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孩子應該如何教育如何做孩子的好父母,好老
我認為教育孩子是要從一出生開始,嬰兒期和孩子多互動,交流,多抱抱孩子,幼兒期,從一兩歲開始,給他進行邏輯思維訓練,先認識顏色形狀,找對應的顏色形狀,到找相似顏色形狀的物品,到了三歲學習物品歸位,用邏輯板做思維訓練。
邏輯思維可以說對孩子終生受益。品行方面,父母言行身教,性格方面,適當給孩子一些挫折,挫折從微小逐漸增大,但是要根據孩子的承受力逐步慢慢來。
父母怎麼對待孩子?孩子叛逆怎麼辦?
父母對待孩子,該嚴格的時候一定要嚴格;但不該嚴格的時候,一定要寬容;否則孩子就容易出現叛逆。
如果孩子連父母的話都不聽了,父母還想讓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去學習好,豈不是很可笑!所以好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是孩子的崇拜對象,是孩子的動力,是孩子的指路明燈;如果父母做不到這一點,父母至少應該是孩子的朋友,父母和孩子無話不談。
最至少的,父母應該是孩子的保護神:孩子被壞同學欺負了,父母去跟壞同學打架。(結果父母因打架被警察抓起來啦,父母就應該這樣說:「我孩子要參加高考,沒時間打架,所以我替他打架。」這才是好父母!)
如果父母都這樣做就決不會出現犯罪的叛逆的,不聽話的孩子。(當然,父母為孩子去打架這個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
孩子出生在這個世界,你要為他負責,而他因為要為自己負責
我從來都對那句我為你好嗤之以鼻
孩子的誕生是你我存在過的證明,也是你來到這個世界的開始,我們一直竭盡全力的教導孩子不要說謊,豈不知,任何事情只有去做過了,知道危害了,知道甜頭了,他才知道取捨了
比如我:我當年第一次撒謊,我爸就知道我在撒謊,但是沒揭穿我,我因此獲利,第二次故技重施,被揭穿,而我被懲罰,一個星期不許看電視,並且上學時候的零花錢取消。
事後我父親告訴我,撒謊這行為擁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你成功了,會獲得你所期望的收獲,而失敗了則會成就你根本想像不到的後果,凡事都要帶孩子去實踐,也要讓其體驗過後果,當然 太危險的就不要了。
學習方面也是如此,不想學,很好,帶他去外面發一天傳單,拿著他掙來的錢最後跟他計算開銷,最後抽掉開銷,把剩餘錢給他,告訴他,這就是你今天辛苦掙得你以後很有可能經歷這樣的事情。
你每天的努力,都是為了你自己的將來,你甚至可以這么說,你掙的少,將來我和你媽老了你都養不起。
不要永遠的把所有方面都說成對孩子好,這樣孩子只會更逆反,你只需要簡單的告訴他 我倆老了還要靠你呢,他需要證明自己是成年人,你大可以告訴他,你現在的房子多少錢、你的車多少錢、水電費多少錢、家裡日常開銷多少錢、一個月出去遊玩花多少錢、告訴他開銷不低,他若覺得可以負擔,大可以給他請一星期假,去讓他去感受成年人的辛苦。
教育不是說教,而是行動,讓他自己行動。
2. 父母要如何孩子溝通
父母和孩子溝通是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理解尊重孩子
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
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但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
父母應該知道: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齡朋友而「忽視」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們,孩子就會向外尋找理解他們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家庭的溫暖、安全,就會願意與父母溝通。各位家長應切記: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後才能正確引導。沒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導都難有真正好的效果!
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理解,理解是愛心和尊重的具體體現。無論父母對子女,還是子女對父母,一般都不缺少愛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為欠缺「尊重」,結果連「愛心」也感覺不到了。現在你不妨從「理解」開始,一個戲劇性的變化就會出現: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馬上就縮小了,你與孩子的口角沖突馬上就減少了。那麼,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麼呢?不過是一句老話「將心比心」,你說是嗎?
