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們要舉行一場辯論賽,題目是應不應該送老人進養老院,我們是反方,各位是否能提供一些建議
你如果是反方,來那意思源就是說你應該說不應該送老人進養老院咯?那你就這么說:「是自己的長輩把自己撫養的大的,難道兒女就沒有這點能力養好自己的父母嗎?兒女應該自己養父母,不應該把他們送進養老院。」
如果正方說「兒女不做到這個義務,那隻能把老人送去養老院,」那就是國家或上一代沒有培養出孝子的問題啦。
❷ 應不應該送老人去養老院,需要反方二辯的陳詞
問問我們我們的內心,當我們老了,我們願意去養老院嗎,當然不想去牙
❸ 在家養老還是去養老院養老辯論
我覺得如果是歲數很大的老人,又沒有老伴兒的話,應該還是選擇去養老院會更好一些,畢竟現在的這個社會環境,很多老人本來就是沒有自理能力了,而和自己的兒女在一起生活,難免會影響到他們,這個時候去養老院生活就是最好的方式了,但是如果說老人不想在養老院也不應該強求,還是接回家裡會比較好。
大多數的養老院對老人的確是還不錯,對於智力正常,活動尚可,能自理,但需有人陪伴照顧一日三餐的老人最好。你姥姥已經中重度失智,語言能力下降,對冷暖飢飽不能表達,不能自理,在家最好。養老院不會一個護工專門照顧一個老人。灶老所以說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吧。
❹ 辯論賽:是否應該把父母送進養老院.
正方:
謝謝主席,大家好。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結構的變化導致了居家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家庭小型化的趨勢下,特別是421家庭的不斷涌現,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的養老需求,為此社會應當提供多元化的養老選擇,而送老人進養老院就是指政府或者子女依據老人的意願將他們送進養老院安度晚年。可見養老院是在養老模式多元化的背景下讓老人老有所養的一個新途徑。
我方贊同送老人進養老院,理由有三:
第一:對於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或者由於種種原因子女無力贍養的困窘老人,政府將他們送進養老院是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手段。
第二:在經濟來源確定的情況下,養老院在生活照料方面更為專業,面對通常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養老院能夠為他們提供更專業、更好的護理,而在精神慰藉方面,子女的孝心不會因為父母居所的變化而減少,同時在養老院里老人們同齡相聚、同生同息,增加了社會交往,擴大了社會聯系,給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樂趣和歡笑,可見養老院的出現給老人們在晚年多了一個養老的選擇,讓老人們自己自由的決定,給老人的夕陽之光添一抹新的色彩。
第三:從社會的角度而言,承認和接受養老院體現了養老院社會化的趨勢,反映了新的孝文化觀念。從倫理的角度講,孝的觀念要繼承和傳揚,那那麼孝的形式是可以改變的。但是一切為了老人,讓老人健康安寧的這個精神內核不能改變,昨天老人們為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而今天當他們老去步入人生黃昏的時候,年青一代有責任對他們竭盡所能的贍養,這不僅是子女對父母的法定義務,更是年青一代對上一代人普遍的社會責任,事實上個人對孝的觀念只能體現個人的德行和修養,而社會整體普遍對孝的認識則是社會的文明和進步。謝謝
反方:
謝謝,對養老問題對方一辯已經不知不覺中,偷偷給我們預設了兩個概念:
第一:現代人已經忙到無暇照顧老人了,所以說就送老人去養老院。
第二:養老院可以展望的像天堂一樣好,因此他方贊成。
您方那麼多的角度有沒有一個角度是老人的角度,我們來看看這兩個預設真的合理嗎:
首先,想過父母為什麼有人願意去養老院嗎?同意去的老人中,百分之六十是覺得子女沒有時間照顧自己,而百分之三十其實害怕自己連累了子女,我們可以想像老人心裡有多矛盾,一方面不願意離開家裡,另一方面不願意麻煩兒女,老人辛辛苦苦一輩子都在為兒女著想,可兒女就可以心安理得的送出去了嗎?難道豪宅、名車、存款地位就真的比我們唯一的父母更重要嗎?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太忙根本只是借口和日後徒增悔恨的原因而已。
其次,再來看看養老院,無論它條件多好,但它始終不是家,因為心理學證明老人心靈的慰藉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是家人,第二是人家關系網,這兩點正是養老院所天生缺失的,那裡沒有兒女直接的關懷,沒有孫輩天真的笑臉,它再怎麼好又真的是老人想要的嗎?
