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父母與子女相處的禮儀有哪些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是人類的天性。家庭之所以得以穩定,這兩代人之間的血緣關系是極其重要的因素。歷史上一般把這兩代人之間的禮儀稱為「父子之禮」。父子之禮又可分成兩層。子女對父母,主要是「孝」;父母對子女,則是「慈嚴」「教」這些內容。這兩層之中,歷來更強調的是「孝」。
先說「孝」。父母養育了子女,子女長大之後要報答父母的恩惠,對父母尊重並且在父母年邁時擔負起贍養父母的責任來,這就是「孝」。顯然,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面傳統家禮所強調的「孝」,也有許多過頭的地方。我們知道,歷來在」孝」的後面一般總還要連著一個「順」字的。何謂「順」?《論語,為政)雲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學而》雲:「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也就是說,要一切按照父母的意願去辦而不管這些意願是對是錯;甚至父親死了三年,做兒子的也還不可違背父親的意願。父親犯了罪,兒子要替他隱瞞。這就是「順」。用今天的觀念去評判,這顯然是行不通的。
傳統家禮對做子女的行為有種種約束,大致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尊重父母,順從父母。傳統家庭有家長,一般由父親或祖父擔任。家長在,家中小輩凡事均不可擅自作主,一概要請示家長。小輩還不可有私有財產,不可私設小灶等等。不過這一條後世也多有突破,比如在近代的江南農村,小輩不可有私有的房產、田產,但可以有私房錢。一些大家庭,雖然同住一個大宅,卻各房分灶;村 中一些公共事務,不以家宅為戶,而以灶為戶,稱為「灶戶」。這正是大家庭向小家變遷的一種過渡形式。家中卧室分配,父母住最好的,小輩不可僭越。座位,同樣有尊卑高下之分。
走路,小輩不可擋道,要自覺靠邊、落後。小輩出門要稟告,回家也要稟告。父母吩附辦的事要用心記下,不時檢查是否辦妥。辦不了的要婉言解釋,一般情況下即使父母的吩咐有所不妥,也得曲從,一概照辦。父母有過錯,小輩不可指責,要勸說也得低聲下氣。反過來,父母發怒要打罵子女,那是家常便飯,做小輩的自然不可頂撞。有個民間故事說,舜小時候,他的後娘常打他,他從不喊痛,也不哭。有一次,舜卻哭了。後娘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娘平常打我都很痛,今天打上去一點也不痛。我哭娘年紀大了,打不動了,都是兒子不孝之故。」所以傳統社會里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有過錯,子女要幫著隱瞞,更不可在外人面前非議父母。
在子女的婚姻大事上,歷來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成規。不是自由戀愛,而是父母包辦。父母喜歡的子女就得喜歡,父母不喜歡的子女就得不喜歡。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和他的妻子劉氏的悲劇,南宋大詩人陸游和他的妻子唐豌的悲劇,都不是他們自己造成的。他們夫妻相愛,就是因為父母不喜歡這個媳婦,才把他們拆散了。這樣的例子在傳統社會里是舉不勝舉的。
昏定晨省,也是一種重要的傳統家禮。天剛亮,小輩要先起床,穿戴整齊,到父母卧室去問安。有時還得為父母按摩搔癢,並幫助老人起床,侍候他們洗、飲食然後才可以退下來自己吃早飯。傍晚,又要為父母安頓好床鋪。
