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人過世迎七做幾個菜
照古代的喪俗,靈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據說是希望死者還能復生。
三天還不能復活,希望就徹底破滅了。
近代以後,靈柩一般都在「終七」以後入葬。
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
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
做七應備牲醴菜餚奠祭。
倘遇農歷初七、十七、二十七,稱「撞七」,提前一日半夜做七。
做七時,禁止理發、赴宴、飲酒作樂、華裝盛服等。
「頭七」由兒子辦理 「二七」為小七,為出嫁孫女祭祀 「三七」兒子、兒媳辦理 「四七」也是小七 「五七」系出嫁女兒負責 「六七」也是小七 「七七」又稱「滿七」或「圓七」,由兒子辦理,有始有終,功德圓滿。 頭七,習慣上大家都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便須迴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覺,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窩;如果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 家人應於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 ,讓魂魄順著這趟「天梯」到天上。 「上望」是指在死者去世的第6天午夜,即第7天的凌晨,家裡人舉行哭祭的儀式,並延請僧道誦經致祭,焚化紙錢、靈屋等品,之後關掉所有的燈睡覺。 白天要燒「頭七」,以後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直到「七七」。 「一七」,即人死後七日,喪家舉行隆重儀式,設靈位、供木主,上香叩拜,燒紙箱焚楮鏹,請僧道誦經、拜懺。 「二七」,祭禮從簡,這天,家人備酒饌,供羹飯祭奠,燒紙楮。 「三七」,亦稱「散七」,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稱謂,或上墳焚香接亡靈回家,家中設奠。 「四七」,祭禮從簡,這天,家人備酒饌、供羹飯、焚紙楮進行祭奠。 「五七」,在七七中,五七祭儀尤重,這天,出嫁女兒挑酒食回娘家祭奠,燒五盆紙花。喪家舉行祭奠,焚楮燒紙,請僧人、道士放焰口。親友也攜紙錢、錫箔元寶(也有送現金)助祭,喪家要辦酒席招待。扎紙扎,焚祭亡靈,紙扎有樓閣房宅,內置錫箔元寶;有金山、銀山,山上飾草木鳥獸,祭禮時,將這些紙扎拿到墓前焚化。 「六七」,祭禮從簡,這天,家人備酒饌,供羹飯祭奠,燒紙楮。 「七七」,儀式略同「頭七」。「七七」為「斷七」、「起服」,即除去孝服。請親朋好友參加「斷七」禮儀活動。這一天,請道士和尚來做道場,美其名曰「保太平」。因為這一次則是為活人祈禱。念經拜懺之後,子女們便脫下喪服,換上常服。 做佛事做法事也是做道場,不可把佛事做為葬儀的一個節目來看。家屬親友必須盡可能地全體參加,能夠跟隨持誦最好,否則亦當陪伴、聆聽、禮拜。依亡者親友的虔誠、恭敬,感應諸佛菩薩,以佛法的神力及佛法的道理,給予亡者救濟及開導。因為做佛事就是召請亡者臨壇聽法,化解煩惱的業力,而得超生離苦。如果親友、眷屬對於佛事漠不關心,既不參與,也不禮敬,對亡者的功用,縱然是有,也極其輕微。 家中設靈位,「七七」期內,點長明燈,香火不斷(現在有的點盤香),可供鮮果。
『貳』 燒紙錢有什麼講究
燒紙錢的講究:
走路時看見地上有燒完的紙堆時千萬不要去踩,可以繞著走或者跨過去也行,最起碼是一種尊重。因為不幹凈的東西想捉弄你太容易了。
有的好心人燒紙時,會首先在圈外點上幾張紙,這樣一來是敬給那些路過的孤魂野鬼。因為孤魂野鬼很少收到錢,會嫉妒
至今,無論敬神敬鬼,都少不了燒紙這個過程,很多時候燒紙確實能解決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並且每一個燒紙的人都有燒紙的原因,這是一個能讓人心安理得的做法。
燒紙這個習俗從古到今一直流傳,無論你信不信,至今的大街小巷十字路口,每逢初一或十五都會碰到,既然有這個規矩就要保持尊敬。
『叄』 人下葬時要祭拜時的菜哪幾種
上墳擺供品有哪三樣
清明節上墳貢品一般都是單數,三樣或者五樣,常見的是擺放水果,素食,酒水。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不同,沒有固定的規矩。建議不用任何肉食等葷腥之物,以素食、水果、點心、乾果、素酒等類食物祭祀為好。
可以用先人在世時比較喜歡的食物來上供,祭祀的貢品先人是吃不到的,但依然要精心挑選,這是表達對先人的恭敬追思之意,只要有一顆真誠的孝心,即使用比較簡單的貢品,也依然是非常圓滿的,其次准備鮮花。
清明節上墳供品有什麼講究
除了水果,干貨等一些常見的貢品之外,有些地方還有清明羹飯的說法。清明節在家裡做羹飯,俗稱「清明羹飯」,祭祀祖先,保佑平安。那時候,每戶人家做羹飯的供品有:黃豆芽炒油豆腐、菜蕻羹、紅燒黃魚、紅燒肉、鵝肉等。另外,在供品中一盤青團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是清明的象徵。青團是用艾青葉搗碎後取汁與糯米粉揉在一起做成的,裡面嵌有豇豆沙或白糖芝麻或黃豆粉做的餡子。
