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如何正確理解父母責任

如何正確理解父母責任

發布時間:2022-05-08 12:56:18

❶ 父母的責任

父母的責任:既然是說「父母」,那麼就是說針對孩子所要履行的責任咯。。。很簡單,照顧、養育孩子,教導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包括心理健康,知道孩子成年,即履行完畢。

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❷ 父母的責任是什麼

一對夫妻,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可是他們還是離婚了.且不管他們之間的點滴,就事論事,為人父母的義務和責任是什麼?我想人人都明白,為人父母,把孩子生下來,就應該盡到做父母的義務和責任,把孩子養大,照顧教育好孩子.我想應該沒有人會反駁我上面的觀點吧.一個正常的善良的人,都會這樣想的.可是我所遇到的,令我非常不能理解,非常不可思議.一位離婚後的父親,從未支付過孩子的撫養費.孩子的母親非常辛苦的支撐著,當她實在是困難到極點的時候,向孩子的父親提出,希望他能幫忙支付一點孩子的教育費用,或者還她一些錢.可是孩子的父親卻說,他沒有錢,他要請女朋友吃飯,要幫女朋友買禮物,已經不夠花了.他還說,現在有錢也不會給,他害怕孩子的母親把錢花在自己的身上,等孩子長大了,成人後,他會補償孩子的.我不知道網友們聽到這里會怎麼想,我覺得是無法理解的,如果孩子的母親實在撐不下去,只能是她們母女一起受苦,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教育質量,和將來的前途.如果這樣的話,就算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後,這位父親給她再多的補償,有用嗎?這位母親現在非常艱難的苦苦的撐著,把所有的精力用來工作和照顧孩子,把掙來的所有全部花在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上.只為了不能因為別人的錯影響到孩子的將來和前途.將來孩子長大了,她會怎麼樣對她的母親,她會怎麼看待她的這位父親?很多朋友出主意,讓這位母親通過法律的途徑,很多朋友幫助這位母親,可是朋友只能幫一時,能幫多久?法律真的能解決嗎?不能!我不是在這里評判中國的法律是否建全,只是就事論事.法律沒能幫到這位母親,她提起了訴訟,並且得到了法院及法官的公平的審判和同情,結果是她得到了幾張法院發給她的"債權憑證".幾個本本而已,她非常後悔,如果不打官司,她還可以多一些錢用在孩子身上,現在她花了這些錢,而沒能得到應該得到的償還.法院沒能叫回這位父親,這位母親依然什麼也沒得到,反而更加艱難的又多背上了訴訟費用的債務.現在社會上經常可以聽到以上的例子,到處都有聽到托欠撫養費用的事例.到處都有聽到,一個單親家庭生活艱苦的事.可是也只能聽過罷了,我們幫不了任何忙,我們能做什麼?我們只能希望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每天都有聽到相關部門強調要保護婦女兒童,可是要怎麼保護?嘴上保護嗎?我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盡快完善相關法律和政策,能夠真正意義上幫助這些單親家庭,能夠有具體的東西來懲罰或制約這些不負責任的父母.而不是一句簡單的,這是民事案件,需要你們自己去怎麼樣.我們希望能夠象對待刑事案一樣的去處理這些不負責任的人,他們不僅傷害和嚴重影響到另一個人,最最主要的是因為他們,嚴重地影響到了我們下一代,影響到下一代的健康和教育等等.另外我寫這篇東西的另一個目的,是想告訴年輕的夫妻們,如果你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如果你們還年輕,請你們一定要謹慎的考慮下一代的問題.千萬不要因為自身的不成熟或是責任心,而害了下一代.

❸ 你如何看待家庭責任

一個人,在你選擇了成家的同時也就別無選擇地承擔了家庭責任,不管你願意與否。責任是不可選擇的,不去承擔就是逃避。家庭成員之間不是服從與被服從、主要與次要的關系,他們是平等、互愛的關系。誰沒有自己的理想,又有誰不懂得幸福之甜蜜。家庭不同於社會、不同於單位之處就在於家中充滿自覺的愛,而這愛來源於每個家庭成員無私的奉獻,這奉獻源於對家庭的責任感。家庭中的每個成員其實在自己為對方作出犧牲時,其潛意識中都希望得到愛的回報,包括情感上的、言語上的和物質上的。因此說,家庭中的犧牲和奉獻絕不應該是單方面的。在一個家庭中,只受用而無奉獻的人是人世間最自私的人。追求個人理想的實現是崇高的,但以犧牲別人來成全自己,是否就顯得渺小了。理想可以不去實現,但責任一定要負。不敢、不能負責任的人又何談理想!

