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成年兒子打父母怎麼處置啊
很多人都是到民政局舉報,讓民政局處理。
❷ 當孩子發脾氣時打媽媽父母怎麼處理
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會憤怒,通常是會因為什麼事情沒有達到他的心意或者要求,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於是情緒便爆發,這時,他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包容。如果孩子的情緒在此時能夠被接納,他會更容易平靜下來。
因為孩子正在打罵媽媽,這種行為應該是被禁止的,打、罵人這種方式本來就不對,媽媽可以先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因為......很憤怒,你覺得沒有達到你想要的,我可以理解,換做是媽媽的話,媽媽也會生氣。但你不能打、罵人,這讓人很傷心,會傷害我的感情,如果你停止打罵,我可以陪在你身邊;如果你還打、罵人的話,那我只有先離開了,等你冷靜下來,再和你聊」。
當孩子打罵父母的時候,一定要制止,但要注意方式,不能強行逼迫,而是溫和又堅定地告訴他:我不允許你這樣來傷害我,即便是你的媽媽。
告訴孩子發泄情緒的方法
當孩子不打罵人的時候,告訴他那些方式可以發泄情緒,比如大聲喊出來「我真的很生氣」,「我太傷心了」,「我實在不想看到你」,「我想一個人呆一會」等,平常多教孩子一些情緒表達的詞彙,讓孩子在有情緒的時候能准確地表達出來,內心的感受被說出來後,也就能得到釋放,會舒服很多。
或者告訴孩子,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一個人到房間哭,陽台哭,都是可以的。
平靜下來的溝通
孩子在鬧的過程中,大多會需要媽媽陪在他身邊的,當孩子鬧完了之後,情緒冷靜了下來,媽媽給他倒一杯水讓孩子喝,用紙巾把眼淚擦乾,接著開始跟孩子聊。
先將事情脈絡梳理清楚,了解孩子背後發脾氣的原因,接著,媽媽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比如不給孩子買玩具:告訴孩子,媽媽為什麼今天不願給你買,是因為我們每個月只能花100塊錢在玩具上,而這個玩具要200多,超出了家庭的預算。超過家庭預算,那家裡需要買其他的東西時,可能就會錢不夠。
給出自己的建議,你如果實在想要這個東西,可以把這兩個月的錢存起來,不要買其他的任何玩具,等錢存夠了,下次就來買。
再次提醒孩子,再生氣也不能打罵人,這不僅對別人不尊重,也會讓別人的心很受傷,包括媽媽。
❸ 孩子打罵家長怎麼辦
不和孩子對打對罵
這是那些習慣打罵父母的孩子的父母經常做的事情。只要孩子對自己又打又罵,那麼父母馬上和孩子開始了「對打對罵」,就像是兩個有矛盾的外人一樣,他講他的理你說你的理,你給我一巴掌我打你一嘴巴子,整個就是一場鬧劇。如果你和你的孩子有矛盾的時候,千萬不要和孩子這樣,那隻會讓孩子明白,原來父母可以這樣「對打對罵」。
平日注意加強孩子情緒自控力的鍛煉
打罵父母的孩子不可能整天就做一件事,不是罵父母就是對父母揮拳頭,正常來講那不過是偶爾一次罷了。孩子並不是不明白父母是不能打罵的,可是卻因為控制不住情緒所以才會出現這種行為。那麼你就要在平日注意加強鍛煉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自控力,讓孩子明白做什麼事情不能夠憑著自己的情緒進行。
教會孩子尊重與被尊重
我曾見過一位家長,帶孩子在游樂場玩耍的時候,因為要排隊上滑滑梯,那位家長竟然很小聲的告訴自己孩子:把前面那個小孩推下去就很快輪到你了。結果當然是前面那個孩子被退了下去,還被摔傷了,而當那個孩子的家長和孩子責問時,那個孩子和家長理直氣壯的回答:誰讓你們那麼慢的,摔了活該。如果家長不教會孩子尊重與被尊重,那麼一定會有一天你的孩子把你教給他的用在你身上。
父母平日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這還是那句老話,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孩子的行為與習慣。有不少父母性格就過於暴躁,不管和誰,一旦有不滿意的時候不是滿嘴的污言穢語,就是揮動著拳頭。這樣的行為讓孩子看到,他們會習以為常,覺得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如此。對於那些習慣打爹罵娘的孩子,我個人不覺得是孩子的本性或者說是天生的,基本上都後天養成的。而父母是孩子最好也是最早的老師,父母的一切,絕對直接影響孩子的一切。
❹ 孩子打罵父母怎麼斷絕關系
兒子打罵父母不可以跟他斷絕關系,法律並不承認斷絕父母子女關系,無論是因為兒子打罵父母或其他原因都有法律上的父母子女關系,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在法律關系也不會改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條
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者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
離婚後,父母對於子女仍有撫養、教育、保護的權利和義務。
離婚後,不滿兩周歲的子女,以由母親直接撫養為原則。已滿兩周歲的子女,父母雙方對撫養問題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的具體情況,按照最有利於未成年子女的原則判決。子女已滿八周歲的,應當尊重其真實意願。
❺ 孩子打罵父母犯法嗎
法律分析:孩子打罵父母,其行為也是違法的,只要父母報案,公安機關會依據相關法律的規定,給予兒子治安行政處罰,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並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經鑒定達到輕傷或者重傷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四十三條 毆打他人的,或者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並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並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一)結伙毆打、傷害他人的;(二)毆打、傷害殘疾人、孕婦、不滿十四周歲的人或者六十周歲以上的人的;(三)多次毆打、傷害他人或者一次毆打、傷害多人的。
