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什麼意思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4-21 11:57:23

㈠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是什麼意思

就是身體皮膚什麼的那些東西都是從父母那裡得來的,不敢水燒水上的話,就是對父母的不孝。那會的話就是揚名立萬,光宗耀祖的話就是校的宗旨啊,但是我只知道前面的,不知道後面的這個。

㈡ 「身體發膚 受之父母」的全文是什麼

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白話譯文:

孔子坐著,曾子陪伴著他。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用來使天下人心歸順。老百姓因此和睦,君臣上下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這個道理嗎?」曾子離開座位恭敬地回答:「曾參不勾聰明,哪裡能夠知道呢?」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告訴你(這個道理)。人的軀干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予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

「修養自身,推行道義,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實行孝道的歸宿。孝道,從侍奉父母開始,以服事君主作為延續,成就自己忠孝兩全作為最終歸宿。《詩經·大雅·文王》中說:『怎能不感念你的祖先,學習並發揚他們的德行呢。』」

出自:儒家十三經之一《孝經》之《開宗明義章》。

(2)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解釋:

既然,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那麼,我們就應該倍加珍惜。我們的身體是我們敬愛的父母親的一部分,是父母親的精血經過十月懷胎孕育而成的,經過「一朝分娩」我們脫離了母體,成了一個個體,成了一個獨立的人。

尤其是母親,在孕育我們的過程中,忍受了巨大的痛苦,而在生產我們的時刻,不僅忍受了巨大的痛苦,而且還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要不然說母親是偉大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更應該珍惜自己的身體,珍惜身體,就是對母親的愛,就是對母親的報答,就是對母親的紀念。

珍惜身體不單是指現如今所時尚的美膚美容美體之類的保健。誠然,這些能使我們的皮膚細膩光澤,面容俊美清秀,形體婀娜多姿,這些不能不說是對身體珍惜的一種表現,但這僅限於外表,是遠遠不夠的。

而真正意義上的珍惜身體應該是內在的,使我們身體的各個部分,尤其是內在臟器處於健康的狀態中。

㈢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凡是身上的一切哪怕一根發絲,一點皮膚,都是父母賜予我們的。既然身體發膚都承受於父母,就應當體念父母對兒女的一片愛心,保全自己的身體,不敢稍有毀傷,這是遵從孝道的開始。

出處:《孝經·開宗明義》:「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譯文: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絕不能有絲毫的損傷,愛護身體如同敬愛父母,這是遵從孝道的開始。

引證:沈鯨《易鞋記》三一:「自古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你今日暫時出家,豈可把父母遺體輕棄?」

(3)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寓意:

一、做兒女的要做到健康。兒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父母的最愛,「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最擔心的是兒女的健康。健康是幸福的基礎,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所以要愛惜身體,科學養生,絕不能糟蹋身體,要加強自我安全教育,時時處處注意安全。

二、做人要學會忍讓、謙慎,不可好勇鬥狠。睚眥必報,一語不合即惡語相向,拳腳相加,結果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小事鬧成大事,讓父母擔憂。

㈣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寓意是什麼

身體上的每一根頭發每一寸皮膚都是父母給的。

此句出自出自《孝經·開宗明義》,原文: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釋義:我們的身體毛發皮膚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它,愛護它,因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條件,所以珍惜它,愛護它就是行孝盡孝的開始。

(4)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解釋:母親,在孕育我們的過程中,忍受了巨大的痛苦,而在生產我們的時刻,不僅忍受了巨大的痛苦,而且還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要不然說母親是偉大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更應該珍惜自己的身體,珍惜身體,就是對母親的愛,就是對母親的報答,就是對母親的紀念。

㈤ 孔子說身體發膚受父母實質是什麼

實質是指要孝敬父母,身體發膚是父母給的,我們對它珍惜,本身就是對父母的一種尊敬~

㈥ 受之父母身體發膚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

出自《孝經·開宗明義》:「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譯文: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絕不能有絲毫的損傷,指愛護身體如同敬愛父母。

《孝經》是闡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歷代儒客研習之核心書經。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6)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孝經》,以孝為中心,為歷代儒客尊崇,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諸德之本,認為「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

《孝經》首次將孝與忠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規定。

㈦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是什麼意思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們的生命都是父母給的,包括身體和膚質等等,我們要尊重生命,保護生命,將來要好好孝敬父母,囚報養育之恩。

