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認為家長或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存在哪些不當做法,從教育心理學角度提出改進建
眼下,常聽到有人這樣感嘆:教師越來越難當,家長越來越難做,學生越來越厭學。探究個中原因時,很多人都會從教育體制、考試制度等宏觀方面去找原因,而忽視一些微觀的、直接引發該後果的微觀原因。在對受教育者實施教育過程中,家長、教師角色串味是其中之一。
一、「串味教育」的主要表現
「串味」是指不同的食品、飲料之間,或食品、飲料與其他物品之間因氣味互相沾染而變味。「角色串味教育」則是指教師和家長角色串味後對受教育者實施的不當教育。目前,由於學校對家長的引導或家長的主動都有使家長在家庭中承擔著學校教師角色的傾向,在家庭中,父母的角色正在不斷漸變,他們正像班主任、科任教師和輔導員一樣,向孩子重復著教師的話、監督著孩子的學習;而學校教育的包辦代替也日趨嚴重。眾所周知,孩子的健康成長,在學校,需要好教師;在家裡,需要好父母。如果孩子在學校面對的老師像個嘮叨的家長,回家後面對的父母又像班主任,這對孩子的發展是不利的。「角色串味教育」主要體現在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兩方面。
(一)在學習上
勿庸置疑,家長對子女學習的了解、督促、檢查是合情合理的,但現在很多家長對子女學習的關注程度已遠不在此,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已充當了「教師」這一角色。子女在家的學習,「學」無巨細,每每必到不說,還要給子女布置更多的、額外的名符其實的「家庭作業」。有人在教育氛圍特別濃的江蘇地區做過調查,發現家長在教育子女問題上經常做的事情是:督促孩子自己看書、做作業的是63.9%;反復講學習的重要性的是!$%;給孩子買課外練習、布置額外學習任務的家長更不是少數……從這些數據,我們不難看出,家長累,孩子更累。尤其是小學生的家長,幾乎每天都要陪孩子學習,這並不是學習習慣不良的問題,而是多項學習任務非得要家長來協助完成。如,聽寫、默寫、背誦、作業題或試卷的檢查、網路資料的查找等。尤其是期末,老師常會把所要復習的重點、難點所在的頁碼和題碼列印給家長,要家長協助孩子在家復習,如此一來,家長們能不給孩子逐一「掃雷」嗎?是不是家長們都願意當「家教」來「客串」一把做教師的味兒呢?不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一天累下來,晚上還要對孩子的學習煞費苦心,可想而知,樂此不疲者肯定是少數,而多數人的心力憔悴應該是不得已而為之。此處所談,還只是家長對學校教師這一角色的「串味」,如果再「串」遠點而至「特長教師」那兒,那「家長」的功能只怕要消失殆盡,成了不折不扣的不拿工資的家庭教師。難怪有人說:「哪個優秀的孩子不是做家長的苦出來的?」在學習問題上,教師角色串味的現象也值得一說。作為教師,關注學生學習雖然是份內之事,但這個「關注」還是應該有個度。「我的學生」和「我的孩子」不僅在概念上有很大的差別,而且從情感角度而言是不可等同的。很多教師就是在這個超越了范圍的「愛」的「指使」下,做出了許多令人瞠目結舌的事:不尊重學生,體罰學生甚至毆打學生、逼迫學生,對學生學習期望值過高而苛刻、嚴厲、急躁對待學生。對教師而言,感情不可缺少,但理性是主要的,如果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這個「感情」,教育就會缺少理性。所謂「親其師,信其道」,相信這里的「親」是指師生關系和諧,而不是非要每一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在情感程度上都如同父子(女)或母女(子)。
(二)在生活上
包辦代替是中國教育的通病,父母包攬一切的現象並非少見,但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現象不是筆者所言的重點。在對學生生活教育與管理方面,出現越俎代庖現象的多為教師。筆者以為,幼兒園、小學的教師尚能教育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到了以成績為核心的中學就開始認為「除學習以外的事情對學生來說都在其次了」;到了大學,學生則退化得厲害。筆者對目前職業學院學生管理工作有所耳聞:這里的班主任很辛苦,他們晚間要督促學生早睡,早上要到寢室喊學生起床、上課,上課時還要到班上監聽,有時還要到網吧去圍堵通宵不歸的學生。這是教師應該做的事嗎?不是。做教師的,就應該是教師而不應該是吃喝拉撒全管的保姆式的父母。這種教育,是蹲著甚至是跪著在教學生,這是一種最糟糕的教育,這種教育只可能加速學生的依賴與懶惰,使學生懶上加懶,最終影響其終身發展。
