倡愚孝,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是可以勸解的,不規勸是陷父母於不義。即使沒有聽從,也要等待機會再次規勸,中間不要發脾氣,更不能心生怨恨。如果我們的子女都能做到這一點,家庭應該會和諧幸福吧。
4)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翻譯:子游問怎樣做才叫孝。孔子說:現在的人,是說能奉養父母就算孝。你想想那些狗和馬之類的動物都能得到飼養,如果對待父母不尊敬,那和養狗和馬有什麼區別?
品評:所謂孝敬,孝由敬生,不敬何來孝?養育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尊敬,如果不尊敬,那與養牛馬無異。見過不少只給飯吃,各方面虐待或者是不管不問的子女,能夠想想自己如何長大的么?這幾碗飯真的能「報答三春暉」么?
5)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翻譯:孔子說:父母還在世的時候,不要出遠門。如果真要出,則一定要有特定的地方。
品評:這句話深層次的意思就是,父母還在世的時候,要盡力盡孝,不能隨便就遠游,讓父母牽掛擔憂。如果實在要去則要確定目的地,並做到」歸必有期「。這里雖不著孝字,但字字皆是孝。
6)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翻譯: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孝敬長輩的時候要保持和顏悅色。有事情要做的時候,是你去做。有好的食物時,要首先拿來孝敬。你認為這就是孝么?品評:有事弟子服其勞,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給上輩師長孝敬酒食,也是應當的。這些都不是孝道中最難的地方。最難的地方是在要這一過程中保持和顏悅色和恭敬的態度。如果不是心悅誠服,那就只有傳說中的」戲精「才能做到了。
7)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翻譯: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品評:父母年紀大後,光有豐衣足食和恭敬的態度還不夠,為人子,還必須想到父母的身體健康狀況,實時關注,並適當提醒他們運動,供給他們補品,定時帶他們去檢查身體。這些是成年子女在盡孝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的
C. 在孔子看來,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本人也是非常重視這個道德的。在中國儒家文化中,特別提倡孝道,孔子認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提倡:百善孝為先。孔子的《論語》里頭,孝這個字出現了17次。據說宋朝,宋太祖在奪取天下以後,聲稱要以孝治天下。宋太祖的宰相趙普說過這句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半部《論語》治天下應該說和宋太祖說的以孝治天下是一致的。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做「孝」,所以論語中有許多這樣的記載。下面我就通過這些記載來分析一下孔子所提倡的孝具有哪些層面的含義。
一、依禮行孝
先來看論語中這樣一個故事: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知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孟懿子問:「怎樣才能算做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禮儀。」一天,樊遲為先生趕車,孔子便告訴他說:「孟孫向我請教什麼是孝,我答復他說,不要違背禮儀。」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當父母活著的時候,應按一定的禮節侍奉他們;他們去世了,應按一定的禮儀要求安葬他們、祭奠他們。」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孝首先就是要不違背最基礎的禮節。孔子本人以承接周公的思想為人生使命,而西周以來逐漸形成的「周禮」,即周朝所遵循的禮法制度,就是發源於周公的思想。在周禮之中,忠孝之道的思想是居於主要地位。孝也是一種禮節。通過各種各樣的禮節來表現出孝。而且他不是一般性的禮節,他是每一個人一生中最基礎的禮節。所以《左傳》里說過這種話「孝者,禮之始也」。人這一生中要學很多禮,禮貌、君臣之禮、朋友之禮、同學之禮、鄰居之禮,各種各樣的禮。我還得對其他人的長輩講禮,對其他人的晚輩講禮。但是千禮萬禮,禮之始,最初的禮你先對你的父母吧。父母對你來說是第一層社會關系是你第一要打交道的人。跟他們如何處,所以孝與禮非常重要。孔子特別重視每一個人在家對父母的這種禮節。在孔子看來,孝道是道德倫常的根本。「本」的原意是樹根,樹根扎實是枝繁葉茂的基本保證。所以,孝道是人倫根本,就是說如同大樹的根基一樣,人的一切的道德倫常都是從孝道的這個根基處開始生發。盡管樹根並不是大樹的全部,孝悌之道作為做人以至於成仁的基點,卻是人類道德生活所不可缺或的主要方面。本著這樣的原則,孔子主張孝道應該從家庭做起。他要求年輕人「入則孝」,所謂「入」就是指家庭的內部,「孝」就是指子女對父母的態度和行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的健康是身體健康的根本,家庭和睦是社會和諧的第一步。家庭和睦當然有方方面面,但孝道的存在和發揮作用依然是根本性的。
