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誰知道客家人的殯葬習俗有哪些
客家人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近現代以來,大量學者對客家文化與習俗進行了一系列深入而廣泛的研究,客家喪葬習俗則研究得較少,此文則嘗試對客家喪葬習俗作一較全面的表述以增進世人對客家文化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客家人是非常講究禮儀的,喪葬禮儀則歷來為客家人所重視,程序繁多,場面浩大,客家人往往在生前就准備了棺材,放置在土樓二樓空閑的房間里,或者架在廊道的屋樑上,比起其他禮俗,喪葬之俗來得更為庄嚴肅穆,客家人對於此,做得十分周到,葬務從厚,禮務從奢,豐其筵席,醉飽靈側,鼓樂奠別,在客家山區,至今舊俗猶存;客家人的喪葬觀念基本上繼承了漢族傳統,相信靈魂不死,重視福、壽、孝,喪禮講究排場,特別重視風水;繁縟的葬俗首先來源於靈魂不死的觀念,古人認為人活著是靈魂依附於肉體,而死後靈魂與肉體就分開,靈魂是能夠獨立於肉體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會對子孫後代產生護佑的作用,因此把靈魂當作神秘的對象加以信奉。
舊時人們對待死人在歸天路上的種種復雜儀式都是以靈魂的虛擬存在為前提的,逝去的人似乎仍然是一個生命需要人們去關愛。客家人的喊驚習俗是這一思想的體現,小孩生病時就要由孩子的母親及其他中老年婦女燒香燭喊驚,認為小孩生病是因為靈魂離開了孩子的肉體,及時叫回靈魂孩子就平安無事了,古人相信人的靈魂在生前與死後是一脈相承的,人生有現世與來世,由此推斷世界也有陽界與陰界,
根據靈魂不死的觀念,人死了以後要進入另一個世界就是那個人們稱作陰朝地府的地方。
客家人相信因果報應,認為善惡到頭終有報、多做善事能夠蔭子蔭孫,今世不好死後也能得到好報,這便也是客家人重視喪葬禮儀的原因之一。客家人的喪葬方式多沿用古中原的傳統,以土葬為主,多用棺葬,解放以後隨著政府的倡導逐步實行火葬。
另亦有合葬、撿金、做生意、野葬等習俗。因篤信靈魂不滅的觀念,舊時客家人對墓穴向來特別重視,一如生人起房,叫「陰宅」,猶重風水,凡築墓葬必請風水先生選日子、時辰、選墓地、看朝向等。
喪葬禮可以說是客家禮儀中最為繁瑣復雜的一種,它的儀式較多,是其它許多禮儀所不及的。同時,這種禮儀也最庄嚴、隆重的。
客家人的喪葬習俗繼承了漢文化傳統的許多突出方面,如孝道、宗法制等,都在這種禮儀中體現出來。同時由於長期流遷以及與當地土著的交流與融合,使得客家的喪禮形成了自己民系獨有的新的特點,這些特點體現在客家喪葬儀規上顯得既溫情脈脈,極富人情味,同時也有幾分嚴苛和冷峻,客家喪葬習俗大致分以下幾個步驟:
1、送終,客家傳統習俗認為凡人年在六十虛歲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壽終,稱之為「喜壽」,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白喜事」。對於
這種正常死亡,家人在心理上、物質上早有準備,兒女子孫都要在死者臨終前日夜守候,跪在跟前聆聽遺囑,哭泣盡哀並燒紙禱拜死者「升天」,是謂「送終」。