二、成因
(一)受以升學為本位的錯誤觀念影響
雖然,近些年來社會各界一直在積極倡導並努力實施旨在發展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養的素質教育,但目前我國教育的整體狀況仍是以考試、升學為導向的應試教育。成績好、能升學似乎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教育不是一切為了成績,而是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孩子的終身發展。在舊的教育觀的支配下,家長和教師自然都不會放棄對孩子學習施壓,「學習」代替了孩子生活中的一切。一旦一個教師或家長認為「讀書」是孩子唯一可做的事或僅以「分數」來衡量孩子的成與敗,那麼,他所做的一切就會變味。教師變得像家長一樣患得患失、憂心忡忡;而家長則變得像教師那樣,認為孩子的學習至高無上,把家庭變成課堂,開始壓制孩子的個性與自由。
(二)社會競爭壓力所致
人人都知道,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多寡與一個人謀生或成功有著很密切的關系。所謂「知識經濟」,正像有人「戲解」的「有知識就有經濟」一樣。社會上成功人士多是知識的擁有者,在競爭中穩操勝券的也是那些有知識資本的人。所以,作為家長與教師,都恨不得自己有三頭六臂,能傾其所有為孩子的學業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高度期望心態所驅
沒有哪個父母不指望自己的子女成才,這原本也無可指責。但我們不妨看看自己身邊的芸芸眾生,又有多少是現在做父母的所希望的人才?平凡之輩多,不凡之輩少。過高的期望就是苛求孩子,而苛求就等於毀滅。過高要求孩子,過多為孩子設計未來大多是枉費心機。拔苗助長的唯一結果就是讓苗早夭。如果學習的主體——孩子沒有積極投入,父母再大的希望也永遠只能是希望。對教師而言,道理也一樣。學習的確是衡量學生的重要尺度,但不是唯一尺度。對於學業好的學生,做教師的沒有理由不欣賞且欣慰,而對學業出了問題的學生,做教師的切不可以此而否定其一切,一眼把學生看死。因為學習階段的情況不能代表整個人生的結果,學習不好不一定就不會經商、不會務農、不會做工……人的個體差異是千差萬別的,而且社會對人的要求也是具有多層次性的,只要我們的學生能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那我們做教師的就應該感到欣慰和滿足。
三、對策
(一)正名
孔子言:名正而言順。要改變目前教育中存在的角色串味現象,首先就得為角色正名。很多人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但這個「教師」是廣義上的,是指家長是最早對孩子成長產生影響的主要之人,而且在孩子上學後,仍然繼續發生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而不是指狹義的學校里的教師。對於教師這一角色,現在有人提出,教師還得是學生的朋友、師長、心理醫生……但筆者以為,這只是一個理想的願望。做教師的,不可能是萬能的,即使你差不多萬能了,但教師還是你的最真切的身份,你如果越位行事,那就可能差之毫釐,繆以千里。教師無論如何愛學生,都代替不了母愛和父愛;無論學校如何重視以學生為本,都代替不了家庭給孩子的親情;無論學校如何強調全面發展,都代替不了家庭讓孩子獲得的特定的學習經驗。而做家長的一旦做起了教師的「行當」,最直接的受害者便是自己的孩子。因為,學校教師是一種職業,有很強的科學性。同時,教師還是按照學校目標對孩子實施有系統、有計劃的社會教育的專門人員,他們有自己的角色規范和職業規范,並非有良好的願望和出發點就能成功的。教育專家朱小蔓說:「素質教育應該是含情脈脈的教育。」這個情,必須有親情、父母之情。家庭教育如果成為學校教育的簡單延伸或附庸,孩子從家庭到學校,可能感受到的都會是一種「無情」的教育。好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能成就一個人,但一種變味的教育一旦實施於孩子身上,它可能毀掉一個人。這種有苦勞沒功勞的做法,不應該是家長和教師所追求的。
(二)松綁
對於任何問題,都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教師與家長角色串味的問題,表面上只是個越位現象,但實際上,這是我們做教師和做家長的在觀念上受到了無形的束縛。從某個角度來看,家長的累和教師的累很大程度上是作繭自縛,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從觀念上給自己松綁。
