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父母依賴性很強的一個人如何擺脫這種依賴性
我們總需要一個可以全心依賴,信任的人,你想擺脫 「依賴性」,其實是因為心中並不信賴父母吧,不信任他們可以幫助你,理解你,但又感覺自己一個人無法生活的矛盾。這種感覺是每個人成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建議多交流
2. 如何克服依賴心理
一、重建個體的勇氣
咨詢心理學研究表明,重建個體的勇氣,個體可以通過選做一些略帶冒險的事,每周做一項。例如,周末獨自一人到附近的風景區做短途旅行; 這一日不論什麼事情,絕不依賴他人。心理學研究表明,通過做這些事情,可以逐漸增加個體的勇氣,改變個體事事依賴他人的習慣。
二、 克服依賴習慣
對於依賴者來說,如果沒有他人大量的建議和保證,對日常事情不能作出決策,總是希望別人為自己作大多數的重要決定。
當依賴成為一種習慣時,對人心理的影響就會達到根深蒂固的地步。分析一下自己的行為中哪些應當依靠他人,哪些應由自己決定和把握,從而自覺減少習慣性依賴心理,增強自己作出正確主張的能力。想要擺脫對他的依賴,在做任何事,遇到任何問題,自己能解決的就自己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再讓別人幫忙,他主動幫你,也告訴他:不用了,我可以。時間長了也就逐漸減少了對他的依賴心理。
三、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依賴心理的危害
依賴意味著放棄對自我的主宰,不能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容易失去自我,放棄了對自己大腦的支配權。往往表現出沒有主見,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甘願置身於從屬地位。寧願放棄自己的個人趣味、人生觀,只要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別人的溫情就心滿意足了。
四、離開讓你依賴的人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離開那個讓你依賴的人,讓你依賴的環境。你就會被迫成長起來了,雖然你不喜歡依賴,但是當你的很多行為都因為依賴,而變得簡單,變得容易,你有因為依賴得到好處的時候,你是很難擺脫依賴的。
五、自我認同
很多人由於自己從小不敢表現自己,不善於與人交流,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知識缺乏,能力不足,笨嘴笨舌,會自主地將自己放在一個比別人低的一個位置,總覺得在別人的光環下遮著自己才安全。因此,總是過多地聽取別人的意見以及選擇,導致從心理到生理上對別人的依賴。
六、消除童年的不良印記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依賴性較強的個體通常缺乏自信,自我意識低下,這與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跡有關。
3. 怎麼讓孩子擺脫對父母的依賴
一是平時有意讓孩子多與家庭其他成員(如父親等)接觸,培養孩子與他們的感情,這樣可減少對母親的過分依戀;
二是發現和培養孩子對某一事物的濃厚興趣,使孩子的注意力放在他所感興趣的事物上,從而會忽略是否有父母的陪伴。這種感興趣的事物可以是有益的玩具、圖書或與同齡孩子的游戲等。因為如果沒有更有趣的活動吸引兒童,會更加強他會母親的依賴。
三是循序漸進地增加分離的時間和次數,逐漸增強孩子的承受力。孩子獨立性差,母親一離開就哭鬧,這使得母親會不忍心丟下孩子,最後只得妥協。這樣無助於獨立性的培養,反而會加巨孩子「纏人」的習慣。比較好的辦法是循序漸進,逐漸提高承受能力。
四是家長要有意識地樹立孩子的自信心,讓他相信自己不依賴大人也能做好很多事。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應著重從「參與」入手。從孩子懂事開始,家長可以在適當場合多徵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參與一些事情。如買什麼玩具,購什麼圖書,都要適時地「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這樣既遵循了孩子的意願,也讓他在「參與」中無形地增強了自信心。
五是家長在生活當中注意適時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多承擔一些能承擔的責任。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讓他承擔責任的范圍也要相應加大。如4歲時可讓孩子學洗自己的手帕;5歲時收拾自己的床、抽屜;7歲時可教他做些簡單的飯菜……
六是在孩子「獨立自主」時,家長不要干涉過多。如果一方面要求他自立,另一方面對他這也限制那也約束,會讓孩子感到左右為難,產生怠慢情緒,甚至回復到以前那種諸事只求「外援」的局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以主人翁的姿態做自己感興趣的事,都喜歡別人看到他的「成功之作」,家長要對孩子主動提出的要求作出及時、親切的回應,不要模稜兩可,更不可粗暴拒絕,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對合理的要求加以支持、滿足,反之,則應予以明確拒絕,同時,不要忘記向他講明支持或拒絕的原因。
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矯正孩子的依賴心理,家長不要怕麻煩,嫌孩子添亂、費時,也不要嫌他做得不好,只要他有「參與」,就應以鼓勵為主,對進步做出充分肯定,勉勵他下次做得更好,讓孩子慢慢進步。這樣既減輕了家長的壓力,也為孩子日後獨立進入社會奠定了基礎。
4. 成年後過度依賴父母怎麼辦
這種情況就需要我們從兩方面入手了。
5. 如何擺脫對父母的心理依賴
要讓孩子獨立,要從家庭教育著手:
一、家庭教育的頭等大事——人品
從孩子一輩子的角度來說,你的孩子分數是好是壞,進北大還是進普通大學,沒有任何的本質區別。真正能把孩子一輩子距離拉大的,是與他為人處事有關系的人品問題。人品的樹立來自於榜樣的力量,父母作為孩子的榜樣是不能逃避的。我們要求孩子的東西沒有效果,是因為父母沒有做到。
二、培養孩子對生命的愛心——心情的教育
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情況,在一個班裡,有的孩子永遠是第一名或者第二名,他智商確實高。而我們的孩子不管怎麼努力都在中間,甚至後面。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們應該怎麼辦?
