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母不慈則兒不孝對不對
「母不慈則兒不孝」這句話也不全對,其實作為子女,孝敬自己的父母天經地義。不管他們當初做的事情有多錯,那也可能是當時環境促使的。如果子女不計前嫌地給自己養老,大部分父母都會後悔當初的行為。而且,對自己的父母的寬容,也是一種對自己的救贖。因為父母不慈,可能對自己的內心深處的影響很消極,但是我們如果寬恕他們錯誤的行為,並且孝順他們,也是一種自我救贖和釋懷。
就像孫儷一樣,她的爸爸當初拋棄她和媽媽,跟別的女人成家,還有了孩子。而孫儷她母親含辛茹苦把她養大,又當爸又當媽,其中艱辛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孫儷曾經一度非常痛恨她的父親。然而,在她成名後,在她媽媽的勸導下,她慢慢打開心扉,原諒了她的父親,並且在經濟上幫助她的父親一家,包括接納了她那個同父異母的妹妹。我很為孫儷的行為感動!
然而現實中,「父母太慈,兒女不孝」的例子也非常多。
Ⅱ 如何理解父不慈子不孝這句話呢
這個應該是來源於《論語》中的「父慈子孝」了吧。
意思是說,嚴父對於孩子不能過於嚴格,要注意與孩子慈愛的交流;其中最重要的其實是後面「孝」,「百善孝為先」是中國古代的傳統美德,做兒女的,在長大成人以後不能忘本,應該時刻記掛著父親母親。
所謂的「父不慈子不孝」也就是說,父親對兒子或許嚴格死板,甚至不太好,然後兒女也不孝敬的現象吧。
其實它表示的不是一種先後關系,更不是一種因果關系。不管父親慈還嚴,兒女都要記得孝順,畢竟沒有幾個父親是不愛自己的孩子的。
可是有時候,這個也是會受一定的因果關系的影響的。比如說一個父親不善於表達,為了教育孩子,經常是又打又罵,久而久之,孩子見父親不和自己說什麼話,就知道打自己。會變得和父親疏遠不少吧,甚至也可能不願意贍養父親,很難去理解來自父親的那份愛。
我覺得吧,不要去太在意父親到底和不和藹,慈不慈祥,你要用心去感受,去觀察,總能感覺到父親對你的愛。
有人說,父愛如山,沉穩又沉重,從不表達卻又一點也不少。有的人,從小記恨著父親,直到長大了也不能理解父親的做法,自己認為自己從來不存在父愛,也不曾對父親有一絲一毫的理解和寬容,更不願意去讓父親感受到自己對他的愛。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就明白了很多,可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啊,那天看極限挑戰,心裡真的是被觸動了。有個接受采訪的東北姑娘吧,也是不理解自己的父親,可是她後來終於明白了什麼的時候,她卻早已經失去了這份親情,不管她心裡如何愧疚。如何想說我愛你,父親。都成了遺憾。還有黃勃也自己親口說過,小時候不理解父親,後來到了一定的年紀才漸漸的明白,等到他想和父親好好談一談自己的時候。父親已經聽不懂了,得了老年痴呆了。
所以說,不要因為父不慈,就不孝。哪怕為了自己以後不要後悔,也要去愛自己的父母。
Ⅲ 父不慈子不孝什麼意思
出自《顏氏家訓·治家》。
原文是: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版婦不順矣。權
白話文釋義:因此父親不撫愛兒子,對兒子不慈祥,兒子就不會孝順父親。兄長不友好的對待弟弟,弟弟就不會對兄長恭敬。丈夫做不道德的事情,妻子也不會對丈夫順從。
中國是一個講求孝義的國家,從古到今,我國歷代君王莫不「以孝義治天下」,萬事以孝為先。誠然,世上大多數的父母都是疼愛兒女,視為生命延續心肝寶貝的,但誰都不能否認,這世上也有很多不負責任的父母,有虐待孩子的,也有視兒女為負擔冷漠以對的,那些被父母寵愛著長大的人們大多是不能理解這種事情的。現在的人們曲解古人,認為無不是的父母,可古人認為責任是相對的,從父母為孩子成家立業,然後才能要求兒女奉養晚年這種老風俗就可見一斑。
《三綱五常》里也說,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所以,慈和孝,是相對的。有人會說,父母給予了生命,可以要求一切。坦白說,父母可以選擇不生孩子,可是一旦生下孩子,難道不是為了讓他享受父母百般疼愛的嗎?難不成反而要讓他嘗盡人情冷暖,飽受世間酸楚嗎?沒這個道理!
