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湖州市道場鄉敬老院

湖州市道場鄉敬老院

發布時間:2023-05-21 10:32:59

Ⅰ 滿族的節日風俗

滿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滿族節日風俗習慣 (商都文化網配圖) 5、太陽日:農歷二月初一 滿族人認為農歷二月初一是「太陽的生日」。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雞。予喻金雞報曉,迎日出。 6、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 滿族認為這一天要「引龍回家」,即用草木灰從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或河邊。灰道彎曲如龍,以示請龍到家,祈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天給男孩理發,是「龍抬頭」的日子,希望男孩變得聰明、學業進步。這一天還要接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這天吃餑餑(餃子)叫吃龍鱗,吃烙餅叫吃龍皮,吃元宵叫吃龍眼,吃米飯叫吃龍糞,吃鍋貼叫吃龍爪。 7、結緣日:農歷四月初八 農歷四月初八,這一天要「普結善緣」,用煮熟的一碟鹽水豆,彼此互敬互吃對方兩顆「結緣豆」,表示「普結善緣,天下一家」。結緣都是先敬長輩長者,長者再從自己碟內掐兩顆給晚輩吃,表示不分長幼尊卑,團結友善。 8、民俗節:農歷四月初八日之後的第一個周六 農歷四月初八日之後的第一個周六,為滿族同胞的除「頒金節」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節日―民俗節。是沈陽滿族聯誼會於二 OOO 年六月份邀請遼沈地區滿族專家、學者進行考查論證後確定的。是日在春光明媚的郊外舉行民族慶祝活動。

滿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鋒寬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陪搜,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開山節: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葯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葯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銀亂亮」。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八旗人,注意這里是按大小排序的。春節時,每個旗的人都分別在門上掛上自己的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滿族都有哪些節日 傳統節日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滿族傳統節日的介紹 滿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國歷史上曾兩度建立過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滿族歷史悠久,其淵源可上溯到距今約6000-7000年前肅慎族系新開流文化和茶啊沖文化。公元前22世紀肅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今吉林省長春市),早期肅慎王國的第二代王室開始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我國考古學界認為今黑龍江省寧安市鏡泊湖南端的鶯歌嶺原始社會遺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當於西周時期,當是肅慎的文化遺存。出土了許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豬、陶狗、陶熊。豬的飼養,說明古時民族部落已經過著相對穩定的以原始農業為基礎兼漁獵的原始生活。陶豬、陶狗、陶熊是作為陪葬品埋入墳墓的,是對死者靈魂崇拜的一種有力的證明。」

滿族都有哪些傳統節日 滿族的傳統節日
1.頒金節:
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2.上元節:
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3.走百病:
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4.添倉節:
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5.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6.蟲王節:
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7.中元節:
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8.開山節:
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葯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葯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9.臘八節:
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10.小年:
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11.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每個旗的人都分別在門上掛上自己的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12.吃肉節
古代滿族人沒有歷法,自古與中原王朝一致,因此許多節日與中原一樣,但由於地域差異和文化差異又形成自己的特色。二月一日是漢族的中和節,食用江米面作的太陽雞糕,糕上印金雞圓光,用以祀日。在歷史上,滿族人把二月初一叫吃肉節,對老北京的滿族人來說,是一個極盛大的節日。《那桐日記》中記載: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初一日,某刻進內,坤寧宮吃肉,辰初禮成,西苑門論班,外務部值日。」金易、沈義羚所著《宮女談往錄》中也有對吃肉節的記載。這一天主角是皇後,她要率各王府的福晉去祭堂子,負責在坤寧宮中主持向灶王祭禮獻牲的儀式。與漢族不同的是,滿族人來自東北白山黑水地區,那裡的春季物......>>

請問滿族的民風民俗? 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製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後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滿族傳統節日的相關資料 明代女真分為建州、海西(扈倫)、東海(野人)女真三部。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1635年,皇太極廢除「女真」的族號,改稱「滿洲」,將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漢、蒙古、朝鮮、呼爾哈、索倫等多個民族納入同一族名之下,滿族自此形成。赫哲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就是遼代女真未被編入八旗的後人,但他們是今天滿族的近親,值得一提的是,當初被編入八旗的還有當時相當數量的遼東 *** 、蒙古人,少部分朝鮮人,甚至一些俄羅斯人,在八旗內部長期融合的過程中,他們已徹底融入了滿族。作為血統最為「純正」的組成部分,建州女真人被稱為「佛滿洲」(舊滿洲),其他 人則被稱為「依徹滿洲」(新滿洲)。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改為 「清」,同時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關滅李自成,建立了覆蓋滿洲、前明關內領土及西北新領地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因滿洲族大部分定居在關內,故官方改稱為「滿族」,建國以後延用滿族稱謂至今。

