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親子教育常見課程有哪些
這個問題太籠統了,是想了解早教課程,還是想要了解父母育兒的課程呢?另外想要針對的是幾歲的孩子,因為親子教育可以貫穿0-18歲,不同階段側重點不同。
0-3歲的親子教育,主要以早教的課程體系為主,市場上很多主導品牌和國際品牌,這個時期的孩子沒有獨立自主能力,課程中的活動都需要家長配合引導完成。這類課程提供很好的親子互動游戲,而且可以幫助年輕的父母了解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特點,進行有意識地培養。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家長不要帶太多的功利性參與早教,這個階段不是培養技能,而是讓你更好地去了解孩子,支持他的成長。當然,如果家長本身很重視早教的知識,自己有能力在家陪伴,這就不一定非要選擇早教機構了,畢竟這個價格還是挺高的。
3-6歲的親子教育,這個階段孩子已經上幼兒園,幼兒園是以培養孩子生活習慣和獨立生活技能的一個階段。回家後,家長也要有意識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獨立吃飯,睡覺,穿衣,收拾餐具等。現在市場上就行STEAM教育,如果有時間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和開啟科學啟蒙。這一類型的課程就很多了。另外周末帶娃去爬山,親近大自然也是一種親子活動。教育是貫穿在始終,如果只是孤立地談教育,會有點狹隘。
接下來進入學習階段的孩子,在孩子經濟獨立之前,我覺得都可以稱之為親子教育,只是家長的角色會有所不同。在6-18歲,我們要當孩子的引領者,引導他們對未來的規劃和掌控。18歲之後,孩子上大學,家長要做一個欣賞者,這時候他們思想開始獨立,我們的欣賞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支持,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教育是潤物細無聲,而不是單純的給予孩子知識或者學習,親子教育更是一種互動交流,我們也在其中獲取成長的養分!
⑵ 宿遷怎樣教育叛逆的孩子
1、多關心子女在學校的情形,但不要讓孩子有「家長和老師串通一氣」的感覺。
2、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後,家長要注意對他們下放各種權利,以幫助孩子從不諳世事向成熟過渡。
3、避免「你應該」、「你必須」、「你懂什麼」諸如此類的「口頭禪」。
4、尊重孩子的隱私權,如果孩子實在不願同您交流,不必過於強迫,尊重孩子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尊重。
5、在與孩子接觸時,盡可能多找孩子的優點,並多鼓勵,減少孩子對您的抗拒心理。
6、不要在和孩子交流時總以學習成績為話題,這樣只會讓孩子有心理壓力懷疑您的「誠意」。
⑶ 親子教育課程有哪些比較好的
智慧燈塔的親子教育裡面的視頻課程可以。
⑷ 有沒有適合小學生父母的家庭教育課程
肯定有的,需要耐心找找。然後其實不一定非看針對小學生父母的家庭教育課,家庭教育想通的,可以看的學的很多
⑸ 宿遷新愛嬰早教中心的教育制度怎麼樣有哪些課程啊
你好,早教我建議你還是自己動手來教孩子吧,3歲之前是孩子學習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時候,這個時候的孩子模仿能力特別強。你可以借鑒一些早教學習教材,大部分都是光碟,有一些是直接連接USB口的。要看你自己選擇,你直接點擊我的名字進入我網路空間,裡面有介紹早教教材的資料,拿出來與你分享分享吧。
⑹ 您希望學校組織的家庭教育學習課程具體內容有哪些
開展「珍愛生命」、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等家庭教育專題講座等內容。
在全市廣大家庭中倡導開展「相伴共讀書香潤德」家庭親子閱讀活動,建設書香家庭。下關鎮開展「家庭教育」大講堂、書香飄萬家讀書活動和曬家風·亮家訓主題系列活動,受到廣大家長的歡迎。
開發區開展「珍愛生命」、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等家庭教育專題講座,大理鎮開展洱海保護、禁毒防艾專題知識講座,引導廣大社區群眾帶動家庭成員爭做好家庭、涵養好家教、培育好家風。
(6)宿遷父母教育孩子的課程有哪些擴展閱讀:
家庭教育的相關內容:
1、學校家長委員會每年至少為家長提供4次8課時的免費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2次學校開放日活動,指導和幫助廣大家長系統學習掌握家庭教育理念,准確把握孩子成長規律。