再去看看養老院,會破壞老人固有的人際網,老人在他原來居住的地方會建立一大群朋友關系,而去養老院無異於要對這些朋友說再見了,這對於體力和認知能力不足的老人來說有多重的負擔呢?舉個例子來說,這就好比把冬天裡的一株古樹從它原來根深蒂固的地方拔起來移到新的地方,即便這個新的地方再好,我們也說這是對樹的一種傷害,因為你已經割斷了他的根莖,更因為冬天就根本不適合移植樹木。
同時,在一個隨時有可能老人離世的地方,脆弱易波動的老年心裡多容易受到消極情緒的影響,而居家老人有兒孫的繞膝、鄰居的寒暄,更容易感到生活的陽光和希望,這也就是為什麼調查顯示養老院老人抑鬱症的得病率比居家老人高了百分之二十的原因所在。
再次,其實我方也提倡社會養老和家居養老結合,但是養老院的模式卻萬萬不可做為首選,現在北京大力發展的社區家居養老模式很值得借鑒,各種工人上門服務照料老人的飲食起居分擔兒女的壓力了,而且老年沙龍等社區的機構更鼓勵老人開展社會活動,到處走走下棋聊天,回家還可以享受天倫之樂,這不更是頤養天年嗎?
所以我們告訴在座各位,只要您多用點心考慮老人的心理需求您就會發現養老院並不是最適合的選擇,謝謝大家。
正方:謝謝,誠如對方同學所言,換一個環境對老人有影響,但是不是像對方同學所說的那麼可怕呢。請問您了,城裡的兒子該如何奉養鄉下的老人呢?
反方:對方辯友說了,要看老人自己想不想,那我就問了,對於養老院養老和家居養老,哪一個更給老人家的感覺呢?
正方:對方同學,其實對於孝順的兒女養老院就是家,家就是養老院,但是對於不孝的子女呢,養老院是家,但家就是牢籠,您說哪個更好呢?
反方:養老院怎麼可能是家呢?家,不僅是有親人的地方,更是有周圍三朋四友左鄰右里的地方,對方辯友您的養老院有嗎?
正方:什麼是家?我的父母在哪裡,我的牽掛在哪裡,這就是家。這是哪個留守的父母不願意看到兒女來贍養自己,哪一個在外打工的農民兄弟不願意回家侍奉父母,但是生活總是無奈的。我們今天要不要現實的解決問題呢?
反方:對方辯友,您的意思是您現在在央視,您父母的心在央視,所以央視就是您和您父母的家嗎?對方辯友我覺得央視台長可能不會同意您這個看法呀。我還想請問對方辯友了,杭州經過調查有95%的老人不願意進入養老院養老,請問您這是什麼原因呢?
正方:可是按照您方的說法,只要換了一個環境,這個老人必然不適應,按照您方的說法,只能得出結論:那就是我們城裡的孩子根本沒有辦法奉養鄉下的老人啊。
反方:對方辯友還是請回答一下我們的問題吧,杭州那麼多老人不願意去養老院,這個時候你硬把他送去養老院,您究竟是孝還是不孝呢?老人是開心還是不開心呢?
正方:對方同學,其實原因很多,北京玉淵潭養老院院長說,其實很多老人還是願意來的,但是他們就怕面子掛不住,這是不是對方同學不贊同的觀點惹的禍呢?
反方:對方辯友,您剛剛反復提到鄉下,我想請問您,鄉下哪兒有養老院呀?
正方:對方辯友,難道您不知道嗎?中國農村大量農民工到城裡務工,現在農村養老可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要不要解決呢?
反方:我們要解決,所以請問了,農村的那些老人送到哪裡的養老院呢?
