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面對嘮叨的父母該怎麼辦
父母嘮叨是因為愛我們,如果哪天父母不嘮叨了,那就說明他們心裡已經沒有我們了……
如果可以的話你最好轉接話題,把嘮叨變成聊天,這樣你就不會煩了。不然的話你只有默默的接受了啊,畢竟人生段段數十載也許以後你想聽他們嘮叨的時候也聽不到了啊~
B. 在生活中面對父母的嘮叨,應該怎麼辦
生活中面對爸爸媽媽的嘮叨應該用正確的方式來應對,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獲取更好的收獲。然後總是覺得自己的爸爸媽媽非常的嘮叨,因為爸爸媽媽的嘮叨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一些,如果說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做出了嘮叨的行為的話,那麼就說明家長在這個時候對於孩子是不放心的。而自己可以選擇和家長好好的溝通,在溝通的過程當中讓家長認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
其實小孩子在這個時候應該和自己的家長做好友好的溝通,而且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擇用正確的方式來和自己的家長做好相應的交流。如果說小孩子能夠好好的和爸爸媽媽溝通的話,那麼小孩子所收獲到的東西也就會變得越來越多,這一切對於孩子而言都是非常有幫助的,所以說小孩子一定要主動的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交流。
C. 父母太嘮叨怎麼辦
聽父母訴說
人老了,總是會話多點,作為子女要有足夠的耐心聽父母訴說以前的往事。並跟他親切交流。時不時還要誇一下父母年輕時的事跡,讓他們感到驕傲跟自豪
要有耐心,不能嫌棄父母
人老了,身體總沒有那麼利索,千萬要耐心的跟父母解釋並且幫助他們完成某件事,千萬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沒用。或者拖累了你們。這會使父母產生愧疚感。
百善孝為先
D. 父母啰嗦怎麼辦
父母愛嘮叨,這是每個家庭,做子女經常遇到的事情。我年輕的時候也和其他家庭子女一樣,也遇到過,只不過我年輕的時候,在父母、兄妹、鄰居眼裡是一個很聽話、懂事的好孩子。每當父母在我面前嘮叨時,我都是這樣做:
一、立正站直,像在操場受訓一樣,認識聽父母訓示。為什麼會這樣,這也是總結出來的經驗。一開始我也反駁,但後來我發現,你越反駁,挨訓的時間越長,你若頂嘴,輕者挨罵,重了挨揍。什麼時候不頂嘴了,父母的氣才會消。慢慢的我就學會了,任憑父母嘮叨。然後,嘴甜一點,撿好聽的說,趕快下保證,父母就不再繼續嘮叨了。
二、主動找活干,遠離父母視線。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們住的是平房,每排住六戶人家,四五排房有一個自來水管,按時供水。每次回到家裡後,都主動拿起扁擔、水桶挑水去,由於人多需要排隊接水,一次就需要半個多小時。擔完水後,再去生爐子做飯,吃完飯,打掃完衛生,做完作業,也該上床睡覺了。
三、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學會了和父母拉家常了,借著拉呱的機會,奉勸父母不要再嘮叨了:「爸媽,您們都嘮叨一輩子了,不嫌累嗎,我們聽著都感到累……」
每當回憶起青年時期,父母對著我嘮叨的場面,感到特別溫馨,多麼再想聽聽父母那訓斥的聲音,再多看一眼挨打的小竹桿……唉,天不暇年,父母於04至15年都相繼去世了,再也聽不到他們的嘮叨了。
每個人都有青春期,希望年輕人不要嫌棄父母的嘮叨,不要存在叛逆心理,更不要採取非常手段來抵觸父母的嘮叨,因為父母的嘮叨裡面,都飽含著殷切的期望和滿滿的愛呀。
E. 如何對待父母的嘮叨如何處理
可以聽好的方面,不正確的觀點也要耐心聽,但是行動時要心中有數。最主要的是不要反駁和當面頂嘴,惹父母生氣是有失孝道的。
F. 對於父母非常嘮叨你們是怎麼處理的
1、耐心聽著
天底下沒有不愛子女的父母,父母對我們的嘮叨無疑是一種愛,希望我們都變得更好,所以,當你面對著父母的嘮叨時還能耐心的聽著並且還不時表示肯定那是最好不過的了,你絕對是招人喜歡的孩子。
G. 我家長總是嘮叨,很煩,我該怎麼辦
耐心聽著
天底下沒有不愛子女的父母,父母對我們的嘮叨無疑是一種愛,希望我們都變得更好,所以,當你面對著父母的嘮叨時還能耐心的聽著並且還不時表示肯定那是最好不過的了,你絕對是招人喜歡的孩子。
傅雷與傅聰
從1954年1月開始,直至1966年傅雷去世,傅雷寫給傅聰的家書只在1958年有數月的中斷,正是由於傅聰的「出走」風波。當時傅雷被錯劃為右派,兩個月後傅聰得知父親的消息,又了解到自己回國後要「深入鄉村」。傅聰既不願做「兒子揭發老子」的事,也不想中斷練琴,在一位英國教授的協助下從波蘭出走英國。
