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孔子的父母叫什麼名字

孔子的父母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2022-03-28 17:14:22

A. 古人孔子的爸媽各叫什麼

孔子父母

孔子出生在一個破落的貴族家庭,其父叔梁紇是在66歲時才娶到20歲的妙齡女子顏徵在並「野合」而生孔子。孔子3歲時,叔梁紇就去世了,其母顏徵在不得不把希望寄託在幼小的孔子身上,竭盡全力去撫養和教導他。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即是說孔子小時候就不像一般的兒童那樣好玩耍,而是經常把祭祀時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圓形俎豆等祭器擺列出來,練習磕頭行禮。這種禮儀於現在當然是不可思議的,而在當時卻是很自然的。孔子從小學習和喜歡練習禮儀,這除了社會的耳濡目染外,還與顏徵在的家庭教育分不開。顏徵在很希望兒子將來能回到貴族行列中去,故讓他學習禮儀以作為階梯。孔子果然不負母望,年少好禮得到公認。

孔子在十六七歲時,其母顏徵在又不幸去世。這對孔子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但是,由於他自幼受到嚴格的母教,已經懂得一些「禮」和「為人外世」的道理,所以在含悲處理母親的喪事中,並不慌亂,努力使其符合當時的習俗和禮儀。

孔子的父親生前是陬邑大夫,按禮儀其母要與之合葬。可是叔梁紇去世時,孔子只有3歲,根本不知父親墓穴確址。而其母當時則是少年寡婦,按習俗要避嫌,不能相從送葬,因而也不知墓在何處,更不可能在生前告訴孔子父墓所在處。為了打聽父墓以便將父母合葬,孔子只得把母親的棺柩停放在路口,藉以引人注意,好問父墓處。後來有一位與顏徵在很合得來的鄰居知道了,就將叔梁紇的墓處告訴了孔子,這才使孔子得以將父母合葬於一個叫作防的地方。

孤兒孔子合葬父母的這一舉動及其過程,非常符合當時十分崇尚的「禮」的要求,故受到時人的稱贊。

B. 孔子的母親叫什麼名字

孔子的母親叫顏徵(zhēng)在(前568-前537年),今作「顏征在」,其被後人加封為啟聖王夫人。

叔梁紇死後,顏徵在與孔子的生活相當困難。

堅強勇敢的顏徵在,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將孔子培養成身高九尺六寸、以博學聞名的英才。

孔子17歲時,顏徵在因操勞過度而逝。

(2)孔子的父母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一、孔子的父親

叔梁紇(公元前622—公元前549年),子姓,孔氏,名紇,字叔梁,生於春秋時期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城北六公里王公樓村),為逃避宋國戰亂,流亡到魯國昌平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

他是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父親。

年近七十生孔子。

二、顏氏事跡

叔梁紇與正妻施氏有九個女兒,沒有兒子。

他的妾生了個兒子孟皮,卻因為有足疾,不能做繼承人。

叔梁紇便向魯國顏氏求婚。

顏氏有三個女兒,最小的叫顏征在。

顏父對三個女兒問道:「陬大夫叔梁紇的父祖輩雖然都只是士,但他卻是商朝貴族的後裔,而且他身高十尺,武力絕倫,我非常希望能與他聯姻。

雖然他年紀大且性情急躁,但這不值得猶豫不決,你們三個誰能夠嫁給他做妻子?」大女兒和二女兒都沒有回答,顏征在上前對父親說:「聽從父親您的決斷,還有什麼好問的」顏父說:「就是你能嫁給他了」他便將顏征在嫁給了叔梁紇。

孔子三歲時,叔梁紇死了,埋葬於防。

孔子當時年幼,長大後不知道父親的埋葬處。

母親顏征在死後,孔子先淺葬母親於五父之衢。

然後,四處詢問父親的墓址,直到郰曼父的母親告訴了他。

孔子才依照禮的規定,將父母合葬於防,並為之造墳,墳高四尺。

C. 孔子的父親叫什麼

叔梁紇(音he)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的生身父。
叔梁紇曾是公元前11世紀周代諸侯國——宋國(今河南商邱一帶)君主的後代。後來,流亡到魯國的昌平陬(音zou )邑(今山東曲阜市鄒城)。他人品出眾,博學多才,兼會武功,且又是陬邑的大夫(古代高級官職)。

D. 孔子的父親叫什麼名字

叔梁紇

叔梁紇(公元前622—公元前549年),子姓,孔氏,名紇,字叔梁,生於春秋時期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城北六公里王公樓村),為逃避宋國戰亂,流亡到魯國昌平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他是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父親。

年近七十生孔子。是周代諸侯國——宋國君主的後代。他人品出眾,博學多才,能文善武,曾官陬邑大夫。與魯國名將狄虒彌、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稱「魯國三虎將」。

(4)孔子的父母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孔子其父叔梁紇在魯國是個英雄,他曾為魯國立下了兩次戰功。其中一次是這樣的:魯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齊國侵犯魯國,攻到魯國北部的防邑,防邑里有魯大夫臧紇和孔子之父叔梁紇。魯國派援軍前去救臧紇,因懾於齊軍的強大,援軍接近防邑時就裹足而不敢前。

當夜幕降臨時,叔梁紇憑著自己的英勇無畏,帶領300甲士,保衛著主帥突圍了出去,將臧紇送到魯軍的駐地後,他又折回防邑繼續固守。齊軍見叔梁紇如此驍勇,又有援軍接應,一時難以攻下,只好罷兵離去。

E. 孔子的父母叫什麼名字腦筋急轉彎

母親叫鑽頭,父親叫鑽子.