正方:對方辯友,給您舉一個例子吧,現在天津市正在大力興建農村養老院,再請教您這樣一個問題了,有的老人操勞一生,但是膝下無兒無女,請問您不把他送到養老院,難道要看到他們晚年凄涼嗎?
反方:對於這種根本沒有選擇,只能去養老院的選擇,您認為是我們今天討論的核心嗎?對方辯友,還是回答我方辯友的問題,為什麼杭州有那麼多老人不願意去呢?
正方:不願意去的問題我已經回答過了,對方辯友的邏輯很奇怪,有子女的就叫老人,沒有子女的難道就不叫老人了嗎?其實鄭州市給了我們很明確的答案,他們斥資1500萬修建養老院頤養天年,您為什麼就不贊同呢?
反方:我們從來沒有說養老院沒有存在的必要,就是因為他們無兒無女無牽無掛沒有經濟來源,所以我們政府才負起了這個責,可是對於那些有兒有女的老人,你們覺得他們願意待在家裡,還是願意待在養老院呢?請正面回答吧。
正方:那要看我們父母自己的選擇了,您的意思是不是說,今天有的父母很想去養老院,但是您就不讓他去呢?
反方:正如我方一辯所說的,這時候父母真的是真心願意的嗎?他是在考慮您呀,對方辯友,您就接著他這個不真心的願意,就把他送到養老院,對方辯友您於心何忍呢?
正方:好,我們也來看看父母的意願好不好呢?我們知道有些軍人要保家衛國,請問您這個時候考慮父母的意願,究竟是把他送到養老院,還是帶著老人一起去保家衛國呢?
反方: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共同奉養保家衛國的媽媽,所以請問了,中國科學心理學家調查表明:在養老院的老人,他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要差於居家的老人,請問您對此如何解決呢?
正方:對方二辯說得好,我們要家人和社會共同奉養呀,現在養老院分擔了一部分養老職能,這好不好呢?
反方:對方辯友,養老院就代表社會養老體系了嗎?請您給我論述一下可以嗎?
正方:對方同學,不是代替而是多了一種途徑,所以說軍功章有他們的一半,也有我們社會的一半。你說好不好呢?
反方:對方辯友,您剛才提到軍人的例子,請問軍人的父母在家鄉有沒有親人,有沒有朋友,他們難道不能幫忙照顧老人嗎,您就一定要把他和原來的環境分開,把他硬生生塞到養老院呢?
正方:所以多種途徑並存嘛,現在我們政府也願意幫他們分擔一部分,您為什麼就是不要呢?
反方:我方已經承認多種途徑並存,可是我們今天討論的是這一種途徑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對方辯友請正面回答。
正方:好,您說不能換環境,我們現在就有一種新型的養老院,直接把養老院建在在社區裡面,環境沒有換,您贊不贊成送進去呢?
第四階段:
反方:對方辯友,您剛才一直在強調一些無兒無女或者兒女不在身邊的例子,那我想正面請您回答了,如果您和您的父母就住在同一個城裡,您會不會願意把您的父母送進養老院呢?
正方:我來的時候我父親給我打電話,他跟我說他老了之後他要去養老院,那是我父親的選擇,我當然支持了。
反方:我們都跟你說了,你父親為什麼要去,因為他不想麻煩你啊,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照著你父親的話把他送進養老院嗎?其實說不定他希望你說一句:不,爸爸,我願意跟您呆在一起,對方辯友您是不是有點不太明白您的父親呢?
正方:對方同學,其實情況不是這樣的,因為進了養老院,他有更專業的護理,我方一辯當然可以和父親待在一起,但他父親腰疼的時候,他根本不知道他是腰間盤突出,還是頸椎管狹窄,應用更專業的護理不好嗎?
反方:對方辯友,老人腰疼的時候他真的是最需要專業的護理嗎?他最需要的是他心愛的兒子在他身邊跟他說:父親沒關系,我來幫你揉揉;對方辯友您把這個拋棄了嗎?
正方:可是我並不知道,我父親的腰疼究竟是什麼原因,萬一揉錯了怎麼辦呢?
