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父母雙方該如何統一教育觀念呢
父母雙方同意自己的教育觀念的話,首先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上面要達成一致,自己私下討論,而不應該面對孩子的時候,一個讓孩子做這個,一個讓孩子做那個,這樣的話,會影響孩子的一個叛逆,那麼雙方該如何去統一自己的教育理念呢,就應該坐下來去互相探討,孩子應該如何去教育,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探索和摸索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應該,那麼面對孩子的教育的這種方式來說,我們平常肯定會用更多的教育理念去說服別人,那麼面對兩個人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說出來,看是否可以。
面對孩子的教育來說,我覺得更重要的事情是因為父母雙方的思想是統一的話,孩子的這種教育理念是比較好的。由於父母的思想觀念統一的話,他們的教育理念也會比較同步,如果說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同步的話,可以共同的去看一些如何去培養孩子的書,那麼如果說自己很認同的話,就可以按照書上的書的去培養這樣,不會產生分歧,統一自己的思想觀念和教育理念的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他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需要父母雙方去慢慢地磨合,知道他自己在想什麼就知道對方在想什麼,那我慢慢地對於孩子的這種教育理念的話也會比較相似。
『貳』 家庭教育理念怎麼寫
1.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2.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孩子在學校就可能會過的比較辛苦,孩子很可能會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
3.成績好的孩子,媽媽通常是有計劃而且動作利落的人。父親越認真,越有條理,越有禮貌,孩子成績就越好。
4.貧窮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但並非越貧窮越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做父母的,需要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資料,不讓孩子陷入人窮志短的自卑深淵。
5.富裕是另一種更高級的教育資源,西方人的經驗是:「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階層是會遺傳的。」但是,更高級的教育資源需要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如果沒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富裕的家庭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災難。
6.不要做有知識沒文化的家長。有些人有高學歷,但不見得有文化。如果家長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無論他擁有多高的學術水平,他也是沒有文化的人。
7.父母可以把孩子作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過獨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圍繞孩子轉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題,這樣的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干擾孩子的成長。有時侯,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8.父母需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不過,也不要因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閑生活。「沒有責任感傷害別人,太有責任感傷害自己。」(吳稼祥語)
9.如果孩子一哭鬧父母就趕緊抱起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利用父母的這個特點經常糾纏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孩子哭鬧,不要著急把孩子抱起來,父母最好讓自己有事情做,讓孩子看著自己動作麻利地做事。
10.夫妻關系影響孩子的性格。一個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麼,他的兒子就學會了在學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學。一個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麼,她的女兒就學會了在學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學。
11.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長相。家長和教師的使命就是讓孩子逐步對自己的精神長相負責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種污穢,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種子」,讓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氣,讓人可以揚眉吐氣。
12.有修養的父母是「伏爾泰主義者」,「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他們從孩子出生的那天就開始跟孩子講道理,耐心的徵求孩子的意見。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讓孩子學會服從。殺雞給猴看的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
13.讓孩子成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沒有激情,任何偉業都不可能善始,沒有理智,任何壯舉都不能善終。」
14.讓你的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有教養從守時,排隊,在公共場不大聲說話,不輕易發怒開始。
15.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厚道,請不要嘲笑他的軟弱。喜歡佔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虧,因為他被別人厭惡。願意吃小虧的人,將來會佔大便宜,因為他被人喜歡。
16.身體的活力能夠帶來精神的活力。身體好的人,性格陽光。身體不好的人,做事猶猶豫豫,躲躲閃閃,說話吞吞吐吐。