二、把自己的真實感情告訴孩子
家長在與孩子說話時,准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
做父母的,原本出於「愛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種種不當的方式所遮掩。當父母對著孩子憤怒責罵的時候,父母的「愛心」往往被湮沒在「粗暴的管教行為」之中。盡管許多父母在責罵孩子的同時,不時聲稱「我是為你好」,但孩子聽到的卻是如雷貫耳的斥罵聲,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沒有想過孩子怎麼看自己。有一位父親因一個偶爾的機會,得知自己的兒子對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驚:此前他從來都沒有想過兒子對自己怎麼看,只一味地認為自己非常愛兒子。從此,他改變了管教兒子的方法。國內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過於嚴厲、缺乏溫情的養育方式與過分保護、過分干涉一樣,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作為家長不應該用「打罵和訓斥」來把自己的「愛心和善意」偽裝、包裹起來,而應該直接地准確地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效果會更好。
例如,家長可以這樣對晚歸的孩子說:你回來得太晚了,我們都非常為你擔心,我已經撥了十幾個電話,還差一點要打110報案了!
「擔心」是家長真正的感覺,「憤怒」則是由「擔心」而產生的。直接地、坦誠地把自己的「擔心感覺」告訴孩子,不管她是由於正當的原因還是不正當的原因晚歸,聽到這樣的話,多半都會感受到父母的深切關心,並且產生內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溝通為基礎,接下來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家長批評教育孩子,是對孩子的深切關愛,也是家長應該履行的職責、義務。但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時,還要注意這樣幾點:
1、避免誇大事實。不要用「你總是」「你肯定」「你從來」這樣的句式。憑心而論,你的本意並非認為自己的孩子真的「總是如此」、「肯定如此」、「從來如此」。所以應避免。
2、避免籠統模糊。如果你對孩子的某種行為不滿,要避免籠統的指責「你這個孩子......」而應該具體地說「你這個行為......」「你這件事......」因為你真正不滿意的是他的某個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
3、善於認錯。家長也有無理的時候,認錯時不要說「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錯!」「反正你總是對的,我都是錯的!」准確的表達應該是:「也許你是對的」「也許是我錯了。」
總之,當我們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時,要避免指責,而是對她說出自己真實的感覺。
三、學會擁抱,學會耳語
在擁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緒可由此緩解或平息。人在情緒平靜、心理穩定時是最理智的。
耳語要比正常音量的表達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因為僅就耳語的姿態而言,就已經表明兩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了。
父子之間、母女之間都要多溝通,家長要多計劃、多創造機會,慢慢地,孩子同你都會習慣這種方式,越習慣也就越自然,感情也就越深。
中國人表達感情的方式是比較含蓄的,我們不善於說出來或做出來,我們明明愛孩子卻很少對孩子說:「孩子,我們愛你」。如果你實在不願接受擁抱這種方式,其他方式如握手、頭頂頭、摟肩膀、拍拍頭或後背、用力握他的雙肩、輕捋他的頭發等也都可以採用。總之,家長在這方面應該積極主動。
絕大多數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我們應該經常用語言、動作、表情和姿態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特別是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把你的手放在孩子肩上,注視著他的眼睛,對他說:「不管發生什麼,你對我們來說都是最重要的,我知道你能行!」
四、學會傾聽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但在這種溝通中,我們做家長的還要注意一點就是:少說多聽。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有一位母親,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啞了。兒子放學回來後說:「媽媽,老師批評我了。」接著就訴說老師怎麼怎麼不對。當時,這位母親特別想批評兒子:你錯了,老師是對的。可是因為嗓子啞,說不出話,就只好瞪著眼睛,看著兒子說。等兒子終於說完了以後,突然兒子又說了一句:「媽媽,我謝謝您。」她當時一愣,不知兒子是什麼意思。兒子又說:「謝謝您,今天聽我說了這么多話。」第二天,兒子又對媽媽說:「媽媽,你昨天雖然什麼都沒說,但是我已經明白了,我錯怪了老師。」這就是傾聽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評論,孩子在說的過程中自己就醒悟了。
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但是不要認為溝通需要用嘴去說,其實溝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聽。可以說,傾聽有時候是最好的溝通。
當家長的,好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總是希望孩子聽自己的,卻很少主動去聽孩子的。那麼,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在座的各位都來試著克制一下自己,改變一下自己,在家裡我們盡量的少說,多聽,你會發現與孩子的關系、與配偶的關系、與老人之間的關系都會有很大的改變。
文章來源:勵志一生網
3. 如何教孩子孝敬父母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一輩子的各種觀念,都受到父母的影響,所以你對你自己的父母好,孩子感受到了,以後孩子也會對你們那樣好。
4. 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師父母應該教孩子們怎樣去成長面對以後的生活英語怎麼說
作文如下: Are parents the best teachers of children Parents often teach us something about how to be a man and simple knowledge.Some people think that parents are the best teachers of children.They teach children how to live.THey tell them what is wrong and make a way for them.They teach them to care about others more.The other people think that parents love children too much,and force children interesting something they don't like.And parents often think much highly of them.Some parents have 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of them. I think that early ecation is necessary,but parents should know the proper way to ecate their children.Only in this way,can the early ecation be successful.