反方:所以我們說,我們社區要有一些人可以專門上門幫你父親揉,他幫你父親揉的時候,你也可以幫你父親敲敲腿,父親不是更開心嗎?
正方:對於孝順的兒女,無論父母在哪裡他都會經常去聯系,但是對於不孝順的兒女,您不送養老院在家裡面他不管不問,這就是您要的嗎?
反方:所以對方辯友的孝順就是和父母離得很遠的時候,心裡想父母一下,但是不顧父母的真實需求,對方辯友,這樣的孝順,大家能同意嗎?
正方:孝順是不論我父母在哪裡,我都愛他,這才是孝順。
反方:可是您這樣的孝順,父母感受得到嗎?
正方:那我父母在家裡,我給他打個電話叫聯系父母;難道他在養老院里,我給他打個電話就不叫聯系父母了嗎?
反方:所以為什麼不能夠他在家裡,您又可以給他打電話又可以親自侍奉他更好呢?
正方:對方同學,所以說其實兩種途徑都是可以的,看老人怎麼選擇。我們再來來看具體例子好不好呢?其實心臟病、腦血栓都是老人常見的突發性疾病,如果說不及時搶救的話,後果不堪設想,送進養老院時刻有人陪護,您說好不好呢?
反方:對方辯友,當然不如在家裡既有專業的護工,又有學習了一定醫學知識的兒女一同照顧,這樣既有心的關懷又有身體的關懷,難道這不比送到養老院更好嗎?
正方:我送進養老院就不能給父母心的關懷了嗎?
反方:那您家裡不是可以更關懷嗎?對方辯友您更奇怪了,您說讓老人自己選擇,可是這個時候我問你我的姥姥送不送,你說送也可以在家裡也可以,到底怎麼辦呢?(反方時間到)
正方:對方同學說要請專業護工,是不是請一個醫師一個廚師一個保姆還有一個菲佣呢?
正方:所以多元化的選擇,我們要讓這種多元化存在,讓老人自由選擇不好嗎?
正方:南京一家養老院的兩位老人最近喜結良緣。。。。。。謝謝(正方時間到)
總結陳詞:
正方:
謝謝,對方同學和主持人剛才都提到了《常回家看看》,我想如果是一個孝順的兒女的話,無論父母在家裡面還是在養老院里,我們都可以做到常和父母見見,但是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如果他能在養老院里得到更好的照顧,為什麼我們不選擇這樣一種途徑呢?
對方同學今天反復和我們講居家養老才是真的好,才是真的做對了,這本來沒有錯,但是不是太絕對了呢?那我們為什麼還說: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呢?
對方同學今天反復和我們談家,然而什麼是家呢?家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座房子嗎?不是。家是對老人一種真心的牽掛,那麼老人在哪裡我們的牽掛自然就在哪裡。
對方同學,今天還反復和我們談孝,但是孝很顯然顯然不是一句簡簡單單的口號,而是對老人幸福生活的不斷追求。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輕易地否定了這樣一種養老的模式呢?
如果空間真的能夠沖淡親情的話,我們為什麼還有一句話叫做:血濃於水呢?
反過來我們看到張愛玲女士,她在家裡面死亡六七天才被發現,一代才女死的如此凄涼啊。養兒為防老,但總有子女不孝,那麼在這些不孝的家裡,老人已經感覺不到家的溫暖了,對方同學為什麼還要封殺社會的溫暖,讓他們更加無助呢?
相反我們看到,有些子女確實很孝順,但總也不能做到時刻陪伴在父母左右吧,那麼匆忙的一別,有可能父母得了突發的疾病得不到及時的救治,這一次分別就變成了永別。子欲養而親不待,對方同學也提到了,這不是我們這個社會最大的悲哀嗎?
而我們這個社會上,總還有一些流浪老人,總還有一些留守老人,對於他們而言晚景凄涼,對方同學還要關閉養老院的大門,那麼先哲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的「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何時才能夠實現呢?
正是因為我們看到了以上的種種,即便是一個旁觀者我們也會追悔莫及,而對於步入夕陽的老人而言,又有哪一個不是心驚膽戰心有餘悸呢?
