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有父母從小不教孩子,為人處世,做人之類,從小到大因為太單純實在太善良,就知道罵兒女太蠢太傻
照顧孩子是很花時間的,它比上班辛苦,也不能馬上看到成效,因為帶孩子和做家事就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早上推石頭上山頂,晚上又滾下來,周而復始地做同一件事。家事是今天做了,明天又臟了;孩子也是今天交代了,明天又忘記了,難怪很多媽媽覺得帶孩子比上班累。但是,親子之愛是金不換的,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對孩子的未來而言是一本萬利的投資。
上面這段話是台灣著名心理學專家教育家洪蘭在《教養在生活的細節中》談到的,你問得很好,為什麼有很多父母不教孩子,就知道批評孩子罵孩子,因為這些父母很懶惰,很傲慢,他們天真以為自己不教,孩子應該會,可是這世上哪有那麼多應該呢?
王菲參加陶晶瑩的一檔訪談節目,節目結束的時候,陶晶瑩送給王菲一個兒童手錶,說是送給王菲的女兒竇靖童的。王菲就坦白說,竇靖童現在還不會看手錶。陶晶瑩很吃驚地問,你沒有教她嗎?王菲很淡定的說:教了,但是她不會,誰說教了一定就要會?
教育孩子是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精力和心血的,但是很多不合格的父母拒絕為孩子付出,當孩子達不到他們理想中的狀態,他們只會批評指責孩子。他們養育孩子就像懶惰的農民,隨地撒一把種子,不去認真的做田園管理,不去好好澆水,施肥,捉蟲。只想不勞而獲,這世界上哪有那麼便宜的事兒?
㈡ 如果父母沒有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會出現哪些問題
父母不關心孩子的學習,一般會導致孩子學習的兩級分化要不孩子是個學霸,要不孩子是個學渣,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那麼我們主要想的是,現在有多少家長能夠做到不關心孩子的學習,除非有以下幾點。
孩子長期由老人家帶,父母為了生計長年在外打工,老人家知識水平有限,只能管吃飽,對於學習真的是無能為力。而父母不是不關心,是根本關心不上,愛莫能助,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要不就是十分懂事,很會讀書,讀書完全靠自己,因為他們看到了父母的辛苦,生活的艱辛,知道讀書是唯一可以改變命運的方式,所以他們很努力,這樣他們就可能是個學霸。要不就早早出來賺錢養家,讀書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件奢侈的事情了。
我相信,一個正常家庭的孩子,父母對於孩子的學習是不可能做到不管不顧,不聞不問的。就算父母沒文化,教不了孩子,至少可以起到一個監督的作用。如果一個正常家庭的孩子父母真的長期對孩子的學習漠不關心,那我只能說作為父母你是不合格的,那麼孩子在這種父母的影響下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叛逆,自卑,暴躁,自殘,抑鬱,因為他們內心缺少了愛。
㈢ 很多孩子的父母都是高學歷,他們為什麼不自己教育孩子
家長輔導通常是「監護責任或義務」的體現,將孩子的成績作為「課外性和自我實現」的唯一判定標准,老師教孩子職業道德和自我實現的體現大有可為。以集體成績、個人優秀成績、收入、職稱、在職學校為「教學成果」的判定標准。因此,作為家長,身份本身存在的巨大局限性是想實現一個合格的輔導老師,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成果甚微,不現實。(大衛亞設,北方執行部隊)。
985學歷的家長,為什麼不自己教孩子,而是把孩子送到補習班呢?