二、以心行孝
那是不是只要按照社會的要求對待和侍侯父母就叫做孝了呢?我們還是從論語中孔子和他的學生日常的問答中找答案吧。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顏回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很謙遜也就可以了。」這個時候,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就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孔子呢,就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我們的長輩—生我養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一生相隨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自己的兒女。孔子先不去談我要怎樣建設家國社稷,怎樣建立多少功勛,而是說讓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頓了,讓我的朋友對我可以信任、託付,讓孩子們覺得我這個人是值得追慕、緬懷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託,也就夠了。在這裡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我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孝嗎?一個「安」字容易做到嗎?讓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內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親情,人人不可迴避。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一個說法,叫做「論心不論跡」。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很高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摺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的父母。有時候一個很深刻的心願,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朴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我在於丹老師的節目中聽到一個讓人很感動的兒女盡孝的小故事。有一幫朋友在一起聊天,有一個人說,我在外面時間這么長,我要給爸爸媽媽打個電話告訴他們一聲。然後,他撥了一遍號碼,停了一下掛斷,又撥了一遍號碼,拿著聽筒等著,接著跟他父母說話。他的朋友們很奇怪,問,撥第一遍占線啊?他說沒有。朋友問,那為什麼要撥兩遍呢?這個人淡淡地說,我爸爸媽媽年紀大了,腿腳不好,他們只要聽見電話就覺得是我的,每次都是不顧一切往前沖,恨不得撲在電話機上。我媽因為這樣就經常被桌子腿絆了。後來我就跟他們說好,我會經常打電話,但前提是你們一定不要跑,我第一次撥通電話就響兩三聲,然後掛上,你們慢慢走到電話機邊等著,過一會兒我一定還會打過來的。
這個故事,說實在話,是比較少見的兒女孝敬父母的故事。朋友們在一起要聊起父母對兒女的愛,大家可能隨口說出一大把,但是兒女有如此之心對父母的,往往少見。其實,我倒真希望這樣的故事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家裡,發生在我們身邊。所以贍養老人單靠「服理」是不夠的,還要用心考慮如何安其心。只要盡到了感情就是盡到了孝。
三、敬才有孝
論語中還有這樣一些記載給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和馬,也都能得到人的飼養;沒有對父母的一片敬愛之心,那養活父母與飼養狗馬還有什麼區別呢?」子夏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又說了一種現象,他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謂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搶著去干;在一個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情況下,盡量做到讓長輩有吃有喝。這些事情大家都認為是孝了。但是,孔子都要反問一句,這些跟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這些真是孝嗎?