如在江西省贛縣湖邊鄉一帶農村,人們到了60歲時便要為自己的後事准備棺木,完成時還要大擺酒席舉行隆重的儀式,將棺木置放於大廳的樓樑上,當地農村俗稱「壽木上座」。客家人對送終一事相當重視,並以沒能跟老人說上話為終身遺憾,所以聞說父母或其他至親病危消息一般都要立即趕回,出門在外的親屬們即使不遠千里也要日夜兼程趕回,盡最大可能見上最後一面,以求在臨終前見最後一面,顯得孝順,是為「送終」;老人臨終之際,便將事先做好的「壽衣」給老人穿上,稱「著壽衣」。
過去有「上六下四」之說,即上身穿六件衣服,下身穿四件褲子,人一斷氣,子女立即燒紙錢、焚紙轎,放聲悲哭,是謂「送終」,同時還要趕往親友家中報喪。
2、報喪:報喪是指喪家向親戚鄰里報告死訊、喪期、葬期。一般小殮後,喪家即將死訊報告親朋好友,以便他們在大殮及時前來弔唁。
報喪的形式有口頭的,也有持卜文的,後世還發展出來在報紙上登卜告報喪。民間一般以口頭為主,即孝子或長孫親往報喪,對那些至親好友尤其是如此,否則禮數不到,對那些較為疏遠的則捎個口信即可。
3、裝殮:裝殮是指把死者裝裹、放入棺材。古禮裝殮分大殮(入殮)、小殮。三日小殮,五日大殮,或次日小殮,三日大殮。這也是和所謂三月下葬的舊俗相應的。
裝殮時,有落枕習俗:即移動遺體,在廳堂地上鋪一白布,將遺體放在上面,頭枕新瓦,瓦上墊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擇日定時將遺體入棺,叫「入材」。後世一般家庭停喪時間較短,入殮也就比較及時,大多臨終穿好壽衣,第二天便裝殮入棺。
4、擺孝堂:在遺體前掛白布,擺香桌,放靈位牌或遺像。早晚哭靈,登記親友送來的禮物或「代燭」,帳布按序掛在孝堂兩旁。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親友來弔唁時,喪家女眷在帳內棺旁舉哀。晚上親友參加孝堂守靈,俗稱「陪夜」。
5、發喪:發喪要擇時,常在早晨。舊時在頭一天要「鬧喪」,通宵達旦請法師念經,鼓樂喧天;發喪先舉行祭奠,再起柩出殯,講究排場,往往全族人丁參加,送葬親友一路敲鑼鳴炮,放生悲哭。
6、安葬:將靈柩放入墓地。墓地選擇講究「風水」。墳墓外觀很似客家人的圍龍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種表現。埋葬後第三天,親屬穿孝衣到墳上哭拜祭奠,燒紙錢,謂「醮三朝」。
7、做七:人死後,每逢「七」日,要舉行祭奠,俗稱「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後舉行祭奠,焚化靈屋(紙屋),叫「完七」,以示喪事的結束。以後,周年舉行祭禮,叫開小孝;三年舉行祭禮,叫開大孝。開大孝時,門前、廳堂換上紅聯,一切恢復正常。
8、撿金: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後(常為十年),挖開墓穴,將遺骸用炭火烘烤,按人體結構屈肢裝入特製的陶瓮內,謂「撿金」,然後重新安葬或將陶瓮集中安放在田地里,這才是逝者永久的墓穴。龍崗客家人喪葬習俗稱之為「二次葬」,於逝者入土七、八年後,請人掘土開棺,其時屍體的皮肉內臟等軟組織已腐爛殆盡,仵工將骸骨拾起,裝在一個特製的陶瓮(俗稱「金瓮」或「金塔」)里,擇定吉日,將「金塔」安放於風水寶地中。有的地方還專門修建一座大型墓地,將「金塔」葬在里邊,立上墓碑,俗稱為「地」。墓地做好了,擇日舉行「圓地」儀式,祭祀宴客,稱為「二次葬」,「撿金」是整個喪禮的最後一環。