Ⅳ 父母可不慈,為什麼子女不可不孝
我認為,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當得起這一句:父母可不慈,子女不可不孝的。這句話只適用於部分父母與子女。
適用於這句話的父母與子女,最起碼應該是父母把自己孩子養大,供自己孩子吃穿的父母。他們辛辛苦苦把子女拉扯大,子女去盡孝。覺得父母對自己施暴或者做了其他混蛋事,不想盡孝的,給自己父母錢,讓父母過個有吃有喝的晚年,也是不錯的。這算是一種兩不虧欠吧,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我見過這樣長大的女性,她從小在重男輕女的環境下長大,一直被辱罵被壓迫,連上學都困難。當她長大了有錢了,她想搬出去住,每個月只給父母打錢,不和父母見面。我覺得完全沒有什麼問題,已經是一種孝順了。
雖然我們是一個以尊老愛幼為傳統美德的國家,但也沒必要被傳統美德或者被一些道德啊情感啊綁架。種什麼因,結什麼果,希望人人是好父母,養育出好兒女。
Ⅳ 現代法律中有沒有父母不慈兒女不孝的規定
父母有撫養子女的義務,子女也有贍養老人的責任
Ⅵ 父母不慈,兒女可以不孝嗎
孝不一定要順從,父母不慈~~他們到老了不能勞動給他們點吃的喝的就行了,父母不專好最起碼養大我們,他們到屬老了不能動給他們點吃的喝的就行了,
你掙錢你自己花,不要給他們花,他們能勞動讓他們自己掙錢花,他們到老了不能動了給他們一碗飯吃.一口水喝就行了,你吃啥給他們吃啥就行了,他們有病了對哪個孩子花錢多就讓哪個孩子拿錢給他們治,你不要出錢就是了,給他們口吃的喝的就行,死了你們兄弟們再給他們下葬,
Ⅶ 父母不仁慈,兒女不不孝順為什麼越來越多
因為現在的人只為利益和金錢.物質的享受都變的自私,父母生孩養孩就是為了養老送終不會去考慮孩子的痛苦.一直逼迫孩子做不願意做的事情為了自己的面子和以後老了指望孩子,父母都是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孩子出去工作父母要錢.不給就不孝,父母不慈是為自己的利益生孩子養孩子就是用來利用的,孩子沒錢了父母也會罵,父母也是人,是人就是自私的,那些不孝的子女多數是父母不慈被逼的,有個不慈的父母也是孩子的命,有這樣父母就不要付出了.不慈的父母不積德,所以不要對這樣的父母付出了,在外多積陰德~多行善積德幫助因難的人~就是給自己增加福德,以後慢慢命會改變好的,
Ⅷ 為子不孝為夫不仁意思
既沒當好兒子也沒做好丈夫。
Ⅸ 父母不慈兒女不孝什麼意思
父親母親不撫愛兒子,對兒子不慈祥,兒子就不會孝順父親母親。
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禮運》:「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譯文:什麼是人義?父親慈愛、子女孝順、兄長溫良、弟弟恭敬、丈夫守義、妻子聽從、長輩惠愛、幼輩順從、君王仁愛、臣子忠誠,這十點叫做人義。
孝順父母的感悟:
兒女確實應該感謝父母的撫養,但「報恩」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父母撫養兒女是職責,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備做父母的資格。報答父母的撫養,不意味就必須任由他們決定自己的一生。
中國古代雖然有過所謂「父母要你死你也要死」的話,但即使在古代,也並不認為這就是孝順,而是人倫喪失。
中國真正的古訓,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兒女要孝順,這是雙方的責任。如果父母不顧你的本質,逼你放棄一生的幸福,這樣的父母已經不具備被孝順的權力了。
Ⅹ 母不慈則子不孝的下句
你說的應該是: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這話充分證明了上行下效的道理。父母不任慈,子女則不孝順;兄姐不友善,弟妹則不敬重;丈夫不仁義,妻子則不恭順吧。中國真正的古訓,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兒女要孝順,這是雙方的責任。如果父母不顧你的本質,逼你放棄一生的幸福,這樣的父母已經不具備被孝順的權力了。父母養我們小,我們養父母老,這是傳統美德。孝敬父母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但是家庭教育也是極為重要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