17.不要以為孩子1到6歲只是長身體的年齡。如果父母讓孩子1到6歲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裡度過,等到孩子6歲時父母再把孩子接回來上小學,那麼,這個孩子在小學要麼成為默默無語的沉默者,要麼成為無法無天的搗亂者。
18.經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和孩子一起進餐,二是邀請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傢具或衣物,偶爾邀請孩子幫忙解決工作中的困難。三是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
19.如果沒有特別困難,父母最好每天趕回家和孩子一起進餐。家庭的共同價值觀,就在全家人圍著一張桌子吃飯的過程中建立起來。
20.給孩子講故事並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讓孩子從聽故事開始建立閱讀和寫作習慣,讓孩子盡早學會獨立閱讀,盡早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只要還在讀書的人,就不會徹底墮落,徹底墮落的人是不讀書的。」從來不給孩子講故事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父母。
21.孩子的成長有三個關鍵期:第一個在3歲前後,第二個在9歲前後,第三個在13歲前後。如果錯過了成長的關鍵期,後患無窮。
22.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歲而立」。孩子三歲前後,就必須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氣和習慣。凡是自己能夠做的,必須自己做,凡是自己應該做的,當盡力去做。
23.如果你的孩子在13歲的時候喜歡弗羅斯特的詩句:「兩條路在樹林里分岔,我選擇走人少的那一條」,這很正常,不要擔心,他以後也許會選擇人走的多的那一條。
24.父母給孩子講道理是必要的,但給13歲前後的孩子講道理時,要注意自己講話的姿態,姿態比道理更重要。否則,孩子會厭惡,反抗。孩子會說:你講的話都是對的,但你講話的那個樣子很令人討厭。
25.心底秘密是人成長,成熟的標志。如果孩子有心事,他不想告訴你,那麼,不要逼迫孩子把他的秘密說出來。
26.在孩子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在孩子1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後松,無效的教育是先松後嚴。
27.必須留意你的孩子的學習成績,但也不必太在意他的名次。倒是需要警惕那些學習成績總是第一名的孩子。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好,性格也好,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性格卻自私,缺乏同情心,沒有生活情趣。
28.必須讓你的孩子學會與他人交往並愉快的接受小夥伴。「如果父母對自己的鄰居不滿,對孩子的小夥伴也十分挑剔,或者不讓自己的孩子和他們交朋友,讓孩子覺得好像自己跟別人很不一樣,那麼,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就很難與任何人自然地相處。
29.孩子的成長需要同伴,讓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但不要有太雜亂的夥伴,在孩子沒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斷里之前,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壞習慣。
30.讓你的孩子盡早建立健康的審美觀。有出息的男性一定會喜歡健康的女性。不要讓孩子的審美觀陷入低級,病態。不要以為小的,有病的,就是好的。不要以為強大的,就都是壞的。不要以為小麻雀,小綿羊,小狗都是可愛的,也不要以為獅子,老虎,狼都是壞的。不要以為豺狼都是吃人的,豺狼只吃比他弱小的。
31.《麥田裡的守望者》為世界貢獻了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32.告訴你的孩子:認真聽講的孩子偶爾成績好,認真自學的孩子永遠成績好。
(歌德教育)
『叄』 南潯優秀父母教育觀念改變工程表怎麼填
按照表格上所列的項目來填寫就行了。比如以前是怎麼教育孩子的,現在教育觀念有那些改變等等。
『肆』 初中家長教育理念怎麼寫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築人格長城。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數,好成績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實上,影響終生發展的因素中,分數並不是最重要的,起著制約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樂,是受人歡迎、尊重,而不是知識學問。點點滴滴的影響。
將會對人格的健全發展奠定厚實的基礎。我們注意到不少父母過多關心學習,只要考出好成績,什麼要求都答應,什麼願望都滿足,什麼承諾都兌現。品德低下卻不被關注,有些孩子說謊,拿家裡東西或別人東西,自我中心,不考慮別人感受。這樣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憂慮。
我的孩子小時候也拿過家中東西,但我們讓他知道犯這種錯誤受到的處罰遠遠勝過考試學習知識的失敗,讓他知道了爸爸、媽媽不是很看重分數,而很重視品德,使他成為了一個謙和的人。
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是很重要的。我的孩子小時候整天丟三落四,今天買的尺子明天丟,到三年級騎車上學,鑰匙也常丟,常要我們送。怎麼行!後來我們決定:鑰匙再丟得自己跑回來拿備用鑰匙。四年級還這樣,他自己把車扛回了家。那得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呀!但換來的是鑰匙再也不丟了。所以,父母們應充分重視品德習慣的養成教育。
生活毀滅人是無聲無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樣,生活成就人也是無聲無息的。只有關注生活的細節和進程,只有成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新教育實驗有句口號:「狀態大於方法,方法大於苦幹。」現實情況恰好相反,是「苦幹大於方法,方法大於狀態」。實際上,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狀態。有了狀態就有了方法,有了狀態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伍』 父母的教育觀怎樣寫
