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
丈夫說:「我告訴孩子,如果他們想考上大學,這將是他們的責任,自己為它付出。」他一直覺得,這是孩子的人生,不是他的責任。
這可能有一點苛刻,但很多美國家庭的父母都認同這種教育理念。
在美國,有人調查過,有38%的年輕人,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財務支持,而年齡19歲至22歲的年輕人只有35%得到學費資助。當然也不排除不少美國父母是沒有足夠的錢支付孩子學費。
而有些父母則是堅持不支付孩子的大學學費,即使是有足夠資金。他們認為如果孩子沒有付出,不會真正了解教育價值,或是金錢的價值。
03
我認識的一個老美朋友就說:「我上大學時,一直在打零工,同時還有獎學金,再加上借用學生貸款,我的費用就夠了。我覺得,這種方式讓我更負責任,更加努力應付學業,因為我知道無法不及格了,我會負擔不起,等我的孩子出生之後,我也會這樣教育他,讓他學會獨立。
美國的家長認為,父母應該只在適當的時間為孩子做出貢獻,但是,大學生應該對自己的教育負上責任,孩子要做兼職的工作,為自己作出貢獻,家長支持他的努力。這是對他好,也對家庭和社會都有好處。
04
其實,這是美國家長對孩子的一貫作風:不給錢,不罵人。自己需要什麼,去努力,去創造,不幹涉,經常讓孩子有一些小的目標,一個一個去奮斗,去實現。如:買玩具、出去旅遊,在家裡或者勤工儉學什麼的。自己掙的錢自己支配。而美國孩子從小就比較有經濟頭腦,大概也與此有關。比如我的博文:一個6歲美國孩子賺錢的生意經 里就講過,我認識的一個美國孩子,才13歲,很成熟老練。那次他參加我們的聚會,在位置上座定後,跟每個人打招呼,然後拿出資料,介紹他發明的飛機燃料之內的東東,講話時很得體大方自信,像在正式演講一樣。原來他從6歲開始,就開始自己的生意,還有俱樂部,經常搞活動,賺了不少錢。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離開時和我們每個人握手道別,連坐角落裡的都沒有漏掉,繞道過去。
05
美國父母可能不像中國父母那樣對孩子安排得無微不至,他們更側重是讓孩子健康樂觀,能獨立生存,有健康人格性格、意志「鼓勵創新」。他們不會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更不會一意孤行地替孩子安排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順著孩子的天性培養孩子,努力培養孩子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以及能獨立生存於社會的能力。說白了,美國父母不是孩子的靠山,而是他們的精神支柱。
我不能說美國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們教育孩子的那種西方孩子從小就從事的送報等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煉。
06
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而正是這些看似殘忍的教育方式,讓美國的小孩,從小就有超強的適應能力,長大之後,懂得如何照顧自己,讓自己生活得更好。
相比之下,中國的父母就顯得過於「溫情」了。
我想說,造成這種不同家庭教育的觀念的根源,其實是子女的歸屬問題:即孩子是屬於他們自己還是屬於父母。
07
在中國,孩子就像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是屬於父母的,一切得聽父母的;在美國,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屬於自己,也屬於社會,他們有自己的喜好、選擇、隱私、交際圈。所以父母不能打孩子,因為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孩子的問題不是父母說了就算。
由此而來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父母對子女的責任。
在中國父母對子女照顧是無限的,從小到大,家長會幫孩子把的一切都料理好,生活、學習,包括經濟上的。會想方設法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買房子、養兒育女等。當父母在做這一切的時候,做的心甘情願,犧牲非常大。
08
在美國,父母不會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來,反而孩子還必須承擔一些家務勞動。如擺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很多孩子吃喝玩樂、學習的費用,都是自己打工掙(在學校、在社會)來的,也可以在家裡幹活,父母給記工錢。
這看似很「狠心」,其實卻是讓孩子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個道理的最佳辦法。而且自己努力得來的,才會更懂得珍惜。自己攢錢上大學,恐怕連逃課都捨不得了吧?
