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孝有三,指的是那三種情況
「不孝有三」,一是指阿諛曲從,陷親不義,二是指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三是指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這是說1、凡事都聽父母的,縱容父母做壞事:2、在家貧父母老的情況下也不去謀求仕途或賺錢以養父母;3、沒有後代.
無後為大,意思是沒有後代是最重要的。
2. 貧窮落後的父母,怎麼辦
你好,看了你的敘述,也有同感,一面為他們焦慮,一面又挺羨慕他們這種淡定的生活態度,其實,人怎麼開心怎麼過,只要不傷害他人,沒什麼不好。父母有他們自己的生活態度,想改變他們也是不容易,其實怎麼過不是過呢?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理念,正如許多沒多少錢的人心裡是挺輕松的,面對生活,很想得開,許多有錢人卻過得很煩惱。作為子女,改變不了他們,就接受現實,相處融洽就好。
3. 俗語「父母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依據
過年回老家,都要跟隨著父母四處拜訪,從爺爺奶奶到兄弟姐妹,再到「七大姑八大姨」……這個年似乎永遠都拜不完。我國人口在新中國初期時快速增長,那時的大家都崇尚兒孫滿堂、認為多子便是多福。雖然人們物質生活沒有多好,但一個家裡有三四個孩子卻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甚至有的家庭還有八九個孩子。此時就出現一個困擾大家許久的問題——孩子那麼多,我們該怎麼分配自己的時間照顧他們。
我們為人父母,教育孩子時不應該溺愛,也不應該不懂如何去愛。每一個身份都有自己的責任,父母的責任,就是引導孩子的成長,這整個過程里,我們不能不插手孩子的成長,也不可以太過於干涉:我們不是聖人,幾個孩子里總會有一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特別吸引我們,但這並不能成為我們不關愛其他孩子的理由,更何況只要是閃光點,不論大小都是值得被喜愛的,都應該被保護與贊揚。
真誠和理智,是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
4. 你認為子女應按怎樣看待貧賤父母
父母貧賤也許是他們沒有努力去工作掙錢,也許是他們沒能力,但當我們看見別人家的孩子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享受著奢華的生活時,我們並不能因此責怪父母,應為是他們養育了我們,富貴是靠努力來的,不求出身,只求自食其力,靠自己努力爭取財富而不是靠父母,所以無論何時我們都不能因為父母貧賤而怪罪他們
5.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是什麼意思
家裡貧窮,父母年老。舊時指家境困難,不能離開年老父母出外謀生。
6. 有錢人和窮人家的父母,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我不能成為百萬富翁?為什麼我不能在商業界叱吒風雲?為什麼致富的機遇不降臨到我頭上……」的確,對於來說,這些都是他們不能成為富人的疑問。其實最好的答案就是兩個字——缺少。缺少的東西正是富人所具備的,所以也就有了和富人之分。
1.只能看到眼前的小利
在多年前,在美國的東部,有一個11歲的孩子,每當人們左手放10美分、右手放5美分讓他隨便拿時,他總是去拿5美分,許多人都不相信這件事,就找他來測試,結果每次他都是這樣,屢試不爽。一次,一位老將軍路過這里,聽說了這件事,就親自試了一回,結果果然和大家說的一樣,他哈哈大笑,拍著那孩子的肩膀說:小朋友,你可真聰明!轉過身來老將軍對別人說:將來這孩子一定能成就大事!