父母生了病,又有侍疾之禮。做子女的在父母生病期間要少喝酒吃肉,不可彈琴唱歌,更不可放聲大笑,一舉一動都得有憂心仲的樣子。子女要把別的事都暫時擱在一邊,自己一直陪在父母病榻邊上,為之請醫生治病,做到衣不解帶,親嘗湯葯盡可能滿足病人的要求。「二十四孝」中就說到了許多這樣的故事,諸如王樣卧冰「孟宗哭竹都是說孝子為了給病中的父母弄吃的,而居然感動上,出現了奇跡,發展到後來,亞有孝子為了給父母治病面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來給父母當葯吃的,就更加有些荒唐了。
父仇子報,是傳統家禮中的特殊內容。《禮記·曲禮上》雲:「父之仇,弗與共載天、」通常所說的不共藏天之仇,起初指的就是殺父之仇。春秋戰國時候,子報父 仇的事例特別多。著名的元雜劇《趙氏孤兒》就說了這樣一個故事:晉國權臣屠岸賈殘殺趙盾全家,還要斬草除根,四處搜捕孤兒趙武。趙家門客程要和公孫杵日冒死定計救出趙武,撫養成人。後來由趙武報了這殺父之仇。又如,伍子胥的父親被楚平王殺死,伍子背逃到吳國,帶兵伐楚,佔領了楚國都城。這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背還要挖開墳墓,鞭屍三百,這又是一個子報父仇的故事。歷代統治者為了提倡拳道,在法律上也開了口子,認為孝子殺死了殺父的仇人,應該表揚而可以不定罪,這就更加助長了這種風氣。傳統社會里宗族之間的械鬥,也常是與此有關的冤冤相報,世代不絕,又成為一種弊端。此外,禮書上對父子之道還有許多繁綢的要求,比如說:父母在,為子的不可遠游,外出不可登高,不可臨淵,不可走小路,乘小舟,不能在暗處辦事,更不能為朋友賣命。之所以有這些要求,據說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一則,子女的身體是父母給的不可輕易受傷,受傷了就對不起父母;二則,如果做了醜事,會給父母丟臉;三則,自己有了三長兩短,今後誰來侍候父母?古代,父母把家族香火的延續寄託在兒子身上,做兒子如果不生男孩,就等於絕了種,斷了根。所以不生男孩就是最大的不孝,比損毀自己的身體還要嚴重,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孫綽也說:「三千之責,莫大無後。總面言之,那時候的孝道一切都是為父母這一方考慮的。發展到極端,父母殺死了子女,居然也不算犯法;而如果子女殺死父母,那當然是大逆不道,非但要判以極刑,社會論也是會大加撻伐的。父母恩深,兒女情長。正確處理與父母的關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處理欠當,就有可能留下終生的遺憾與父母相處,有一些基本禮儀是必須遵循的
❷ 子女與父母相處需要注意哪些禮儀
父母與子女之間相處不需要太過客套講究,不過,有一些是為人子女必須做到的。如:
不要輕易挑戰父母的權威,即便有時候他們做得過火,也不要在公眾場所頂撞他們,應在私底下與他們平心靜氣交流;
吃飯時主動幫父母擺碗筷,添飯;
早上起床不要吵到他們,夜晚熬夜也盡可能別打攪他們;
在母親節、父親節、生日送上那個祝福
·····很多,都是從細小處著手,注意一下就行了,親人之間最要緊還是相處得愉快自然~
❸ 雙方父母見面需要注意哪些禮儀
小仙女們平時天不怕地不怕,打的了怪獸下的了火海!但是,唯一讓你聞風喪膽的消息便是:明天要見未來的公公婆婆!
即便是藍孩紙,到了雙方父母會面地點,也會略顯緊張啊!
一百姐跟你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我有一個舍友小A,是一個看起來很乖的女孩子,平時穿著比較休閑,即便是一個乖寶寶也沒能躲過這一劫,有一次陪未來婆婆逛街就問她,你平時都不穿裙子的嗎?還有你那手毛怎麼那麼多?也不會做飯啊?
講這些話題,我的小A舍友全程都是翻著大白眼,不是說未來岳父岳母有多可怕,而是我們應該要多注意一些細節,給對方父母留下好印象!
見面談論話題
雙方父母見面,無非就是定一下子女的婚事,很多事情一定要商討好,但不要單刀直入,直接進入主題,父母可以先談談各自的子女,嘮嘮家常,接著就進入主題,哪些問題需要討論解決?