❷ 國外父母怎樣教育孩子
有時候,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會心的微笑,都會感觸至深;人生風景千重,雖不能盡數收藏,惟願駐足處感動於心,面對世事繁雜,此心依然,情懷依然;一曲相思音,眷眷柔情深。紅塵無期,誰是誰的鐵骨,誰又是誰的丹心,都將掩埋在落落風塵,唯有在漸厚的年輪中刻滿至純至真,唯美一個夢,留守一份心。那天,你來了,逢了一季花開。我曾寫下整個季節的留白。清晨,你沿著季節的足跡,靜靜地聆聽,俯身小心的撿拾,而後像個孩子笑臉,滿載著收獲的喜悅,把不規則的抽象,用你纖瘦的玉指拼接,平鋪成歲月的心聲,和著你的脈脈情愫,做了朝花夕拾的信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的言行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這是很平常的一天,爸爸帶著兩個女兒在超市買東西。小女兒打掉了姐姐手裡的書,爸爸讓她給姐姐道個歉。
小女孩主動上前抱住了她,該女子也留下了悔恨的淚水。
相信大家都遇到過孩子胡攪蠻纏、死不講理的時候,你是怎麼處理的呢?是當著大家的面,掄起胳膊打上去?還是耐心地換一種方式跟她溝通?當你告訴他/她的行為准則、道德標准
受到質疑的時候,你是就此罷休,跟他說「孩子,這世界就是不公平的,做好自己就行」?還是努力一下,為自己的權益據理力爭,讓孩子知道:平等和自由是要靠自己爭取的?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把尺子。
為人父母,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你的行為,你的點點滴滴一定會影響到孩子觀看這個世界的眼光。他對待這個世界的態度,他抵禦誘惑的力量,他對抗不公的勇氣,都來源於你給了他什麼,而這些東西無論多少金錢都買不來的。
有一種緣分遠在天涯,卻已入心;有一種情愫近在咫尺,卻難以如夢;有一種相見說好一起,卻隨風塵顛簸,被一床河流阻隔,終究流轉成不可觸及的陌生。我們的情感自有它的神奇與微妙;我們的情緒,自有他的歸宿和平息;有一種情感,只一念,便已心靈相擁;有一種微笑,只一瞬,便已凝結成永恆。歲月總是以平緩的姿態行走,留在心底的溫情卻越走越濃,散發著醉人的馨香持久而綿長。與你相擁的過程,總是忘記年輪的增長。時光流轉,轉瞬已滄桑,而那份入心入情的心動,卻激盪在歲月中的某一個角落,隨華年流芳。如果說我們都逃不過事態的炎涼,那麼我願剪輯一段靜美留給自己,伴時光久長。
❸ 美國父母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和中國教育有哪些不同
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有他們自己特有的教育方式,因為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不同,所採取教育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就拿美國來說,他們肯定也有屬於自己國家的教育方式,那麼美國的父母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其和中國教育有哪些不同?美國的父母教育孩子是放任型,讓他們的孩子去實踐中尋找答案並鍛煉自身。和中國教育相比有教育方法、范圍以及程度等方面的不同。
每個國家都會有他們自己對於孩子教育的方式,根據所處環境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方法。美國所用的就是放任型,而中國的是嚴格—溺愛型,嚴慈相濟。所以,美國的教育孩子方式和中國教育孩子肯定是有不同的。
❹ 看看美國人怎麼教育孩子
美國人的家教觀 美國孩子的獨立性 一般來說,孩子完成高中學業,不管他們是進大學深造,還是走上工作崗位,就是他們離開家庭獨立生活的時候了。絕大多數青年就離開家走上了自我奮斗的道路。 我從紐約到費城的途中,遇到一位年輕的姑娘。她拿著行李下了車,旅客陸續走完了,我等人來接,於是車站上就留下她與我。我問她是否也等人來接,她搖搖頭說不是,她還不知該往何處去。我接著問她從哪裡來,她說她18歲,剛念完中學,爸爸媽媽生活困難,她四個弟弟妹妹還在念書。她到了該獨立生活的時候,所以離開家外出找工作,以減輕家庭負擔。我懷著同情想給她以幫助。這時,接我的車來了,我請她一起上車但是她婉言謝絕了。她拿起笨重的行李,慢慢地向前走去。 不輕易說「不」 美國7歲的女孩潔西卡駕機身亡的慘事引起全球廣泛爭議。