讓孩子覺得活在世界上很美好,教育孩子真正的幸福是自己爭取來的。
孩子是有區別的,但是只要你的孩子沒到白痴水平,只要孩子能正常的走進教室上課,就能夠做出重要的大事來。我們家長必須有一個本領,在任何情況下,既能督促孩子進步,又能保持孩子的自尊不受傷害。你要保證孩子得第一名高興,得最後一名也高興,讓孩子覺得活在世界上很美好,培養孩子對於生命的熱愛,是家長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6. 過於依賴父母怎麼辦
孩子們都有依戀父母的毛病,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般來說就應該脫離父母的呵護了。但有些家庭把孩子慣的太利害造成了孩子的獨立性不強,所以就有點過於依賴父母,任何事情都要由父母做主,自己成了旁觀者,實際上長期下去對孩子的成長沒有起到好作用。在這里就一定要要求父母大膽放開手給孩子個機會,由他去處理一些事物,父母可以指導他去完成任務,逐步地鍛煉他的主觀能動性。如果父母不鬆手讓孩子去發揮和開發他的想相,一味地像老母雞護著孩子,那永遠就成了一個痴呆的孩子了!
7. 如何克服對父母的依賴心理
我們是風華正茂的學子,是揮斥方遒的青少年,對美好的明天充滿幻想與期待。也許在今天、明年或後年,我們將跨進大學,步入社會,我們將在沒有父母的穿暖衣吃飽食的千叮嚀萬囑咐的環境下生活,那麼我們現在就應該學會獨立學會生活。現在學會獨立與生活,將來才有分析生活的理智,才有享受生活的情趣,才有創造機遇把握機遇的信心,才有叱吒風雲的能力。雖然現在我們大多數同學做到了獨立這一點,但是少數同學的行為仍令我們感到擔憂。
我想大家應該已經注意到我們學校的那道特殊的風景線了吧,每到三餐時間,有多少家長提著保溫瓶早早地等候在教學樓門口,有些甚至在教室門口徘徊。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他們為了自己的孩子吃到可口的飯菜,安心學習,竟不辭辛勞,空著肚子為孩子送飯。他們錯了嗎?沒錯。可是他們這樣更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性,生活不能自理,他們想永遠讓孩子在他們的庇護下生活,永遠活得無憂無慮,快快樂樂。可這只是他們的想法,事實是殘酷無情的。他們應該知道,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們必須學會獨立,學會生活,才能有機會打造自己美好的天空。
美國福特公司的老總福特曾經經歷了這樣一件事:當人們看著他的業績逐漸擴張,汽車暢銷全世界而為他感到高興時,他卻整日悶悶不樂。當記者問他為什麼時,他回答道:「我擔心人們將不會走路」。福特為什麼有這樣的擔心?因為人類長久的依賴自己的汽車,到最後恐怕退化到連走路都不會了。
同學們,我們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思考問題的方法,相信我們每個人所期盼的生活不是躲在家長的影子下,而是想自己打造出一片天地。的確,生活是布滿困難與挫折。但我們要學會憑借自己的力量去克服與戰勝。養成獨立的好習慣。我們不應該做溫室里的花朵,要做雪壓冬雲依然傲然綻放的梅花;我們不應該當籠中之鳥,要做展翅翱翔的雄鷹;我們不應該成為生長在綠蔭下的小樹,而要做暴風驟雨中依然挺立的勁松。
同學們,請學會獨立,拒絕送飯,拒絕嬌慣,拒絕溺愛,做一個自強自立的中學生吧!
8. 精神上太依賴父母了該怎麼辦
小時候的我們總是沒有主見,總是讓父母幫我們承擔著一切,什麼事都想靠父母。從而長大後突然發現自己好迷茫,想要擺脫這一切,重新開始。我覺得應該先要學會獨立,不去依賴父母和家人,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你如果想要獨立你就需要獨立生存的能力和條件。有獨立的思考判斷能力,還要有一技之長。這就是我們能立足於社會的基本條件。所以想要不依賴父母就開始學會獨立吧。
9. 高中生17歲如何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自己,從小都特別依賴父母如何邁出獨立的第一步
先從做事開始練習,自己的事自己做,家中的小事,比如掃地,刷碗洗衣服。都要親力親為。能力就會慢慢的增加。小事做好了,其他的事情也就可以學會了。最重要的是增加了自信。
10. 子女怎麼減少對父母的依賴變得獨立
子女只有強大自己,讓自己擁有一定的經濟來源,就可以減少對父母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