滿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滿族許多節日受到漢族人影響,在今天也過一些漢文化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並影響漢族,今天漢族也將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

滿族的填倉節有哪些習俗 滿族添倉節習俗活動
填倉節分大小,小填倉在農歷正月二十,為祭以祈年豐,亦稱「小天倉」、「小添倉」;大填倉則在二十五。《介休縣志》:「二十日,名『小天倉』。煮黃米糕,燃燈禮佛。」《大同志》:「二十日,為『小添倉』;二十五日,為『大添倉』,添買米面、柴炭等物。」
添倉,是指農家往倉房囤子里增添糧食。是當年要在原有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增加收成,多多增產,這就寄託了人們對於來年糧食豐收的良好願望。添倉節,在各地的過節方法也不盡相同。有的地方,添倉節這天,象徵性地往糧倉里添加糧食,有的地方則在添倉節這一天吃春餅、煎餅和餃子,並把這些食物投入到糧倉,名曰填倉、添倉。
滿族填倉節由來
「添倉節」是古代民間祈年節俗,在農歷正月二十五。《帝京歲時紀勝》,「(正月)念五日為填倉節。」屆期,人們或飽食以表示填滿了倉,或用灰等圍出倉的形狀,在其中放些糧食以示倉滿,或祭祀倉籠之神,以祈一年糧豐倉滿。填倉節分大小,小填倉在農歷正月二十,為祭以祈年豐,亦稱「小天倉」、「小添倉」;大填倉則在二十五。
《介休縣志》:「二十日,名『小天倉』。煮黃米糕,燃燈禮佛。」《大同志》:「二十日,為『小添倉』;二十五日,為『大添倉』,添買米面、柴炭等物。」添倉,是指農家往倉房囤子里增添糧食。是當年要在原有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增加收成,多多增產,這就寄託了人們對於來年糧食豐收的良好願望。
添倉節,在各地的過節方法也不盡相同。有的地方,添倉節這天,象徵性地往糧倉里添加糧食,有的地方則在添倉節這一天吃春餅、煎餅和餃子,並把這些食物投入到糧倉,名曰填倉、添倉。有的地方添倉節,做「雨燈燈」,燈燈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個,小碗大小,每個燈頂端捏一個燈盞,燈盞邊緣捏一個小豁口,每個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個月。
燈盞蒸熟後,揭開鍋先看哪些月的燈盞里積的汽水最多,則證明那個月雨澇。再根據種裝甲在哪個月需雨水最多來推斷這一年收什麼,作為本年安排種植的依據。滿族的添倉節時,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匹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滿族的文化習俗有哪些? 滿滿族生活中有許多忌諱,犯忌則被視為無禮貌。滿族不興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諱別族人戴狗皮帽進家來。傳說,當年汗王遭難時,狗有救駕之恩,滿族視之為恩祖而加以保護和珍愛。西炕不許隨便坐人。院中有鎖龍桿,不許拴牲口。
還有尊卑、等級關繫上的忌諱和規矩。新媳婦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飯。長輩吃飯,媳婦在旁伺候,否則,就視為不敬不孝。大爺伯父輩不得同侄兒媳婦開玩笑。侄兒媳婦不許在大爺面前露胳膊露腿。過去滿族婦女旗袍長至蓋腳背,袖長至手背後,與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徑庭。
滿族有敬老尊上的風尚。青年人見了長者要垂手站立並要和顏悅色地回答長者的問話。有人沖父母狀況,子女必須起立回答。對老人,三天請小安,五天請大安。請安禮,男有問安、打千兒、叩頭。問安,是請小安,垂手站問好。打千兒是請大安,也叫單腿跪,滿語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撣下袖頭,左腿前屈,右腿後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頭與身略前傾。叩頭禮,即磕頭,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請安首必四叩,至三則跪而昂首,若聽命者然。尊長者以好話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則不起也(《柳邊紀略》卷四)。
對神佛、祖先、帝王則三跪九叩。女人禮儀不同於男人,有蹲安禮,俗稱半蹲兒,即雙腳平行站立,兩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狀。婦女平日相見,以右手撫其額,點頭為拜,俗稱撫鬢兒,即手指從眉上額頭鬢角連撫三下,隨後點頭目視。
婦女相見,興手拉手之禮,俗稱拉拉禮,與漢族婦女拜見禮有別。至親久別相見彼此抱腰接面,然後執手問安,是謂抱腰接面大禮。如幼輩見長輩,兩手抱其腰,長者用手撫其背。老年夫妻相見有頂頭禮,老夫婦久別重逢,老伴迎上去用頭頂住老頭胸脯,老頭輕輕撫摸幾下老伴後腦勺或後脖頸。
滿族人,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長輩先行。長者也很客氣地說:謝謝阿哥,請上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馬趕路。
兒滿族文化非常發達。大量的神話、傳說內容豐富,風格獨特,是薩滿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既有口耳相傳的,又有經文記載的。按內容,滿族神話可分為:①起源神話。包括人類起源、萬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②宇宙關系神話。在薩滿族神話中,宇宙是一個喧囂的多層的立體世界,即所謂「登天雲,九九層,層層都住幾鋪神」,每層天中都有人和動、植物、有惡魔和善神,各層間互通。③靈魂神話。滿族神話的特點,是動、植物神話、祖先神話,自然神話共融一處,並有圖騰崇拜的遺跡。
《有蹲安禮,俗稱半蹲兒,即雙腳平行站立,兩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大米、秫米喻之龍虎,故又稱「龍虎鬥」。
[秫米水飯]:將秫米放寬水中煮熟,撈到冷水中浸涼即成,多在夏季食用。滿族烹調以燒、烤見長,擅用生醬(大醬)。蔬菜隨季節不同而變化,雜以野菜(蕃蒿、蕨菜等)及菌類。滿族先人好漁獵,祭祀時除用家禽、家畜肉外,還有鹿、麂、獐、狍、雁、魚等。尤喜食豬肉。豬肉多用白水煮,謂「白煮肉」。設大宴時多用烤全羊。
常見的菜餚有:[白肉血湯]:將鮮豬血灌入鮮豬腸內煮熟,切片,與白水煮成的豬肉切片後同碼盤中,佐以韭菜花、蒜......>>