❻ 孩子叛逆、打罵父母怎麼辦
近兩年,網上經常爆出孩子叛逆打罵父母、打罵長輩的視頻與文章,大家看了都很痛心,為什麼現在孩子都變成這樣了?到底是誰之過?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分析分析。
尊老愛幼、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在現代家庭中的一些獨生子女身上,這種美德似乎很少表現出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酒足飯飽之後,孩子就離開餐桌看電視或玩耍去了,留下父母忙碌的收拾一桌子的碗筷;父母買回好吃的,總是不忘先讓孩子品嘗,而孩子卻很少拿他的零食去分享給父母;孩子生病了,父母晝夜難眠,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凡此種種,令人堪憂。
子女有無孝敬父母的習慣,不僅體現的是親子關系之間的情感,也反映出一個人能否關心他人。在家裡能孝敬父母,在工作上就能關心同事,出門在外就能關心他人。
孩子的孝敬觀需要父母的培養,怎樣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呢?專家給出了以下五點建議:
一、要從小事入手。孩子孝敬父母具體來說表現在聽父母的話,關心父母健康,為父母排憂解難,幫助父母分擔家務,不給父母添麻煩。最重要的是,要把這些要求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從日常的生活小事做起。比如:引導孩子在父母上下班離開家或者回到家時要問候父母。當父母勞累時,主動幫父母按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提醒父母不要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做父母的溫馨小貼士。在父母做家務時,讓孩子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同時,父母也要對孩子的幫助和關心給予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於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二、讓孩子懂得尊老愛幼。現在不少孩子是「小太陽」,父母也如眾星捧月般地百般呵護,使得孩子缺乏孝敬父母的意識,叛逆、不高興時就與父母頂嘴、吵架,甚至動手。完全沒有尊敬長輩尊重父母的觀念。因此,父母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系,知道父母是長者,是生養自己最親的人,不能顛倒主次,不尊重父母,在家裡胡鬧。更不能與父母頂嘴、吵架。
當然,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需要民主和平等,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當孩子漸漸長大,有了獨立生存的能力時,父母要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自己的事情,一定要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盡可能滿足他們合理的意願。
三、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有些父母習慣把一切苦和累都自己扛,而不讓孩子吃一點兒苦。以至於不少孩子養成了浪費、奢侈的壞習慣,不珍惜父母的勞動,不了解父母的辛苦,只是一味的向父母索取,並認為父母供自己吃喝穿戴是天經地義的。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是不會從心底里孝敬父母的。所以,父母有必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外的工作和收入情況,說的越具體越好,從而使孩子學會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明白任何財富都來之不易。這樣孩子就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感激和尊重父母。
四、父母要以身作則。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會受到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有這么一個故事值得我們深思一下:
從前有一對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孝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裡居住,每頓飯只用一隻小木碗給老人送去一點殘羹冷炙。一天,夫婦倆看到兒子在雕刻木頭,就問他刻的是什麼,男孩說:「我在刻木碗啊,等你們年紀大了,給你們用。」夫婦倆聽了後羞愧難當,於是連忙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他們扔掉了小木碗,把家裡最好吃的東西拿給老人吃,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相處。
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在現實生活中,忽視長輩的事情很常見。這些做法深深的影響著下一代。因此,及時距離再遠,工作再忙,也要在節假日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天長日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就會逐漸養成尊敬長輩孝敬長輩的好習慣。
五、要淡化孩子的生日意識。這個看起來平常的事情,但卻是很重要的細節。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日最應該感謝的就是自己的母親。在為孩子過生日的問題上,大部分父母都走入了誤區,認為孩子的生日一年才一次,於是大把的花錢為孩子過生日。其實這樣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的。
總之,孩子孝敬父母的觀念要從小培養,讓孩子懂得感恩父母,在適當的時候能向父母送上一句「謝謝」、一張賀卡、一封信、一個電話、一聲問候、一份禮物??
