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孩子的童年期,做父母要做些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
一、不可說謊;
二、不可罵人;
三、不說自己好,不道他人短;
四、沒有得到人家的允許,不拿人家的東西;
五、不要在路上吃東西;
六、做錯了事,要承認,要改正;
七、別人說話的時候不隨便插嘴;
八、吃東西要細嚼;
九、要愛惜花草和動物;
十、東西用過後要放在原來的地方;
十一、做事要有始有終。
仔細點來說
一、樹立自信心
我們做家長的大都有「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願望。這一願望符合人類的發展規律,符合時代前進的節奏,這一願望如何才能實踐?我認為讓孩子相信自己是最聰明的孩子,相信學校,相信老師,相信社會一天比一天更美好。因為在我的朋友中,有一部分總是因孩子成績不如別的孩子得了X X獎而自己的孩子沒有得到而責備孩子。有一些諸如「你怎麼這么笨呢?你看人家X X多棒,你怎麼就這么差勁呢?」一類的話,這就在孩子的心中造成了一種:我就是比不上別人,別人是永遠比我好的錯誤觀點。使孩子總處於自卑當中,以致學習沒有上進心,不思進取。鼓勵孩子勝不驕敗不餒。所有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但又難免會出現缺點與錯誤。因此,家長要把握好尺度,這對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二、確立學習目標
一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目標,每一階段目標的實現就是人生上了一個新台階,近期目標與遠期目標要相結合。有的孩子雖然確立了一個目標,但過於長遠,短期內無法實現。而孩子往往心比較急,對於任何目標希望盡快實現,如果短期內自己看不到成效便會灰心喪氣,這個確立的目標也就失敗了。因此,要在遠期目標的基礎上加入若干個短期內就可實現的目標,這樣既可以盡可能地實現遠期目標,又可在一次次地小成功中獲得自信。這樣才能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三、讓孩子獨立完成各項任務或作業
從小培養自我約束的能力,什麼事情都要靠自己努力,今天的事情一定要今天完成,不要拖到明天。養成這樣的良好習慣,學習上不欠債,發揮自身的特點,總是對新知識感興趣,使愛學習的勁頭十足。這對於孩子以後踏上社會與工作崗位很很需要。
四、以身作則,家長要起表率作用
做父母的本身既要努力工作,又要經常學習,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孩子。從小到大,孩子和家長在一起的時間是最長的,一天兩天不算什麼,但家長幾年,十幾年的習慣行為動作便會變成對孩子的一種心理暗示。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便會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如果家長有不良的習慣,便會在這一天天中給孩子以影響。有些家長明知自己的某些習慣不對,但又管不住,總對孩子說「別學我」但這已經給孩子的心中種下了一顆惡果,並不是自己幾句「不許學」就可以抹殺掉的。所以家長的言行對孩子來說起著非常的作用。
五、還孩子自尊心
平時家長與孩子要相互尊敬,遇到困難時,要多一些鼓勵,多一些引導。培養孩子的自尊心。我一直覺得家長和孩子應該是平等的,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把他當成一個平等的主體對待,家長不能用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
六、培養孩子競爭意識與興趣
充滿競爭和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要求人們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適應本領,因而應從小培養孩子的「強者氣質」。珍惜並鼓勵每一個小小的進步,讓孩子善於發揮自身優勢,充分肯定與信心刺激相結合,進行「自我感覺良好」訓練。 「一步一個腳印」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一位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認為當今孩子最需要培養的性格是:(1)自信心(2)熱情(3)富有同情心(4)靈活性(5)希望: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敢於迎接挑戰。除了要求孩子認真完成課本作業外,還應該著重培養興趣愛好的知識面,如上興趣班,或教他學習各種球類、棋類等,對其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
七、家庭成員要有分工
做父親的要多承擔一些思想政治工作,母親在生活上要多關心一些,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只學習才有快樂可言,不要讓孩子把學習看成是負擔,讓孩子感覺到學習就像父母一樣在工作。家庭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常常感覺到家庭的溫暖、常常能從內心深處樹立起良好的學習氛圍。