㈧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什麼意思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諺語,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絕不能有絲毫的損傷,指愛護身體如同敬愛父母,孝順的開始。來源於《孝經·開宗明義》。

出處

《孝經·開宗明義》:「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明-沈鯨《易鞋記》三一:「自古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你今日暫時出家,豈可把父母遺體輕棄?」

社會意義

從家庭意義上看,「孝」體現為對父母絕對權威的順從;從社會意義上看,「孝」即對統治者的敬畏和基於敬畏的絕對服從。表面上看社會小單元的家庭以「孝順」、「孝敬」為指導思想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 《論語·學而》。即一個人如果能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情況是很少有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從來沒有。

㈨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

出處:《孝經·開宗明義》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譯文:

孔子說∶「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

(9)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反義詞:體無完膚

[成語解釋]全身的皮膚沒有一塊好的。形容遍體都是傷。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駁倒,或被批評、責罵得很厲害。

[典故出處]晉·裴松《世語》:「死之日體無完皮。」

譯文:死的時候全身的皮膚沒有一塊好的。

[近義詞]遍體鱗傷、皮開肉綻

[反義詞]完好無損、安然無恙、完美無缺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賓語;比喻恩澤深厚

[成語結構]主謂式

[產生年代]古代

㈩ 《孝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翻譯

翻譯: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


語出《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原文: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譯文:
孔子在家裡閑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麼嗎?」

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裡會知道呢?」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怎麼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這一章書,是全部孝經的綱領。它的內容,就是開示全部孝經的宗旨,表明五種孝道的義理,本歷代的孝治法則,定萬世的政教規范,列為一經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裡閑坐著,他的弟子曾參,也陪坐在他的一旁。孔子說:「古代的聖王有一種崇高至極之德,要約至妙之道。拿它來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夠很和氣的相親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會相互的愁恨。這個道德的妙用,你知曉嗎?」

曾子聽了孔子給他講的這一段話,道理很深,他不覺肅然起敬,離開他的坐位站起來,向孔子答對說:『我曾參很魯鈍,不大聰敏,怎麼能夠知曉這樣深奧的道理呢?

孔子因曾子很謙恭的起來答對,就告訴他說:「前邊所講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這個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發點。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訴你」。

說起這個孝道,固然范圍很廣,但行的時候,卻很簡單,你要曉得愛親,先要從自己的身上愛起。凡是一個人的身體,或者很細小的一根頭發和一點皮膚,都是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發膚,既然承受之於父母,就應當體念父母愛兒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體,不敢稍有毀傷,這就是孝道的開始。

一個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獨立不倚,不為外界利慾所搖奪,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標准,這就是立身。做事的時候,他的進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軌,不妄行,有始有終,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為眾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譽傳誦於當時,而且將要播揚於後世,無論當時和後世,將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稱他父母教養的賢德,這樣以來,他父母的聲名,也因兒女的德望光榮顯耀起來,這便是孝道的完成。

這個孝道,可分成三個階段,幼年時期,一開始,便是承歡膝下,事奉雙親。到了中年,便要充當公僕,替長官辦事,藉以為國家盡忠,為民眾服務。到了老年,就要檢查自己的身體和人格道德,沒有缺欠,也沒有遺憾,這便是立身,這才是孝道的完成。

孔子引詩經大雅篇文王章的這兩句話說: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來繼續他的德行。

閱讀全文

與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蓋州地區農村養老金是多少 瀏覽:56
養老院現狀數據 瀏覽:483
上海老年公寓市場現狀 瀏覽:368
老年人肺熱咳嗽掛什麼科 瀏覽:511
精神病人怨恨父母怎麼辦 瀏覽:11
賀卡怎麼做簡單又漂亮重陽節 瀏覽:45
北京城市戶口70歲以上老人有何 瀏覽:270
寫重陽節的作文200字 瀏覽:995
男性達60周歲還屬於合法勞動用工嗎 瀏覽:953
孝敬之星的自我評價 瀏覽:134
老人80歲送什麼禮物 瀏覽:701
嬲小強孝順 瀏覽:990
2016年退休補發工資嗎 瀏覽:316
農村的社保是不是55周歲退休 瀏覽:612
重陽節活動猜謎活動反思 瀏覽:680
孝敬父母的圖片和故事300字 瀏覽:938
以孝敬懂 瀏覽:213
21世紀如何關愛老年人 瀏覽:963
狗去哪裡體檢 瀏覽:734
男同志健康體檢都需要查什麼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