當祭桌上的香,蠟燭將燃盡時,就給祖先燒一些由錫箔折成的「銀元寶」送行。老底子,普通人家去上墳,一般都是先乘航船或腳劃船到墓地附近的鄉下,再步行到墓地。但一些有銅鈿人家則會雇轎夫坐著轎子去上墳,所以就有「三月上墳坐轎子」的諺語。
近代大師龐淑華先生講;時變法遷,在當今年代清明節期間,不論是做羹飯還是去上墳,都是對祖先和已故親人表達一種思念之情,也是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帶上幾樣生前喜歡吃的飯菜。一般講究3樣即可,待香燃盡時帶回可以吃。
清明節上墳時間
關於清明節掃墓的時間的說法,有人說「早清明,晚十一」,也有說,「前七後八」,還有人說,清明節的前一天不上墳。
有些地方在清明當天上墳,因為清明這天嫁出去的女子要回來給父母上墳。她兄弟就要招待她。「早清明,晚十一」的意思是,清明上墳在12點以前,上了墳才回來吃飯;十一上墳在吃了中午飯後。也有人說,清明上墳,一般都在清明之前,或者在清明當天燒紙。傳說那時燒紙一百頂二百。
清明當天上墳應該早一點,通常應該在早上十點點鍾之前。
有這樣一個民間傳說,清明這天陰曹地府收鬼,到夏歷十月一才給鬼放假。因此清明後上墳,或十月一前上墳,故者的鬼魂還沒有放假,無法出來收給它燒的紙錢。所以,清明節上墳的時間應該在清明節之前,而不應該在清明節之後。
『肆』 父母都不在了,給父母上墳怎麼上應該買幾樣供品每樣幾個
首先要准備祭品,一般是單數,三樣或是五樣,准備水果也是單數的,一般三個,五個,切忌。其次准備鮮花(現在都是這樣)代替燒紙,上墳就是對故人的一種祭拜,讓我們不要忘記已故的人。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
中國有許多地方上墳都有講究,通常是在忌日、清明節、農歷七月十五、農歷十月一日以及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三,晚輩要准備祭死者用的日常用品(包括煙酒、饃、香、紙錢、鞭炮、小花圈等),到死者墳前進行祭祀,以表後人對上輩人的思念及尊敬之情。
一是較為普遍的方式,即在祖宗葬地(一般在本村的墳地)舉行,俗稱「上墳」,時間主要是忌日和傳統重大節日(中秋除外),如除夕、清明、中元節(七月十五)、十月一日、六月初一等。由家裡的男人攜祭品香紙到墳前,擺放祭品、水酒,然後燒紙、焚香、奠酒、行禮,其間還壓墳頭紙。
『伍』 父母都不在了,給父母上墳怎麼上應該買幾樣供品每樣幾個
首先要准備祭品,一般是單數,三樣或是五樣,准備水果也是單數的,一般三個,五個,切忌。其次准備鮮花(現在都是這樣)代替燒紙。
上墳就是對故人的一種祭拜,讓我們不要忘記已故的人,不必有太多顧慮!
『陸』 老人進七燒紙弄什麼菜
老人頭七燒紙做菜必要特別的要求,按照家庭情況,如果好可惜大魚大肉,如果一般家常便飯也是可以。
『柒』 四期燒紙要帶五菜嗎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17
『捌』 祭奠親人用的五碗菜要怎麼做
五碗高貢,豆腐,肉,魚,粉條,白菜。豆腐跟肉切成塔狀;粉條用線綁一下,下鍋過油,做成發財樹;白菜用菜心;鮁魚一條。
祭拜必備供品五果:
各種天然水果,如鳳梨、香蕉、蘋果、甘蔗、柑橘、芒果、龍眼、香瓜、 哈密瓜、柚子等。
用當季水果祭祀神叫四果,任選五樣為「五果」。
拜祭去世的人適合用什麼花
中國人講究文化傳承,當然各地的拜祭風俗也是傳統文化中的一種。
一般來說,白色的花表示哀悼,祭拜去世的人用白菊花、白百合、馬蹄蓮會比較合適。
白玫瑰、梔子花、白蓮花一級其它素色鮮花則象徵著惋惜和懷念,祭奠逝者也很合適。
當然還有不少人會選擇送一些綠植,比如萬年青、常青樹,這些堅韌的植物寓意著逝者精神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在祭拜去世的人的時候,也有一些地方不流行送花,而是選擇燒紙錢、點細香的方式,但是這些方式對環境污染比較大,相比之下,鮮花祭奠低碳更環保,也更受年輕人的歡迎。
在祭拜逝者時,送花也可以不用拘泥於此。如果逝者生前有特別喜歡的鮮花,也可以根據逝者生前喜歡的鮮花來選擇送花類型。
『玖』 祭祖要幾個菜
祭祖菜品的數量沒有規定,一般做5個左右即可。
祭祖是指祭祀先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除、清、九、盂),是漢族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
祭祖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
『拾』 冬至燒紙帶幾樣菜
冬至上墳的最佳時間最好在在上午七點至下午三點前掃墓,這是一天之中陽氣升旺的時間。尤其是運氣不好的人、身體弱的人,更是要在這個時間段完成祭祀。而下午三點後,陽氣消退,陰氣增長,此後就不宜掃墓,否則容易影響個人運勢。
上墳要准備什麼
准備香。香如同我們拿手機撥出的信號,香一點燃,祖先就知道是子孫來祭祀了。
准備水果。墳地既然能管我們五代,最好拿五種水果。實在不方便,拿一種也行,千萬不要偷懶。
准備糕點。水果代表陰,糕點代表陽。祭祖,一般要備水果和糕點這兩樣。給祖先上墳祭肉,只是個別地方的習俗。
備紙錢。麻錢紙,這是非常正統的。
准備蠟燭。最好點一根蠟燭,蠟燭叫燈,這個為陽,可以讓子孫走任何路都不會偏,不會走到黑道上去,這叫明道。如果祖先去世三年之內,用白色蠟燭;三年以上,用紅色蠟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