八、良好的人際關系
從小教育孩子尊重老師和同學,老師是全社會都尊敬的人,同學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可以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共同提高。外國有一句諺語「能力在孤獨中培養,品格在社會中形成。」在培養孩子獨立學習思考能力的同時還要教育孩子融入集體,團結友愛,熱愛集體,處處有愛心,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這將使孩子終生收益。
九、交流溝通
溝通是建立在一個平等的基礎之上的,經常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做父母的要經常與孩子交流溝通,經常問孩子想一些什麼問題,遇到困難和考試成績不理想時,多給孩子一些激勵話語,這樣就不氣餒。每次考試後讓孩子多總結一些經驗,找出問題的所在,爭取下次取得好成績。和孩子溝通有時是道難題,任何時候都不能走向偏頗。常常引導他把學校、班級的事告訴我們,高興的事和煩惱的事,我們大家一起分享,做孩子的好參謀。作為父母,一方面要把自己的一些經驗經過整理有條理地傳遞給孩子;另外還要考慮到孩子的天性、能力和選擇。只有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完美的一個度。這可能是一種教育藝術,也是我們永遠追求的一個境界。
十、要做到正確配合
家長還要和老師密切聯系,和老師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虛心聽取老師對家庭配合教育問題的意見和要求,並在家庭中配合落實。平時,孩子在家裡發生的問題,也要及時和老師取得聯系,交換意見,以便學校、家庭配合教育。另外,家長配合教育要有信心和耐心。家長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學習和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理論和方法。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父母的希望。古人講「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要培養孩子成才,學校和家庭都負有重大責任,只有家長重視和做好與學校配合教育孩子的工作,才能將孩子培養成對祖國有用的現代化人才。
② 想培養一個性格好的孩子,父母需要做好哪些事情
鏈接:
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雖然不一定完全對,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一個人的性格是在很小的時候開始形成的,為了讓孩子們有一個好的性格,父母從小應該怎樣培養呢?下面的一些巧虎好性格故事館或許可以供各位家長參考。
③ 你認為孩子需要父母給予什麼
當父母的要多陪伴他們,和他們一起玩,一起分享生活的樂趣,一起分擔生活的煩惱,就像一個朋友一樣,而不是明明就在身邊卻像兩個世界,明明就在身邊,孩子卻像留守兒童一樣孤單。
④ 父母要孩子,尤其是兒子,干什麼,有什麼作用
父母要孩子,尤其是兒子,這對父母而言是一種老傳統的思想 俗話說得好養兒防老,這是作用之一,作用之二是養兒子可以繼承父母的遺產,也可以傳宗接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香火不斷。
⑤ 什麼是真正的家庭教育作為父母應該做些什麼
在其中,家庭教育是人生道路文化教育中的一個關鍵構成部分,也是孩子接納文化教育最開始的地區,危害到孩子性情的產生及其個人行為素養的提升,對孩子一生的發展趨勢具備關鍵性的功效。
大家都了解,家庭教育的關鍵責任主體便是父母,在我國當代知名的教育學家和少年兒童教育學家陳鶴琴說過,「小孩子天生是愚昧無識的,不清楚什麼叫好,什麼叫壞。他的一舉一動可以說一方面受基因遺傳的危害,一方面受自然環境的管束,受文化教育的操縱。小的時候,自然環境中最重要的要素是父母,修養中最重要的要素,也許也是父母。」由此可見,孩子的運勢,在某種程度上而言,的確是把握在父母手上的,大家每一個家長都不可以忽略這一點。
第三,公平、重視是搞好家庭教育的前提條件。
好的家庭教育不應該是操縱孩子,只是要擅於聆聽孩子的念頭,適度採取孩子恰當的建議,構建民主化、公平、輕輕鬆鬆的家庭氛圍。那樣對孩子人格特質上的重視,不但能夠 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還能最大限度地維護孩子隨意想像的室內空間和創新能力的邏輯思維。
⑥ 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需要做哪些事情
曾有一位心理專家說:「無論你多麼小心,你的孩子都會留下一些心靈創傷。」沒有誰天生懂得為人父母,養兒育女本是一場自我的修行,在這場修行里,我們不斷學習教育之道,實則也在不斷自我探視、自我提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更好的言傳身教。
1、做好孩子的領路人