Ⅱ 滿族的風土人情

滿族的風土人情(簡單點)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矗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關於滿族的聚居地區、風土人情和民族習慣 去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里,每年除夕夜還要把祖先畫像,俗稱「老影」懸掛在西屋牆壁上進行祭祀。滿族也和我國西南的瑤族、瓦族 等游獵民族一樣將家犬視為重要財產不許輕易宰殺,有忌打狗、殺狗和食狗肉的習俗。傳統的滿族老人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知橡;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

滿族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 先說一下,在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他們那的擺手舞很不錯。。還有過幾萬人一起跳的,之隆重,你可以找酉陽的人發給你看一下圖片或者SP,我的被我不小心刪了,
苗族的服飾在各地各有其特點。黔西北、滇東北的苗族男子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長發,挽椎髻於頭頂,插木梳或發針,戴耳環、手鐲、項圈等飾物。至清代末期,他們已不再蓄發挽椎髻,有的改梳長辮子。各地區苗族婦女服飾差異較大,式樣約幾十種之多,但大多數地區婦女搭塌旁穿大領對襟短衣和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長及腳面,有的短至腿根,僅七、八寸長。湘西,貴州松桃、凱里,廣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區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著寬腳褲。湘西苗族的上衣無領,衣袖和褲腳綉有寬大花邊,頭纏格子布或青布頭巾,戴耳環、項圈、手鐲等飾物。苗族婦女的頭飾式樣繁多,挽髻於頭頂,配上各種式樣的包頭帕,有的包成尖頂、圓頂,有的把頭發繞在支架上高豎於頭頂上,別具風格。她們的盛裝以黔東南獨具特色,把銀衫好飾釘在衣服上成「銀衣」,頭上戴著形如牛角的銀質頭飾,高達尺余。
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主食。黔東南地區的苗族把糯米飯和蔬菜一起封存壇內,一、二個月後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種特具風味的酸腌菜。飲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喪、節日或親友來訪,都用酒招待賓客。
苗族的建築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別。黔東南居民住木製平房和樓房。樓房一般為兩層,建築形式多為「吊腳樓」(即按山坡斜度豎樁,在樁上建築),屋頂為雙斜面。頂棚上層貯藏糧食、雜物,吊腳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湘西和貴州松桃等地,採用木質結構、雙斜面瓦頂或草頂平房,每幢3~5間,「偏廈」作灶房或牲口圈。過去,地主或富裕人家還築有庭院,並砌高牆或石碉圍護。雲南文山地區苗族居民住宅的牆壁多用竹條編織、外麵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頂為平形草頂。昭通地區的苗族居民多住「權權房」,即一種用幾根樹干交叉搭糊,蓋上茅草,用樹枝或竹子編織、糊泥作牆的房屋。一般隔為兩間,人畜各一。海南島苗族住的是長而窄的茅草房,三間一幢,屋檐較長,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牆草頂或瓦頂的房屋。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財產由男子繼承,主婦在家庭中享有較多的權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養。有的地區,有父子連名的習慣,子名在前,父名在後,平時都只呼本名,不連父名。由於受漢族宗法封建的影響,有的制定字輩、建立宗祠、修纂家譜。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青年通過「遊方」(黔東南)、「坐寨」(廣西融水)、「踩月亮」(雲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會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動,自由對歌,戀愛成婚。雲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擇配良偶。也有父母包辦婚姻的,一般通過親友撮合,講門當戶對。苗族婦女有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特別在黔東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區苗族還有「還姑娘」、「轉房」、「妻姊妹婚」等習俗。