但潔西卡的媽媽在無比悲傷之餘仍然說:「孩子想飛就讓她飛吧!」這是對自己教育理念的堅持。西文的教育精神就是這樣。他們注重鼓勵、支持,陪伴孩子渡過漫長的學習、訓練過程,而不太看重最終的成果。 西方人一般不會在孩子想做什麼時急於說「不」。比如孩子想拆一件玩具甚至於電視機,父母也不會發怒。因為完全可以買些舊貨來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當孩子看人家開飛車,自己也想試試時,父母明明不贊成,也會請專業賽國車手來教。讓孩子慢慢明白飛車不光是開得快,還有體能、耐力的艱苦訓練。既滿足孩子的願望,又讓孩子在實踐中懂得哪些該做、可做或相反。簡單說「不」只能破壞親子關系,壓抑孩子的能動性,迫使他們轉入「地下活動」--到那時悔之晚矣!由此可見,首先是尊重和鼓勵孩子的願望,然後才考慮怎樣去尊重和鼓勵。這里最重要的是真正了解孩子的能力。因為每個孩子身心發展程度不同,把握這點有些困難,但一定要盡力去了解。有時孩子只是一種興致,想得很美。有時孩子只是一種興致,想得很美,其實能力達不到,這更需要父母的幫助。這種場合仍然要維持孩子的興致,容許他們試仟並犯錯誤。當然,像小潔西卡那樣可能以生命為代價的情況,就不能完全讓他們決定。 不嚇唬欺騙孩子 我剛到美國留學時,常接觸美國家庭,不知不覺地就把我們中國的習慣帶過去:在制止小孩做某些事情時連騙帶嚇。比如「不聽話,魔鬼就來了」、「不聽話,爸爸媽媽不要你了。」我發現大多數美國家長對此很敏感,有的人立即出面干預。這時我才明白美國人教育子女同我們中國人有個重大的差別:絕對不嚇唬小孩,不能用謊話來騙小孩。他們認為小孩的壓力承受能力很低,大人不經意的一句話往往會使他們睡不好,吃不下。我後來也為此吃過一回苦頭。在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後,為了不讓她吃口香糖,就說口香糖吃下肚會死人。哪知她記住了,有一天吃下口香糖之後情緒突然低沉,弄得我進退兩難,實在沒法排解她的煩惱。後來只得說吃一片問題還不致於十分嚴重,但仍然不能消除孩子的緊張情緒。看來,在這點上美國人是對的,對孩子,善意的恐嚇和欺騙也不行。
❺ 美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一天中午,兒子在吃飯時耍脾氣,媽媽就說:「不吃就算了,晚上也不要吃了。」2歲多的小兒子也很倔強,不吃就不吃。於是到了晚上,晚餐開始了,小兒子忘了中午說過的話,問媽媽怎麼沒有他的餐具?媽媽說:「你中午自己不吃的,還說了晚上也不吃的,說話要算數。」到了晚上快睡覺的時候,孩子餓得肚子咕咕叫,知道不吃飯就得挨餓,這滋味真不好受。於是主動跟媽媽道歉,承認自己不對,不該鬧脾氣,以後一定好好吃飯,現在能不能先給他一杯牛奶喝,因為他實在餓極了。媽媽倒了一杯牛奶給孩子,孩子喝完之後就乖乖睡覺了。從那天以後,這孩子吃飯每次都表現很好。
美國人在吃飯這件事上的態度和作法,體現了美國兒童教育學的一個核心目標:培養孩子獨立思維的能力。
還有一次,兒子准備出門玩耍時,把鞋子穿反了,媽媽看到了也不做聲。沒過多久,孩子就跑回來了,說:「媽媽,我的鞋子壞掉了,穿著不舒服!」媽媽說:「你把兩只鞋調換一下左右腳看看呢?」孩子馬上聽話地自己脫鞋,然後調換左右腳穿上,果然就舒服多了,這下他才明白,原來是自己的鞋子穿反了!
美國父母認為孩子的路要讓他們自己走,即使犯錯,即使摔跤,也要讓他自己去體會,去改正。
兒子有一輛非常漂亮的自行車,小朋友都非常羨慕他,總是希望能借他的自行車騎一騎。可是兒子非常愛惜這輛車,不捨得借給小朋友們騎。久而久之,小
朋友們都不喜歡和他一塊玩了,大家也不和他交換玩具了。過了一陣,兒子對自行車的新鮮勁過去了,他開始想念和小朋友們一起瘋玩的感覺,他甚至願意把自行車借給大家騎。可是,孩子們似乎也記仇,大家都不再願意和他一起玩了。兒子沒有辦法,只好跑回家跟爸爸說:「小朋友都不和我玩了,爸爸能幫我去跟小朋友們說一聲嗎?我願意把自行車借給大家騎。」爸爸聽了之後立即拒絕了他的要求,說:「你已經是一個小男子漢,自己犯下的錯,要自己去承擔,要自己去解決問題。你可以自己去和小朋友們商量,一次不行,就多試幾次,大家會原諒你的。」結果,兒子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能灰溜溜地跑到小朋友當中去,給大家道歉,請大家重新接納他,後來,小孩子們又玩成一夥了。
相比之下,中國家庭就很不一樣。孩子在外面被排斥,或者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中國父母第一個反應就是:誰敢欺負我們家孩子,我們找他算賬!
