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果你看到自己的父母被毆打實施暴力,你會怎麼做
如果看到自己的父母被毆打實施暴力,個人是會沖上去保護父母的,因為父母對自己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人都不能欺負。
最後,希望各位都能夠好好的對待自己的父母,畢竟父母是生養自己的人。
㈡ 如果你的父母被別人毆打,你會怎麼辦
上去幫忙,不管誰對誰錯,碰到這種事,打人是不對的,更何況是自己的父母,立馬上去制止或者上去幫忙。
㈢ 有些人為什麼對自己的父母不好甚至還毆打
有這樣一個家庭,父親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很能掙錢,但就是應酬太多,每天早出晚歸,妻子和女兒很難和他吃上一頓飯,聊上一會兒天。這樣時間一長,寂寞的妻子有了外遇,倆人離婚了。父親的經濟條件比較好,女兒判給了他。女兒認為是父親不回家造成了母親有外遇,是父親的冷漠使她失去了完整的家庭,她恨父親。在家裡,女兒不是摔東西,就是罵父親,罵的話非常難聽。父親打她,招來的是她更惡毒的罵。萬般無奈的父親感嘆:「掙那麼多錢有什麼用,女兒成了這個樣子。」後來,他只好求助於心理醫生。有資料顯示,近年來,像這樣因為罵父母,甚至打父母而被帶去看心理醫生的青春期孩子有所增加。
無奈的父母
當這些孩子最初打罵父母時,父母往往始料未及:怎麼會是這樣?供他(她)吃供他(她)喝,給他(她)創造了那麼好的條件,怎麼一點都不領情?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感到困惑,感到不知所措;有的對孩子進行斥責、打罵,結果導致孩子更加強烈的反抗。最後,不要說實現父母給孩子制訂的各種學習目標,就連正常的生活都難以維持。
許多父母認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無法求助別人;還有的父母覺得被孩子打是不光彩的事,沒臉求助別人。只有在家庭內部尋求不到解決的辦法,被孩子打得遍體鱗傷不堪忍受時,父母才會想到向別人求助。
■孩子的「暴力心」從哪裡來
叢中教授分析說,青春期家庭暴力心理的形成,首先和父母的不當教育有關。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過度地承擔了孩子應該做的一些事情,比如洗衣、收拾屋子之類。在過多承擔責任的同時,父母自然賦予了自己無上的特權。這樣一方面剝奪了孩子應有的成長鍛煉機會;另一方面,父母很容易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來支配(雖然是在愛心下的支配),沒有把孩子當作獨立的人予以尊重,並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到孩子身上。比如,父母認為好孩子應該學習好、不早戀,對於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父母恨不得他(她)在智力上達到十七八歲的水平,而在男女生關繫上最好是七八歲的水平。這種希望當然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
在進入青春期之前,孩子還沒有明確的自我意識,比較好擺布,他們可以按家長的意願去做一些事情,父母塑造孩子的意願基本上能實現。但孩子十二三歲以後,到了青春期,隨著身體和心理的發育,他們會越來越有自己的主張,他們會堅持按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做出行動。這反映了青春期孩子要求獨立思考的願望,他們想通過這樣的行動來表示自己長大了。而此時有的父母會認為孩子的主張是幼稚的,對事物的看法是不全面的,總要阻止他們的行動。在阻止的過程中,沖突就來了。父母認為孩子不聽話,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按自己意願塑造孩子的信心受到了打擊。於是,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訓的話越來越多,表揚的話越來越少,甚至動手「鎮壓」。這樣做的結果會有兩種:一種是孩子被「馴服」了,變得退縮、聽話,認可父母的價值觀,處事方式;一種是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最初和父母頂嘴,繼而和父母對罵、對打。可以說,父(母)子之間的暴力是互動的,不是單方面的,而最初的發起者則是父母。應該說,父母對孩子的阻止是出於愛護,怕孩子走彎路。但是,他們沒有尊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事實上,如果把阻止改成引導,讓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即使是碰幾回壁,那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應付的代價。
叢中說,父母尤其是父親在家庭里的行為會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一個父親經常對妻子、孩子或其他人拳腳相加,那麼孩子就會認為武力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需要的時候,他(她)就會模仿。
青春期家庭暴力還與親情的缺乏有關。一些孩子在出生不久,因父母工作忙等原因,就被送到奶奶或姥姥家撫養,等到上了中學了才回到父母身邊。這樣的孩子往往和奶奶、爺爺、姥姥、姥爺的感情比父母深。離開老人本來已使孩子感到痛苦,再加上父母往往比老人嚴厲,管得較多,又沒有養育的感情基礎,孩子很難和父母融洽相處,甚至認為父母沒資格管自己,容易和父母形成對立,嚴重的可發展成「家庭暴力」。