孔子的反問令人深思。中國人常常將「孝」和「敬」連用,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關鍵是我們的心中對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嗎?也就是說只孝不敬就不叫做孝。盡孝不是一種無奈的義務,養而不敬何謂孝?孟子說:「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不得父母歡心,自己就不可以做人,不能順遂父母的心,就不可以為人子。何為「色難」就是態度問題,上面講不敬何以為孝,就是態度很難,他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有事的時候,像我們做後輩兒女的,看見父母掃地,接過掃把來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饌。」有好吃的,就拿給父母長輩吃。「曾是以為孝乎?」你以為這樣就是孝嗎?替長輩做了事,請長輩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為什麼呢?「色難」。態度很重要,好像我們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給他喝。做兒女的茶是倒了,但端過去時,沉著臉,把茶杯在床前幾上重重的一擱,用冷硬的語調說:「喝嘛!」在兒女這樣態度下,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難過,這是絕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個要敬,這是屬於內心的;第二個則是外形的色難,態度的。對待父母,我們不能只是滿足於回家看看,要做到敬愛有加,既要滿足他們的物質生活,更要滿足他們的精神生活。要從內心真正地關心、關愛他們,給他們微笑,惦記,發自內心的微笑。他們活了一輩子,老的時候最需要得到的是,孩子們真誠的微笑。
四、孝應孝順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婉轉的勸說他們。如果父母不聽取自己的意見,仍然應該恭敬的對待,不要觸犯他們,雖然憂心操勞,但不要怨恨他們。」當父母做得不對的時候,孩子真跟他們有沖突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對於上述情況,孔子有這樣的建議:作為兒女,侍奉父母的時候,如果有意見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覺得父母有什麼錯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勸止。這叫做「幾諫」,就是你一定要很克制地,很輕微地,能夠用一種柔和的方式去勸說。「幾」就是輕微、婉轉的意思。侍奉父母要委婉地,父母可能有一些想法不一定對。父母可能有一些錯誤的想法,甚至愚蠢的想法。怎麼辦?幾諫(婉轉的語言來勸父母)。要勸說,但是不能粗暴。不能罵父母。「見志不從,又進不違」(《論語》)。父母還是不願意,不聽你的勸告,那怎麼辦呢?你起碼面子上還要恭敬。不能強迫,不能對父母耍態度,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為父母奔波,再有呢,勸父母可能很費口舌,很費精力,但是你不能有任何怨恨。
我們去說一個道理,道理本身是什麼樣也許不重要,但是表達方式很重要。我們怎麼樣用一種最好的表達方式把一個很好的道理說得通,這很重要。我們經常會學習一些人際交往准則,就是你跟同事要怎麼說話,你跟朋友要怎麼說話,但幾乎沒有一本社交寶典上會教你跟父母怎麼說話,因為大家都覺得,父母是親人,跟父母說話還需要講究方式嗎?孩子們老說,我在外面受了氣,回家跟我媽說說怎麼不行?跟我媽還不能發發脾氣嗎?跟我媽還不能撒撒怨氣嗎?但是,千萬要注意,往往就是最親的人成了自己的情緒垃圾桶,有時候還會因此而受傷。孔子說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你最親的人是最傷不得的,你跟他們有什麼意見相左,在說話的時候最好注意一下方式,好話能不能好好說呢?孩子說了,有的父母會聽,有的父母沒聽,還在堅持自己的做法,那就是「見志不從」。沒聽你的怎麼辦?「又敬不違」,做孩子的還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頂撞他們。你心中可能對這事繼續擔憂,但不能生出怨恨,這就叫「勞而不怨」。這些就是兒女輩跟父母發生意見相左的時候聖人所提供的一種建議。
五、不爭不孝