㈣ 父母太笨了,完全搞不懂放任孩子自由和不聞不問的區別 看到電視上說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他們就開心了,整
父母對孩子而言只說不做,說沒有多少意義,做對孩子而言更直接、更深刻、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模仿、更容易教育和影響孩子! 「學校邀請了著名的心理學專家在給家長做講座,專家口若懸喝侃侃而談,家長卻從一開始的全神貫注到後來的如坐針氈。我作為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身份,也同樣如此。不是說不認可專家的觀點,只是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所謂的專家理論,其實是我們也經常掛在嘴上的一些大道理,家長包括我在內,更多的關注的是,針對我的孩子的具體情況,我該採取怎樣的對策。」 這是我博友的一篇文章,前幾天我的一位同行也遇到了同樣類似的問題,我在個案中也遇到了好多類似的家長,對於家長而言聽是一回事,做起來又是一回事,這已經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因此,我想在這里與父母談談,如何理解和實踐家庭教育這一問題,以便於家長更好地認識和實踐家庭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現狀有下面幾種: 一、對家庭教育的一無所知 這些父母不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對家庭教育也是不屑一顧,孩子的成長只是闖大運,好壞憑天命。這樣的父母只知道養兒,卻不知道育兒,把養育分開來。在這樣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如果家庭氛圍無意中適應了孩子成長,孩子可能會成才;家庭氛圍如不適應孩子的成長,孩子就會讓父母操心,這樣的父母完全是沒有責任心的。 二、孩子的問題只是孩子的問題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習慣等方面並不做過多過問,沒有去影響和引導孩子形成好習慣的理念,更多把父母的責任定性在養兒理念上,認為辛苦掙錢供孩子吃、穿、上學,就是盡了父母的責任了。如果要是有人說對這樣的父母說「不管孩子,沒有責任感」,這樣父母會感動很冤枉,我經常管孩子啊,是孩子不爭氣!舉一個例子:一為人父者,天天在外與同事、領導、朋友吃、喝、打麻將,他的理由是為了家庭、為了事業的明天,最後在他和孩子的身上發生兩件事。一個是他胃粘膜脫落,得了胃病;一個是孩子學習動力不足,願意結交朋友,甚至偶爾與朋友小酌一下。對於自己身體的胃病,這位父母知道是自己飲酒過度所至,而孩子身上的問題,卻不覺得是自己天天在外飲酒造成的,認為是孩子不爭氣、不好好學習,把問題都歸因於孩子,甚至打孩子、罵孩子。這樣的管法能叫管嗎?真讓人感覺很可笑、無奈和可悲。 三、明白卻不願意改變自身 這些父母對家庭教育中的理論都明白,在他們理解中專家講的「大道理」與教育孩子的實際相差一定的距離,他們對這些「大道理」,甚至都有些反感的程度,他們所關心的是「針對我的孩子的具體情況,我該採取怎樣的對策。」其實有這些想法的父母大有人在,他們看到孩子身上的不良行為,為孩子的問題感到很迫切、很著急,希望能早日讓孩子變得優秀起來。可是卻根本沒有理性地分析「孩子為什麼變成這樣?為什麼會有這些不良的行為?」其實有些父母也不是不明白孩子為什麼變成這樣,就是覺得改變自己的行為和語言太約束自己了。所以這些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就出現了,給孩子講道理是很嚴肅,要求孩子時很苛刻。父母在自己還做得不怎麼樣的同時,卻想讓自己的孩子做得更好;在自己的示範方面總是從不在意、不拘小節的同時,卻想讓孩子做的完美無缺。這樣的家庭教育氛圍,孩子能接受的了嗎? 四、願意改變家庭氛圍卻沒有持續性 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宣傳普及的帶動下,知道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有從自身改變的願望,想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這種心態是積極的,教育思路是正確的,但對家庭教育理念理解的還不到位,決心還不堅決,毅力還不夠,產生這種情況是由於父母有享樂主義的觀點、懶惰、自製力差,或是存在一種僥幸的心理,希望孩子有一天會自己突然變得好起來,變得優秀起來。家庭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孩子的一個行為改變,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二年三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就要看父母有沒有堅定的毅力和決心,如果有這樣的家庭教育的決心和毅力,就能享受到家庭教育的陽光。 