滿族的風土人情20字 滿族生活中有許多忌諱,犯忌則被視為無禮貌。
滿族不興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諱別族人戴狗
皮帽進家來。西炕不許隨便坐人。院中有鎖龍桿,
不許拴牲口等。

介紹滿族的聚居地區,風土人情和民族習慣共98字 字太少不夠用

滿族人有什麼生活習俗 滿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綉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綉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綉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

滿族的地理位置,人口和風土人情等資料 滿族,全稱滿洲族,辛亥革命後被稱為滿人、滿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滿族散居中國各地,鄲居住在遼寧的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點。現在的主要聚居區已建立岫岩、鳳城、新賓、青龍、豐寧等滿族自治縣,還有若干個滿族鄉。2000年統計的滿族人口數為1,068萬
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倫桿」。滿洲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 滿族人的住宅,也有獨特之處。滿族人還喜歡睡火炕。家家戶戶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著山牆還有一溜兒窄炕,把南北炕聯了起來,俗稱「萬字炕」。 他們以西炕為尊,南炕為大,北炕為小。南炕居長輩老人,北炕住小輩;西炕則為祖宗神位,牆上供著祖先神板,炕上設擺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輩和婦女坐,只有老人與親姑爺可以坐。滿族房舍的南北西三面,「皆辟大窗戶」,且分上下兩層,窗棱以萬字或工字為格,窗外糊紙,開關朝外,「恐夜間虎來,易於闖入」,居室內沒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飯、寫字都用它。此外,房樑上常懸著悠車,用樺木皮(木威)成長方形或橢圓形,出生的嬰兒就放在裡面睡覺,母親邊悠車邊哼著搖籃曲。所以有民謠說:「東北有三怪: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煙袋,生了孩子吊起來。」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開山節: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葯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