這孩子到底是傻不傻呢?試想,大家都可能有點難以確定。這個叫做威廉?亨利?哈里森的小孩子長大後當選為美國的第九位總統。哈利森後來回憶起這件事時,說:「我要是拿了10美分,誰還會找我來測試呢?從此以後我就不能白拿別人的錢了。」
事實上就是這樣,拿5美分和拿10美分相比是吃了點虧,但與一分錢也拿不到比起來要強很多,更何況這樣可以時常不斷地拿到5分錢,算起來不還是佔了大便宜嗎?但是有很多人都常常想不到這一點,人們總是盡可能的一次拿個夠,結果呢?就不會再有第二次了。
在現實生活中,道理也是一樣的,總是想占點小便宜,而讓別人吃虧,可是別人就老是那麼傻嗎?當大家都認識你時,你還能占誰的便宜呢?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曾有一個不愛干農活的窮老頭,他時常用根木棍支起一個大篩子,在篩子底下放上一些大米,用一根很長的繩栓在木棍上面,另一頭遠遠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等到鴿子進到篩子底下吃米時,他只要輕輕地拉一下繩子就可以逮住一些鴿子。好!這次進來了一隻鳥,他很高興,他心想:「不能讓它多吃那麼多米,趕緊抓住它。」老頭把繩子一拉,抓住了一隻鴿子,而在此時本來有幾只鴿子想往這邊飛的,但看到了這種情況後就全部飛走了,老頭非常懊惱,後悔自己剛才為什麼沒有等一等,如果等一等就可能會抓到更多的鴿子了。
生活中這樣的太多了,他們只看到眼前的一點小利,沒有想如果不去占這個小便宜,可能會佔到更大的利益。總是占眼前的小利,恐怕最終連小利也占不成了。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
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後,又再三囑咐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
從前,有兩個飢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之後他們分道揚鑣。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乾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一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沒過多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而另一個人提著魚竿繼續飢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身上的最後一點力氣也用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的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
又有兩個飢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只是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只煮一條魚,他們經過遙遠的跋涉,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個人只顧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終將是短暫的歡愉;一個人目標高遠,但也要面對現實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現實有機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成功之人。有時候,一個簡單的道理,卻足以給人意味深長的生命啟示。
曾有一個向一個富翁請教成功之道。富翁拿了3塊大小不等的西瓜放在面前:「如果每塊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選哪塊?」
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最大的那塊!」富翁笑了笑,說:「那好,請吧!」富翁把最大的那塊西瓜遞給,而自己吃起了最小的那塊。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隨後拿起桌上的最後一塊西瓜得意地在眼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來。
在這里,富翁吃得瓜雖然不比的瓜大,卻比吃得多。如果每塊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麼富翁占的利益自然比多。
在很多時候,發現眼前的利益就是最大的、最好的,而等到他們把事情做完後才發現,原來還要耗費那麼多的精力和時間。而如果用同等的精力和時間去做別的事情,雖然一下子沒有那麼大的利益,但是做的事情卻多得多,總利益也比做一件事情來得要多得多。要想走向成功之道,敲響致富的大門,就要學會放棄,只有放棄眼前的蠅頭小利,才能獲得長遠的大利。
2.的耐限度太有限了
60年代開始,美國心理學家瓦特?米伽爾給一些4歲小孩子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鍾,則能吃兩顆。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卻能等待對他們來說是無盡期的20分鍾。
這個實驗後來一直繼續了下去,那些在他們幾歲時能等待吃兩顆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而不急於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顆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容易有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等個性表現。
當這些孩子上中學時,就會表現出某些明顯的差異。對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師的一次調查表明,那些在4歲時能以堅換得第二顆軟糖的孩子常成為適應性較強,冒險精神較強,比較受人喜歡,比較自信,比較的少年。
研究人員在十幾年以後再考察當年那些孩子的表現,發現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軟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他們的學習成績要相對好一些。在後來的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發現有耐心的孩子在事業上的表現也較為出色。
有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隨便「動用儲蓄」。之所以動用儲蓄,是因為他們沒有耐性,他們不能夠受一時的困難。富人知道能創造更多錢的是儲蓄,而不是用來支付賬單。這樣說聽起來很刺耳,但是如果你沒有堅定的意志,那麼無論如何,你只能讓世界推著你轉。你如果對財務壓力不喜歡,那就找一個適合你的公式,例如減少支出,把錢存在銀行,所得稅的支付超過正常水平,購安全的共同基金,做法和事還必須要按照一般人的。可是這樣就把「首先支付自己」的原則給違背了。
自我犧牲或財務緊縮這一原則不給予鼓勵,它並不意味著首先支付自己然後挨餓。生活應當是快樂的,如果你把自己的財務天賦喚醒了,人生中很多美好的東西你都會擁有:致富並不以犧牲舒適生活為代價地支付賬單。
一位富人,在一片竹林茂盛的山中看到一位家徒四壁的。於是得到了好心的富人給的一筆錢,讓他利用竹子做些加工,以把自己艱苦的生活改善改善。過了一段時間,富人又一次來到山上,見到那依然四壁皆空。「我給你的錢呢?」「喝酒了。」伸出手,希望他能再得到一些施捨。富人非常遺憾地下山去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作為一個,耐的素質是首先必須要有的,憤世嫉俗是沒有用的,更要避免過激行為,要相信邪惡終將會被正義打敗,但那個披掛上陣的人不一定非要是你。如果你敢於挺身而出,說明還沒有泯滅你的良知。
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有個以乞討為生的人,整天挎著個破竹籃子四處乞討,看盡了富人的臉色、受夠了白眼,日子過得非常凄惶。適逢發行彩票,一塊銀元一張,頭彩獎金是五百塊銀元。這個乞丐心想:一旦中了頭獎從此不就發了嗎?於是他把乞討來的銅板一枚枚積攢起來;積攢了很久才換成一塊銀元,然後了一張彩票。衣衫襤褸的他渾身上下沒有一個不漏的口袋,就把那張彩票放在破竹籃的籃底。
盼了一個月後,終於開獎了,中頭彩的竟是這個乞丐!他欣喜若狂,他大聲喊叫著:我以後就是個有錢人了,再也不用去討飯、討銅板了!