客家人所強調的風水寶地要義有三:
一是要有龍勢。即山脈綿延起伏、層巒疊嶂、羅列有序、奔騰有勢等;來龍之勢的大小主導著富貴的等級及人丁的興旺。
二是要有局。即對景羅列各峰,灣環回托,或旗或鼓,或印或案,皆應為基地所用;局主導功名官祿。
三是要有水。即基地前面有對逆的江河,但江水又不是直沖基地,
而是水口回環帶水;水主財路。
因此,為尋得風水寶地,他們寧願等上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若一時間找不到吉地,便把金盎寄放於山間岩穴或田頭地坎,以待日後安葬。
這種暫時寄存「金盎」,俗稱「寄岩子」。據明代嘉靖年間《惠州府志》記載:「長樂、和平滋不忍棄親於土之說,有停柩期年、三年而後葬者,或葬不數年,惑於風水,啟土易棺,火化而改葬者」。再如興寧,「納骨於瓦瓶,名曰金瓶,遷葬而之它……亦惑於地師,數數遷易。……」到了清代,這種風氣更是盛極一時。《嘉應州志》記載:「葬數年必啟視,洗骨,貯以瓦罐。至數百年遠祖,猶為洗視,或屢經起遷,遺骸、殘蝕止於數片,仍轉徙不已。甚且聽信堪輿,營謀吉穴。」清人張新泰《粵游小志》載:嘉應州一帶:「粵俗惑於風水……乃有既葬後,或十年或十餘年復出諸土,破棺撿骨,謂之洗金。」風水原因是客家二次葬的主要原因,台灣客家人的二次葬便被稱為「撿風水」,在梅縣丙村二次葬則被稱為「做風水」。客家喪葬中,一家喪事,眾人相幫,完全是義務的,不收取任何報酬。
如果死者是婦女,其娘家享有特殊權利,什麼事都由娘家人說了算。治喪期間,子孫要披麻戴孝守靈,不能梳洗也不能入席就餐,當年和次年的端午節不能包粽子,春節不能貼春聯,也不能蒸年糕。
客家的墓穴講究風水,由職業風水先生和喪家一起選定,客家人的墓穴外觀很像五鳳樓的形狀。喪葬器物中,值得一提的便是棺材,棺材二字與官財諧音,寓意陞官發財,客家人自古有為官的傳統,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很濃厚,在農村,幾乎每位農民死後都會用棺材裝殮屍首,也有人由於其他原因死後要被火化了,但是也會在死前吩咐子孫將自己的骨灰裝在棺材裡,他們都喜歡這種土葬的方式,以保存屍首的完整,寓意深遠,因此,在棺材的製造上,客家人也頗費工夫;客家人的棺材也稱壽木、老屋、壽床等,用於裝殮逝去的人。
客家人對棺木的選材都比較講究,一般使用杉木製造,製作壽木時,家境富饒的,大都選用老油杉最根部的一段,盡可能大,用4根整木方料做壽器,稱「四角」,即蓋板、底板和邊板用整塊大的木料做成,上下左右共四塊,兩頭各一塊,共六塊,每塊都是完整不用合並,棺木內有一塊由7顆星連成的抬屍板,稱「七星板」,此外,還有「六角」、「八角」壽木,即由6根或8根木料做成,中等富裕人家一般製做「十個角」壽木,選用的木料比「八個角」略小;一般人家做「十二角」壽木,即棺財由12根小木料做成,比「十個角」木料又稍小一點,造價便宜一些,十根木料做成的,其中頂蓋為三根木料,底部為三根木料,兩邊各兩根木料,前後為五到十一塊其他木料。在農村,因經濟條件所限,使用十根木料製造棺材的較多,於是棺材又被稱為「十頁瓦」、「十大塊」,也有用十二根木料製成的,俗稱「十二元」。