滿族有什麼特別的習俗? 滿族的風俗 滿族的生育習俗與漢族的大體相同,但是由於地理環境、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滿族的生育習俗中又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特有的風俗。 滿族信奉薩滿教,因此,若三十而無子,則要請薩滿求子。婦女懷孕時有諸多禁忌,不準坐鍋台、窗檯、磨台,不準參加他人婚禮,不準侍奉神祖等。孩子出生前,要請薩滿向佛托媽媽禱告。產房不能設在西屋。孩子出生時,炕上要鋪草,孩子生下來,叫「落草」。生的如果是男孩,則懸弧(樹條作成弓形,中間插一羽毛作箭)於門左,如果是女孩,則掛紅布於門右。孩子生下第二天,,要請兒女多、身體好的婦女給他喂第一次奶,稱為「開奶」。然後,在第三天時為孩子行沐浴禮:用放了槐樹枝、艾蒿葉的水給孩子沐浴,並說一些祝福的話。再用薑片和艾蒿給孩子擦身,用新布沾茶水擦嬰兒的牙床,讓嬰兒大哭為大吉,稱「響盆」。用一根大蔥打嬰兒三下,是「一打聰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之意。孩子生下第七天,要抱進搖車,稱「上車日」。搖車,也叫悠車。「養活孩子吊起來」,是關東「三大怪之一」。悠車育兒方便工作而且安全,這是由於狩獵生活而遺留下來的育兒傳統。孩子滿一個月後,要做「滿月」,掛上長命鎖,下搖車,取名;滿百日時,娘家送饅頭一百,謂之「蒸(增)百歲」,送錢一百,謂之「百歲錢」。滿族有睡「扁頭」的習俗,即讓嬰兒仰卧,枕內裝小米或高粱米,各為「睡頭」,時間長了,後腦勺就變扁平了。孩子至一周歲時,有「抓周」之禮,以測試孩子將來的志向。往昔,滿族自孩子降生時起,要給他掛上豬牙,以求孩子體健身強,可早立世。孩子五歲前,必須「跳喜神」(家祭)。在這一天,殺雞做糕,祭祀祖先。 滿族還有一個習俗是「換鎖」。孩子降生時,懸於門外的弓矢和紅布條,待其滿月後收回拴在子孫繩上,放在西牆的子孫袋中。向佛托媽媽祭祀求福時,將子孫繩拉到院中柳樹上,薩滿用柳枝給孩子灑水,驅除邪魔。然後,將子孫繩上的五綵線套在孩子身體上,三天後,收回放到子孫袋裡,因五綵線俗稱「鎖線」,所以此俗稱「換鎖」。 滿族是一個重禮節的民族,俗稱「滿族禮大」。滿族先世古風中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等美德,又接受了儒家思想,恪守「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道德,因而形成了一整套繁瑣、嚴格的禮儀。 尊上敬老是滿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者必鞠躬垂手而問「賽音」(滿語的「好」之意)。平日里對老人三天請小安,五天請大安。 請大安又稱「打千兒」,滿語稱「埃拉搭拉米」。動作是:先撣箭袖,袖頭伏下,左膝前屈,右腿後彎,頭與上身稍向前傾,左手貼身,右手下垂。 請小安就是問安,即垂手站立問好。婦女請安時,雙腿平行站立,兩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狀,俗稱「半蹲兒」。往昔滿族貴族之家,晚輩對長輩每天都要請安,謂之「定省」,分早安稱「省晨」和晚安。 抱腰禮是滿族大禮,也稱抱見禮。行禮時,行禮人右腿搶上一步,兩手張開,左膝著地,雙手抱住受禮者腰部,頭輕輕頂於受禮者胸下,受禮者略彎腰,雙手輕撫施禮人的頭。 擦肩禮是平輩相見時,「打千兒」後,互碰雙肩表示親近,俗稱碰肩膀頭。 叩拜禮是滿族大禮,也叫「叩頭」,一般在重大庄嚴的場合時施此禮,有頭撣袖、跪、叩頭等動作。祭祖跳神燒香時叩三個頭,見皇上則要三拜九叩。 拉拉禮是滿族婦女的常禮。一般兩個平輩婦女相見時,互拉雙手問好,稱「拉拉禮」。 撫鬢禮是滿族婦女拜見公婆或賓客、長者時施的禮。行禮時,婦女以右手指從眉上額頭至鬢角連撫三下,隨後點頭目視。 滿族有重小姑的習俗,滿族未婚姑娘在家中地位很高。 滿族人大方好客,有客人來均熱情招待,盡出所有,東北民間待客上菜仍以成雙碗碟為習,且內眷不避。 在滿族聚居的地方,鄰里之間......>>

Ⅲ 爐霍縣詳細資料大全

爐霍縣屬四川省甘孜州,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北部,東接道孚縣,西北與甘孜縣相鄰,西南與新龍縣接壤,北面毗鄰色達縣,東北則與阿壩州的壤塘、金川兩縣相鄰。川藏317線從東南至西北貫通全境,歷為去藏抵青之要衢和茶馬古道之重鎮。爐霍縣是康北中心,交通要地。屬半農半牧區。

2011年爐霍縣轄區面積5796.64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171個村民小組,年末總人口為45960人。

2011年,爐霍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9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77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40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261元。2011全年接待遊客6.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0.45億元。

爐霍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老根據地。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抵達爐霍,在此駐扎修整半年多時間,建立了縣、鄉博巴 *** 。2011年4月10日17時02分,爐霍縣發生5.3級地震,全城停電,部分房屋有開裂現象。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水能資源,土地資源,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城鄉建設,民生,交通,旅遊,民族文化,爐霍石棺文化,爐霍「望果」節,名優特產,

歷史沿革

爐霍系藏語「山岩村」之意。因原為霍爾章谷所屬四土司之地。東南與打箭爐毗連,故名。 清置爐霍屯。 民國二年(1914年)設縣。 夢幻般的爐霍縣卡薩湖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抵達爐霍,建立縣、鄉博巴 *** 。 1950年,建立中國 *** 爐霍縣工作委員會和爐霍縣人民 *** 。 2000年,爐霍縣轄1個鎮、15個鄉。 2004年,爐霍縣轄1個鎮、15個鄉。