結婚日期:要選擇黃道吉日,這是未來你們值得紀念的日子。同時根據需要,考慮季節問題,以及兩家的工作和日程安排,確定婚期。
費用支出:男方需要彩禮,女方需要准備嫁妝,每個地方的習俗不一樣,但也都需要商量
婚房選址:為了方便以後照顧雙方父母,盡可能選擇離兩家近的。
婚宴會場:是戶外還是酒店,這都要提前商量好,當然,更重要的是新人的個人意願較多,但也要看看雙方家人是否同意,包括雙方家裡的老人家。
不管怎麼樣,表面上重頭戲是父母,是父母商量的多,其實更多的是子女,要負責調解兩家分歧,跟雙方父母表達你們的意願和想法,畢竟一輩子的大事,自己滿意很重要哦!
❹ 和長輩在一起要注意什麼禮儀
應在老人身後走
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可是生活中現代人講文明講禮儀有時就要放棄爭先後,尤其是和老人、長輩在一起時。無論是騎車出行還是步行,作為年輕晚輩,我們都應該注意不要走在老人、長輩的前面,這樣有失尊敬。如果步履緩慢的陌生老人擋住你的去路,應該客氣地向老人道歉後,再借路而過。
點菜時先問老人口味
逢年過節人們都喜歡在飯店吃頓大餐,可是在點菜時很多人不注意規矩,老人還沒說話,自己就抱著菜譜跟服務員招呼上了:「來個辣子雞!」殊不知這種行為非常不禮貌。首先,任何時候都應該先讓老人開口,等老人點菜完畢後自己再點菜。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注意多詢問老人是否忌口,「能不能辣,能不能吃甜」。
在老人面前少提「老」
有的人在長者面前很不注意,常以「老」自稱,叫自己「老王」、「老李」,或者感嘆「歲月不饒人」,這樣會引得年長者為自己的年老體衰而感到傷感,有失禮節。還需要注意的是,現在有多數老年人也不喜歡別人說自己老,老人們在心態上最喜歡別人覺得自己依然正當年,所以稱呼老人也要慎用「老」字。
❺ 尊敬父母的禮儀有哪些
道德把敬重父母列入規范,法律把贍養父母定為准繩,輿論將虐待父母作為譴責對象。那麼,尊重父母應講究哪些禮儀呢?以下幾點是必須遵循的:
1.孝敬父母
首先要尊敬孝順。每一個人都是父母從小拉扯大的,都傾注了父母的大量心血,父母到了晚年,做兒女不僅要有物質上的贍養,還要有精神上的安慰。
如逢年過節,在向同學、親友祝福的同時,不要忘記自己的父母;在父母的生日,以及父親節、母親節之際,應送上一件有意義的小禮物,獻上深切的祝福,讓父母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品味到人生的天倫之樂。
2.關心父母
父母養育子女,並不是為了將來子女如何報答自己。但是,和其他人一樣,父母也需要關心,尤其需要子女的關心。誰都有衰老的一天,誰都有需要子女關心的日子。人一輩子有兩件大事:生兒育女,養老送終。這是社會的規律,誰都不應該迴避。
關心體貼父母,尤其要留心老人的健康狀況,這是對父母最大的關心。疾病是老年人最大的麻煩,越是身體不好的人,越需要子女的關心。對有病的父母,一定要悉心照料他們的衣食起居,隨時噓寒問暖,給予老人更多的關心。成年的子女,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外,還要主動挑起家庭的重擔,為父母分憂,盡量減輕父母的負擔,讓辛苦了大半輩子的父母享受一下清閑。
3.體諒父母
父母為了事業和家庭,為了子女而辛勤地工作。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會逐漸衰老,可能就沒有過多精力關注自身的穿著修飾,或許還會產生某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作為晚輩,要設身處地地替他們考慮,充分理解和體諒父母,時時注意關心父母的健康和生活。
另外,不要干涉父母的私事。父母有自己的社會、人情、利益開支,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子女應為父母的幸福著想,支持理解他們。
禮儀精髓:
管好衣食住行就是真正的孝敬了嗎?當然不是,管好衣食住行只是孝敬父母的一個方面。另外,最更要的是關心父母的內心世界,讓老人快樂順心地生活。這是一個子女對父母最重要的禮儀。
