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需要做哪些事情
曾有一位心理專家說:「無論你多麼小心,你的孩子都會留下一些心靈創傷。」沒有誰天生懂得為人父母,養兒育女本是一場自我的修行,在這場修行里,我們不斷學習教育之道,實則也在不斷自我探視、自我提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更好的言傳身教。
1、做好孩子的領路人
不斷前行尋找更好的自己,首先要認識並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人,才能理清自己的優勢與短板、才能了解自己的潛力與局限、才能更好地處理自身與外圍環境的關系,進而制定自己前進的策略。未來,是一個充滿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的場景,如果要從無數種生存可能性之中去尋找自己的生存之路,對自己擁有充分的了解不可或缺,否則容易迷失自己。
自我意識強的人樂觀自信、開朗活潑、富有進取心,所以容易成功,這也是我們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自我意識的寄望。育兒先育己,能將「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提升」的路先探好的父母,必定能對孩子的成長給予充分的指導,讓孩子少走彎路。
2、擁有持續的學習力
當前,我們正處在由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互聯網文明以及移動互聯網文明齊驅並駕的「四大文明」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每個人的焦慮感普遍而強烈,是因為一切迭代太快。所以,上海交通大學海外學院執行院長王紅新說:「這是學習革命的時代,也是終身學習的時代。」這個時代可以淘汰有學歷的人,但不會淘汰擁有學習力的人,保持好學的態度,才跟得上時代的變化。
沒有學習力的父母,他同樣沒有辦法激活孩子的好奇心與學習力,因為兩者無法產生深度交集:孩子不懂的,我們不懂;孩子懂的,我們不懂。
孩子不求父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起碼我們要做到「日有所知,日有所進」,定期不定期地給孩子帶來些思想的小火花、給孩子捎回你在外面見到的小驚喜、給孩子分享你獲得認可的小喜悅,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不斷學習新知識,可以讓我們的人生這么有意思。自然而然地,被燃起的就是孩子的學習內驅動力。
3、與孩子並肩前行
在兩個人的相處中,默契度越高,他們的關系就會越穩定牢靠。如果我們要與孩子並肩前行幾十載,默契可以成為我們的助力器。
如何培養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默契?攻略見三步曲:
◆ 觀察孩子的生活習慣,針對他的生活習慣偶爾為孩子做些出其不意的事情,孩子對於給過自己感動和驚喜的人會特別帶感。
◆ 觀察孩子的語言習慣,讓自己懂得辨別孩子的情緒狀態,能在孩子不同的情緒狀態下將話說進孩子的心坎;或者留意孩子在什麼場景會說哪些頻率高的話,你可以嘗試跟他異口同聲說出來,這會讓孩子產生「你懂我」的感覺。
◆ 觀察孩子的行為習慣,對對方的行為具備一定的預測能力。例如,孩子在做某件事前會有一個固定的前奏動作,當這個前奏的出現你就能知道他接下來要做什麼,在這時如果你能提前幫他將這個事情做好,在孩子看來這是不可思議的「心有靈犀」。
簡而言之,培養與孩子的默契感需要從父母做起,不讓「你一點都不了解我」成為孩子與我們疏遠的理由。
陪伴是培養默契、了解孩子最好的方式。楊瀾每次出差或者下班回到家中,即使再累再忙,都會抽出時間專心致志地和孩子交流,認真傾聽他們說的每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到他們的世界;閑余時間還會和孩子玩拼圖、講故事、打鬧、看電影。
和孩子討論他們關心的話題、陪他們做喜歡做的事情,往往是教孩子道理的最佳時機;與此同時,放鬆的狀態可以讓你看到更立體的孩子。
前路迢迢,「往事不回頭,餘生不將就」就是父母的高級臉,在孩子懂事之時,除了血濃於水的愛,他對父母必然還有一份不能辜負的尊重。