自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日兩國少年兒童在內蒙古舉行夏令營活動之後,中國跨世紀的一代引來了全體國民的廣泛關注。時代的進步,對年輕一代的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人的成長離不開溫馨的家庭氛圍、和諧的人際關系,家庭教育的意義不僅指向孩子,還輻射到學校、社會。那麼,當代父母的教育觀念又是怎樣的呢?權威意識中國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國家,經歷了兩千年漫長的封建社會,儒家文化的影響尤其深遠。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仁」的概念上的,至於體現了「仁」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系統更是等級分明。自古,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至高無上,所以他們在子女面前便具有了一種權威。在中國的家庭里,我們時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當孩子不聽大人話的時候,父母總是這樣威脅:「想挨打呀?」如果孩子發表了一些看似荒謬的見解,父母又這樣怒罵道:「你懂什麼?盡胡說八道。」前者的威脅會讓孩子不情願地屈服,他們不了解大人為什麼要讓他們這么做。而後者,僅短短的幾句話,便剝奪了孩子自由發表見解的權利,從而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也容易使孩子產生一種自卑感。
『陸』 家長的教育思想怎麼寫(35字)
可以圍繞這四個方面來寫:
1、良好的體魄是其它一切的基礎。日常注重對孩子的安全教育,在飲食方面我們注意營養搭配均衡,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2、注重情感表達,愛意與尊重同在。要讓孩子確信,父母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深愛自己的。
3、注重言傳身教,做到言出必行。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對孩子的承諾要及時兌現,實在是因故延遲,必須向孩子做出解釋和道歉。
4、注重獎罰並重,突出激勵效應。首先獎罰是要針對具體的行為,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因為什麼受到了獎勵或是懲罰。
(6)父母的教育觀念怎麼填擴展閱讀
在生活中,家長應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教育是一個雙向的過程,要能低下身子,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話,從中感受孩子的心聲。面對孩子的苦惱,首先是接受,然後通過老師,同學,和他們的家長盡量客觀全面的了解情況,然後找出解決的辦法。
這樣,家長就能走進孩子的內心,從精神層面上關心他們。真正幫助到孩子,他們就願意把心裡話講出來,家長就能更好地施教和疏導。
『柒』 先進的家庭教育觀念怎麼寫
所謂的先進的觀念,在於我們父母的覺醒和觀念,提問的首先要明白一些內在的問題,如你的書香門第的建設,可以考慮一些因素進去,比如有沒有親子共讀,營造一種更好的氣氛,這樣我看有更好的成長,聽美樂,讀經典,至少兩樣需要去實踐,父母才能夠成長的啊!
『捌』 家長的教育理念
一、 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
其一,我們的父母大多沒受過專門訓練。無論是小時候,還是長大戀愛成家,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很少有人對我們說怎麼做父母。即使有人說過,也只是長輩們。他們或許會說「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長」……這些在生活中流傳的觀念對嗎?這需要我們去反思。
要做駕駛員需要到駕校學習3個月才能拿到執照,而要做父母3個月能學會嗎?父母不同的語言、行為、教育會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父母們難免會出錯。
其二,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離方向。父母與孩子間有天然的感情聯系,特別是母子一體,自然產生期待,把自己沒實現的,沒做成的都轉而寄期望於孩子來完成,難免不切實際。一本《哈佛女孩?q劉亦婷》賣了幾百萬冊,正是父母們這種心理的反應。父母的過度關心,過度照顧剝奪了孩子成長的空間。《揚子晚報》的記者調查發現,現在的大學生不知道怎麼安排生活,其實,他們中的很多從小到大不要考慮任何事情,怎麼會有成長呢?走向另一個極端的過多限制、過多干涉也會阻礙孩子潛能的釋放。我們常常居高臨下地待孩子,以「家長」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讓你聽,你不聽,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聯合國兒童憲章》規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職責。由於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學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慮也是學校教育,忽視了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礎,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俗話說:三歲看老。孩童時代所受的教育影響著人的一生,兒童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源於父母,家庭教育的影響對人刻骨銘心。父母們慣有的家長概念在英文中其實是個貶義詞,含有「家長制」、非民主的意思。而要孩子完成一件事必須有真正的理解、接受,才能去做好。對教育職責的漠視,教育理念的偏頗自然導致家庭教育易出錯。
二、沒有父母的成長,就沒有孩子的成長。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通常優秀孩子成長為優秀人才的背後,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從其家庭中找到充滿沖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們把孩子送到小學、中學時,總喜歡說:「老師,這孩子全交給你啦,拜託啦!」其潛台詞是「與我」無關啦。其實,絕對不是如此就行的。撬動地球的手,就是推動搖籃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隨著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壞的家庭往往給孩子負面影響。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印證。張家港×校一位初二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復習迎考,他父母邀了幾個朋友來家搓麻將,其響聲攪擾了孩子,孩子無奈說:「11點多了,還打,我明天怎麼考試?」麻友們正在興頭上,對孩子的話不予理睬。孩子生氣了,就將電視打開,並把音量調大,弄得左鄰右舍上門抗議,他父母覺得丟了面子,將他打了一頓。孩子連夜出走……朋友們常問我每周有多少時間與孩子在一起?我說由於工作忙,我與孩子相互交流並不很多,但只要孩子看到,我一定是在看書,寫作,不需要講話。身教遠大於言教嗎。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讀書,家中有多少書,培養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樣的。2004年,中國出版社協會做了一項調查:我國有45%的家庭無一本藏書,無一個書櫃;韓國有 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書。沒有書香家庭,哪有書香校園,書看社會?父母不進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龍、成鳳。