F. 孔子母親叫什麼名

孔子的母親叫顏徵在(顏征在)。
1、文獻記載
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叔梁紇與正妻施氏有十二個女兒,沒有兒子。他的妾生了個兒子孟皮,卻因為有足疾,不能做繼承人。叔梁紇便向魯國顏氏求婚。顏氏有三個女兒,最小的叫顏征在。顏氏問三個女兒誰願意做叔梁紇的妻子,兩個大女兒都默不作聲,小女兒徵在上前回答說:「一切聽從父親的安排,父親不用再問了。」父親聽出了這話的語氣,說:「你能行。」於是就將小女兒嫁給了叔梁紇。然而依當時禮儀不宜繼嗣。於是與顏徵在野合生孔子,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徵在15歲。
2、人物生平
顏徵在(前568-前537年),今作「顏征在」,孔子的母親,丈夫是春秋時期宋國栗邑大夫叔梁紇。
顏徵在生孔子時,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故起名為丘,字仲尼。孔子3歲時,叔梁紇去世,孔子17歲時,32歲的母親去世。
叔梁紇死後,顏徵在與孔子的生活相當困難。堅強勇敢的顏徵在,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將孔子培養成身高九尺六寸、以博學聞名的英才。孔子17歲時,顏徵在因操勞過度而逝。被後人加封為啟聖王夫人。

G. 孔子的父母是誰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據《史記》記載,孔子並非婚生子。他母親生他時只有18歲,而父親已經70歲了。孔父在孔子三歲時去世,從此他跟隨媽媽過上了貧窮的生活。孔子曾作過各種各樣的工作:牧牛羊、記賬的以及圖書管理員。22歲時,孔子的母親去世,他服了三年喪。 孔子53歲時晉升為大司寇,在魯國服侍兩年後孔子辭去職務,因為他對諸侯的政治極為不滿。