宋程朱理學以後,便出現了「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的古訓。這句話有點唯心了。也給孔子論孝帶來好多責難。父母亦是凡人,怎能沒有不是?孔子也從來沒有說過,天下的父母做什麼、說什麼都對,做子女的必須無條件服從。把孝理解為對父母的百依百順,一點也不違逆,就是孝了,是對孔子孝本意的曲解。儒家講孝是滿足父母合理要求。做為一個孝子,在孝順父母的時候應該注意不能不分是非地去孝順父母。對父母的一些不正確的地方,你應該恰當的處理。如果你一味的迎合父母,對那些不正確的東西,不好的東西,你也去迎合,去恭順,你恰恰是不孝。
有一個關於曾參的例子,曾參的父親也是孔子的學生叫曾點,父子在鋤草。地裡面種的是瓜,曾參不小心,一下把瓜秧給鋤斷了。曾參的父親脾氣特別暴躁,當他看見曾參把這個瓜秧給弄斷了以後,就大怒沖過來了。曾參知道自己的父親生氣了。他恭恭敬敬地在那等待著父親。罵他或者懲罰他。這個父親脾氣很暴躁,拿起棍子沖著曾參就是一棍子。曾參也不跑,就讓父親打。一棍子打上去,曾參應聲而倒,一下就暈過去了。曾參待會兒醒過來了,父親還在那。他對父親恭恭敬敬地說,兒子不孝,惹你生氣了,簡直是太不孝了。鄰居都說曾參是個大孝子。但這件事情傳到孔子的耳朵里,孔子聽了非常的生氣。他跟其他學生說,你們去轉告曾參,說他不孝,我不再認他這個學生了。曾參聽到學生的轉達之後感到很奇怪。怎麼說我不孝呢?我太孝順父母了,你怎麼能說我不孝呢?他就來見孔子了,說我錯在哪呢?孔子說,你父親下這個狠手打你,當然有可能會把你打死。如果把你打死的話,你父親會被官府給抓起來,你父親就等於犯罪了。所以你就讓你父親這么打你,讓你父親犯罪。造成這個後果,你這才是不孝。如果你孝順父親的話,你應該趕緊跑,別讓你父親犯這個錯誤。別讓他因犯這個過錯被官府抓起來,別讓他承受喪子之痛,這才是真正的孝。實際上這個故事就表達這樣一個信息。作為一個真正的孝子,阻止自己的父母犯錯誤這也是孝。有人說,父母想干什麼干什麼,願意干什麼干什麼。哪怕犯罪也可以,並不是這樣。儒家並不提倡這個東西。真正的孝是這樣:滿足父母的合理要求,及時制止他那些不合理的東西。阻止他一些不好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還講道「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父母還在,你不要跑到很遠的地方。你就是去遠的地方,你得有一定的地方。有一定地方好告訴父母。讓父母知道你在哪?別讓父母內心著急。父母焦慮,那麼父母的生活會受影響。關於這種禮,孔子還講過「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父母年邁,身體可能一天不如一天了,各種各樣的病也找來了,所以你對父母的身體要注意。我們做子女的,只要能做到不讓父母擔憂,也就是有一點孝心了,我們從呱呱墜地起,父母就開始了擔憂的歷程,小時候擔憂千萬別鬧病,要健康成長,長大了擔憂學業,怕學不好,考不上好的大學,畢業了,擔憂找不到好的工作,工作了,擔憂婚姻無著。反之,我們為父母擔憂了什麼?所以孔子要我們深刻體會做父母的一片苦心,盡量減少父母的憂慮,這樣就是孝了。
綜上所述,孔子深感自己生活在一個道德淪喪的時代。為此,他無情抨擊當時的人們對孝道的淺薄看法。孔子認為,孝不僅是肉體上對父母的養活,比如日用方面的奉養,更重要的是要在這種奉養中加進敬愛之情,使父母得到物質享受的同時,還能得到精神享受。在孔子看來,不孝是社會持續動盪的重要原因。展開《左傳》這部書可以發現,父子、兄弟之間的仇殺比比皆是。在權力和財富面前,孝道似乎不值一提。而那些號稱奉行孝道的人,對孝的理解也大多是片面的。所以,在孔子與弟子子夏關於「色難」的討論中,孔子認為,與提供物質供養相比,晚輩對長輩保持尊敬的態度是相對較難的。不用說,孔子在此強調的還是精神之孝的重要性。當然,強調精神之孝並不是說它就是孝的全部內容,而是說,如果沒有「色」的配合,沒有尊敬的態度和適當的表情,孝便是虛偽的和不完滿的。為了深化這一觀點,孔子在與弟子們關於孝道的討論中,不斷從各個方面加以闡述。比如說,他主張父母在世時,子女不宜出遊遠方。如果不得不去,也要設法讓父母放心。這就包括,告訴父母正當的出行理由,以及按期回歸等事項。因為之所以要求不宜遠游,除了出遊之後父母乏人關心外,更重要的是父母必然為之擔心,增加父母的精神負擔。另外,孔子時代的交通狀況與現代相比可以說是天地懸殊。今天的一次很隨便的出門,在那時可能就是一次生離死別。在此情況下,父母的極度擔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孔子並不是極端論者,在主張不遠游的同時,他又提出了「遊必有方」。這就告訴我們,應重視的是孔子提倡的孝的精神,而不應在某些具體規則上糾纏不清。