農家製做棺木,一般在30歲左右就要精選木料製作好,准備去世以後用。俚語雲:「三十冇付板(指棺材),看你好大膽」,言下之意,人到中年,就要准備壽木了,沒有預備好,怕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將措手不及。
故此,客家人一般在世時就要做好棺木,稱「壽木」或「壽器」,表示添壽加福。許多人都在生前就將棺材准備好,有的是子孫准備的,有的是自己准備,有的准備長達數十年之久。
棺材板拼合後,用桐油石灰膏將所有的縫隙填補好,內外用油漆和棉布一層層貼上,使之滴水不漏,舊時有的停棺三年以上都不見漏氣漏汁。油漆顏色大體兩種,一是黑色,一是紅色,視各地習俗不同而異。壽木做好後,漆工及時刷好油膝,兩頭畫上圖案,大頭頂端寫一「福」字,前端小頭寫一「壽」字,棺蓋板上用紅紙書寫「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夭折的人,所用棺材一般不漆顏色。
客家習俗,在棺材底上先放草木灰和有香味的樹葉,鋪棕片12片,閏年多一片(廣東客家人愛鋪一寸厚黃泥),再放「七里板」(穿有七個孔的薄木板),板上鋪草紙和布。死者身上還要蓋七條褥,叫「上七下八」。
棺材底里該放的東西放上後,由親人兩位(有的地方由土工)用兩條白布將遺體提起放入棺內,頭部裹以絲綿,頭頂兩塊磚,稱「合磚」,寫上死者姓名世系生卒年月日時。寧化等地製作內碑,寫上死者生卒年
月日時和子孫姓名,以備後查,男放腳下,女放頭上。
遺體放好後,要拉中線,把遺體擺正中,棺內的空隙處,有的填上木炭,有的用死者遺服塞緊,上面再蓋上褥,即用白布和畫布做成的杯子式樣。寧化客家人給死者的褥是上七下八,即在屍體上墊八條,屍體上蓋八條。
閩西客家人給死者蓋上出嫁女兒送的白色面布,頭側放一盞長明燈,米飯一碗,蛋一個,飯上插筷子一雙。日夜輪流守候,切忌狗貓接近。遺體四周撒些石灰,以防蟲蟻。客家人的習俗,未過花甲而身亡的稱「短命」,一般不能享用棺木安葬,只能用幾塊木板釘成棺材狀,俗稱「火板子」,將其安葬。
客家喪葬文化,充分體現了客家人對逝者的尊重,對祖先的崇拜,是祈求祖先庇佑福蔭子孫後代的重要儀式,是古代客家文明禮儀的一種體現。
㈡ 父母親去世滿一年有什麼習俗做法
摘要 一是,第一年不貼對聯,不貼過門錢,不貼窗花(剪紙),個別人家門上貼兩張燒紙,以示有孝。第二年和第三年,可以貼藍色對聯,也可以不貼,但紅色對聯和窗花還是不能貼。二是,祭祀有所不同,過去染色的大棗餑餑,現在要換成類似饅頭的光頭餑餑,上供的菜餚過去都有染紅的粉條,現在也不能染紅了。筷子也不能用紅色的。新世的先人也不能上宗譜,要在宗譜前放個牌位,寫上新逝父母的名諱,父母都去世且最後一個去世滿三年才可拿掉牌位填到宗譜上。
㈢ 我是廣東揭陽揭西縣的客家人,最近伯伯過世,不知多久才能去走親戚
自已的父母去世,要一個星期後才能過朋友家,近親不用,隨時可過家。員埔人是這樣
㈣ 客家老人去世的風俗
客家老人去世的風俗
客家老人去世的風俗