當中國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越來越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社會重大問題的時候,對方同學卻告訴我們不能送進養老院,那我想請問了:當我們的子女想要父母得到更科學更細心地照料時,由於怕別人的非議而不敢開口,而我們的父母想要更踏實的享受夕陽的美好的時候,由於怕給子女擔上不孝的惡名也不敢輕易開口,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正是因為有對方同學那樣錯誤的認為把老人送進養老院就是拋棄不孝的觀念,才人為地造成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交流障礙,人為地為我們的養老難上加難。
而我們的政府和眾多的有識之士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呼籲加強養老院的建設,讓它來分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重任。(時間到)謝謝。
反方:
謝謝主席,剛才對方辯友說實在的,在自由辯論進行的過程當中真是有點狡猾,因為他刻意地為我們模糊了三個概念:
第一個概念:他說今天的養老模式是居家養老和養老院養老二者可以優勢互補。
對方辯友我方承認,對整個一個社會群體來說,二者的確是優勢互補的,因為總有那麼一部分人群他們不得不接受養老院,於是養老院對他們來講是必要的;但是當考慮到我們自己的例子、考慮到我們自己的情況的時候、當考慮到我們要怎麼來贍養我們的老人的時候,難道這二者真的能做到優勢互補嗎?
往往我們的選擇只有一次,我們只能在一個時間點內將我們的老人放在家裡,由我們自己的心來贍養或者把他送到養老院去,在這點上來講,二者正是具有排他性,因此對方辯友您的優勢互補可能不是那麼完全。
對方辯友模糊的第二個例子是:他們今天一直在跟我們講的老人是哪些老人呢?
那些無兒無女或者兒女不在身邊的老人,比如說軍人,比如說出去打工的人,對方辯友,如果今天的辯題真是主要討論這部分人的話,我想實在是辜負了我們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的這樣一個主旨,因為這些無兒無女的的老人,政府本來就有相當的義務去贍養他們,把他們很好地照顧起來,討論這部分話題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真正應該討論的是:子女就在身邊,而老人的意願如此矛盾沖突的時候,我們到底該怎樣對著我們的心做出何種選擇,這才是今天真正辯論的焦點。可惜我剛才問了對方辯友好幾次,對方辯友就是不敢在這個問題上回答我,反而在往一些邊緣的例子上靠。對方辯友剛才提到了農村,對方辯友您知不知道在農村的禮數是很講究地緣和親緣的,一個家前面可以是自己的大奶奶,後面可以是自己的二姑,這些人之間就形成了很好的相互照顧的網路,這個就可以達到很好的照顧關系,可是對方辯友您的意思是什麼呢?是把他從這個農村的親緣關系中趕出來放到養老院,以形成您的孝心。對方辯友,您這是真的孝心嗎?
對方辯友,您模糊的第三個概念就是孝,您剛才告訴我什麼是孝:只要你的心在老人那裡,您就是孝了。
對方辯友,我最多承認您這是小孝,因為這是按照您自己的標准,在判斷父母在想什麼,在判斷父母需要什麼樣的孝。
什麼是大孝呢?就是我的心跟父母在一起,我的人也跟父母在一起,在父母需要我的時候,我能貢獻出自己的雙手、自己的大腦和精力去照顧他。
不錯,我們缺少一定的醫學知識,但我們可以學呀,我們自己也許做不了一些事情,我們可以請護工來做,護工做的時候我們學,我們學著跟護工一起做,對方辯友,這個過程難道不正可以加深我們和父母之間的親情,讓她享受到家的關懷嗎?
對方辯友,如果把這三個您模糊的概念去掉的話,對方辯友我真不清楚您方的立論是怎麼贊成起來的?
其實今天這個辯題就我們來講,有一個更深層的話題,很可惜我們沒有能夠跟對方辯友好好思考一下,今天這個辯題的一個預設前提就是我們都很忙忙到了無暇照顧父母的階段,可是我們這么忙真的是應該也真的是必要這么忙的嗎?
我們在為了明天的名車、明天的存款、明天的豪宅,把我們的父母送去養老院,這個真的是我們要獲取的目的嗎?謝謝(時間到)
摘自網路!