很顯然,孔子的孝道不僅堅持了「敬」,而且還有著生動的人情味兒。比如他提出了對父母之年齡的擔憂,認為隨著父母壽數的增加,做子女的在為之歡喜的同時,也為之憂懼。這一觀點頗有辯證的思考。孝子無不盼望雙親長壽,但是,越長壽就越接近衰老,這又會使孝子之心十分沉重。孔子用簡單的一句話,生動刻畫出了孝子復雜的心態,可謂聞之而令人動容。孔子本人父母早亡,痛失盡孝的機會,但這並不能減損他的孝論之中溫馨的人情味。這份溫馨與後儒不近人情的孝道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六、大孝至孝
我們知道了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孝,我們也知道通常意義上說的在家盡孝。那麼孔子的儒家學說談到孝就是簡單地讓我們在家盡孝嗎?只對自己的父母孝順,只孝敬自己的老人這符合孔子談到的孝的真正本意嗎?
儒家講孝不是一種狹隘的道德。我只愛我的父母,我只尊重我的父母。儒家的道德並沒有那樣狹隘。說我不管別人了,父母之外別人家的人,我不管了,我只管我們家的人。甚至我可以損人利己。我可以損害別人家的利益來維護我們家的利益,損害別人的利益來滿足我們的需求,並不是這樣。儒家特別強調要把這種孝的情感擴而展之,擴而大之。要使他最後擴大到什麼程度呢?去愛一切人。你去愛人,愛人先從愛親人開始,但是我不停留在愛親人上,不局限於愛親人。而要一步一步擴大。所以孟子說過這種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我對我們家老人好,對我們家長輩好。由此我應該帶著這種愛我們家老人之心去愛別人,愛別人的老人,尊重別人的長輩。凡是老者遇到了危難,我都應該想到我在家裡頭,我們家老人遇到危難,我怎麼著。那對別人的老人,我也應該那樣。我愛我們家的晚輩,愛我們家小孩,我也應該對人家的小孩有這種愛心。擴充到愛天下人,愛所有的人。實際上是這樣一種理念。千萬別把儒家的孝給理解成狹隘的,只愛自己家的人。不愛別人,甚至為了自己家的人可以去干損害別人的事情。
D. 孔子論孝的三個層次分別是
孔子「孝」論包括三個層次:
一、是「能養」,即贍養和養護父母;
二、是繼承父志,完成父業,並使父之事業發揚光大;
三、是要從內心裡對父母充滿愛意。
孔子孝論的三個層次是依次展開的,亦是逐次上升而升華的。第一維度與第二維度是對當時社會普遍觀念的認可,是對當時世俗觀念的概括與總結,也是作為人子的本分。
但一個人只是盡到自己作為人子的本分還不夠,更為重要的是要具有發自內心的對於父母真誠的愛意。第三個維度才是問題的根本,才是孔子孝論的核心。
(4)學完孔子論孝對父母怎麼做擴展閱讀:
孔子在書中提到的孝論:
1、孝要有必要的物質供養
衣食住行,都照顧好父母,這是孝的最基本的方面。但是孔子在這里卻說得很少。大概以為這是最低層次的要求了,可以略而不論。當時的人們認為,能養活父母,服勞先食,這就是孝了。但孔子認為,這還算不上孝。孔子對孝的要求非常之高。
2、孝要讓父母精神愉悅
使父母精神愉快,心情舒暢,這是高層次的孝。孝必須敬。孔子說,單是養活父母,還不能算孝。供養父母,好吃好喝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嚴肅認真,心存敬意,孝敬,孝順。在父母面前要和顏悅色。
3、孝要遵守禮制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無違」就是按禮而行,不違禮制。具體地講,就是父母活著,要按禮制來奉養他們,比如穿什麼等級的衣服、坐什麼等級的車子、吃飯時奏什麼樂跳什麼舞等;父母去世,要按禮制來安葬他們,以後也要按禮制來祭祀他們。
4、孝要能繼承父親的遺志
孔子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就是說,在父親去世三年之內,對父親所用的人、所交的友、行事的規則,都不加以改變,可以算是孝了。這體現了對父親的尊重。
E. 孔子是怎樣孝敬父母的
孔子關於孝敬父母教誨孔子在他的《弟子規》中詳述了如何孝敬父母,這對於我們當代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是非常有益的。一個仁義,善良的人無論在家,還是在社會上都是一個好人,待人接物誠實善良,孝敬父母,愛護子女,他的心是無私的。孝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雲:「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若不孝敬他的父母,被視為「大逆不道」。今天我們常常看到聽到,無論是在文學電影里,還是現實生活中,時常有這樣報怨父母的:「為什麼生我?」其實,正如人們講的「善惡輪報」,人的不幸都是因為以前做了不好的,失德的事情,才在他的後來遭遇不幸,以償還以前做壞事時欠下的債。以惡相報,只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磨難。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道德禮規,無論是為人父母,還是做子女的,小到家庭,大到社會都會非常協調。