H. 孔子的父母名字是什麼

孟軻之母因為「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為天下母儀的典範。但是孔子母親顏征在的教子故事,卻鮮為人知。其實,孔母在孔子的成長中同樣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王的弟弟。商朝滅亡後,大哥微子被周封為宋國的國君,微子啟死後,微仲繼位,到孔子父親一代,已是十五世,孔父在魯國只是一名武士。孔子母親的家族先祖伯禽,是魯國的始祖,周公旦的長子,周朝先王周文王的孫子。周文王姬姓,伯禽分封他的後代在顏邑做邑首,以封地為姓,世代相傳,成為顏氏,孔子的母親就是魯國顏氏之女。 晚年再娶年輕女子顏氏,生孔子,在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有記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從司馬遷記載當中,印證了三個史實:顏氏女、野合和圩頂。 關於顏氏女,史料記載甚少,出現很晚的《孔子家語本姓解》是這樣說的:「孔子之先,宋之後也。……伯夏生叔梁紇,雖有九女而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於是乃求婚於顏氏。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顏父問三女曰:『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征在進曰:『從父所制,將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遂以妻之。征在既往廟見,以夫之年大,懼不時有男,而私禱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當時,孔子的父親年紀約在六十多歲,而顏氏女不滿二十歲,讓她心動的原因,除了孔父的「聖王後裔」、「武力絕倫」之外,另外的原因,恐怕就是前面提到的「門當戶對」。 因為年齡相差懸殊,在當時不合禮儀,故有《史記》中記載「野合」之說;有說在野外合歡,按此說法,孔子為私生子。但歷來儒家都避諱此說,認為有失「聖人」體面,才有《孔子家語》粉飾之說。其實,對「野合」之事,傾向於他們兩人未婚同居。 至於「圩頂」的說法,那是孔子父母的共同願望,有一個傳宗接代、傳承宗廟的兒子。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因孔母曾在尼山祈禱才懷了孕,父母給孔子起名為丘,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尼」指尼山,「丘」則暗示出人頭地的意思。孔子約三歲時,叔梁紇病故,葬於防山,後顏氏帶他離開鄹邑,到國都曲阜的闕里居住,當時家境相當貧苦。 征在的父親是飽學之士,在那個時代,同樣能夠讓女兒識字識禮,可以見其開明。父親的直接傳授,使征在不僅僅積累了豐厚的識見和學養,在教育和禮上也有很高的修養。她把父親家的全部書籍,都搬運到自己的新家,選三間房子的一間作書房,准備在孔丘滿五歲的時候教他念書。她先收了五個小孩子,在自己家教發蒙的書,得到每位學生家的學資,五斗小米和一擔乾柴,足以養活母子兩人。 征在教孩子們習字、算數和唱歌三門功課,同時也教孩子們學習禮節和儀式。孔丘不到六歲開始跟班學習,後來,征在又收了幾個小學生,小孔丘成為他母親的小幫手,以盡輔導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細心教育,不到十歲的小孔丘,已經學完全部發蒙功課,因他愛琢磨,肯用腦子想問題,記憶力出眾,喜歡幫助別人,成為同窗學習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幫助別人學習的經歷,對孔子以後辦私學、興教育,起到直接的影響。 按照當時的規矩,童子十歲就要外傅(跟別的老師去念書)。孔母關閉了她的學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內最好的學堂,學習詩歌、典籍、歷史等功課,即被後世稱為《詩》、《書》、《禮》、《樂》的內容。當時學堂稱為「庠」,屬於官辦學府,集中了魯國最優秀的老師,實施非常嚴格的教育。因顏氏家族與魯國國君是同宗關系,孔子仍以一個貴族子弟的身份,在學堂里受到貴族式教育。孔子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除了在家得到了母親的嚴傳身教外,不僅得到了顏氏宗親的支持,也得到魯國姬氏大族的照顧。 孔子貴族的身份,不僅得到顏氏家族的承認,也得到當時魯國國君魯昭公的認可。昭公十年,孔子二十歲得子,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所以取名鯉,字伯魚。魯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歲時,昭公兵敗奔齊,孔子也亦奔齊避亂。 孔子與顏氏家族,因為母親的緣故,也保持相當親密的關系。孔子早期弟子中,顏路作為顏氏家族的一員,親屬關系不會走遠,後來的仲由,也是娶顏家之女作為妻子。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選擇在衛國,是因為衛靈公接受顏讎由的推薦,給孔子發出邀請,請孔子到衛國做官。仲由是顏讎由的妹夫,顏讎由是孔子母親的同族人,彼此來往密切,消息靈通。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中,還有顏回、顏幸、顏祖、顏高、顏之仆、顏噲、顏何等。 正是有著這種母子情深的依存關系,才有了《禮記·檀弓》里故事的發生:孔子在其十七歲時,其母顏征在仙逝,孔子堅持父母合葬,因母恥於野合之事,未曾告訴父墓所在,孔子為了打聽父墓所在,就想了個殯母於五父之衢的辦法。按常禮,殯當在寢而不在外,今孔子故意殯母於外,意在引起人們的注意,使人們怪而問之,孔子便可借機打聽父墓之所在。後來問於鄒人曼父之母,才知道父親葬於防,然後使父母得以合葬。 與孟母教子相比,孔母雖然少了些經典的範例,但是作為一個年輕守寡的女人,能夠擇良定居、親臨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代聖人的身後,我們依然可以說,是因為站著一位偉大的母親。

I. 孔子的父母是誰

父親:叔梁紇;母親:顏徵在。
叔梁紇(公元前622年--公元前549年),生於春秋時期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城北六公里王公樓村),為逃避宋國戰亂,流亡到魯國昌平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他是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父親。71歲時生孔子。是周代諸侯國——宋國君主的後代。他人品出眾,博學多才,能文善武,曾官陬邑大夫。與魯國名將狄虒彌、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稱「魯國三虎將」。
顏徵(zhēng)在(前568-前537年),今作「顏征在」,孔子的母親。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九女而無子;又娶妾,得一子,名孟皮,有足疾;依當時禮儀不宜繼嗣。於是與顏徵在野合生孔子,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徵在15歲。顏徵在生孔子時,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故起名為丘,字仲尼。孔子3歲時,叔梁紇去世,孔子17歲時,32歲的母親去世。

閱讀全文

與孔子的父母叫什麼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應多吃什麼食物好 瀏覽:822
十堰市老年大學管網 瀏覽:428
寶寶長壽花怎麼養 瀏覽:113
養老保險打折 瀏覽:470
駕駛證自助體檢一般在哪裡 瀏覽:536
宜春老年大學有人說不要養老金 瀏覽:505
女60歲失地保險 瀏覽:55
長春市開養老院政策 瀏覽:792
四川綿陽萬人養老院 瀏覽:654
慰問敬老院活動簡介 瀏覽:831
養老金企業和個人 瀏覽:70
關於重陽節的口訣 瀏覽:519
用冰糖雪梨孝敬長輩們的作文 瀏覽:307
70歲以上還能買車嗎 瀏覽:940
長壽花澆什麼水能長成 瀏覽:653
2018退休金上漲到6000 瀏覽:190
廈門哪裡有不體檢的廠 瀏覽:679
佛山環市街道敬老院 瀏覽:559
女性的美容養生館一般有哪些項目 瀏覽:500
父母節的值是多少 瀏覽: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