一個男人對家庭的基本責任是什麼

1、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懂得孝順父母;2、懂得愛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不要讓他們受到一點點傷害。3、關於兄弟姐妹這個問題,能幫就盡量幫,畢竟血濃於水,他們是你的親人。4、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要有上進心,努力賺錢養家糊口。5、當家庭成員有矛盾的時候,你要站出來化解矛盾。6、有些事情應該與家人商量的,就要徵求他們的意見,不要一意孤行。7、如果逼不得已,有一天要離婚,一定要撫養自己的孩子,不要讓一個女人去含辛茹苦。好男人不會讓心愛的女人受一點點傷……

什麼是家庭責任?

責任有豐富的內涵,可以從不同層次、不同形式來區分,可以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去認識。 責任無處不在,存在於生命的每一個崗位。父母養兒育女,兒女孝敬父母,老師教書育人,學生尊師好學,醫生救死扶傷,軍人保家衛國。人在社會中生存,就必然要對自己、對家庭、對集體、對祖國承擔並履行一定的責任。 責任有不同的范疇,如家庭責任、職業責任、社會責任、領導責任,等等。這些不同范疇的責任,有普遍性的要求,也有特殊性的要求。責任只有輕重之分,而無有無之別。 責任是一種客觀需要,也是一種主觀追求;是自律,也是他律。一切追求文明和進步的人們,應該基於自己的良知、信念、覺悟,自覺自願地履行責任,為國家、為社會、為他人做出自己的奉獻。無論是道德責任,還是法定責任,都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不履行道德責任,會受到道德的譴責和良心的拷問;不履行法定責任,會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度的懲處。 責任和權利是對應的統一的。沒有無責任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責任。一個人的權利,往往是他人的責任;一個人的責任,往往是他人的權利。享受一定的權利,必須盡到相應的責任;盡到一定的責任,才能享有相應的權利。 責任是道德建設的基本元素。官德、師德、醫德、商德、藝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都以責任為基礎,為前提。有責任感的人,受人尊敬,招人喜愛,讓人放心。 責任是成就事業的可靠途徑。責任出勇氣,出智慧,出力量。有了責任心,再危險的工作也能減少風險;沒有責任心,再安全的崗位也會出現險情。責任心強,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責任心差,很小的問題也可能釀成大禍。 責任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都以責任相聯結,都通過履行責任來體現,來升華。每個人只有在全面履行責任中,才能使自己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發揮。每個人只有在推動社會的進步中,才能實現個性的豐富和完美。 中華民族是勇於承擔責任的民族,勇於承擔責任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諸葛任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范仲淹揮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銘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挺身而出,盡忠職守,利居眾後,責在人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傳的思想標桿,是華夏子孫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鮮明地體現在60年前那場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在面臨亡國滅種威脅的危難關頭,四萬萬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到處都是「妻子送郎上戰場,母親叫兒打東洋」;五洲四海,異國他鄉,到處都有華僑華人「御外侮、挽危亡,願為後盾」。中國人民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新的長城,贏得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也對全世界打敗法西斯侵略,拯救人類文明承擔起巨大的責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限。

❹ 做父母對孩子的責任是什麼

父母除了為孩子提供一些最基本的物質生活之外,還應該培養孩子一個健康的人格,比如: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並讓他學會承擔、讓他學會該如何去面對一些困難和挫折,讓他堅強,並教會他一些做人的道理!