孔子在對其弟子的教誨中講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禮貌對待父母,父母有不對時,如何恰當的指出,等等。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清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解說: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裡。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溫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裡去,回家以後,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於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於為人子女的本分,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裡一定十分難過。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准備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極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麼困難呢?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算得是難能可貴。一般人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後,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麼兩樣呢?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來懇求父母改過,即使招父母親責打也毫無怨言。
F. 孔子教我們如何孝順父母
《二十四孝圖》之百里負米《二十四孝圖》之嚙指痛心壹孔子的學生曾參,在瓜地里除草,一不小心把瓜苗的根鋤斷了。他的父親曾皙大怒,操起一根大棒,狠狠擊打曾參的背。曾參默默承受著,不躲不閃,曾皙卻越打越氣,下手越來越狠,直到曾參倒在地上,昏死過去。曾參很久才蘇醒過來,醒來後,他馬上高高興興地站起來,上前對父親說:「剛才我得罪了父親大人,害得父親大人不得不用大棒來教育我。大棒太重了,父親您沒累著吧?」他回到自己的房子後,還拿起琴邊彈邊大聲唱歌,以此讓他父親知道:他身體沒事,好讓父親寬心放心。這個曾參,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孝子,據說《孝經》就是他寫的。這個來源於《韓詩外傳》和《說苑·建本》中的故事,真是非常典型。但是,孔子聽到這事後,是什麼態度呢?孔老夫子發怒了。他告訴弟子們說:曾參來時,不準他進來見我!曾參糊塗了。他很委屈:老師您不是教導我們要孝順么?為什麼我這么孝順,您還生氣呢?他求人向孔子請求接見。他要問問老師。孔子告訴他說:從前有個瞽瞍,他的兒子叫舜,瞽叟要使喚舜時,舜總是就在身旁;瞽叟發怒要殺掉舜時,卻總也找不到這個孝順兒子了。平時,瞽叟用小棍子打他,他就忍受著;瞽叟一旦拿大棒子來揍他,他馬上逃走。你以為舜是怕死而違逆父親嗎?你以為他是不孝嗎?正因為他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才使得他的父親沒有因為打死了兒子而犯下不慈的罪過,而他自己也沒有喪失那拳拳孝心啊!你呢?拿身體去承受父親的雷霆之怒,打死也不躲避。你有沒有想過,你一旦被打死了,不是讓你父親陷於不義之地嗎?不是要讓你父親承受喪子之痛嗎?不是要讓你父親因為親手打死兒子而抱憾終生嗎?還有比這更大的不孝嗎?一番話,讓曾參醍醐灌頂,冷汗津津。1234>>>
G. 孔子主張「仁愛」、「孝悌」,談談我們應該如何孝順自己的父母