Ⅱ 在我們成長歲月中父母的愛是什麼是什麼是什麼
父母的愛是陽光、是雨露,哺育我們健康成長。
Ⅲ 作文:成長也需要父母的關懷 謝謝
我們鮮活的生命猶如一片新生的嫩葉,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成長,當然也需要經過狂風驟雨,才能茁壯成長,乃至開花結果。
有許多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而正是因為缺少呵護,關愛,使孩子走上一條不歸之路,最終走進監獄,錯過美好的青春。也有許多有錢人,把孩子拋給傭人,自己則在國外工作,有沒有想到孩子心中的感受,雖然物質上擁有很多,但精神上總是不富裕的。
我們的成長,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照顧,使得我們心中有「愛」,有「善良」。當我們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幼兒成長為健康活潑的少年,我們已經懂得了父母的給予,他們的給予不是千千萬萬的錢財,也不是一幢又一幢高級別墅,而是對我們的關愛和呵護,因為有了這些,我們已經足夠了。
我們的成長需要呵護,關愛,物質上的財富我們並不需要,因為精神上的財富我們已經足夠,這些會使我們走向成功,登上獲勝的頂峰。
我站在宇宙上,爬到頂峰上,坐在飛機上,向著浩瀚的宇宙,潔白的雲彩,一望無際的天空大喊:「成長不需要財富,需要父母的關愛和呵護」!
Ⅳ 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作為監護人,都給你們哪些家庭的關愛
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對家庭的付出非常多,對於每個家庭成員都很關心,而且他們的付出是無怨無悔,任勞任怨的。
Ⅳ 在你成長的過程中 ,哪件事最能讓你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請簡單寫下來 。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也最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關愛的事,大概就是我之前胃不舒服,在凌晨12點多的時候開始嘔吐。原本想著吐一回就沒事了,結果隔了大半個小時之後又吐了第二回。再跑回床上躺著,那麼半個小時左右又去吐了第三回。當時我看見自己吐了這么幾回,就想著自己今晚不用睡了,所以坐在客廳那裡等吐。而我的父母雖然還是在自己的卧房裡面,但是我吐的時候兩個都會跑出來看我。而我的母親更是陪我到了凌晨四點半,她第二天早上八點多還要上班的。這件事情可以說真的讓我印象很深刻
Ⅵ 你父母對你的愛都體現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我的父母對我們姊妹幾個的愛可以說是傾其所有,無私奉獻。90年代,我考上中專,但是所謂的委培生,需要交納5100元。在那會,這分錢對一個農民家庭來說,可以說是天文數字。母親二話沒說,開始出去找親戚鄰居借,幾天後,終於把錢湊齊,母親臉上綻開了笑容,高高興興送我上學去。父母不管吃多大的苦,也要支持我們姊妹幾個上學,直到一個個走出農門,就業來到城市生活。現在父母年紀大了,身體越來越不好,多少次勸他們不要再干農活,可他們就是不聽。多少次讓他們到城裡來生活,可他們就是不肯,說在農村習慣了,有人聊天,住著挺好。我知道,他們是不想給子女添麻煩。每次回去臨走時,父親就開始忙活著給我准備地里的小菜,大包小包讓我帶走。愛的細節還有很多很多。我愛她們,我要他們好好的,身體健康,我們做小的能盡所能孝敬他們。
Ⅶ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能送給孩子最愛的「禮物」是什麼
家長對孩子很關注,因為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變得更加聰明,而且也希望孩子能夠更加優秀。但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必須要注重方法的使用,因為孩子的特點是不一樣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能送給孩子最愛的「禮物」是什麼?