在前往銀行兌獎的途中,路過外白渡橋,他望著橋下浩浩盪盪的蘇州河,不由得挺直了腰桿昂起了頭:「啊,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誰能想到我一個窮討飯的也會有發跡的一天!這破竹籃還要它做什麼,現在乞討這種事對我來說簡直是個笑話!」他一揚手,把破竹籃扔進了蘇州河,湍急的河水很快就把籃子沖得不見影兒了。
他趾高氣揚地到銀行去獎金,經辦的職員問他要彩票,他翻遍了全身也沒找著,這才想起彩票放在了破竹籃里,而破竹籃卻被他扔到了蘇州河裡。他痛心疾首地蹲在銀行大廳的地上抱頭大哭,心中悔恨不已。
人們都說他這是命中註定,真的是這樣嗎?假如他當時沒有太得意忘形,那他的命運從此真的就會迥然不同。難道不是這樣嗎?命運都是由自己來決定的。古訓榮辱不驚,說的就是人無論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中,都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冷暖不驚,順時莫張狂,逆時莫絕望。像這個乞丐的心態,即使天上掉下的餡餅在嘴邊,他也是註定吃不著的。
「耐」是一個人品性的養成,是一個人克己的工夫。雖然每個人天稟、資質、環境、教育各有不同,耐功夫的養成亦有差異,但耐克己的功夫是值得重視的。凡是能成大事的人,必具有非常的耐心,否則斷不能臨事鎮靜,沉著應付。
7. 窮父母是真的煩
因為他們很多事情想做不可以做,所以父母才會每一天這樣,希望你們有一點點的,能夠比他們更加的成功。
8. 貧窮的父母,孩子會怎麼樣
貧窮的父母孩子小時候可能會過的苦一些生活水平要比別的一般的孩子下降一些,但是孩子有志氣,可以長大了,自己努力去爭取。
9. 不孝有三什麼意思
「不孝有三」,一是指阿諛曲從,陷親不義,二是指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三是指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這是說1、凡事都聽父母的,縱容父母做壞事:2、在家貧父母老的情況下也不去謀求仕途或賺錢以養父母;3、沒有後代
10. 請問:四字成語:貧親老()第四位是什麼字
正確四字成語是家貧親老。
家貧親老,漢語成語,拼音是jiā pín qīn lǎo,意思是指家裡貧窮,父母年老。舊時指家境困難,又不能離開年老父母出外謀生。作謂語、定語;用於人的處境。
出自漢·劉向《說苑·建本》:「子路曰:負重道遠者,不擇地而休;家貧親老者,不擇祿而仕。」譯文:子路說:「負擔重、路途遠的人,不選擇地方就會休息;家裡貧窮、雙親又年老的人,不選擇官職就應出仕。」
(10)貧父母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家貧親老的典故:
仲由是周朝春秋時期魯國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從小家境貧寒,非常節儉。經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不過子路沒有因此不孝順父母。
家裡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裡,奉養雙親。百里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也許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兩次。可是一年四季經常如此,就極其不易。然而仲由卻甘之如飴。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里之外買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氣非常寒冷,仲由頂著鵝毛大雪,踏著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腳被凍僵了。抱著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便停下來,放在嘴邊暖暖,然後繼續趕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浹背,仲由都不停下來歇息一會,只為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寧願淋濕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刮風就更不在話下。
如此的艱辛,持之以恆,實在是不容易。後來仲由的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給他很優厚的待遇。一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每年給的俸祿非常多。所吃的飯菜很豐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斷。過著富足的生活。
但他並沒有因為物質條件好而感到歡喜,反而時常地感嘆。因為他的父母已經不在了。他是多麼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過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經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負米百里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