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養老院分到底有哪些類型
國內各種養老機構一般由民政局、街道、國有企業或社會資金籌辦運營;
由於老年人獨特的生理特徵和身體狀況,各種養老機構的費用一般都分為:自理、半護理和全護理三個檔次;
硬體方面,由於房間的朝向、面積、房型、床位以及設備等不同因素也會有不同的檔次。
❷ 上海養老院有哪些
上海養老院有
1、上海宜川養老院:上海宜川養老院是普陀區人民政府投資一億余元建設。養老位於上海市中心普陀區遠景路69號,佔地面積59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3954平方米,設置床位459張。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上海宜川養老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上海楊浦日月星養老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上海靜安區日月星養老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上海黃浦區愛以德養老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上海浦東區日月星養老院
❸ 養老機構分為哪些類別
老年社會福利院——由國家出資建立、管理的綜合接待「三無」老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護老人安度晚年。養老院或老人院——接待自理老人或綜合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護老人安度晚年。老年公寓——專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體能心態特徵的公寓式老年住宅。護老院——專為接待介助老人安度晚年。護養院——專為接待介護老人安度晚年。敬老院——在農村鄉(鎮)、村設置的供養「三無」,「五保」老人和接待社會上的老年人安度晚年。托老所——為短期接待老年人,為其提供託管服務的社區養老服務場所,分為日托、全托、臨時托等。老年人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各種綜合性服務的社區服務場所。特別提示:社會上許多養老機構並非完全根據其符合的特徵而命名。
❹ 上海市養老機構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促進本市養老機構的發展,規范對養老機構的管理,保障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養老機構的設立、規劃建設與扶持優惠、服務規范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的養老機構,是指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護理服務的機構。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養老需求狀況,將本行政區域內養老機構的發展納入同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舉辦保障性養老機構,提供基本養老服務保障;加大支持和引導力度,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發揮社會力量在養老機構發展中的作用。第五條市民政部門是本市養老機構的行政主管部門。區、縣民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養老機構的指導、監督和管理。
發展改革、財政、規劃國土資源、衛生計生、公安消防、工商行政管理、商務、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食品葯品監管、教育、審計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養老機構的發展和監督管理工作。第六條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鼓勵民間資本通過委託管理等方式,運營公有產權的養老機構。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向養老機構捐贈和提供志願服務。第七條鼓勵養老機構加入相關行業協會。
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和誠信建設,開展業務培訓,發揮老年人照料護理等級第三方評估機制的作用,引導和規范養老機構提供符合社會需求的養老服務,調解養老機構運營、服務過程中產生的爭議,維護養老機構及其收住的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第八條養老機構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尊重入住老年人的人格尊嚴,依法保障入住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政府投資舉辦的養老機構應當優先保障經濟困難的孤寡、失能、高齡等老年人的服務需求。第二章養老機構的設立第九條設立養老機構,應當符合有關法律、法規等規定的條件,並向民政部門提出申請。民政部門應當將申請設立需要提交的文件、材料目錄和申請書示範文本,在辦事服務窗口及政務網站上公開。
境內組織和個人設立養老機構的,應當向養老機構所在地的區、縣民政部門申請。境外組織和個人獨資或者與境內組織和個人合資、合作設立養老機構的,應當向市民政部門申請。法律、法規對投資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十個工作日內,對申請人提交的文件、材料進行書面審查並實地查驗。符合條件的,頒發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證(以下簡稱設立許可證);不符合條件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第十條養老機構取得設立許可證後,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辦理相關登記手續:
(一)舉辦非營利性養老機構,經批准設置為事業單位的,向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關辦理登記手續;符合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條件的,向民政部門辦理登記手續。
(二)舉辦營利性養老機構,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第十一條養老機構的名稱、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服務范圍等事項發生變動的,應當自變動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實施許可的民政部門辦理變更手續,並按照有關規定,到相應的登記管理機關辦理變更登記。養老機構變更住所的,應當重新辦理申請設立手續。