還有一種情況是,單親家庭的孩子由於對父母一方的怨恨而出現暴力行為。叢中說,像這篇文章開頭講的那個女孩就是這種情況。
■如何解決「暴力」
叢中教授擔憂地告訴記者,產生青春期暴力行為的根源在父母,但所有的父母都不認為自己有問題,他們認為有問題的是孩子,所以他們會帶孩子看心理醫生,而沒想到要去矯正一下自己的行為。
叢中教授認為,父母首先要意識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問題,比如父母特權、父母霸權、對孩子不尊重、和孩子溝通方面存在障礙等等。一般情況下,孩子對父母中的一方較為反感,而和另一方相處還可以。在對父母進行心理治療時,叢中教授會告訴讓孩子反感的一方先暫停一切對孩子的管理,讓另一方來管理。然後,再進一步調整親子關系。
需要注意的是,要取得遠期效果,父母要調整對孩子不切實際的期待。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特點,有自己內心的真理,父母不應該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平時少對孩子訓斥,更不能使用暴力;對待孩子要以表揚為主,表揚要及時、肯定、實事求是,尤其要對孩子的做事態度,而不僅僅是行為結果給予表揚。
一個人感受到的愛越多,他(她)才能付出更多的愛;他(她)得到的尊重越多,他(她)才會懂得如何尊重別人,這在任何人之間都是一樣的。
㈣ 我父親被打了,我該怎麼辦
輕微傷可以給予治安管理處罰,15日以下的拘留。
如果你覺得你父親或許有內傷的話,可以去醫院做個全面的檢查。
若真有因為打而出現的內傷,可以要求對方給予賠償。
你打回來冤冤相報何時了,何不利用公權力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㈤ 年輕時父親經常毆打母親,如今他老了,我該如何面對
我覺得雖然當時你父親的做法讓人覺得不合適,可能當時年輕氣盛,不懂得如何對待家人。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了,你心裡再怎麼生氣,或者為你母親感到不值,也無法回到那個時候讓你的母親不再受到傷害,傷害已經產生了,我們能做的就只有好好補償。
你應該好好孝順你的父母,不管他們曾經做過怎樣讓你覺得心靈受到傷害的事,人老了之後總是會回憶以前的事,對你的父親來說,他應該也是很後悔的,只是礙於面子沒有說出來,因此你做好一個關於子女的本分就好了。
人生就只有這一次,而和你最親近的人也就只有你的家人了,趁大家還在一起就幸福快樂的生活吧,不要因為以前的一些事情而導致現在的生活發生變化,以後人不在了,後悔都來不及,說當時怎麼沒有好好對待,那樣已經來不及了。所以還是趁著大家都在身邊,好好孝順父母吧。
㈥ 內蒙古呼和浩特男子毆打八旬父親,此男子為何這么做
因為男子和自己的父親發生糾紛。
內蒙古呼和浩特男子毆打八旬父親的原因是因為他和自己的父親發生了糾紛,這一件事情男子做的是有點過分了,無論自己和父親發生了什麼糾紛都不應該對自己的父親大打出手,做人要知恩圖報,父親辛辛苦苦把他養大成人,那麼就應該要學會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而不是恩將仇報,特別是這名八旬的老父親已經上了年紀了,男子還毆打自己的父親,這種行為舉止非常的惡劣,如果當讓自己的父親發生了意外那麼自己可真的就是大義滅親了,對於男子的這一舉動警方應該對他進行批評教育並且進行處罰。
對於這件事情,我的個人感想。
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學會知恩圖報,尊重老人,在老人年紀大了,不應該用任何的理由由他們生氣,更不應該對他們動手
㈦ 如果父母被鄰居毆打,作為子女應該怎麼辦
如果說父母被鄰居毆打,這個時候作為子女,我們一定要先帶著父母去檢查,然後調查取證,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利用法律的武器來起訴對方。不管他們雙方之間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打人都是不對的,所以我們要用正確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報警如果沒有辦法解決的話,咱們就要想著去上訴,要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更要維護父母的合法權益。之後也要告訴父母在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應該如何解決,實在不行的話可以給你們打電話,作為子女的可以代替父母去解決這些問題,只要把問題解決了就行了。
㈧ 內蒙古呼和浩特一男子因房產糾紛毆打八旬父親,你如何看待此男子的行為
我覺得該男子的行為真的是大逆不道,看下他毆打八旬父親的畫面真的讓人覺得特別氣憤,不履行贍養老人的義務就算了,還為了房產出手毆打自己的老父親,這樣的人就不配為人子女,更不配為人,尊老愛幼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他的行為不僅觸犯法律,而且還違背了道德底線,必須嚴懲該男子的行為,目前這名男子已經被警方拘留,老人也已經送往醫院接受治療,案件還在進一步調查當中。
生活中總有這樣的敗類,該男子的行為讓人氣憤,但是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讓人欣慰的事情,我們也希望經過此事後,男子會幡然醒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求他善待老人,只希望他不要再對自己的父親下手。
㈨ 為什麼有的人會毆打自己的父母
如果一個家庭有這樣的孩子,父母是崩潰的啊!