2、全面了解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和方法,積極配合學校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第一個台階,夯實了家庭教育基礎,成為學校教育的有力支撐和有益補充。
⑺ 家庭教育有哪些課程
一、習慣培養,奠基人生
不少家長認為,家長的責任是養育孩子,學校的責任是教育孩子。那些認為教育是學校責任的家長,在家庭生活中常常忽略及時對孩子進行性格優化、良好習慣的示範和教育。當孩子出現問題徵兆時,他們漠然;當應該教育、引導孩子時,他們沒有發出聲音;當孩子出現扭曲性格、不良習慣時,他們還在期待著學校教育會對孩子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素質教育是奠定孩子終身發展基礎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則要起到如培植大樹蓬勃生長的根系的作用,這種培植就是要在每天的生活中落實優良性格與優秀習慣的培養。孩子的起點是一張白紙,在這張白紙上可以畫出最美的圖畫,但也可能畫成一幅亂糟糟的塗鴉。
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在價值觀和人格形成之前,他與父母共同生活的時間是最長的。孩子每天呼吸著融入父母性格、習慣的空氣,吮吸著父母性格、習慣的養分,模仿著父母的一言一行。在這種浸潤、呼吸和吮吸中,父母的價值觀、性格、習慣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說,這種影響是遺傳性、奠基性的。言傳不如身教,父母只有言行一致,精心示範,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二、熱愛勞動,才會熱愛生活
現在,許多孩子已經不做家務了,既不會做飯,也不會洗衣。報紙上還說,大學生會把成包成包的臟衣服快遞回家,讓媽媽幫著洗;洗干凈後,家長又給他寄回來。
在學校,中小學生也不願意做清潔衛生工作。做值日生時,他們不認真,不積極;大掃除時,無論派什麼活兒,他們都嫌臟嫌累,想盡辦法躲懶;班幹部競選時,勞動委員的職務也是最少有人競聘的。最可怕的是,已有一小部分孩子變得不愛勞動,他們對「勞動最光榮」的說法很難認同。他們認為,勞動是可以花錢買來的,現在家務由爸媽做,將來家務可以由鍾點工做。而自己怎麼可以做鍾點工的活兒呢?
就個體而言,人的自理勞動是一項基本技能。勞動也是個體生存的手段。這些道理顯而易見,家長也都懂,可他們說,「孩子現在還小,長大自然就會做事了」,或者「學習已經很緊張了,做家長的能幫他一點就幫一點吧」。這是一種錯誤且危險的思想。勞動是一種習慣,需要從小培養;勞動是一種美德,不勞動的人不懂自律,也不懂得珍惜。如果孩子不從小接受勞動教育,那麼他將無法形成自理的能力、吃苦耐勞的精神、尊重他人勞動的品質以及對人、對已的責任感。
三、素質教育,健康第一
許多學校、學生、家長都形成了「多讀書一考高分—上名校」的教育理念。大量的學習任務壓在孩子頭上,擠壓了孩子們走到操場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他們只能整日坐在課桌前埋頭苦讀。更嚴重的是,對於這樣的現象,學校和家長倒也不反感。在他們眼中,提高考分是王道,體育鍛煉只是玩,會讓孩子分心。也有家長知道運動的重要性,但他們認為與學習相比,運動的重要性基本可以忽略。而且他們相信,多給孩子吃點好的、吃點有營養的,就可以讓孩子身體棒,體育鍛煉沒有必要。
運動真的不重要,可以被營養品替代嗎?強身健體是運動的首要與基本功能。體育鍛煉能促進骨骼生長,讓正值發育期的青少年健康成長,尤其是能促進神經肌肉與心肺系統的發育。神經肌肉充分發育,能保證大腦在緊張的腦力勞動中獲得充分的營養,顯著提高大腦的反應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習效率。除對身體有益外,體育也是培養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因為體育運動是鍛煉意志力、樹立規則意識、培養團隊精神的絕佳方式。例如,參加一場90分鍾的足球賽,會消耗極大的體力,必須咬牙拚命堅持;球也不能滿場隨意踢,必須遵守比賽規則;踢球不是一個人的戰斗,它講究團隊配合。
素質教育,健康第一。過硬的體質能讓學生在長時間的緊張比賽中保持旺盛的精力、精準的判斷力與卓越的創造力。」
四、懂得感恩,才有責任
唐山大地震中,一對母子被深深壓在廢墟下,母親半個身子被混凝土板卡著動彈不得。七八個月大的嬰兒在她的身下安然無恙。幾天後,救助人員挖洞接近這對母子時,母親剛剛咽下最後一口氣,而那嬰孩口中還含著母親的食指。抱起孩子,發現母親的食指只有半截。原來,母親在危難中一直用乳汁延續著孩子的生命,乳汁被吸干後,她拚命咬斷了自己的手指,用鮮血讓孩子存活了下來。