養老機構終止的,應當妥善安置收住的老年人,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注銷等手續。民政部門應當督促養老機構實施安置方案,為其妥善安置老年人提供幫助。第十二條民政部門應當將養老機構設立、變更、注銷、終止服務等相關信息,及時向社會公布,並提供查詢服務。第三章規劃建設與扶持優惠第十三條市民政部門會同市規劃國土資源部門根據本市中心城區和郊區(縣)人口、公共服務資源、養老服務需求狀況等因素,制定養老設施布局專項規劃,合理布局養老機構,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後,納入相應的城鄉規劃。
新建居住區或者舊區改造,應當按照規劃要求和有關標准、規范,配套建設相應的養老機構。配套建設的養老機構應當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第十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養老機構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合理安排用地需求。
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建設用地,可以依法使用國有劃撥土地或者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
營利性養老機構建設用地,依法辦理有償用地手續,優先保障供應。
養老機構建設用地,非經法定程序不得改變用途。
❺ 養老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國家標准
1.一級養老機構應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機構入住率不低於30%;提供的服務項目包括但不限於出入院服務、生活照料服務、膳食服務、清潔衛生服務、洗滌服務、醫療護理服務、文化娛樂服務、心理/精神支持服務、安寧服務、委託服務。2.二級養老機構應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機構入住率不低於35%;提供的服務項目包括但不限於出入院服務、生活照料服務、膳食服務、清潔衛生服務、洗滌服務、醫療護理服務、文化娛樂服務、心理/精神支持服務、安寧服務、委託服務。3.三級養老機構應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機構入住率不低於40%;提供的服務項目包括但不限於出入院服務、生活照料服務、膳食服務、清潔衛生服務、洗滌服務、醫療護理服務、文化娛樂服務、心理/精神支持服務、安寧服務、委託服務、康復服務。
一、單位辦理養老保險需要攜帶:
1. 營業執照、批准成立證件或其他核准執業證件原件及復印件;
2. 組織機構統一代碼證書原件及復印件;
3. 法人代表身份證復印件;
4. 社會保險登記表 (可在窗口領取需加蓋單位公章)。
二、繳納養老保險的好處為:
1.能從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按月領取養老金,真正實現老有所養。
2.養老金與社會平均工資掛鉤,使自己晚年生活更有保障。
3.享受國家、自治區規定調整養老金的待遇。
4.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子女的負擔。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十二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
職工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人工資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個人賬戶。
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分別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
第二十三條 職工應當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按照國家規定共同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由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第三十五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根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確定的費率繳納工傷保險費。
第四十四條 職工應當參加失業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按照國家規定共同繳納失業保險費。
第五十三條 職工應當參加生育保險,由用人單位按照國家規定繳納生育保險費,職工不繳納生育保險費。
❻ 現在養老院和敬老院有什麼區別
養老院和敬老院的區別:
1、它們職責不同
敬老院,為老年人養老服務的社會福利事業組織,敬老、愛老、尊老、養老體現了敬老院作為福利服務的宗旨而。養老院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集體居住,並具有相對完整的配套服務設施。
2、主辦單位不同
養老院通常由地方政府或慈善機構主辦,;而敬老院是在農村實行「五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3、接收的人群不同
敬老院的收養對象主要是五保老人,有條件的敬老院,還接收享受退休金的自費老人,堅持入院自願、出院自由的原則;而養老院專為接待自理老人或綜合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護老人安度晚年而設置的社會養老服務。
(6)上海養老機構分兩類擴展閱讀:
養老院將有「五星級」
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出台《養老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國家標准,填補了養老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國家標準的空白,方便老年人挑選滿意的養老機構。
隨著社會發展,我國養老服務需求快速增長,養老機構成為老年人社會化養老的重要方式。一直以來,由於缺乏全國統一的標准,養老機構質量建設缺乏規范化引導,社會對養老機構的質量評價也缺乏依據。
李邦華介紹,標准對養老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提出102條要求,主要內容包括等級劃分與標志、申請等級評定應滿足的基本要求與條件、等級評定、規范性附錄等。標准將養老機構分為5個等級,從低到高依次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等級標志由五角星圖案構成,等級越高,表明養老機構綜合服務能力越高。
「通過標准對機構進行客觀的等級評定,公示等級評定結果,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方便有需求的老年人及其家庭做出選擇,」李邦華說,「這樣有利於更好地保護老年人合法權益,增強老年人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