學習型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是共同成長,甚至相互影響的。他們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響方式,如親子共讀,親子通信,講述成長故事等。父母的成長和孩子的成長一樣,是沒有止境的過程。父母的不斷進步、不斷學習,其影響是無形而深刻的。
三、品德重於學問,狀態大於方法。
1、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築人格長城。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數,好成績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實上,影響終生發展的因素中,分數並不是最重要的,起著制約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樂,是受人歡迎、尊重,而不是知識學問。點點滴滴的影響,將會對人格的健全發展奠定厚實的基礎。我們注意到不少父母過多關心學習,只要考出好成績,什麼要求都答應,什麼願望都滿足,什麼承諾都兌現。品德低下卻不被關注,有些孩子說謊,拿家裡東西或別人東西,自我中心,不考慮別人感受。這樣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憂慮。
我的孩子小時候也拿過家中東西,但我們讓他知道犯這種錯誤受到的處罰遠遠勝過考試學習知識的失敗,讓他知道了爸爸、媽媽不是很看重分數,而很重視品德,使他成為了一個謙和的人。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是很重要的。我的孩子小時候整天丟三落四,今天買的尺子明天丟,到三年級騎車上學,鑰匙也常丟,常要我們送。怎麼行!後來我們決定:鑰匙再丟得自己跑回來拿備用鑰匙。四年級還這樣,他自己把車扛回了家。那得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呀!但換來的是鑰匙再也不丟了。所以,父母們應充分重視品德習慣的養成教育。
2、生活毀滅人是無聲無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樣,生活成就人也是無聲無息的。只有關注生活的細節和進程,只有成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新教育實驗有句口號:「狀態大於方法,方法大於苦幹。」現實情況恰好相反,是「苦幹大於方法,方法大於狀態」。實際上,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狀態。有了狀態就有了方法,有了狀態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前不久,復旦大學一位研究生跳樓自殺,他曾是某省的文科高考狀元,應當說學習成績是出類拔萃的,可又怎麼樣呢?父母白養了他,還不如考上大學留在身邊的子女,對社會也沒有貢獻可言。一位學者說過,哲學家與普通工人的差距遠小於野狗與家犬的差距。哲人與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一個單位里同工種的人其差距是狀態造成的。有些人聰明,但他無所事事,怨天尤人,他就無所成。所以說,最重要的是狀態,是精神方法。凡有助於精神狀態培養的,就要去做;凡無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四、把童年還給孩子
大家經常感慨:現在的孩子沒有童年、沒有快樂。只要進了學校就沒有好日子。在入幼兒園前,父母們懷著許多夢想,讓孩子彈琴、畫畫、唱歌、跳舞……一進學校,進了考試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戲。當然學習也不是為了給孩子快樂,而是寄託了許多幻想。逐漸地,現實讓他們夢破,到了初中,那些美麗的幻想中的愛好便被斬盡殺絕。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們所說:「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還是我。」是的,每天早晨天沒亮就匆匆趕在路上的是孩子,每天夜晚熄燈最晚的還是孩子(可能還有搓麻將的)。現在的孩子真比農民還苦啊!他們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幸福!
幸福是一種體驗,享受著教育的幸福,這是教育的一種境界。追問孩子幸福嗎?答案是不。可孔子《論語學記》首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應當是快樂的呀。為什麼不能讓孩子在游戲、活動、玩耍中學習呢?為什麼關在書房才叫學習呢?我們的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快樂指數啊!別讓范進重現!
五、無限地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
1、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先讓我們從男孩、女孩身上說起吧。我們給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類的,給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種模型、而且是活動型的。那裡面含著我們希望女孩溫柔、文靜,希望男孩勇敢、活潑的意思。女孩子打架的結果會是挨訓:現在就這么瘋,以後怎麼辦呀?男孩打架的結果是被贊賞:調皮的孩子聰明。孩子長大了,人們說:女孩到了中學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學就好了。要知道謊言重復千遍成真理。女孩子受到的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這就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的狀態,於是就如筆者在《享受幸福》中寫的:「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愛孩子每一次的成長機會,欣賞他們的成長,欣賞他們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責他們吧。
2、孩子的潛力恆大於已經實現的一切。現代科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人的潛能是具大的。殘疾人周舟不也成為很棒的指揮嗎?聾啞女孩周婷成長為美國著名大學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賞識教育的傑作。讓我們無限地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吧!