每次看到這,孩子們都淚眼朦朧,低垂下頭,半晌無語。但我們又看到這種事實 : 今天的獨生子女,幾乎都處於父母、祖輩的過度呵護下,缺乏在風霜雨雪中求生存、在同伴競爭中求生存的歷練以及真實的成長體驗。他們習慣了在家庭生活中呼風喚雨的「主尊」地位,唯我思維強烈。由於缺失兄弟姐妹間相互照顧、攙扶的體驗,獨生子女也不懂得謙讓為何物。這樣的孩子,他尚未長大。
五、遵守規則,才有美麗人生
我們在關注孩子的身體發育、知識增長及技能提高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孩子德性的發展。而對孩子德性的培養應該做得更具體點、更有針對性,要把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誠實的品質、與人相處的禮儀、對自然的尊重與敬畏、恪守社會秩序的自覺等素養放在教育的首位。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不僅僅需要學校及教師,更需要家長乃至整個社會一起努力,從孩子平時的一言一行著手,具體指導,讓孩子先成「人」。
教育就是要從細節入手,樹立孩子的規則意識培養孩子的規則行為,將規則內化為素養,進而用優秀的素養為孩子迎來美麗人生。重新審視我國中小學生行為規范時,我們應該進一步從小事抓起,引導孩子們養成習慣:面對孩子們生活中的每一天,面對孩子們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某些不良習慣,我們是不是應該有教育的敏感和教育的胸懷?我們是不是應該帶著一定的國際視野和未來視野,不斷地審視我們自身、審視我們的家庭教育行為?
⑻ 現在中國做的比較好的家庭教育課程有哪些
說一點愚見吧! 大體說來,我以為教育可以分成四種狀態——
1、「人在做,沒人看」;2、「人在做,人在看」;3、「人在做,天在看」;4、「天在做,人在看」。
我以為第三種狀態是比較好的,而第四種狀態最好!
陳老師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這種情緒似乎是隨著我年齡的增長而日益明顯,尤其是上大學後,甚至到了一見到小孩子就走不動的程度,那種喜歡,是一種說不出原因的喜歡,一種莫名其妙的情緒,也許是因為他們可愛的外表和行為,也許是因為他們的童言無忌、出乎意料,總之就是讓我想靠近、想接觸、想要呆在一起,就是喜歡。對小孩子的這種無法自拔的喜愛也是促使我選擇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還記得第一次見到陳老師的時候,當老師得知我之前是學材料的時候就說「以前是研究材料的,現在改研究人了。」確實,相比較冷冰冰、硬邦邦的各種材料和用數據說話的實驗,我更喜歡充滿生機與好奇、擁有無限潛能和各種發展可能性的人,更嚮往那種陪伴孩子成長、幫助他們進步的體驗,對我來說,人生的幸福感、價值感、意義感似乎都可以在對教育的追求中得以實現,因此,很慶幸,我選擇了教育,更慶幸,教育接受了我。
跟著陳老師學了一學期的家庭教育,雖然老師不列什麼課程計劃,講課內容多是由感而發,但是,這一學期下來,通過一節節課、一個個主題的分享與討論,在我的心裡還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套有關家庭教育、兒童教育的體系,讓我對大自然、對生活、對自我、對兒童、對教育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看法。如果之前我對孩子的感情是一種愛,那麼陳老師就教會了我到底怎樣地表達才是真正地體現了這種愛。
⑼ 孩子多大適合上早教/宿遷值得信賴的早教機構有哪些
學前教育對早期教育的定義為:針對0-3歲嬰幼兒及其家長的教育,為其提供科學的、有效的、可實施的育兒方案。早教與其說是在教孩子,不如說是在教育家長。
早期教育應該以家庭教育為主,機構教育為輔助。提倡視覺、觸覺、味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鍛煉。
行業明星.jpg
⑽ 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父母的課程有哪些
自古到今,沒有人學習如何做成功快樂的夫妻後才結婚、更沒有人先學習如何做成功父母才生孩子。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問題的時候,愛心和良好動機使父母看不到效果、親子甚至夫妻關系越來越緊張、自已越來越煩惱,焦慮、困惑同時還有一份很大的一份無力感!
隨著學問的發展,今天已經有簡單易學易做的思想和行為技巧,讓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和關系在很短的時間里出現巨大、飛躍式的改善。唯一的條件是:父母需要准備自己去學習:願意學習一些有效果的思想、說話、行為和習慣。
建議上濟南慧德樂學的 "成功快樂父母工作坊" "快樂親子(3階段課程)" "親密關系工作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