面對專家講座,面對家庭教育理論和觀念,面對孩子身上發生的問題,大部分都是家長無所適從,有的父母甚至在想你講的容易,真正教育孩子並不是那麼回事啊!慢慢的對專家的育兒理念和方法也就不以為然了。那麼做為父母應該如何理解家庭教育?如何看待家庭教育理念和觀念?又如何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實踐育兒理念和方法呢? 如何理解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理論是施教的指南,父母學習育兒理念和方法是很必要的。有些父母覺得家庭教育專家講的和有關家庭教育叢書上寫的都是理論的東西,覺著大道理與實際育兒情況並挨不著邊。所以帶著一股的熱情去聽專家講課,帶著激情去看家庭教育叢書,可是一聽一看,覺著離現實育兒情況太遠,聽和看的激情也就減去了一大半。回到家裡後,當孩子身上的發生問題時,又覺得用不上,也就徹底失去了育兒的動力和熱情。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倒是覺得父母對育兒的理念和方法還沒有理解透,對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掌握的是一枝半節。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全的、獨立的個體,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生活習慣,父母的育兒方法,孩子的成長經歷,這些都不會是一樣的。因此,每個孩子身上發生的問題也不可能是一樣的,父母如果沒有用心去理解專家講的內容,沒有認真多參悟幾本育兒叢書,只用一枝半節的育兒知識,就想去解決孩子多年來已經形成的個性問題,談何容易?專家講的內容和書本上寫的大多都是個案,不可能與您孩子身上的問題完全一樣。專家所講與書本所寫,不是萬能育兒方法,不能解決一切育兒問題。所以父母不要把專家講的,自己看的方法,不分實際情況就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科學育兒需要的是理論和實際的長期摸索,通過專家講授的理論和書本上的理論,摸索出適合自己孩子的一套方法。所以父母不但要去聽、要去學,還且要多聽多學,把育兒理念和方法高度理解、概括、消化。聽的多了,學的久了,才能做到融會貫通,一通百通,育兒理論才能在育兒實踐得到發揮,育兒素質才能逐步得到提高,父母才能逐步提高處理孩子行為問題的能力,有了這個能力才能解決孩子身上發生的不同問題。 如何實踐家庭教育? 分析家庭教育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失敗案例的原因有很多,各家的原因存在著不同點上差別。但細細分析起來,成功案例的原因卻只有一個,這個成功的原因不是看父母是否有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是看父母是否有高學歷,不是看父母是否聽了專家的講課,是否讓專家給了指導性的方案。這個成功的原因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確確實實地自身做到了,父母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心態影響了孩子,讓孩子有了學習的目標和榜樣。一、少說多做、輕說勤做。 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周圍總是有這樣的家庭,父母好像也沒有怎麼去刻意教育孩子,可是孩子就是很爭氣,特長、學習樣樣都挺出色。可我的孩子,我總是教育,可就是不聽我的話,就是不好好學習,總是和父母的意思擰著走。所以有些父母動搖了家庭教育的決心,似乎覺得自己就是有了個不爭氣的孩子,似乎覺得家庭教育也不是那麼重要。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異?我們不防去分析一下。 我們去細細的品味和觀察,那種不用去刻意教育孩子的家庭。我們會發現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比較順暢的,父母是尊重孩子的,父母與孩子之間是比較平等的,父母能夠給孩子一個空間。父母雖然沒有去刻意督促孩子學這學那,但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卻給了孩子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父母的生活起居比較有規律,沒有不良的愛好,能夠給孩子一個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父母做事的時候也有始有終,父母的家庭素養也比較高,勤勞、朴
㈤ 您可知道,孩子教育的好不好,關鍵是看父母如何操作的
孩子教育的好不好,關鍵看父母如何操作?