引用兩段《論語》以回答這個問題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子游是字,少孔子四十五歲。他問孝,孔子講解很明白,他說現在的人不懂孝,以為只要能夠養活爸爸媽媽,有飯給他們吃,像現在一樣,每個月寄五十或一百元美金給父母享受享受,就是孝了。還有許多年輕人連五十元也不寄來的,寄來了的,老太太老先生雖然在家裡孤孤獨獨,「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但看到五十元還是歡歡喜喜。所以現在的人,以為養了父母就算孝,但是「犬馬皆能有養」,飼養一隻狗、一匹馬也都要給它吃飽,有的人養狗還要買豬肝給它吃,所以光是養而沒有愛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於養狗養馬一樣。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來問孝,孔子說色難。什麼叫色難呢?態度問題,上面講不敬何以為孝,就是態度很難,他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有事的時候,像我們做後輩兒女的,看見父母掃地,接過掃把來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饌。」(先生是現代的一般稱呼,古代對前一輩的人都尊稱為先生。)有好吃的,就拿給父母長輩吃。「曾是以為孝乎?」(「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你以為這樣就是孝嗎?替長輩做了事,請長輩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為什麼呢?「色難」。態度很重要,好像我們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給他喝。做兒女的茶是倒了,但端過去時,沉著臉,把茶杯在床前幾上重重的一擱,用冷硬的語調說:「喝嘛!」在兒女這樣態度下,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難過,這是絕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個要敬,這是屬於內心的;第二個則是外形的色難,態度的。
引用自南懷瑾著述的《論語別裁》,希望對提問者有所啟發。
H. 結合孔子論孝與遊子吟談談如何回報父母的愛
父母關心喜愛抄兒女是與生俱來的,是最無私的,父母對子女的關心與牽掛那是無時無刻,終其一生的。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歌頌的就是這種偉大的母愛。其實很多時候,父母並不要求兒女為他們做些什麼,只要兒女平平安安,一切順利,不給他們添心事,惹麻煩,他們就非常滿意了。「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父母唯其疾是憂。」這就是老夫子眼中的安養。孔子認為,子女能夠做到只讓父母擔憂自己的疾病,而不用擔憂其他,就是孝了。我也漸漸能感受到這句話的感覺,年紀越大就是越不願意讓父母為我擔憂牽掛~
I. 孔子對於盡孝道的基本態度是什麼
先申明一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是孔子的觀點 ,最早見於《孟子》中的《離婁上》。
孔子對孝道的觀點如下:
1、態度第一,孔子認為,盡孝不僅僅是要贍養父母,幫父母做些事情,更重要的是態度。具體從以下兩章可以看出。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
以別乎?」
子游問怎樣才是盡孝道,:「怎樣做才算是盡孝道?」孔子說:「現在普遍認為能贍養父母便是孝子。但是,就是家中的狗和馬,也同樣是養著。如果不對父母恭敬,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
孝乎?」
子夏問怎樣才是盡孝道,孔子說:「 難在子女的容色上。如果僅僅是父母有事,兒女為其操勞,有了酒食飯菜父母吃(但態度很不好,臉色很難看)這算是盡孝了么?」
2、需要加強自身的素養,做一個有道德,有能耐的人,從而為父母分憂,具體從《論語》中如下一則可以看出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問怎樣做是孝,孔子回答說:「做父母的就是擔心子女方方面面,(所以,孝順父母,就要涵養自己的德行和學識,不要使父母擔憂)。」
3、由孝道而教化,從而使大家安居樂業,國家穩定。
由一下幾則可以看出
有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有子(即冉求,孔子的著名弟子)說:「在家能孝順父母,尊從兄長卻喜好犯上作亂的人,非常少見。」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即曾參,孔子的著名弟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