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年人心理需求有哪些
自主的心理需要,交往的心理需要,恭敬的心理需要,求助的心理需求,依存的心理需要,在年輕人看來,人到老年,在家抱抱孫子、看看電視、享享清福,那是多麼幸福的事情。那麼,老人們都會有哪些心理需要呢?
一是自主的心理需要。老年人大都沉著穩重,老練大方,閱歷豐富,處世有方,因此干什麼事都希望有自己的主張,這種心理上的自信和自主,是老年人的自主需要。
二是交往的心理需要。多層次的交往是老年人正常的心理需要。老年人為排除生活中的寂寞感,喜歡在一起聊天;為了切磋某方面的技藝,也愛找有共同愛好的人交流;為了獲得更多的信息,豐富自己的知識,老人們也需要廣交朋友。
三是恭敬的心理需要。老年人在從事養花、練書法、射門球、釣魚等一切活動並取得進步後,特別希望得到晚輩的肯定、鼓勵和恭敬,這樣就會增添老人對生活的情趣。
四是求助的心理需求。老年人由於身體衰老和健康狀況等原因,生活自理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產生求助的願望。如果老年人在有病的時候,晚輩若能自覺幫助他們完成日常生活無法獨立完成的活動,則會使老年人感到心情舒暢。另外,老年人對社會、對群體的依賴也是一種求助心理。
五是依存的心理需要。老年人對家庭有一種較強烈的依存心理。他們雖然物質生活比較豐富,但仍期望得到家庭成員越來越多的關心、愛護、尊敬和信任。家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關心、體貼老人,家政事務主動征詢並尊重老人的意見,這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老年人喪偶或離婚後,為了避免孤獨,很希望找個能互相照顧的老伴,這需要社會和家庭成員的充分理解和積極支持。
老年人不願呆在家裡,在家裡,反而愛煩躁、發脾氣、易生病,渴望理解和交流,所以希望各位家庭能夠多多理解老人,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
Ⅱ 老人怎麼證明有自主行為能力
只要老人沒有被確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行為能代表自已的真實意思,且表達與反映的思維符合一般的邏輯思維與常理狀態,其民事行為即屬於有效的民事行為。
其親屬或其它人以年事已高行為無效不能成為抗辨理由。
完全行為能力人必須是精神正常、表達清楚,意識清醒及年滿18周歲的自然人,否則不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Ⅲ 為什麼有許多子女限制老年父母的經濟自主權呢
一、國家對老年人保障政策日益完善在我國,有許多子女限制老年父母的經濟自主權,一方面是因為父母年老,體力腦力受限制,無法管理好自己的錢財,另一方面,怕老年父母被上當受騙,特別如今電信詐騙、誘惑老年人購買保健品等,這都是許多子女考慮到的最主要原因。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日益強大,國家對居民經濟生活保障福利越來越好,特別是老年人這一塊,無論是退休福利金的逐年提升,還是對普通老年人的最基本生活保障,國家都有相對應的政策,讓老年人享有一定的經濟補貼,讓他們老有所養,吃好穿暖,使得部分老人即使不依靠子女的資金資助,也可以過上小康般的退休生活,個人存戶中還能有一定的存款。
其實父母在年老的時候,更需要的子女的陪伴與關愛,子女在安排好年老父母的經濟生活,更多的應該抽出時間陪伴他們,多點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