人在臨死時,要拆掉其眠床上的「天仙架」和「蚊帳」:據說人死後,其靈魂要歸西方,如果死時不拆「天仙架」、「蚊帳」,對死者不利。拆下死者的四塊眠床板,拿到廳廈里(上廳)搭一個鋪位,放遺體。但有規定:在廳廈男人放在左邊,女人放在右邊。
人死時,子孫等親人要跪在其床前為其「過世」。人死後,要為死者洗澡。由做媳婦的或妻子、女兒去河裡或井裡買水。舊時買水的人要哭著去,回來的時候不能哭。否則對孝家不利。買水前要往河裡或井裡丟若干個錢幣,向河唇伯公或井水伯公買水。買水時,反手用碗一次舀水,多少都不能再舀第二次。水買回後給死者象徵性的洗身,只在死者從頭到腳抹下去。
洗澡這項工作由其子孫和請一些人幫忙。洗澡完畢,穿上壽衣、壽鞋、壽帽。抬到廳堂上預先擺好的鋪位上放好。抬遺體出廳堂時,孝堂先掛好孝簾。如果死的當日的日子(即不是重喪日)就可以同時響鑼開孝。響鑼後就可以在治喪內的早晚響鑼開孝。
如果死的日子不好(即重喪日)就要等交好日子時才可響鑼開孝,這時響鑼前要先碎火缽,才對主家有利。「火缽」是把燒紅的火碳裝在一泥缽里,向天褥告:「紅紅旺旺,越燒越旺」這類的好話,當天碎破。
放遺體有規定:「男左女右」。即男人放在正堂的左邊,女人放在正堂的右邊。死者頭上方放一盞燈,叫「頭燈火」。據說陰間地府黑暗「頭燈火」照亮死者行路。遺體放好後,主家便可隨時燒化預先准備好的「路票」紙錢等。然後擇吉時安靈入殮等治喪儀式。
遺體停放好後,孝主有幾件到事同時進行的:①理事禮生、②買棺木、③揀治喪日課、④如果是婦女去逝,要馬上派人通知死者的娘家(俗稱「報生」)。
請理事、禮生,舊時,孝主要到本房或本族內有身份、有治喪經驗的人家中哭著地跪請求他來料理喪事。當理事人來到孝堂時,孝主按自身的能力把錢交給理事人,由他們去操辦喪事。孝子孝孫們則在靈堂守孝。理事人會根據治喪日課安排好治喪事宜。首先,擬好做佛事、桌席、工作人員的通盤計劃。做佛事是請和尚還是齋姑;桌席根據治喪工作人員、親戚人數和場面來估算人數。
治喪工作人員一般分為:理事、招待(男女若幹人)、禮生、執事、采買、保管、接、掛橫彩、司香、扶孝子、廚師、幫廚、煲開水、電工、送葬(其中:路炮兼撒路紙1人、頭鑼2人)、燈籠2人、彩旗2人、銘旌1人、鑼鼓(若幹人)、抬柩(若幹人)。治喪工作要有機結合,分工合作。
禮生是懂禮儀全過程的人。他會根據日課寫好「訃告」,布置好靈堂,做銘旌,寫孝單,根據死者身份為人擬寫好喪聯和根據死者生平寫好「哀章」、「奠章」。
行祭時,禮生要唱念禮儀。如果是男人死,禮生由本姓族負責,如果是女人死,因為「請謚」、「成服」、「孝子禮」要由外氏負責,所以外氏(妹家)來奔喪時,要請其姓里有聲望的男人一起來,其中要有禮生,買棺材。遺體停放好後,因為舊時鬆口地區都是停柩做佛事後移柩還山土葬的。
為防遺體腐爛,日課師都會揀在死後一對時(24小時內)進行入棺小殮、大殮,所以要盡快准備棺木,舊時,有的人生前已准備了棺木。不管是新買的還是預先准備的棺木都要用「桐油石灰」在棺木內把縫隙油好,以防「腐汁」滲漏。小殮時孝子、孝孫等五服親人到齊「祭腳底」。
後安靈、小殮時把遺體用「扛巾布」抬進棺木里,按男左女右放在上堂。棺蓋用兩塊柒片架著,親人從外面還可見遺容。大殮時,孝子全家及五服內親人作最後向遺容告別。用手醮黃酒在死者口中抹一下,表示最後一次的侍奉,然後響鑼加棺蓋釘上四枚大鐵釘(如果日子不好,便不能響鑼,叫「偷殮」)。遺體入殮後棺材就稱為「靈柩」。