家長跟孩子的關系是非常親密的,因為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時間是最久的。但是家長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品質和能力,這對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很大影響的,家長也必須要多關注孩子。
Ⅷ 「為什麼中國式父母不愛誇孩子」引發熱議,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什麼
我最近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條消息,“為什麼中國式父母不愛誇孩子”引發熱議,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什麼?因為父母的父母也是被批評著長大的,這種方式潛移默化的成為了他們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下意識方式,這可能也算是原生家庭直接的一種影響吧。很多傳統的父母都認為謙虛是美德,批評是鞭策,怕孩子因為表揚多了,會有驕傲自滿的情緒。所以彼此表揚孩子更多的是鞭策,認為這樣才能使孩子進步。其實不管是表揚也好、鞭策也罷,都應該“因材施教”,我們是否要吝嗇,對於孩子的誇獎取決於孩子自身的性格特徵,家長首先要充分認識孩子的特點,在進行適度適時的肯定、誇贊或批評。孩子要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自己在做成功一件事之後能得到自己父母的一些贊賞,父母的贊賞也很重要。
Ⅸ 我們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愛
是的,我們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愛!
孩子的成長 離不開家長的關愛與呵護.
學生智商的高低、成績的好壞,行為習慣 養成, 都與家長有很大關系!雛鷹能夠勇敢地展開柔弱的翅膀,翱翔於天地之間,那是因為在他背後有鷹媽媽的大力支持;竹筍能夠積極地向上生長,接受陽光聖神的洗禮,那是因為在他背後有千年的竹根為他汲取充分的營養;小浪花能夠勇往直前沖向海岸,向人們展示大海的魅力,那是因為在他的背後有更加洶涌澎湃的巨浪給予助推······
每一個弱小的個體背後都有著無形的、有形的關愛——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祝福。就像展翅的雛鷹,成長的竹筍,勇往直前的浪花受到的鼓勵和支持!打一個比方,每個人都如同微風無意間吹入石縫間的種子,從最開始孤獨無助度過一個漫長的冬季,到入春第一次接受雨水的滋潤,享受陽光的溫暖,開始生根發芽······來自各方面的關愛,使種子長成小樹苗,乃至經歷磨練成為參天大樹。大樹以他的高大向人們展示著關愛的成果。
關愛是偉大的,它不僅可以造就一棵參天大樹,更可以造就一位千年樹人!千年偉人孟子在他母親「嚴厲」的關愛下,繼續發揚光大了儒學仁愛學說,受人尊仰千年。因此成長需要關愛。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條單程路,她有去無回,路上充滿坎坷,到處都是荊棘,讓人寸步難行。而當我們學會跨過坎坷,斬斷荊棘,走出自己的路,這就是成長!在我看來,我們學會成長是來自方方面面的幫助和關愛的。家中有父母教我們說話﹑走路;在學校有老師教我們學習做人;在社會,更有愛心人士教我們學會感恩社會!父親的愛,穩重深沉,偉岸如山。記有那麼一首歌:那是我小時候,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那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牛。是啊,父親從不說如何如何愛兒女,可是他心裡時刻裝的都是子女。我記得我和弟弟小的時候,父親經常將預先准備好的食物放在口袋裡,變魔術逗我們開心。他經常給我們講一些有趣的故事,在故事中教我們如何做人。
Ⅹ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怎麼教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愛
有部分家長在看到小孩子的一些無理行為時,第一反就是去批評他,而不是看他這個行為的結果。而家長的這種反應往往會誤會孩子的好意,打擊他們對家長表達愛的積極性。在中國,大部分成人對向父母表達愛這件事都不積極,甚至是在談到愛的時候會覺得很別扭,這也許就是因為在幼兒時期給父母表達愛的時候受到過打擊。
家長與孩子的相處應該是其樂融融、相親相愛的狀態,而這種狀態的形成又離不開家長與孩子之間愛的表達。有些孩子不懂什麼是愛,卻在用行動默默表達,在家長以為自己的孩子還小、還不懂愛的時候,孩子就已經能把家長感動哭了。其實,這都是家長平時不夠關注孩子、缺乏一定的耐心所造成的,如果家長給予了孩子足夠的耐心與關注,那麼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感情將會發生質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