首先,將以「成才」為主的教育目的改為「成人」與「成才」並舉。過去的應試教育僅停留在對學生的分數與升學率上。但素質教育已讓我們的教育從面向少數學生轉為了面向全體學生;從僅重視學生的分數到了重視學生的品質與素養,讓知識與能力並舉。過去我們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現在不說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但也應有「我們走在大路上」的感覺。過去來學校讀書似乎就是為了考上大學。做學生,不考上大學,好像這書是白讀了一般。果真如此,那中國的教育不是失敗之至?教育不是萬能的,人人成才是不可能的。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的功能正逐漸趨向於全面與辯證,其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與促進個體發展的功能正日趨協調一致。學校不僅要培養優秀的下一代人才,更要促使每一個受教育者成人。所以,教育目的的「成才」與「成人」不能顧此失彼。
其次,「人才」觀念要改變。什麼是人才?字典上說,「人才」是指品德才能兼優的人,有特長的人。但太多的人把「人才」定位局限到了前者,而忽略了後者。高學歷、高職位就是衡量是否是人才的尺碼。其實,人才是有層次之分的,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也是多方位的、多層次的。棟梁之材是材,但花草小樹也有其用。所以,我們不能只見參天大樹的高大挺拔而不見鵝卵石的默默無聞。優秀的父母,除了需要有對孩子非佔有性的關愛外,還需要有適合社會發展的家庭教育理念。如果您的孩子不是社會的寄生蟲而是社會的建設者,那麼,他就是才。如果家長和教師都具備了新的「人才」觀,那我們幹嘛還要去做一些費力不討好的事呢?生涯發展理論家舒伯特(super)認為,一個人在自己的個體生涯中需要扮演好許多角色,其中之一就是「持家者」角色,這一角色完成得好,會使我們的生命更充實、完滿。不過,要扮演好父母這個角色,僅靠天賦和愛心是不行的。而是需要學習的,特別是在社會如此進步的今天。
(三)放手
有人說,現在的教師,要培養好自己的學生,你就得學會偷懶,並說偷懶是現代教師必須具有的基本教育觀念與基本素質。觀點雖有點情緒化,但道理還是有的。如果我們仔細想想就會感受到,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目前的教育都是一種防範式的教育。害怕學生出問題,害怕孩子成績不好,害怕孩子犯錯誤,總之,是想著一切方法來防範孩子。其實,出問題有什麼可怕呢?不出問題就不是孩子,任何人都是在不斷犯錯與不斷修正錯誤中成長的。電腦都會出錯,何況人呢?所以,教師和家長都要大膽放手,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就行了。例如,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幫助他們糾正錯誤,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鼓勵他們勇往直前。
(四)受教育者自身努力
「串味教育」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師。很顯然,「學生自己」這個學習的主體在學習和生活中是多麼被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應是一種圍繞著孩子的成長而展開的雙向的互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家長、教師固然起著主導作用,但我們還必須看到,子女並非是完全被動地接受家長和教師的教育言行的。所以,家長和教師對孩子們的教育應該首先做到尊重學習主體的主體性,然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並努力避免使他們在學習中處於一種受「教育」、受訓斥、受支配狀態。而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要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是種「自需」,是一種從「自需」到「自願」再到「自為」的個體行為,只有這樣,教師和家長的串味才沒有市場。
⑵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會有哪些錯誤的做法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喜怒哀樂,會通過不同的方式發泄出來,這時父母的教育就非常重要,父母採取的做法將會影響到孩子性格的養成。在孩子發脾氣時,家長會有哪些錯誤的做法,同時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3、妥協或者誘哄