5. 若想對孩子進行好的教育,父母要學會說「不」嗎
“只要孩子快樂我就快樂”,“孩子過得好比什麼都重要”,這是無數中年父母的生活准則。然而,這種總是委屈自己的付出,不僅換不來孩子的感恩,還會讓孩子越來越壓抑和內疚。
父母懂得說“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請你要明白3點:
最後,我想和各位父母說一句真心話:父母終要老去,孩子終要成長,作為中流砥柱的我們,更要肩負起自己的責任。
6. 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ppt
1、多與孩子交流。
有不少的家長由於工作忙,忽視了孩子,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還有的家長認為:家長的觀點,孩子必須無條件接受。這樣,時間長了,在感情上孩子和家長就疏遠了。所以家長必須與孩子溝通,使孩子理解父母的愛,孩子才能接受父母的指導。
2、不要總是批評、指責、抱怨。
現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三多三少:看缺點太多,看優點太少;批評太多,激勵太少;訓斥太多,表揚太少。
在訓斥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愛譴責別人,這樣的人最不受歡迎。訓斥和指責往往收不到任何良好效果,只會使別人加強對你的防備,並想盡辦法來證明自己是對的;訓斥與指責,還會傷害一個人的自尊,而過分的傷害就會激起對方的怨恨。
3、學會傾聽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但在這種溝通中,我們做家長的還要注意一點就是:少說多聽。
有一位母親,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啞了。兒子放學回來後說:「媽媽,老師批評我了。」接著就訴說老師怎麼怎麼不對。當時,這位母親特別想批評兒子:你錯了,老師是對的。可是因為嗓子啞,說不出話,就只好瞪著眼睛,看著兒子說。等兒子終於說完了以後,突然兒子又說了一句:「媽媽,我謝謝您。」她當時一愣,不知兒子是什麼意思。兒子又說:「謝謝您,今天聽我說了這么多話。」第二天,兒子又對媽媽說:「媽媽,你昨天雖然什麼都沒說,但是我已經明白了,我錯怪了老師。」這就是傾聽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評論,孩子在說的過程中自己就醒悟了。
4、真心地欣賞和感激別人
人類本性最深層次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每個人都樂意跟欣賞自己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讓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一定要讓孩子學會真誠地欣賞和感謝別人。
美國一家超市的老闆,和兒子有隔閡,常批評兒子。有一天,他去兒子主管的店時發現,那家店從虧損變為盈利,而且顧客和店員都很喜歡他兒子。他把兒子叫到一邊,說:「你做得太好了,沒有人比你更能招來這么多的顧客!」沒想到,牛高馬大的兒子竟流出了眼淚,說:「爸,你從來沒有這樣稱贊過我,我很高興你對我有這樣的感覺。」這位父親後來對別人說:「這是兒子長大後,我與他的第一次真正的溝通。」
如果你希望孩子和丈夫喜歡你,你一定要對他們感興趣;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同學、老師的喜愛,一定要讓他及時去感謝別人對自己的幫助。
5、指導孩子與人相處。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大方有禮、開朗活潑的性格,鼓勵孩子發展多種興趣、愛好,幫助孩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教會孩子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並真誠地贊賞別人,當別人有缺點時,要善意地幫助,用適當的方法指出,使別人容易接受,加深友誼。當與他人發生矛盾時,不迴避矛盾,如果是自己受委屈,可以用適當的語言道出自己的內心感受,讓對方理解,進而化解矛盾,絕不可以斤斤計較,耿耿於懷,要有容人的量度。如果是自己使別人受委屈了,應感到內疚、慚愧,要主動承認自己的錯,並賠禮道歉,求得別人的原諒,不固執,不加深矛盾。同時家長也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好言傳身教。