❺ 辯論題目是「該不該把父母送的養老院」我是反方
1我贊成送養老院,當然我們還得尊重老人的意願。如果父母生養兒女僅僅是為了防老,那麼這樣的觀點是可悲的,無疑是把子女當成了一種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我們把老人送進養老院,不等於不管老人,也不等於從此可以對老人不聞不問,更不等於遺棄老人。 在我生活的城市裡,很多老人已經進了養老院,而養老院也不叫傳統的福利院等,叫「頤養山莊」,顧名思義,就是頤養晚年的園林式寓所。在那裡,風景優美,設施齊全,制度嚴密,工作人員(含醫務人員)認真負責,每個老人都安康快樂。子女也可以隨時隨地去探望自己的親人,若是老人身體不適,工作人員可以隨時與子女取得聯系,要求子女前去探視。如有子女推卸責任,還可以通過法律手段或組織為老人討個說法,這樣的「養老院」有什麼不好,我們還怕老人在那裡受罪嗎?反過來,如果我們僅僅是怕左鄰右舍說自己不孝,把老人窩在家裡,天天獨守空房,望眼欲穿等待子女歸家,難道這樣就是孝順嗎?關鍵還是觀念沒有改變過來,弄得老人孤獨,孩子沒有得到更多的關心,自己也疲以奔命,得不償失。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作為中年人,既要在工作崗位上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又要肩負起教育子女的重任,還要兼顧老人們的種種起居飲食健康問題,試問,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呢?只能是每個需要的人僅僅分得了一小杯羹,誰都得不到滿意的生活。何必死撐著呢? 一個文明的國家,各種福利制度包括養老制度應該是健全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分工也越來越細,養老院最終也會成為一個行業,來滿足、適合人類的需求。孩子不僅是國家的財富,老人同樣是國家的財富,只有為子女安置好了老人,才能讓子女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更多的才能,而老人在養老院里也能得到更多的照顧,老人間也相互有了依伴,身心愉悅之餘,有的老人甚至著書立學、發揮余熱也未嘗不可。 僅僅是個人意見,千萬不要用臭雞蛋砸我哦!2我覺得我將來會把我父母送到敬老院,而且這個提議是他們提出來的。這樣老人們生活在一起,興趣愛好都比較相投,不會悶。而且還有專門的人照顧,生活要比自己在家更輕松有條理。兒女還可以經常去探望。而且好一點的敬老院每年會組織老人們出去旅遊,這樣多好啊!隨著社會的完善,把父母送到敬老院不再是不孝順的表現了。我覺得敬老院里飲食起居有專業人照顧,我反而更放心了。而且還能經常去探望,這沒什麼不好啊!或者如果以後各個小區里也都能為老年人營造這么個小區氛圍,那送不送敬老院也無所謂了。3我不介意我以為去養老院,我也不介意我父母去養老院,不是我不想養他們,在那個地方,老人們可以得到他們想得到的東西.他們如果不願意去,當然我也不會要求他們去.其實老人與孩子一樣,都有自己的想法與生活方式.我比較開通,不會因為父母要去而怕社會上的人說我們不養父母.我們作子女的,當然也會經常去看看他們.