有些家長比較溺愛孩子,只要孩子一哭鬧就立刻妥協。這個方式非常有效果,孩子絕對會立刻停止發脾氣,因為家長滿足了他的需求。但是會讓孩子形成一種依賴,每一次都用哭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不斷地試探家長的底線,提出越來越多不合理的要求,孩子最後會變得非常的自私,有可能會變成巨嬰。還有一些家長會用誘哄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也是轉移注意力的其中一種方式,這種方式也很容易讓孩子得覺得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重視,對於比較小的孩子還有用處,大一些的孩子也許就沒有什麼作用了。
⑶ 孩子容易暴躁,父母以暴制暴的做法有多不對
在一些家庭裡面,孩子的脾氣非常不好。一方面,這是遺傳導致的。另一方面,是由於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面對孩子暴躁的脾氣,有些父母會選擇妥協的態度。這樣一來,孩子的脾氣會更差。所以,另外一些家長考慮到了這個可能性,所以就採取以暴制暴的方法。但是,這么做也是不太合適的。那麼有人問,孩子容易暴躁,父母以暴制暴的做法有多不對?非常不對,後果很嚴重。首先,這會讓孩子更加憎恨自己的父母。其次,這會讓孩子有效的心靈受到很大的傷害。最後,孩子會學自己的父母,長大後可能具有暴力傾向。下面,讓我們具體看一下。
孩子都是會學習父母的行為的。如果父母以暴制暴,那麼孩子長大之後或許也會成為這樣的人。如果情況嚴重的話,孩子或許會成為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人,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理解為什麼父母以暴制暴的做法是非常不對的。大家有什麼不同的觀點嗎?歡迎討論一下。
⑷ 家庭教育中家長的哪些錯誤的做法,會破壞孩子的內驅力
家庭教育中家長的哪些錯誤的做法,會破壞孩子的內驅力?
1.了解內在驅動力
這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話題。其實剛才提到的第一點也可以劃分到這個范圍。因為父母的逾越其實是在干涉孩子的情緒。
在這個題目中,我以最常見的一個方面——「父母的高期望」作為討論的出發點,但值得注意的是,對孩子的情感干擾不僅僅是「高期望」,它更廣泛的延伸需要家長自省。
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中,我們能回憶起小時候父母的「恐懼」。最常見的恐懼是對懲罰的恐懼。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潛意識的恐懼,比如父母臉上的不確定感。
恐懼作為一種基本情緒,會極大地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
⑸ 家長常在教育孩子上犯的錯誤有哪些怎樣挽救他們之間的關系
和朋友吃飯,朋友跟我說,自己每天工作非常累,回到家還要加班,孩子還總過來找他說話,讓他特別的煩,在他受不了的時候,凶了幾次孩子,之後,孩子就不願意再找他說話了,看到他也躲的遠遠的。
「我也不想凶孩子,但是真的特別累,該怎麼和孩子和好呢?」朋友疲憊地說。
在和好之前,家長們要清楚,和好簡單,但是對孩子不好的地方是不簡單的,怎麼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或者做錯了怎麼補救,接下來就和家長們好好說一下。
家長能夠在自己錯的時候對孩子道歉,不僅是增加了自己面對錯誤的勇氣,也增強了孩子直面錯誤的勇氣。能夠讓孩子知道有錯就承認,承認了就改是一個好的品質,而不是有了錯誤就知道躲只會得過且過將就的過去了,這樣只會減少孩子的責任心,對孩子的發展有著不好的影響。
在這個社會中,孩子與家長的關系是密切而又獨特的。每一天的相處都會有很多的事情發生,因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和第一次做孩子,所以大家的經驗都不足,只有在慢慢的相處和摸索中才能總結經驗。
⑹ 家長教育孩子的錯誤做法
一,控制型管教
當一個孩子抓狂,躺在地上哇哇大叫的時候,控制型的父母會過來說,我數321,你給我起來。
控制型管教下的孩子,長大後會出現什麼後果呢?
孩子會走向兩種極端:
要麼他會去控制別人,因為他在一個控制型關系中長大,那麼他習得的相處方式就是去控制別人;要麼他會失去自己的動力,變得懦弱,沒有主見,凡事都聽別人的。
二,賄賂型管教
當孩子哭鬧不休的時候,家長會對孩子說,你別哭了,爸爸給你買糖。
而賄賂型管教的後果是什麼呢?