為什麼農村的父母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兒女?因為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態度決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與價值感,而不是他們有多高的認知水平。」
慧姐說:「態度決定一切」是卡耐基的名言。這話放到子女教育上,一樣成立。
因為父母在對待很多問題上都有著正確的態度,這些態度賦予了孩子一種極為可貴的成長環境。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莫言說:「為什麼農村的父母也能培養出優秀的兒女?因為在教育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態度決定了下一代的幸福感與價值感,而不是他們有多高的認知水平。」
的確,觀察很多成功人士的家庭環境,會發現,作為家長,你有再好的教育方法和技術,在好的態度面前,都不那麼給力。
是的,教育比拼的實質,同樣是家長自身人生態度的比拼。你播種怎樣的人生態度給孩子,你的孩子會將收獲怎樣的生命高度和深度。
孩子在成長的頭這些年中,要緊處只有幾步,如何使他日後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你今天的態度,至關重要。
經歷過才懂,不和諧的夫妻關系造成的不健全性格,需要一個孩子在成年後付出多少倍的努力,才能有一天和那些從小在慈愛的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相平齊。
出現矛盾時,如果父母能本著耐心的方式去處理,那麼孩子日後在遇到問題時,也會持有耐心,嘗試與他人溝通,而不是干發脾氣、擺臭臉或者打冷戰。
㈥ 若父母長期沒有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會有什麼後果
因為他們大多來自父母的無知或虐待,他們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說,可以說是小時候的低教育水平導致這些家長每天奔波,以獲得足夠的衣食。他們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他們以為自己小時候挨過打,挨過罵。沒什麼大不了的,不過那時候他們有家庭紐帶。忙了一天,父母拿著鋤頭回來,拍著腦袋說:「好吧。
父母觀念的局限造成了一些遺憾,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失敗都要放在他們長大後的頭上。人總覺得失去的才是最好的。然而,即使一開始什麼都沒有失去,生活也不一定如你所願。父母總能決定外在因素,真正的成敗取決於自己。與其對過去充滿怨恨,不如想辦法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這么大了還回頭看小時候的委屈真的不光彩。還有,最後你寫了讓別人為你規劃人生?感情你與自己無關,都是別人的鍋?
我們都聽過「曾子殺豬」的故事,曾子說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欺騙兒子,等於教兒子欺騙別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
㈦ 有些非常要強的父母,為什麼總是教育不出如人意的孩子
我覺得是這樣子的,因為父母非常的要強,所以很多事情都想插手,給予孩子的自由空間就比較的少。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希望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在這種束縛下的生活,自己的能力得不到發揮。還有些父母太過於優秀,孩子覺得不可企及,就開始慢慢的墮落了。
我覺得作為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一個空間。因為孩子不是你的私人物品,你沒有權利決定他的未來。父母只要以身作則,給孩子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至於其它的,我覺得不用想太多,順其自然吧。
㈧ 為什麼有的父母帶孩子,教育孩子很上心,有的父母不上心,不進行教育
如何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案例我最近接觸了兩位家長朋友,發現有一個困擾著他們的問題——他們上小學的孩子沒有上進心,兩個孩子的具體表現為:在學習上總是得過且過,總為自己犯的錯誤找借口,缺乏競爭意識。這兩位朋友的孩子雖然性格、性別不同,學習成績都屬於中上等,但令家長感到擔心的是:孩子都很容易自我滿足,既沒有爭強好勝的意識,又沒有更高的追求,長此以往如何在這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中生存?分析:其實,家長們的擔心並非是多餘的。現代社會存在著各種形式的競爭,甚至連中小學生之間也處處充滿了競爭,如競選班幹部、評選「三好生」等。既然競爭無處不在,有無上進心便關繫到孩子以後能否在社會上更好地立足,那麼,家長就要想方設法地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一、 為孩子提供寬松的成長環境孩子沒有上進心,大多是因為懼怕失敗。因此,家長要給孩子提供一個相對寬松、自由的成長環境。當孩子做錯事或學習成績不理想時,家長千萬不能給孩子施加壓力,而要以寬容、理解的心態去認可並鼓勵孩子,告訴孩子一次失敗並不代表永遠失敗。家長要在肯定孩子的同時對孩子提出希望、和孩子一起憧憬,從而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二、 在游戲中激發孩子的上進心許多孩子喜歡玩撲克、跳棋、軍棋等。這些棋牌游戲本身就存在著競爭,父母可以在和孩子玩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加以引導,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有些家長在和孩子玩棋牌游戲時,往往只注重讓孩子體驗成功,總是想盡辦法讓孩子贏。