行政區劃

至2010年底,爐霍縣幅員面積為5796.64平方公里。轄4個片區,15個鄉、1個鎮、171個行政村,其中純牧業鄉6個,半農半牧鄉鎮10個。 蝦拉沱片區工委基層區劃:仁達鄉、斯木鄉、宜木鄉。 新都片區工委基層區劃:新都鎮、雅德鄉、泥巴鄉、卡娘鄉、洛秋鄉。 朱倭片區工委基層區劃:旦都鄉、朱倭鄉、充古鄉、更知鄉。 羅宗片區工委基層區劃:上羅科馬鄉、下羅科馬鄉、宗塔鄉、宗麥鄉。

人口民族

根據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數據:爐霍縣總人口39603人。 至2011年底爐霍縣總人口為45960人。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爐霍縣地處川西高原與山原的接觸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00.67°,北緯31.39°,西南與新龍縣接壤,北面毗鄰色達縣,東北則與阿壩州的壤塘、金川兩縣相鄰。距成都654公里,距康定291公里,總面積5796.64平方公里。 爐霍縣

地形地貌

爐霍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脈河流走向多是由西北向東南,牟尼芒起山自北部伸延入境,鮮水河西北向穿流全縣。縣內平均海拔3860米。

氣候

屬青藏高原亞濕潤氣候區,夏季溫暖,冬春寒冷,空氣乾燥,風沙較大。年平均氣溫7.4℃,年總降爛鎮宏水量572.5MM,與歷年平均降水量比較偏少16%;年日照總時數為2597.0小時,與歷年日照時數平均值比較偏多2%。飢冊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爐霍縣礦產主要有砂金、泥炭、汞、多金屬礦和一定儲量的石灰石。

生物資源

爐霍縣資源豐富,主要動物資源有鹿、猴、磐羊、白唇鹿、磐羊、林麝、藏馬雞、細鱗魚、花魚、雪山鰱翔;生物資源主要有中葯材貝母、雪蓮、一支蒿、蟲草、貝母等珍稀中葯材。

水能資源

爐霍縣水能資源充足,集水面在72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17條,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8.9萬千瓦,可開發能量14.7千瓦,年發電量可達128878萬千瓦時。其中,尼曲、達曲、鮮水三大河流天然落差大,水源集中,占可開發總量的93%以上。至2010年底,已分別建成裝機容量為960千瓦、160千瓦、250千瓦和2500千瓦的水力發電站4座,固定資產近2000萬元。

土地資源

2010年,爐霍土地總面積為5796.64平方公里,是甘孜州最典型的半農半牧縣,有耕地9.5萬畝,天然草場33.07萬公頃。

經濟

綜述

2010年,爐霍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92億元,比2009年增長9.9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5億元,同比增長25.04%。地方財政收入為1069萬元,同比增長40.29%;地方財政支出為4.84億元,同比增長37.28%。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6.61億元。 爐霍縣 2011年,爐霍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77億元,比上年增長74.3%。全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1.32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40萬元,財政一般預算支出7.17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261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3819元,比上年增長14.7%。

第一產業

2011年,爐霍縣農作物播種面積4479.8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41.73公頃,糧食總產量10250噸,比上年增長14.31%。 爐霍縣 爐霍縣2011年推廣機耕2733.33公頃,機播面積2400公頃,農機總動力29000千瓦,完成5.1公里機耕道建設,完成人工種草900戶133.86公頃。成功研發雪域俄色茶、水淘糌粑等系列農產品,累計實現產值3300萬元。完成公益林建設66.67公頃,森林撫育600公頃,化學防治森林病蟲1088公頃,義務植樹15萬株。畜禽品種改良共引進推廣各種優良畜禽55頭,畜種改良6600頭。各類牲畜存欄25.6萬頭,肉類總產量4970噸。

第二產業

爐霍縣工業基礎落後,發展慢,2010年該縣招商引資到位資金7600萬元。大力發展俄色茶產業,在上海、深圳、麗江等地開設7個雪域俄色茶專賣店,實現產值520萬元。康巴氂牛乳業公司年產1000噸工業級乾酪素生產線點火投產,實現銷售收入67萬元。

第三產業

爐霍縣2010年接待遊客3.1萬人,旅遊總收入2500萬元。2011年爐霍縣接待遊客6.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0.45億元。

社會

教育

至2011年底,爐霍縣有學校32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在校中小學生7145人。選送38名學生就讀「9+3」內地免費中職學校。建成仁達、斯木、宜木3所雙語微型幼稚園。為6974名中小學生免除學雜費340.1萬元和免費提供價值65.87萬元的教材,3805名貧困寄宿制學生享受生活補助資金453.72萬元。