揀日課。日課師會根據死者的死日好壞(即死日是否重喪日)揀好能否響鑼或何時響鑼,安靈、小殮、大殮、起壇做佛事、出柩、還山等。時日和大、小殮、出殯時那些屬肖的生人是不能看或不能近前。
報生。如果死者是婦女。遺體停放好後馬上派人到其娘家「報生」(其實是「報喪」)娘家便組織人員前來「探青」,娘家探青的人要在入殮前到來看遺容。據說是娘家人前來驗證是否正常死亡,有無虐待迫害致死的情況。舊時有「男死怕屋下,女死怕妹家」的說法。
如果其姑婆受虐待非正常死亡,妹家會鬧靈堂下不了台,舊時如果妹家未來探青,不能入殮。娘家探青時,要請其族內會哭嘆的女人,將到孝堂門前時一路哭著進門,這時孝主全家要在大門外跪著哭著迎接。女人先行,男人在後。
女人哭著直入孝堂,孝子孝孫等要等男外氏來扶他們才能起身,舊時,如果有不孝子孫、外氏有意不去扶他們,讓他們久跪在地。舊禮教森嚴,不敢不從。在正常的情況下,接外氏的場面是非常悲痛感人的,旁人都會陪著流淚。探青的外氏要回去,不在那裡留宿。回去便准備奔喪事宜。
遺體大殮以後,請人做好「靈屋」,銘旌。鬆口地區死者的銘旌,用木框作架,紅紙黑字,男人死後寫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謚)△△幾十幾壽,△△(名字)某(姓)府君之靈柩。「如果是女人則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庶婦「(謚)△△幾十幾壽某(姓)母某(女姓)孺人之靈柩」。
字數要合生老(即合一、二或六七數位「謚」字在側不算數字)其中的「之」字是供合「生、老」之用,可有可無。現在推行火化,沒有靈柩,可直接寫「靈旌」。銘旌上端,把紙扎師做好「銘旌頭」固定好。
如果是男人死,銘旌放在「靈屋」的左邊,女人死便放在右邊。靈屋放在「八仙桌」上面,中間放好靈位(目汁牌)供安靈之用。舊時出殯送葬時,銘旌是專請叔公頭(女人妹家頭)擎上山去,現在只擎出大門,另請別人擎上山。
如果有佛事做,佛事起壇前二、三天要把「訃帖」送給各親戚,送訃帖的人不要把訃帖送進其屋內,也不要手對手交接,只能放在大門外,男死則在大門左邊,女人死便放在右邊。親戚出門看後把訃帖當天化掉,問明一些情況,用蛋煮米粉謝酬,現在給一個紅包給送帖之人。收到訃帖後親戚們便准備好祭品,做好橫彩,請一人擔在起壇該日前去奔喪。
女人死時,妹家奔喪人數一般有十多個人,有該姓的妹家頭有懂禮儀的禮生執事。接妹家時,孝家子孫等要到大門外響鑼跪接(形式與探青時一樣),其餘親戚來奔喪時孝子不必到門外接。可在靈屋前跪接,親戚行香後才扶起他們。舊時,男人在靈前行香,女人哭著直入靈柩前哭靈。孝媳、孝女等在靈柩陪哭。內宗婦女在旁攙扶勸慰場面十分傷感。
起壇做佛事。鬆口地區做佛事俗稱「做齋」。人死後請和尚或齋姑超度亡靈(有的有錢人還在世時就先做齋,叫做生齋)做佛事,有請和尚的,也有請齋姑的,也有請和尚、齋姑一起做的。一般人家做「半夜光」:也有較有寬裕人家做「一日一夜」。舊時,鬆口曾有人做過「七日七夜」的佛事。做佛事時,和尚或齋姑要先當朝「起壇」。
做「半夜光」是在當天下午選吉時起壇至凌晨4時左右,「一日一夜」則要在當天早上起壇至明天凌晨4時左右,起壇後才吃早餐。起壇是把神佛請到孝堂才開始做佛事超度亡魂。如果不是在家中過世的人,起壇前要先在三叉路口招魂入屋,半夜光的佛事,包括:起壇、下關、奠飯、三辰苦、二簡懺、開光、過十王大勘,打關燈(女人則打蓮池、拜血盆)。拜彌陀、拜鴻福、懺井、送神。