不斷前行尋找更好的自己,首先要認識並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人,才能理清自己的優勢與短板、才能了解自己的潛力與局限、才能更好地處理自身與外圍環境的關系,進而制定自己前進的策略。未來,是一個充滿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的場景,如果要從無數種生存可能性之中去尋找自己的生存之路,對自己擁有充分的了解不可或缺,否則容易迷失自己。
自我意識強的人樂觀自信、開朗活潑、富有進取心,所以容易成功,這也是我們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自我意識的寄望。育兒先育己,能將「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提升」的路先探好的父母,必定能對孩子的成長給予充分的指導,讓孩子少走彎路。
2、擁有持續的學習力
當前,我們正處在由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互聯網文明以及移動互聯網文明齊驅並駕的「四大文明」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每個人的焦慮感普遍而強烈,是因為一切迭代太快。所以,上海交通大學海外學院執行院長王紅新說:「這是學習革命的時代,也是終身學習的時代。」這個時代可以淘汰有學歷的人,但不會淘汰擁有學習力的人,保持好學的態度,才跟得上時代的變化。
沒有學習力的父母,他同樣沒有辦法激活孩子的好奇心與學習力,因為兩者無法產生深度交集:孩子不懂的,我們不懂;孩子懂的,我們不懂。
孩子不求父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起碼我們要做到「日有所知,日有所進」,定期不定期地給孩子帶來些思想的小火花、給孩子捎回你在外面見到的小驚喜、給孩子分享你獲得認可的小喜悅,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不斷學習新知識,可以讓我們的人生這么有意思。自然而然地,被燃起的就是孩子的學習內驅動力。
3、與孩子並肩前行
在兩個人的相處中,默契度越高,他們的關系就會越穩定牢靠。如果我們要與孩子並肩前行幾十載,默契可以成為我們的助力器。
如何培養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默契?攻略見三步曲:
◆ 觀察孩子的生活習慣,針對他的生活習慣偶爾為孩子做些出其不意的事情,孩子對於給過自己感動和驚喜的人會特別帶感。
◆ 觀察孩子的語言習慣,讓自己懂得辨別孩子的情緒狀態,能在孩子不同的情緒狀態下將話說進孩子的心坎;或者留意孩子在什麼場景會說哪些頻率高的話,你可以嘗試跟他異口同聲說出來,這會讓孩子產生「你懂我」的感覺。
◆ 觀察孩子的行為習慣,對對方的行為具備一定的預測能力。例如,孩子在做某件事前會有一個固定的前奏動作,當這個前奏的出現你就能知道他接下來要做什麼,在這時如果你能提前幫他將這個事情做好,在孩子看來這是不可思議的「心有靈犀」。
簡而言之,培養與孩子的默契感需要從父母做起,不讓「你一點都不了解我」成為孩子與我們疏遠的理由。
陪伴是培養默契、了解孩子最好的方式。楊瀾每次出差或者下班回到家中,即使再累再忙,都會抽出時間專心致志地和孩子交流,認真傾聽他們說的每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到他們的世界;閑余時間還會和孩子玩拼圖、講故事、打鬧、看電影。
和孩子討論他們關心的話題、陪他們做喜歡做的事情,往往是教孩子道理的最佳時機;與此同時,放鬆的狀態可以讓你看到更立體的孩子。
前路迢迢,「往事不回頭,餘生不將就」就是父母的高級臉,在孩子懂事之時,除了血濃於水的愛,他對父母必然還有一份不能辜負的尊重。
⑦ 孩子能為父母做些什麼
孩子在學生期間唯一能父母的就是好學習弄好,好好學習,讓他們不會再為了你的學歷操心,在家空閑的時候,除了學習,還主動幫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讓他們知道你懂事的同時也很欣慰,還有就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要敢於面對,對父母不要隱瞞,對他們要真誠,因為欺騙會傷了父母的心,張大了工作了,拿第一個月的工資,給父母買點東西,不需要花太多,一件衣服,一條煙足能說明問題,讓他們知道你心裡一直裝著他們惦記著他們,結婚了,假如沒有和父母住在一起,要經常去看看他們,陪他們聊聊天,談談你現在的工作,他們不期盼什麼,那時候只希望你能陪他們說說話,不會丟在他們,個人觀點,望採納.
⑧ 在孩子開學之前,父母一定要做什麼事
現在很多省份都宣布了開放時間。我們的父母如何幫助孩子為即將到來的學校生活做准備?首先,和孩子一起為新學期制定一個可行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隨著新學期的到來,大人小孩都充滿期待。如果能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和目標,孩子就會有學習的動力。如果你有目標,你就有動力。
調整工作日程
雖然這段時間孩子們都在網上上課,但他們和學校的班級還是有很大的區別。許多孩子當場起床,上課時昏昏欲睡。根本沒有學習的狀態。因此,在開學前,家長要調整好孩子的作息時間,讓孩子按時起床睡覺,這樣才能保證孩子開學後盡快適應學校生活。不管孩子在哪個年級,都要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課後預習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