文化

2010年,爐霍縣爐霍縣博物館正式開館,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爐霍研究基地正式掛牌。完成「村村通」衛星接收設備無償置換工作,置換設備4475套。投入資金2500萬元。 2011年,爐霍縣確立石棺文化、川西藏族山歌、藏族繪畫三大民族文化品牌,積極打造爐霍唐卡畫、雪域俄色茶等具有爐霍特色的旅遊產品。

醫療衛生

2010年,爐霍縣實施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參保1632人。完成下羅鄉敬老院修建工程和縣城中心敬老院主體工程建設,完成11所鄉鎮衛生院改擴建。 2010年,爐霍縣啟動縣中藏醫院住院樓和縣人民醫院綜合樓項目建設;新建村衛生室28所。 2010年,爐霍縣新建卡娘、充古、朱倭等鄉村衛生室28所;投入240餘萬元,為100所村衛生室配備聽診器等基本醫療設備。

城鄉建設

2010年,爐霍縣實施城市工程29個,投入資金1.08億元。投資950餘萬元,完成廉租房一期工程總工程量的90%;投資250萬元,啟動廉租房二期、三期工程建設;對符合條件的230戶低保戶兌現租賃補貼金18.13萬元;開展了離退休幹部「安心工程」財政補貼兌現工作,兌現離休幹部補貼47.70萬元,退休幹部財政補貼發放工作進入審批階段;投入25萬元,完成泥巴、斯木等鄉地質災害點避險搬遷27戶。

民生

2010年,爐霍縣新增城鎮就業人員329人,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無業農民再就業40人。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803人,工傷保險參保650人,生育保險參保188人,失業保險參保1562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5097人。啟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工作,參保人數6915人,「新農合」參合率達98.58%。資助1.2萬人參加醫療保險;發放農村五保供養資金85.65萬元。 爐霍風景 2011年,爐霍縣完成250戶棚戶區改造任務,220戶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程竣工驗收。年內,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9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全縣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882人,醫療保險參保總人數42845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受益民眾6404人次,醫療總費用646.73萬元,補償278.96萬元。

交通

至2010年底,爐霍縣有317國道貫通全境,已完成川藏北線爐色通縣油路、三縣聯網路共181公里,紅羅路線按山重四級標准改造,川藏317線從東南至西北貫通全境,歷為去藏抵青之要衢和茶馬古道之重鎮。2010年,爐霍縣交通建設投入資金3916萬元,完成通鄉油路建設37.8公里,通村公路建設120.2公里。

旅遊

爐霍縣境內有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縣級自然保護區2個,以及卡薩湖、宗塔草原、易日溝、地震遺跡、石棺墓群、紅軍文化遺跡等景點。 卡薩湖 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西60公里處,海拔3510米、面積1.92平方公里,屬於高原淡水湖泊,是川藏北線最大的水鳥棲息地。冬季的卡薩湖,湖水如鏡,倒映著群山白雲,恬靜美麗。 密八勒幽靜聖地 位於爐霍縣仁達鄉境內。這里是佛教密宗事部三怙主的道場,亦稱三怙主神山,三座神山緊相對峙,有著奇妙傳說,山上有森林、溶洞、白泉等許景觀,有珍稀動物棲息於山中,溝內還有分別屬寧瑪教派和苯波教派的兩座寺廟。 爐霍卡薩湖石棺墓 爐霍縣卡薩湖石棺墓地是1984年初,在卡薩湖修建水力發電站開挖引水渠道時發現的,發掘工作從5月初開始,7月中旬結束,發掘工作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孜州文化局聯合組織。發掘實際揭露面積6000平方米左右,對引水渠道的西側和湖周圍沒有探掘,僅引水渠道地段發掘清理了275座。是全國境內最大的石棺墓葬群。石棺的作法不一,形式多樣,大體可分為完全石棺型,常見石棺型,簡易石棺型,變態石棺型四種。 爐霍地震紀念碑

民族文化

爐霍石棺文化

爐霍縣地處遠古民族遷徙古道要衢,以石棺為代表的遠古文明遺存十分豐富,在川滇西部高原民族考古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縣內僅上百座的巨大石棺遺址就有6處,沿達曲河、泥曲河、鮮水河西岸台地均有零星分布,是名符其實的石棺王國。