我不能說美國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們教育孩子的很多理念都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喻德聲2011.
❻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美國父母管孩子嗎?答案是肯定的。美國孩子到了18歲,要和父母脫離得乾乾凈凈嗎?答案卻是否定的。2001年,在我居住的城市聖路易斯,有一位考上哈佛大學的美國女孩。這個女孩為家中獨生女,父母都有體面的工作。為了照顧愛女上學,這對夫婦不僅辭了工賣了房,還把家乾脆搬到了哈佛大學附近並在波士頓重新就業。瞧吧,兒行千里母擔憂,上了大學的美國孩子依然是父母掌中的寶貝兒。 在美國多年的移民生活中,和我打交道最多的美國人就是那些美國父母了。根據我多年的觀察和了解,美國父母對我心靈觸動的最大之處是,他們教育孩子一般會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而對孩子採取量體裁衣的方法。 無論是誰,只要一談教育,特別容易走進條條框框的說教。基於此因,我以幾個真實的故事來簡單直接地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泰勒和克拉是兩位可愛的美國女孩兒。遺憾的是,她們兩人分別患有語言和視物障礙。雖然醫生的治療緩解了她們各自的症狀,但無論如何,她們都無法恢復到正常孩子的健康水平。泰勒說話發音不清,克拉閱讀特別困難。在學業上,不管怎麼追趕,她們也趕不上同齡的健康人。放棄她們的教育嗎?這不可能。那可怎麼禰補呢?我想,她們的父母肯定相信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哲理。結果呢,泰勒在四歲時被扔進了游泳池,克拉在六歲時被送進了體操館。經過她們各自父母多年的接接送送,這兩位女孩現在分別變成了游泳和體操健將。記得有人說過,不管是誰,至少有一樣應該是出色的。泰勒和克拉雖然語言和閱讀不盡人意,但她們卻做到了在體育方面出色。美國全民熱愛體育,泰勒和克拉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白蘭蒂是個早產兒,長得又瘦又小,她的母親又是個單身媽媽。在單親家庭中,孩子的教育總是令人擔憂。雖然美國全民熱愛體育,但如果想讓白蘭蒂像泰勒和克拉一樣在體育方面有所建樹,實在是難為這位弱不禁風的小女孩兒了。在白蘭蒂五歲時,她的媽媽開始為她設計未來,主攻小提琴和舞台表演成了白蘭蒂課後的主要功課。每次,當白蘭蒂就讀的學校有舞台劇上演時,在台上蹦蹦跳跳的,總會有白蘭蒂活潑的身影。也許是舞台表演的經歷,增加了白蘭蒂的自信心。上初中以後,她開始競選學生會主席並榮獲競選勝利。最近,白蘭蒂代表美國中學生,帶上陪伴她多年的小提琴,又去歐洲巡迴演出了一圈。白蘭蒂出色的才藝和領導才能,肯定會為她幾年後申請大學時添上亮麗的一筆。 也許你會問,除了體育和音樂,美國父母就不抓孩子學習嗎?當然抓啦,美國父母也有分數掛帥的思想。而且,他們一旦抓起來,他們的那股認真和執著,令我咋舌。尼娜是位美國護士,也許是職業習慣,她每天進進出出把孩子管理得井井有條。尼娜堅信,美國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對孩子的素質教育不如私立學校。於是,她先把自己的雙胞胎女兒送進了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又幫助寶貝兒子擠進了競爭極其激烈的培養神童的學校。當我向她討教育兒秘訣時,她為我列出了一個長長的書單。閱讀與詞彙的寫作書,數學和科學習題集,哪家出版社好,哪套叢書出色,她講的條條是道。我想,以抓學習為主的中國父母們,也不過如此吧。 從上面的三個例子可以看出,美國父母並不完全以抓學習為主。審時度勢,量力而行,充分挖掘孩子的潛力,是他們典型的育兒經。此外,無論是對孩子的體育,音樂,學業訓練,美國父母比我們中國父母更愛鼓勵孩子。Good job, good try, you are great, 類似鼓勵孩子的話,常常會從美國父母的嘴中脫口而出。和美國父母相比,我們中國父母對孩子普遍要求相對嚴格。以我本人為例,我對自己孩子的鼓勵常常做的很不夠。美國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樂觀鼓勵法,值得我們借鑒。 與中國教育相比,如果非要找出美國父母與中國父母不同的獨特的教育裝備,筆者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是美國的家庭學校(home school),二是美國的主日學(Sunday School). 據教育資料稱,美國至少有一百一十萬的孩子,完全脫離公立或私立學校的束縛,只在家裡接受父母提供的全面教育。筆者目前所在的城市,家庭學校似乎很有市場。每次去社區圖書館,我幾乎都會看到家庭學校的媽媽和孩子們在那裡上課。有一次,我與一位家庭學校的媽媽交談時,她直言不諱地告訴我,美國公立和私立學校的課程進展太慢了,她在家裡全職教孩子,就是想把孩子在學業上喂飽,讓他加快步伐早日成材。以前我讀過一篇新聞報道說,美國有一位本是初中生的美國孩子考上了大學。我想,這和家庭學校的快馬加鞭教育肯定密切相關。美國的家庭學校,並不是雜亂無章的家庭作坊。