❺ 對於孩子的成長過程,父親需要承擔怎樣的責任

1父親是兒童性別角色正常發展的重要條件。

父親為兒子提供了做人的基本模式,幫助他正確理解自己的性別角色。父親也是第一個引導女兒進入男性社會的人。在與父母的交流中,孩子們可以學習如何利用父母的特點來對待異性。這對她們未來的社會發展和性別角色定位有著重大影響。

由於父親和母親在性格和性別上的差異,他們帶給孩子的東西一定是不同的。它們各有優點,各不相同。母親教導孩子細心,父親教導孩子寬宏大量,母親教導孩子義務,父親教導孩子責任。其實,如果父親願意照顧寶寶,對孩子的成長會大有裨益。無論父親有多忙,他們都要抽出時間與孩子相處,建立親密的父子父女關系。孩子的一生將受益一生!請爸爸不要在喪偶婚姻中扮演角色。

❻ 怎麼正確看待孩子和父母的相互責任與關系

心理捲入程度過高造成孩子逆反
獨立生活空間適度順應成長規律
父母期待與孩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孩子心靈的私人空間總是面臨著被侵佔、被填充的境遇,他們想方設法尋求解脫。當孩子的「逆反」達到「自動化」程度時,父母就要內觀自己,找尋激發孩子抗拒動能的源頭了。
父母期待與子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大多數孩子對父母的心理捲入程度過高表示反感,他們渴望獨立的心靈空間。
過分關心保護,剝奪孩子的心理空間
中國的父母總是過分地關心孩子的事情。孩子遇到困難了,他們比孩子還憂心忡忡;孩子出現失誤,他們就覺得自己有很大的責任。父母心理捲入度高不僅剝奪了孩子的心靈空間,同時也剝奪了自己的自由空間。
心理捲入程度高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一、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表現出過分的依賴。孩子在物質生活上依賴父母,父母在精神生活方面依賴孩子。安美瑩的媽媽將自己的榮辱得失與孩子的榮譽和成績緊密聯系在一起,將孩子的成功視為自己的成功,孩子的失落視為自己的失敗。用成人功利的價值取向要求孩子決定取捨,當孩子的發展不能滿足自己的期許時,則產生教育職能被剝奪的焦慮。
二、父母對孩子的過分保護使孩子失去自我,無法全面客觀地看待自己,觀察社會。父母對孩子的過分保護會產生兩種極端的結果,一種孩子對父母的指引全盤肯定,對父母過於依賴,形成思維惰性,無法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道路。另一種孩子對父母的要求全盤否定,陷入盲目的敵對之中,強化了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三、父母對孩子的過分關注使孩子失去自我效能感,激化親子矛盾。當今社會,文化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孩子所接觸的信息管路的極大豐富,以及青春期孩子考慮問題過於簡單、對事情的後果預測不足等因素,的確加大了父母的教育壓力。但父母對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不認同,全面侵入孩子的生活領空,會造成孩子自我形象低下。孩子會將自身許多青春期普遍存在的適應不良問題都歸因到父母的教育問題,激化親子矛盾。
生理的「成人感」使孩子渴望獨立
1.實現與孩子在人格上的剝離
父母和孩子都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誰都沒有必要為了對方而犧牲自己,更不能將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給對方。孩子是否成為主流社會認同的「成功的人」與父母是不是「盡職盡責」沒有必然的聯系。
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不要過於捲入。父母不可能始終陪伴在孩子身邊,為他的一切選擇做主。為了孩子未來能夠適應社會,現在就要培養他們,在我們還能關照孩子的時候,盡力幫助他們鍛造豐滿的羽翼。當有一天孩子需要搏擊長空的時候,我們會坦然地說:我的孩子是好樣的。
2.培養孩子的自主性素質
自主性素質包括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方面。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鼓勵孩子自己做主,允許孩子偶然做不明智的(但不是不安全)的決定,記住孩子同樣可以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自主性素質較高的人,不僅能適應社會,還能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自主性素質的核心,是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更和諧,個人從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此外,自主性強的人還能夠通過自我教育,不斷超越自我,使自己變得更高尚。成年人不僅要保護孩子的自主性萌芽,通過鍛煉和訓練使其得到發展,還要善於引導和矯正。
3.把握孩子對親子情感的需求值
在向我求助的孩子里,有50%左右是親子問題,原因很多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希望得到父母關愛的孩子被冷落;渴望得到自由的孩子被父母強行「溺」在「愛」中,不得自由呼吸。
孩子長大了,父母要牢牢記住:「一個人不能控制另外一個人」。如果希望推動孩子,就要塌下心來幫助孩子找出其自身的價值觀,以平等的方式創造、增大或轉移孩子在乎的價值,使孩子產生推動自己的行為。父母不能「教導」孩子,而應該在陪伴中引導孩子去學習,使孩子能夠更加准確地判斷和選擇。
我在2003年年底做了一個科研課題,其中一項是調查大學新生對父母的態度,76%的大學生選擇了「可以理解父母當初的焦慮」,46%的大學生表示盡管身在外地求學但卻覺得與母親之間的情感更近了。