❼ 當孩子罵父母時怎麼處理
當孩子被父母罵,有的孩子正在叛逆期,就會罵回去,然後有的父母就加強管的知道吧,孩子給罵哭,打哭。
❽ 孩子叛逆期打罵父母怎麼辦
有的在教育過程中有些失誤,導致叛逆期拉長。不過你不要擔心。孩子在罵你,也是你的孩子,在社會道德的約束下,以後他會尊重你的。目前
你要做的:
第一,觀察、分析、溝通。觀察分析孩子,他罵父母的原因。有以下幾個原因:
1、從小聽話,但長大後,發現父母並不怎麼樣,不再是自己心中的「偉大」的人,而覺得自己處處聰明,父母處處不如人,不如他。
2、現在孩子的生活壓力很大,在外面受氣了不敢發出,到家後又受父母的氣,他這時就是發作,就會開口罵父母,這與你們平常教育有關。
3、自己心太高,而能力又不高。家裡又不能滿足他,他覺得很不如人。這樣的孩子很危險,可能會破罐子破摔。
4、孩子沒有事業做,心裡空虛,也會與父母頂嘴,甚至罵父母。
不知道你的孩子屬於哪一種情況。
5、分析一下,你的孩子見到什麼樣的人很客氣,不敢放肆。最後,你要懂得,社會上哪些人很受人們的尊重、客氣之禮。例如:當官的人、有錢的人、德高的人
、敢說敢做的人。無能的膽子小的等不會受到人們的尊重的。我說的這些,不知你明白了不。也就是你們要努力成為這樣的人。
第二、尋找辦法
1、保持冷靜,不要與孩子對罵,甚至大打出手,因為我猜你們小的時候沒有打過他,或者說很少很少打他。這時,你們打他的時候已經過了,也就是說你們錯過
了用「打」來教育孩子的機會。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孩子小的時候,適當的「打」也是很必要的,如果他犯的錯誤很重,就要大。目前,當再孩子罵你們時,不
要與他對罵,等他冷靜了,在心平氣和的跟他講道理。注意只用夫婦兩人,只用一個跟他講道理。他可能還會罵你,但也來保持冷靜。如此這樣的反復三到五次
,如果他還這樣,夫婦的另一個要站說來,也是心平氣和的跟他講:「你太過份了,你經學把你母親罵得流淚起來。」
「過分」這個詞是社會大眾,約定俗成
的,孩子們也有這個不成文的約定。你說這句話後,一般的孩子就會思考:是不是過分了點。如果他也跟你大罵,對不起了,一個字「打」,打得要狠,不要留
餘地,但不能打出大傷,或者弄出人死。你硬起來了,孩子會怕的。這樣「禮讓三先」的做五幾次,可能你的孩子會體會到父母的愛和持家的苦。
2、自己教育或請親人教育孩子要明確:父母很辛苦,父母是愛你的,父母也需要別人的愛與關懷、理解。要多次的教育。
3、要求孩子做事時,要多徵求意見。如果孩子不願做,要詢問他怎樣做才好,如果按他說的做,成功了,他會高興,他會覺得父母很看重他。如果失敗了更好,
他會覺得可能父母說的是對的。這里要注意,你明知道孩子說的是錯誤是,但為了救你的孩子,還是就著他吧。如果他既不說出他的意見,又不按你的要求去做
,這就是孩子已經很危險的。他連一點照顧父母的情緒都沒有,不要說尊重了。如此三翻的這樣,一個字「打」。注意要「如此三翻」
4、培養孩子喜歡的,你們又能接受的興趣和愛好。與孩子一起活動,實踐體驗中體會親情。
5、適當的向孩子訴苦,讓孩子將心比心。
6、一定,一定要規定孩子在家的權利與義務。義務就是他非承擔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