久而久之,孩子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就會變得輸不起,這對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是非常不利的。只有讓孩子經受成功和失敗的輪番考驗,孩子的意志才能磨煉得越來越堅強,才能更有鬥志。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在棋牌游戲中失利時,要幫孩子分析原因,讓孩子總結經驗、教訓並教育孩子以平常心來對待輸贏。因為孩子只有敢於面對失敗,才會渴望成功。三、藉助孩子同伴的力量很多孩子都喜歡與不如自己的同伴玩,因為這樣會更有優勝感。同樣的道理,如果孩子的同伴比孩子強,孩子想表現自己,讓自己變得更突出的慾望就會被激發出來。因此,家長要積極幫孩子選擇能激發孩子上進心的同伴,多為孩子提供與該同伴相處的機會,如一起郊遊、學習、吃飯等。孩子在同伴的帶動下,競爭意識會慢慢增強,不服輸、不能比別人差的信念會讓孩子更有上進心。家長在採取這個方法激發孩子上進心時,應注意兩點:一是給孩子選擇同伴時,家長要考慮孩子本身的性格特點和興趣、特長,所選擇的同伴應與孩子的性格、興趣相同或相近,而且最好只在某些方面比孩子強。這樣的同伴才會讓孩子既有壓力又有動力,反之則會讓孩子的自信心受挫;二是孩子與同伴相處時,家長不要過多地干涉,更不要當著同伴的面數落孩子,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四、 讓孩子擁有一技之長激發孩子的上進心,關鍵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能力並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因此,家長要注意多鼓勵孩子學習更多的技能。家長要從了解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入手,培養孩子擁有一技之長。讓孩子在公眾場合或在親友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長和才藝,這樣可以強化孩子的優勢,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便會自覺地通過不斷的努力來使自己做得更好、取得更好的成績,這樣,孩子的上進心在不知不覺中就被激發出來了。五、讓孩子具有創新意識對孩子而言,無論是一幅信手塗鴉的簡筆畫,還是一種游戲的新玩法,抑或一道數學題的新解法,只要是孩子感興趣的,他(她)都能從中感受到快樂。這時候家長不要用傳統的教育模式和觀念來限制孩子、束縛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而是要善於激發孩子的求知慾,鼓勵孩子嘗試用自己的思路去解決問題,並讓孩子積極嘗試各種不同的方法。讓孩子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進行發散思維,使思路更開闊。這樣,孩子不僅能具有創新意識,而且能從中獲得成就感,會更加有上進心。六鼓勵孩子多參加競賽在學校里,要鼓勵孩子多參加以班、組為單位的智力競賽、體育比賽等。這些競(比)賽是一種集體競爭行為,要求每個人既要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又要互相合作協調,使整體取得成功。在這些競(比)賽中,為了不在自己這個環節上「掉鏈子」,孩子自然會力求上進。所以,家長要鼓勵孩子多參加這種形式的競(比)賽,讓孩子在公平和平等的競爭氛圍中,學會如何與同伴默契配合,懂得該如何把集體和個人的力量相融合。這樣既鍛煉了孩子的能力,又提高了孩子的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還能使孩子奮發向上,一箭三雕何樂而不為呢?當然,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不是—朝一夕的事,但只要通過家長持續的教育和引導,孩子就會變得積極上進,從而更具有競爭力。
㈨ 為什麼感覺現在的家長越來越不會教育孩子!
你好!你說的話是比較有道理的,我們家長是成年人了,所以看待問題容易把自己帶進去,以自己的視覺感官作為參考,甚至強加在孩子身上!!!!
這是不合適的,也不可取!孩子還屬於剛接觸知識的階段,凡事都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一口吃成個胖子!尤其是剛開始接觸寫作知識,需要一個由字到詞,從詞到句子的應用,最後形成一篇作文,這是需要一個認識和積累的過程!作為家長,應該認識到自己的這個觀念,多給孩子一些耐心和指導,然後對應的改過來!!!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數以億計的家長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以從未有過的熱情對子女進行培養和教育,關注他們的全面發展。然而,家長們在家庭教育中還存在一些誤區和困惑:一是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期望過高,給孩子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二是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電腦和網路的普及,導致家長與孩子的感情交流越來越少,親子關系疏離;三是攀比、從眾心理嚴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缺乏主見和分辨能力;四是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受到沖擊,使家長在孩子的道德品質教育中感到迷惘。在新的形勢下,家長們需要科學的理念和方法指導,從而不斷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進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