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農村養老有什麼好方式嗎
1 農村「抱團式」養老
這個抱團式養老跟開篇說的歐美發達國家的養老不同,它是切合中國當下農村空巢現象的一種養老方式。
現在的農村年輕人非常稀少,大多數都出去城市打工,謀求更好的生存發展機會。基本上過年過節回去幾天,老年人則常年守著易懂空房子,做做農活,看看電視,和同村老人聊聊家常,聊聊子女情況,每天都會睡的很早。這是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現狀。
今年春運也出現了一些把父母家人接到城裡過年的的情況。與其艱難的搶春運車票,倒不如讓父母來城裡享受下城裡的生活節奏,一家團圓。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農村發展,現在很多農村都在走旅遊發展路線,政策上也扶持農業的發展,土地的確權流轉等政策。一些小型的農村小公園,農村衛生院都配置了起來。
解決農村老人孤獨問題,不是把他們接到城裡來,而是讓老人們能有個一起交流聊天解悶的場地配套。在我的老家山腳下的小農村,現在都在村與村的一些交接地帶,建了一些活動場所,經常有局空歷老人聚在一起聊天,打牌,下棋的。
比起以前自己呆在家,或者住在一個農村養老院,這種提供一個扎堆聊天的場地的方式,或許是解決農村空巢老人孤獨問題的一種方式。特別是這兩年農村醫保普及後,配圖的衛生院也建了起來,老人的健康問題有基本保障,這種農村新發展模式也是不錯的。也恰恰符合一二線維穩,三四線繼續城市化,農村搞新發展模式,搞旅遊開發的政策。
第二種養老模式:小家庭式養老
這里的小家庭式養老,適合三四線小城市的生活模式,這幾年流行小鎮青年的慢生活,三四線城市處於城市化和農村的結合點。具備大城市的一些基本醫療生活和社會配套資源。工作和生活節奏都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在這種處於繼續城市化的三四線城市,大多數老人都是跟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祖祖輩輩都靠的比較近虧遲。處於親情式養老。隨時都可以相互扶持,照顧。
有穩定的工作,有作為城市基本的公共醫療和生活配套設桐搜施,生活節奏又比較慢,尋求穩定的年輕人完全可以按部就班的生活,也可以去大城市打拚,父母和老人也居住生活在一起。這種小家庭養老模式適合城市化過渡的三線和四線城市。
㈡ 農村的父母來城裡生活,怎麼讓他們快速的適應
農村的父母來城裡生活,不要讓他們閑著,幫助父母找到有共同語言的村民,不管多忙,也要陪父母,多聽,多交流,多表揚。這樣才能讓父母更快的適應城市的生活。
4、多聽,多交流,多表揚
在家庭決策中,孩子應該聽取老人的意見。尤其是在子女的教育中,盡管父母的觀念可能已經過時,但他們應該正確溝通,不要粗暴地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老年人。平時經常和父母交流,重視他們的情感訴求,了解他們想要什麼。孩子們應該幫助老人找到他們的成就感和價值感,並給他們更多積極的評價。一句隨意的贊美可以幫助老年人擺脫自責或逗留的陰影,重建他們自我實現價值的意識。
㈢ 河南老人進城無精打采,如何讓老人適應城市生活
農村生活的父母來到成立生活,要快速的讓他們適應,確實需要好好謀劃一番。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讓他們認識新的朋友,城裡的朋友。再由朋友影響,帶領,一步步融入城市生活之中。具體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總之,要讓父母適應城裡生活,還得兒女們盡心盡力的做好各個方面的協同,相信只要用心去做,就沒有什麼空難是不能克服的。
㈣ 農村的年輕人去大城市謀生活,那村裡的老人該怎麼辦
在很多農村地區,年輕人外出打工,留在村裡的基本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中年婦女和小孩。和城市的通火通明相比,農村到處彌漫著冷清、安謐的氣息,每次回老家猶如回到世外桃源,外面的一切離我很遠很遠,彷彿與世隔絕。看到農村老人的生活,感慨和城市老人的差異不是一般的大,有些許心酸。
結束語
農村老人和城市老人的差距還有很多,不管是生活水平還是思想觀念都存在很多的差異,作為子女,我們在繁華城市打工賺錢,見慣了城裡人的生活模式,回家看到父母、爺爺奶奶儉朴的生活,有時候真的覺得很心酸(雖然老人自己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值得慶幸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城鄉差距也在縮小。農村的思想也漸漸在轉變,生活在農村也有很多樂趣。希望待我們老去時,也能過上幸福快樂的晚年生活!
㈤ 70歲左右的農村老人在城市來這樣才會不無聊
一般情況如果鄰居中有老太太,可以介紹他們平常一起出門在小區里轉轉呀,聊聊天了,休假的時候就大家一起去上上街呀之類的。
但你說她腳受傷了,如果只是暫時不能出門的話,有空就多陪陪她聊聊,上班了可以讓她在家做點她喜歡的事情了。千萬不要因為是接她到你這來享福的,就什麼活都不讓干,隨她的意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