這件事對傅雷的打擊非常大,老友回憶說他當時驚訝的神情「頓如霜打雷擊」。傅雷父子都是堅定的愛國者,在上海二三十年代度過青少年時光的傅雷,曾親見自己的同學冤死在租界巡捕手裡,對帝國主義有著切身的體會。在傅聰出走這件事上,傅雷認為自己負有重大責任。即使後來同傅聰恢復了書信往來,傅雷還會時不時表示兒子的出走「太傷民族自尊心」。傅聰後來娶了美籍猶太裔小提琴家梅紐因的女兒,岳父對出走他國、變更國籍這些事看得很淡,對此傅雷給出的理由是,他們的民族早已習慣這類事情而不以為可悲了。
在此之前,傅雷經常「上書」報告自己與兒子的溝通情況,比如在1956年因兒子參加國際比賽一事他曾致信夏衍:「從1954年8月到現在,我和他寫了七十九封長信,近二十萬字,其中除了討論音樂、藝術、道德、工作紀律等等以外,也重點談到政治修養與世界大勢、思想認識。國內的一切重要學習文件經常寄去,他也興趣甚濃。……波匈事件後,已寫了兩封長信,告訴他我們黨的看法,從他小時候起,我一向注意培養他的民族靈魂,因為我痛恨不中不西、不三不四,在自己的泥土不生根的藝術家。」這次出走事件轟動一時,後來在周恩來、陳毅的過問下,中斷的通信得以恢復。
之後傅雷得到平反,傅聰也在鄧小平的批示下回了國。這段出走與歸隊的多舛命運在傅雷身後結束,隨之解凍的,還有父子的通信集。《傅雷家書》出版後曾引起爭論,面對相對超前的教育理念,讀者紛紛討論「要不要傅雷這樣的爸爸」,甚至還有讀者來信稱,很慶幸自己沒有絮絮叨叨又如此嚴格的父親。
H. 父母總是太嘮叨怎麼辦
父母太嘮叨,應該採取更為積極主動的方式,化被動為主動。
從這種角度來想,當在與父母的對話中,對方開啟了嘮叨模式,對話的中心集中在你的身上時,我們需要想辦法將對話的重心轉向對方身上,再加上人有一個特性,就是喜歡談論關於自身的事。
最終得到一個結論,當我們的父母開啟嘮叨模式是,我們可以反過來開始關心他們,你將變為發問著,並且引導著對話的前進方向。最終在雙方都愉悅的情況下結束對話。這是一種雙贏的策略。
與人溝通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技術,雖然要想如蔡康永般會說話時苦難的,但是通過不斷地思考與反思,我們最終是能夠不斷進步的。
I. 怎樣對待父母的嘮叨
父母的嘮叨是他們愛你、關心你的具體表現,嘮叨里存在著大量的知識和道理。事實上,每個人都是在父母的嘮叨下成長的,如果缺少父母嘮叨的孩子,可能在成長過程中會缺少什麼。
其實是父母對你的一種殷切希望,只不過化作言語時,有可能不盡恰當,尤其是在這種高考一觸即發的特殊時期,心理的焦慮狀態,讓你無法面對父母再三的叮嚀,哪怕是一句關心的話語,都會以為是父母又在給自己施壓,不理解自己的處境。
如果是以平和的心境面對父母的關心則會使自己產生一種積極上進的心態。所以我們要平靜地對待父母的關心,他們的關心沒有錯,只不過方式可能有些不當罷了。
其實這些都是父母心裡的真實想法,只不過他們在不適當的時間以不適當的方式表達了出來。如果在平時,這種壓力你完全可以承受,但現在你卻受不了,你全身高度敏感,甚至有點「杯弓蛇影」的味道了。
對於父母的這些嘮叨,不管是積極對抗還是消極對抗都是不可取的,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反而只會讓問題越來越嚴重。這時候你應該做的就是理解與溝通。
在平時我們與父母溝通中接受到的只是言語行動上所傳達的表面意思,但是彼此內心更深層次想要表達的觀點、期待、渴望等等都是我們沒有感受到的,而沖突往往就是由這些表面所引起的。因此,理解父母真正想要表達的觀點、期待,有利於我們去解決與父母之間產生的矛盾。
其實我們在探索和父母的相處之道時,也是一次探索自我的過程。在理解父母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自我的同時,也是在一步步深入了解自己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以及自我。
J. 母親特別愛嘮叨,作為孩子應該怎麼辦才好
一般而言,母親喜歡嘮叨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對子女的做法看不慣,總想對你進行說教;二是因為母親處於更年期,情緒容易失控。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故事你聽過多少?你知道有多少人羨慕你嗎?媽媽還能在你耳邊嘮叨是你的福氣,她嘮叨什麼呢?嘮叨她的生活,她的一輩子,好像把所有的故事都告訴你,你記住了,聽好了,萬一哪天我不在了,這些嘮叨還能讓你把路走好,走明白。
如今身在外地的我多想父母的嘮叨啊,我媽總說,外面人給的東西不能吃,地上有塊金子都不能撿,嘮叨是嘮叨,卻是最簡單,最通透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