❼ 孩子的教育問題,作為父母有著怎樣的責任

孩子的教育,作為父母是起到非常重要的責任,說是至關重要也不為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平時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孩子。

平時要多鼓勵孩子,多關心孩子。不要一遇到事情就批評和責怪小孩,學會換位思考。和孩子做朋友,常常問自己,如果這件事情換做我們變成孩子的話,會怎麼做。多點耐心,多點交流!

❽ 家長的責任

家長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管家境是貧寒還是富有,都應懂得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道理,同時也要做孩子終生老師,不應有絲毫的懈怠。

一、對孩子進行成人教育

關於對孩子進行成人教育,李開復定義為品德、人格、愛心、愛挫折能力的教育。培養良好的人格,再通過講述國內外有所建樹的優秀人物的事跡,進行成才和理想教育。如此日久天長的教育,能使孩子在父母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中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有利於培養孩子品學兼優的品質。

二、養成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對於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李開復認為應在孩子幼年時期就開始。因為,一個人形成良好的人格在早期進行教育,從孩子會說話後,我們就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正面引導,先從使用文明用語開始,然後秩序漸進,到上小學時主要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其中包括上課認真、專心聽講、主動完成作業、不依賴父母等。

三、發揮愛的偉大力量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作為父母給予孩子更多的是付出、寬容、理解、支持、鼓勵。父母應肯定孩子好的一面,對於孩子不良的行為和習慣應及時給予改正。 同時,父母應做好孩子的榜樣。人們都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人格魅力、敬業精神就是孩子無聲的老師。一個人格平等的家庭,凡屬家中的事,孩子都有權力和父母一道商量解決,家庭成員中哪個做得不對,孩子可以提出批評。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尊重,互相學習,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長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還是傾聽孩子喜怒哀樂的首選聽眾。

四、做孩子最知心的朋友

要做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就要有一顆責任心,對孩子負責任,也就是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孩子理解、寬容、溝通,則可得到孩子的尊重與信任。比如孩子心情不好或做錯什麼事的時候,父母不要發火,更不要打罵,而應沉著冷靜,等待最佳時機,利用逛街散步時,看他心情好時再進行交談,進行溝通,這樣做他容易接受,效果也較好。

五、全面、正確地看待孩子的學習成績

對於父母來講,不提過高、不切實際的要求,讓孩子順其自然地成長,能減少孩子很多壓力。有些父母為了使孩子考好成績而承諾給孩子獎勵,其實這種做法往往會使孩子產生為父母學習的想法。

閱讀全文

與如何正確理解父母責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家中風吃什麼補品 瀏覽:867
老年人睡衣用什麼面料好 瀏覽:241
孝順感人瞬間 瀏覽:408
新沂市健康體檢站是做什麼 瀏覽:834
臨時工養老保險有什麼政策 瀏覽:281
體檢前尿液應該什麼顏色 瀏覽:520
什麼昵稱適合老人 瀏覽:779
調整基本養老金完成 瀏覽:238
公婆回農村養老 瀏覽:248
呼市高檔養老院 瀏覽:252
2020農村養老截止日期 瀏覽:277
老年公寓推廣方案 瀏覽:784
徵兵體檢血壓正常證明怎麼開 瀏覽:6
老年人飯後腹部痛吃什麼葯 瀏覽:654
社保退休待遇戶籍 瀏覽:529
蘇州養老院收費標准 瀏覽:201
減肥養生屬於哪些 瀏覽:439
養老院老年痴呆要嗎 瀏覽:871
常規體檢抽取的血液多少立方厘米 瀏覽:523
寫給父母的歌曲有哪些歌 瀏覽: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