最大的問題就是,人不可能永遠被賄賂,當孩子養成習慣,不管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找到一個條件,找到一個外在的東西來滿足他,那樣孩子就做任何一件事都找不到這件事本身的樂趣,而只能看到一件事帶給自己的後果,這樣他和世界的相處模式,就變成一種交換關系。
這兩種可以說是最常見的教育方式了,我們成為父母後,沒有經過思考,直接從自己的成長經歷中汲取了我們小時候父母對待我們的教育方式,用在了孩子身上,並沒有動腦子去想其他方式。
樊登說,「如果你停止不了威脅和交換,那麼你會在家裡反復上演這些劇目。」
事實的確如此,做為父母,對這句話深以為然。
三,放任型管教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放任型家長會說,讓他哭吧,小孩子哭一哭身體好,不要管他。
這種方式帶來的結果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對孩子來說,他都已經躺在地上哭了,爸爸媽媽還是無動於衷,那以後孩子就不敢再去信任父母給自己的愛。
還有一個問題,放任型教育下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形成成癮性人格。
什麼叫成癮性人格呢?就是孩子做一件事情,做起來沒完,打游戲、玩手機、抽煙,他沉浸在其中的時候控制不住自己。因為,孩子需要一個東西來給他帶來一些支撐,他沒有從父母親那裡得到足夠的支持,那麼他就容易依賴一個東西,游戲、小說、漫畫等等。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見到的沉迷於打游戲的孩子,大多都是家長對他關心不夠的孩子。
四,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摔了一跤,否定孩子感受的父母,會過來說,不疼不疼,站起來,沒事。還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摔倒哭了,還會說,這有什麼,男子漢摔倒了不要哭。
這種教育下,孩子的感受經常被忽略,雖然他會慢慢的變得堅強,但是他也學會了忽略他人的感受。
五,以消極的後果進行懲罰
比如孩子不按時吃飯,媽媽會懲罰孩子不許看電視。
這樣的規矩看似有道理,這個懲罰也好像既沒有傷到孩子的身體,也沒有傷到孩子的心靈,但是,這兩者之間是沒有關系的,這個懲罰就叫做消極後果,純粹是因為大人手中有懲罰孩子的權利。
⑺ 父母們給孩子的付出哪些方法是不對的
孩子小的時候操心孩子是不是能健康平安的長大;稍微大一點的時候,就想著孩子是否能融入更大的生活環境;孩子再大一點,就想著孩子孩子的學習成績。
身邊因為孩子教育,家庭出問題的例子不在少數。我大學同學童童在孩子都小學的時候,為了孩子辭掉了在一線城市人事主管的位置,全心全意回家照顧孩子。為了孩子的學習實際可以說是費盡心思,但是孩子的表現一直平平淡淡沒啥太大的進步。每天孩子下課以後家庭作業,變成她和孩子的「家庭作業」,每天都奮斗到半夜十一二點;補習班一個都沒少報,孩子學習的效果卻是平平淡淡;選擇了不少獎勵機制,孩子卻望而卻步。一次偶然的聊天,建議她不要對孩子太緊迫了。她一臉難過地說:「人家的孩子不僅要上這些補習班,還要去參加興趣班,可是成績仍然很好。哪有不在意孩子成績的家長,我也著急啊。」
為了孩子放棄工作的時候,還不如審視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問題;為了孩子在不幸的婚姻里苦苦掙扎的時候,不如解脫自己,也給孩子空間;為了孩子每天堅持讓孩子閱讀還不如改變自身的問題,用環境感化孩子。
⑻ 父母的錯誤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成長會有多大的影響
家長的錯誤教育會影響孩子以後的性格形成,而且也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對於孩子而言,父母就是孩子的第1位老師,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就是孩子啟蒙的開始,也是孩子未來接受教育的基礎。同時在父母的教育之下,孩子能夠健全自己。但是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夠深刻的話,那麼對孩子也會有很多的影響。如果父母的品德已經修養不好的話,在孩子的這樣一個問題上,就不會注意。
家長一定要學會讓孩子有責任感,如果家長的責任感不強的話,那麼孩子也會做什麼事情都不負責,也會導致孩子特別的厭惡父母。只有家長做的事情能夠對孩子起到正面意義,孩子才會去學一些好的東西。所以一定要知道父母做的一些錯誤的行為,會導致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出現偏差,就連三觀都會有所改變。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從自己開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