6、多發現別人的長處,不說別人的閑話。
一位農民母親,很善於教自己的孩子去發現村裡和家族中的每一個人的優點,並告訴孩子說:「每個人都是一棵小草,每棵小草上都有一顆露珠。太陽底下,每顆露珠都會發光。」於是,她的孩子學會了善良。
我們有些年輕媽媽不太注意這點,常常在背後說別人的閑話,天長地久,孩子就容易學會說閑話。愛傳閑話的孩子,朋友最少。在這里,我尤其要告誡女孩子們,千萬注意不要在背後議論人。
7、理解尊重孩子。
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但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
7. 父母應該如何言傳身教養育出一個不俗的孩子
不少小孩子喜歡喝飲料,他臉上洋溢著的快樂不自覺地使我嘴角上揚,不自覺的看著他小心翼翼地提著可樂朝爸媽跑去。
正當我付錢的時候,後面卻傳來大人的呵斥:“你怎麼買這么多?我讓你買了嗎!我又沒說我想喝!誰讓你做的決定?”
小孩小心轉頭看向爸爸,沒想到迎來的是:“真是!浪費的可是我的錢!”周圍的人都看向他們,小孩提著可樂低聲抽泣,滿臉的委屈。
大家似乎一眼就明白了,小孩想喝可樂,但是想著給爸媽也各買一杯。原本出於好意,但沒想到換來的卻是爸媽的責備。
也許爸媽是心疼錢,或者是真的不想喝。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么一件小事,確確實實會給孩子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如果說小孩子不懂事,沒有了解爸媽真正的想法和需求再執行,但是爸媽也跟著不懂事嗎?
不管對與錯,給孩子一頓罵,這樣的教育,孩子心裡多少都會有些難受。孩子的孝順,也是出於為父母考慮,想和他們一起分享才這么做。
宋慶齡曾說:“孩子們性格和才能,到底還會受到家庭和父母的影響的。”
其實很多家長都應該明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第一個老師永遠都是自己的父母。不管自己的父母是做什麼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對孩子有著很深的影響的。
但在教育的時候,很多的父母並不明白這樣的道理。
像在去年上了熱搜的“迪士尼事件”裡面有位小朋友在走路的過程中,不小心碰到一個小姐姐敏感部位,小姐姐就說了事件中的這位8歲的小孩子。
結果這位孩子的媽媽就非常暴躁的說這位小姐姐攻擊了自己的孩子,對小姐姐又罵又打的。
其實在這件事情還沒有搞清楚的時候,就先表現出這樣的一個態度是非常不正確的一個做法。
我們先不管這位小男孩是不是有意碰到小姐姐,還是因為人多不小心碰到的,但不管是因為哪一種情況。在事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這位媽媽都可以讓這位小朋友先道歉,再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要隨便碰別人的身體,特別是異性的身體。
但這位媽媽不但沒有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還直接惱羞成怒了,媽媽這樣的行為會讓自己的孩子有錯誤的認知的。
試想一下如果這位小朋友是故意的,而他媽媽這個惱羞成怒的樣子,孩子會認為自己的媽媽是在告訴他,碰到了就碰到了,有什麼了不起的。
這樣的觀念一旦形成之後想要改正是非常難的。
反過來如果孩子不是故意的是不小心的,而他媽媽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感到羞愧,嚴重一點的話還會由此變得敏感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