㈤ 客家風俗的喪葬禮俗
1.報喪。客家地區,報喪人不論晴雨須帶傘,到親友家將傘倒放堂前,告明來意。親戚給報喪人封包一個、雞蛋一雙致謝。在黃岡,報喪人不能進入親朋家裡,只能在門口呼叫後告知,親朋舀一碗冷水給報喪人喝,一般喝一口,然後在門口倒掉。此時,親友前來送楮儀,要回送一對紅絲線,或加一條毛巾。
2.入殮。入棺前,由上一輩族親陪同長子,邊行邊哭泣往水濱,投錢於水中,順流以瓶裝水,叫「買水」。盛回之水作為最後一次供奉父母,以報養育之恩。入殮時,棺內要填滿紙、手巾、扇等日常用品。此時,家屬要圍繞棺柩俯伏爬行一周,叫「爬棺」,以示告別。
3.下釘。每下一釘,都要說一句吉利話。除孝子孝婦外,其他人與入殮時辰相沖克的,不可看死者入殮。一般人家,在死者入殮後即擇時出殯,富戶人家在出殯前設靈堂,叫「企廳」,供親友前來吊拜。孝子輪流侍守棺側,每當有親友前來吊拜,孝子要跪迎跪送陪拜,靈後女眷要放聲哭泣。「企廳」有的一年,有的長達三年,每七日要叫漆工來漆棺,以防流出屍汁。
㈥ 父母去世頭三年不過初五不讓串親戚是怎麼回事
父母去世頭三年不過初五,不讓串親戚,是因為父母去世以後,頭三年屬於守孝,在這三年,不過初五不讓串親,這也是對去世是父母的一種悲痛。
㈦ 人死後是不是一過四十九天才能走戚
這個並不是一定非要等到49天之後才能走親戚,這只不過是人們的一個愚人在過了七七十九天之後,他的亡魂才會完全的消失
㈧ 家裡死人多長時間不能走親戚
最少一年不能走親戚。
直系親屬長輩逝世之後,未出五七不能剪發、刮鬍子,不能去別人家串門,直系長輩逝世三年內的新年期間不去別人家串門。
按照以往民俗傳統來說,家裡有直系親人去世後是要49天之內都不能夠去別人家裡面的,說是這樣會帶給別人晦氣,所以一些計較這個的人是不歡迎的。
但是別人可以到你家裡來的,這個就沒影響,其實我也不知道什麼原因會這樣。可能是以前守孝風俗的一種變相吧。
但是只要你別人不計較這些的話,是可以去他們家的,如果別人計較這個的話,那最好就別去了。這最主要取決於別人家裡是怎樣看這件事情的。
走親戚這種習俗從正月初二,一直能持續到正月十六,這期間幾乎家家都在酒醇中泡著,在香味中浴著,盡享人生的樂趣和親情的快樂。
過去是等到送了年才能出門,並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說法。
如今是正月初二趁著年味正濃時,膠東人就拉開了走親戚的大幕,而且多是「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後」。
從這種演變上看,生活節奏在加快、婦女地位在提高。正月初二、三,嫁出去的女兒們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㈨ 老公媽媽過世,多少時間才能走親戚
老公媽媽去世後,按照我們這里的鄉俗,一般要一百天後才能走親戚,如果未到一百天走親戚,親戚會不高興,對自己也不好,因此必須一百天後才能走親仿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