❻ 不贊成送父母去養老院二三辯可提出的相關問題
不贊成送父母去養老院二三辯可提出的相關問題有:我國當前是否具備送父母去養老院的現實條件、住進養老院的老人們的現狀是否讓人滿意等問題。
1、我國當前是否具備送父母去養老院的現實條件:首先是床位。中國廣播網報道,每千名老人僅有床位15.9張。可見床位缺口之大,而且公辦養老院數量少,質優價廉的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啊。
其次是護理人員。護理人員不僅數量少, 民政部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表示,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日趨嚴重,但養老護理人員不論是規模還是專業水平都不能適應這種嚴峻的現實,目前我國最少需要1000萬名養老護理人員。護理人員的素質同樣需要擔憂。
2、住進養老院的老人們的現狀是否讓人滿意等問題:首先是心理方面。《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2006年「百村百戶農村老年生活狀況調查數據」》數據顯示70.8%的農村高齡老人選擇「家庭養老」,15.1%的老人選擇「自我養老」, 選擇去養老院的只有7.5%。
其次是看護服務方面。在養老院中,設施條件和服務水平跟不上,老人得不到周全的照顧的現象屢屢可見。如兩次摔倒造成骨裂,燒傷五天後才送往醫院。
二三辯結束後四辯可以給出的總結性結論是:
居家養老加以輔助其他手段服務,更為符合社會形勢。
2013年發布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藍皮書指出的養老理想模式,是以老年人自我服務和家庭養老服務為基礎,以社區居家服務、公寓服務和日間照護服務為主幹。
院舍服務為支撐、鄰里服務和志願服務為補充的中國特色老齡服務體系。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養老保障體系發源地歐洲。
傳統的養老院日漸呈現出被冷落之勢,各國政府著力在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上投入更大的資金和人力,使得老人能在家裡、社區等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安享晚年。
❼ 辯論賽把老人送到敬老院的利弊, 需要寫的更全面的 謝謝
不可能復有人寫那麼詳細的制,也沒意義,只能給你提供個思路
利:老人能和別的同齡人交流、休閑,減少了子女照顧的壓力
弊:會造成老人內心的孤獨,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而內向的老人更難以和別人交往,一些敬老院還會出現虐待老人的現象,給老人的晚年造成心理陰影
❽ 辯論:當今社會該不該送父母進養老院
該:送養老院的年紀復普遍應制該為70-80以上的了,或者生活以失去自理能力了,第二代年齡也為60左右身體精力走下坡路了,況且還可能要照顧第四代,第三代正當中年工作壓力最大的時候,也無法更好照顧老人,進入養老院可以解放兩代人.況且現在養老院無論從設施到服務態度都有很大的改進,當然和收費掛鉤.好的養老元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從這點來說,誰能說不孝況且所提供的娛樂環境是家裡不能提供的,普遍現象是沒去過的不願意去,去過習慣了不願意回來了.
當然,和中國傳統思維抵觸很大,還有自己習慣了家的感覺換到陌生的地方肯定不願意,老人覺得那裡是等死的地方,覺得老了被家人拋棄了等等都不得不考慮.不能強求,還是要尊重老人家意見,畢竟老人都比較固執偏激,有時候講道理沒用的.最好是代他們去看看養老院里的朋友,老人家之間溝通會好點,方法是因人而異.急不得
❾ 該不該把老人送去養老院 辯論賽 陳詞
不該送去養老院:父母來生了我自們,養育之恩大於天,陪伴我們走過了那些需要親人陪伴的日子。他們老了,可是心裡如明鏡,知道我們的難處是時老人才會提出去養老院,他們不需要吃的好,住得好,只是想要我們多陪陪他們。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讓後人能夠記住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寄人籬下的日子裡哪怕只有一天的時間父母也是惦記著我們過得好不好
❿ 辯論賽一辯陳詞"不應該送老人進敬老院"
觀點:不應該送老人進敬老院
這個觀點得分得清楚點,老人到底指的是自版己至親的權老人(長輩)還是泛指所有的老人。
倘若沒說清楚,一辯要說的全面,不然會留下很多漏洞。
這個主題打辯論主要存在:道德和現實。顯然我方是站在道德上面的,所以堅守道德這一觀點是很有利處的一方
一、至親。
1、從中國的道德上加以抨擊對方觀點,重點強調中國百善孝為先,至親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不是用敬老院作為孝敬加以回報,這行為可恥;;
2、老人進入敬老院之後發生的事情(不如失去子女的精神支柱、某些敬老院的不規范……),很多對老人不利的因素(例子網上很多);
3、亮出自己的觀點,同時抨擊對方觀點(從對老人的精神上、自己本身的花費……)
若是泛指所有的老人,還是以道德這一概念堅守
切記,不要管敬老院是什麼組織,敬老院對老人有什麼利處(什麼健康、娛樂……),千萬不要說到這些,不然就進入對方的陷進,為對方答辯了,遇到這些就跳回道德。
有點講廢話,還是自己組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