❻ 子女對待父母應當注意哪些禮儀要求
一、以敬重為先,認真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與父母講話,一定要講禮貌。在任何場合下,晚輩的言行都不允許失敬長輩,提及父母要用尊稱。二、對於父母的批評教育,子女要認真接受、服從和感激,並盡可能落實到行動上。三、父母在批評教育子女時,即使言詞有些偏差,作子女的也應該理解,切不可頂撞、狡辯或揚長而去。四、要贍養孝順老人,不可遺棄老人或置之不理,要在物質生活上幫助和照顧,在精神上慰藉。五、每天出門或回來時要與父母打招呼,如果加班或是出差,應及時打個電話。
❼ 家庭禮儀有哪些
家庭教育禮儀有:
1、向陌生人或者長輩問話的時候先說「您好,請問」。
2、別人給了自己什麼東西,要說「謝謝」。
3、不要隨便打斷長輩們的談話,除非真的有急事。
4、跟長輩或不熟悉的人說話前,最好先說一句「打擾了」或叫出稱謂。
5、如果在做一件事前拿不定主意,先去徵求父母或老師的意見。
6、一些批評言論最好只是跟朋友們說說。
7、不要對別人評頭論足,當然稱贊他人是必要的。
8、當別人向你問好時,記得禮貌回應,並且也問候他們。
9、在朋友家做客時要向朋友的父母表達感謝。
10、進他人房間先敲門。
11、打電話時先禮貌地講明自己是誰,然後再找自己想要找的人。而不是一開口就問某某某在嗎。
12、收到禮物後要表達感謝。
13、不要說臟話。
14、不要對人口出惡言。
15、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嘲笑別人。
16、看演出時要保持安靜。家庭教育,首先是培養一個有教養的孩子,請教給孩子這些基本禮儀
17、不小心撞到他人要說抱歉。
18、咳嗽或者打噴嚏的時候要擋住口鼻,公共場合不要摳鼻孔。
19、進出一扇門的時候記得停一小會,幫後面的人把門開著。
20、看到父母、老師或者鄰居在忙什麼的時候,問一句能不能幫手。
21、幫助大人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可以從中學會一些知識。
22、得到別人的幫助,記得說謝謝,不要把別人對你的好當作理所當然。
23、餐廳、電影院、飛機場、火車站等公共場合,不要大聲交談。
24、不以自我為中心,要關愛他人。
25、知道最基本的餐桌禮儀、食物要大家一起分享,不剩菜剩飯,養成節約的習慣。
26、要知道「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到哪裡去」。
27、喜歡閱讀,並養成習慣。
28、信守承諾,自己說出來的話,要竭盡全力去完成。
29、建立與他人的界限,「別人的東西不要隨便拿,自己的東西合理支配」。
30、不要撒謊。
❽ 與父母相處需要注意哪些禮儀
與父母相處需要注意的事項:
1.禮貌待人,相互尊重。
2.互敬互愛,彼此之間相互預留一定的個人空間,任其自由發揮。
3.凡事能夠做到多溝通,多商量,合理化解決問題。
4.以和為貴,以家庭為中心,創造一個美好,和諧,溫馨,幸福之家。
❾ 家庭禮儀中你應該怎麼做
步驟
1、夫妻間禮儀:夫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寬容和互相諒解。
3、兄弟姐妹之間的禮儀:互相尊重、互相謙讓、互相支持、互相幫助、互相照顧。各自組成家庭後,要注意處理好兄弟、妯娌之間的感情,彼此寬容,避免家庭糾紛。同時還經常相互走動,避免感情淡漠,在任何一方有困難時,應積極幫助。
4
4、鄰里之間禮儀:尊老愛幼,互相幫助。不在背後議論他人,不猜疑,談笑逗趣有分寸,尊重他人隱私。見面主動打招呼,親切隨和,主動參加一些聯絡鄰里感情的活動。善待鄰居家的小孩,不要大聲喧嘩和行為不當產生噪音,影響他人生活休息。看電視聽音響時,考慮是否會影響左鄰右舍。適時主動拜訪鄰居,但不要妨礙他人正常生活。孩子在住宅和大院的不妥行為,家長應及時教育、提醒。合理使用住宅的公共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