六、讓孩子有一樣屬於自己的東西
父母在培養兒童智力的同時,切不可忽視非智力的培養,應該使年輕一代具有遠大的目標、廣泛的興趣、熱烈的情感、堅強的意志、獨立的性格。
人最幸福的事是讓他喜歡一件事情,哪怕是種花、養小動物,使業余時間、精力有所寄託。每個孩子,在家庭中、學校中都應使他有個興趣愛好。什麼最好?特色。現在分數最好,其它人都是失敗者。其實,孩子學的太難了,有的是一輩子都用不上的知識,有什麼價值?教育應該讓孩子有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學,考不上名牌,也會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價值。復旦那個自殺的研究生有什麼價值?很多優秀人才,他們並沒有接受正規大學的教育。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學到的諸如善良、勤勉遠遠超過大學的收獲。每個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長道路,讓他喜歡一樣,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生活質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樂,這很重要。
七、讓讀書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
讀書,是孩子們凈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主要任務就是讀書。但現在學生除了讀教科書之外恰恰很少讀書。凡是讀書多的孩子,一般來說,其神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這個人的讀書史。
讀書對於人的成長是最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愛讀書的民族,如猶太人。近代史上三個最偉大的人物均來自猶太民族:馬克思以唯物辯證法改變了人類對社會的看法,愛因斯坦以相對論確立了嶄新的宇宙觀,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讓人更准確地了解自身。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猶太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猶太族人。他們讀書態度近乎宗教。孩子剛生下來,就用蜂蜜塗在書上,讓孩子舔,意思是讀書才能甜蜜。他們也絕不允許把書踩在腳下。他們每人年均讀書60本,中國人均只有5本。一個不讀書的人是走不遠的。是否讀書跟他是否大學畢業沒有關系,書才是真正的大學,才是讓人精神成長的樂園。
寧靜才能致遠。讀書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
八、讓日記伴隨孩子成長
寫日記是個好習慣。通過寫日記,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進行總結和深化思考;可以鍛煉他們觀察生活的能力和駕駛語言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可以讓子女傾訴自己的情感,調節自己的情緒;可以培養他獨立的個性和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鍛煉他的意志,開闊他的心胸,凈化他的心靈。不僅孩子寫、老師寫、父母也可以寫,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有的甚至徹底改變了一個孩子,一位家長,一個學校的狀態。因為要想寫得精彩,就必須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正因為父母覺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別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一個命題肯定是正確的,只要父母們與孩子一起成長,盡管我們不是天才,但我們完全可以成為天才的父母。
『玖』 家長手冊怎麼寫家長如何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學習好的家庭教育方法,做好孩
家長想要樹立好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就要及時的督促孩子學習,但是不以成績作為判斷孩子的唯一標准
『拾』 教育孩子:做父母的應該如何樹立正確的觀念
做父母需要學習:
當父母的,真的需要學習,尤其是今天的父母,更是需要學習。那麼父母都應該學些什麼呢?首先,父母應該學習新的教育觀念;其次,父母要學習一些科學的養育知識;第三,父母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學習新的教子觀念,這是現代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父母必須具備的素質。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1、 父母要先提高自己的素質。
2、 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
3、 父母要做孩子的律師。
4、 給孩子足夠的尊重
*世上沒有壞孩子
1、 沒有生來就壞的孩子。
2、 沒有人願意做個壞孩子。
3、 沒有一無是處的孩子
4、 沒有不可救葯的孩子
*有尊重才有教育的孩子。
尊重不僅對孩子現階段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對於他們未來的發展更具有極為重要。
*承認差異才能成功
*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
*培養良好的習慣將使教育事半功倍。
1、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習慣培養
2、 培養良好習慣的具體原則:
父母要給孩子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
父母要做到說話算數,做不到的話不要說
父母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養成教育的方法要具有針對性,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養成教育切忌「虎頭蛇尾「
*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
*父母要成為孩子的表率
身教重於言教。尤其在價值觀,行為規范和習慣形成方面,孩子主要受父母的行為影響,父母的表率作用對孩子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著至觀重要的作用。
要教育好孩子,父母首先要教育好自己。父母是用自己的人格在做塑造工作。在孩子身上,父母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