美國教育部門有專門為家庭學校設置的教學大綱,家庭學校的孩子們不僅有自己的團體,也有自己的活動圈子。雖然家庭學校的利與弊並不是本文討論的話題,但有一點兒可以肯定,為了讓孩子早日成材,美國父母有選擇家庭學校的權力和可能性。 美國是個宗教國家,據統計大約有80%左右的美國人都是基督徒。不管在哪個城市,美國學生每天上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全班背誦這篇國旗宣言:我宣誓為美利堅合眾國的旗幟和它所代表的共和國效忠。上帝庇佑下的國家不可分割,民眾自由平等(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nd To the Republic For Which It Stands,/One Nation, Under God, Indivisible,/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從這篇誓詞中,我們看到了上帝這兩個字。上帝,在美國孩子們的眼中並不陌生。不管他們是否接受上帝的存在,但他們能欣然接受國旗宣言中上帝庇護美國這個說法。以前,筆者在我的拙文美國教育的三件寶中提過,教堂是美國教育的三件寶之一。美國的教堂遍布各個城市,其密集度甚至可以達到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地步。每周日上午,美國那些虔誠的基督徒去教堂時,總會帶上他們成長期的孩子們。當大人們在做禮拜時,孩子們則參加為他們准備的主日學。在日積月累的熏陶中,通過那些深淺不一的聖經故事,主日學的老師們在向孩子們傳遞著愛人如己的道理。身為父母們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要無私要有愛心。在美國,主日學就是美國孩子們愛心教育的大課堂。即使是在我們華人教會,孩子們也有在聖誕節為窮人捐獻聖誕禮物,為非洲難民絕食30小時籌備捐款,為美國無家可歸者送衣送飯等慈善活動。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家庭學校很具美國特色,但它並不是美國中小學教育的主流,大部分的美國孩子還是會去公立或者私立學校求學。至於主日學對孩子們心靈的塑造作用,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不過,據筆者所知,至少在美國的華人教會中流行一種說法,在教會長大的孩子有愛心,也比較懂事。
❼ 美國父母怎麼教育孩子
一、注重培養孩子的平等意識 走進美國家庭,你會看到各式各樣的玩具和兒童讀物放在令孩子能拿到的地方,牆上門上貼滿孩子們的「美術作品」,父母親很少強求孩子的言行,甚至不強求孩子稱呼他們爸媽,孩子們像夥伴似的直呼長輩的名字是很自然的事。父母與孩子說話永遠是蹲下來,他們認為,孩子雖小,但也是獨立的人,所以應蹲下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充分提供參與和表現的機會,無論結果怎樣總是給予認可和贊許。 二、注重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美國父母看見孩子在牆上亂畫,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在書本衣服等物品上亂剪亂畫,他們會笑嘻嘻的,很高興孩子學會了某種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東西被孩子損壞了,然後耐心地告訴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識。在美國,孩子7-8個月就可坐著特製的桌子自己抓飯吃。他們不擔心孩子弄臟了衣服。 三、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在美國,父母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從小睡小床,稍大後單獨有一間房子。在孩子處理日常事務上,父母只幫孩子做一些當時年齡還無法做到的事,凡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盡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比如兩歲孩子洗澡時,媽媽只幫孩子放好水,脫下衣服,然後孩子自己爬進澡盆,在水裡玩一會就自己抹香皂,洗干凈後再自己爬出澡盆。絕大多數18歲以上的青少年,都自己掙錢讀書。因此,美國社會上的一個清潔工人、一個跑堂的,也可能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分子。四、注重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
❽ 美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一般來說,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國內不同,他們更注重與孩子獨立人格方面的培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