父母和孩子成了仇人?
有時候,那種由愛生恨,又愛又恨的「仇人」,比血海深仇更加誅心。更誅心的是,這個讓人愛不起恨不得的人,可能是我們的父母。為什麼有些父母傾盡所有的愛,卻把孩子愛成了仇人?
1.平常口中所謂的愛,把孩子越推越遠
現實生活中的家庭總會有另一批人跳出來說:父母辛辛苦苦把你養這么大,還有錯了?
沒錯,養育一個孩子的確是需要太多太多付出,深夜哺乳、不停的換尿布、變著花樣做輔食、上學後輔導作業……
作為父母確實是幸苦,可是,我們在強調這些付出的時候,說的都是衣食住行上的照顧,卻很少有人提到孩子的心理需求。
武志紅說:中國有很多父母,都停留在「口欲期」。
他們把孩子吃飽穿暖當做第一大事,可能為了孩子想吃的紅燒肉折騰一個小時,為給孩子買一雙運動鞋省吃儉用一個月。
卻不見得願意安靜下來跟孩子說說話。
前一陣,兒子的幼兒園組織了一次「二手小集市」的活動,就是同學們都拿著自己不喜歡的玩具去互相交換。
當我們來到小集市的時候,我發現有很多比較貴的玩具呢。
一時間,我身上的貪念作祟,在兒子耳邊說,快,你去換那個玩具汽車,那個貴。
兒子說:可是我喜歡那本佩奇繪本。我告訴他,繪本很便宜,我可以給你買,但是那個玩具車挺貴的呢。
說了半天之後,兒子很不情願的去交換了那輛玩具汽車,然後整個下午都沒有跟我說話。
2.暴力解決問題
在生活中父母難免會因為一些事情而拌嘴,可是,很多家長喜歡用暴力的手段來解決問題,這就會給孩子留下很大的心理陰影,讓孩子感覺不到家庭的溫暖和愛。
對父母也就沒有了愛的感覺,反而會因為家長的不恰當行為恨上這個家庭,恨上自己的父母,而且這種恨會持續一輩子。
除非父母關系得到了改善,孩子還可能會有一些改觀,不然,孩子對父母都會充滿恨意。
3.無限度地貶低自己的孩子
這類家長在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時刻都在拿孩子和別人比較,嘴上時常說的話語就是貶低孩子,沒有一樣是誇孩子。
這樣會讓孩子從小就是去自信,從而也恨上自己的父母,家長對孩子的認可才是孩子進步的動力,久而久之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認可,加上父母的一味貶低,孩子就會從心裡恨上父母,因為他沒有得到一個家庭該有的愛。
㈩ 網路上總是會看到毆打父母的孩子,現在的教育怎麼了
孩子會毆打父母,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面對子女毆打父母的情況,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了缺失。
當他們與父母的矛盾達到巔峰無法遏制的時候,親情與孝順在他們心中就成了笑話,心中的叛逆心理只會讓他們對自己的父母拳腳相加。
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生活中常有發生。歸根到底,都是父母沒有教育好孩子,才會導致孩子「大義滅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