爐霍「望果」節

「望果」是藏語的音譯,「望」的意思是土地,「果」的意思是轉圈。「望果」就是繞田間地頭轉圈。它是爐霍等縣農區藏族人民一年一度預祝農業豐收的傳統節日,因此,又稱為豐收節。 爐霍縣 「望果」節是藏族地區古老的民間傳統節日。早在吐蕃時期,為了祈禱農業豐收,以村寨為單位,人們手捧香爐,高舉幡桿,手拿青稞、麥穗,跟在苯教教主後,繞田間地頭轉圈,祈禱神靈保佑,獲得豐收。這種宗教儀軌結束後,開展角斗、斗劊、耍梭標等活動。

名優特產

川烏 川烏為常用川產道地中葯材,草本植物烏頭,乾燥主根。又稱川草烏、烏頭等。性熱,味辛、苦,有大毒,具有祛風、除濕、散寒等功效。四川為主要栽培產區,尤以江油產量著名。 青稞 青稞酒 青稞酒,藏語叫做「羌」,是用西藏本地出產的一種主要糧食——青稞製成的。它是藏族人民最喜歡喝的酒,逢年過節、結婚、生孩子、迎送親友,必不可少。 氂牛肉 氂牛肉被譽為「牛肉之冠」,屬半野生天然綠色食品,富含蛋白質和胺基酸,以及胡蘿卜素、鈣、磷等微量元素,脂肪含量特別低,熱量特別高,對增強人體抗病力、細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顯著作用。 俄色茶 雪域俄色茶產於青藏高原的四川省甘孜州爐霍縣霍爾章谷地區,是生長在海拔3000米至3800米之間的野生俄色樹的一年生嫩芽,經現代工藝加工精製而成的雪域天然綠色的葯、食兩用健康飲品。

Ⅳ 那些寺廟有居士養老院

靈岩山寺,金山寺,福鼎市資國寺,東台彌陀寺等寺廟里都有。

1、靈岩山寺

靈岩山寺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凈土宗道場之一。同時,也是國內外馳名的明勝古跡和風景游覽勝地。地處太湖之濱,毗鄰木瀆鎮,距蘇州市西南方十五公里,山高海拔二百二十公尺。居高臨下,湖光山色,蔚為壯觀。

因為以前多其四石,猶如靈芝壯,故山名靈岩;南列峭壁如城,又名石城山;又因山勢右轉似象回顧狀,故又名象山。

2、金山寺

金山寺,位於貴州省貴陽市沙文鄉陽尖坡。陽尖坡所在地為文筆山脈,海拔,山頂直徑約一百多米,山頂有一股泉水湧出,常年不斷。一千三百多米高。

明末清初之際,吳老金途徑經此地,見山勢奇特,認為是一塊佛門聖地,遂請來一尊觀音菩薩,並就地取材利用亂石木柴茅草搭蓋一小間簡易觀音廟。後來王國衡居士聽說陽尖坡觀音菩顯聖,遂在此搭蓋一間茅棚,整日敬香拜佛,同時在附近地區廣泛宣傳。

信教群眾日益增多,掛功德積資金,新修簡易廟宇。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會辦會期間,周圍信眾上山拜佛敬香絡繹不絕。

3、福鼎市資國寺

千百年來資國寺香火燎繞梵音廣播,很多著名的高僧大德修行於此,鼎盛時期十方賢達雲集,常住僧眾千餘人,佔地數千畝,一直是漢地佛教唯裂高重要的禪宗祖師道場。自唐代道殷大師入住資國寺起,一直保持著農禪並重、自給自足德古樸道風,是佛教禪宗公認的清修道場。

一千多年來,資國寺歷煉風雨、戰火、天災人禍的侵襲,雖幾經修繕但目前大部分古建築已被破壞殆盡,所余殘垣也風搖雨蔽。

2001年月,當代禪宗大德——青原山凈居寺方丈體光老和尚率領十餘名弟子來到資國寺,為重修資國寺募集善款並親自組織進行修繕工作;先後募得善款幾百萬元,修繕了大雄寶殿、山門殿等,老和尚四方奔走發心重建資國寺,於05年元月圓寂。指尺

4、東台彌陀寺

彌陀寺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江蘇省東台市安豐鎮北首,始建於明朝萬曆二年(公元1575年),當時名為北極殿。如今,古廟已不復存在,但北極殿彌陀寺不甘百年沉寂,上追祖德之遺風,下思眾生沉淪源咐之疾苦,於佛歷二五五零年開始籌措修復。

彌陀寺建成後將成為十方凈土專修道場,供四眾弟子研究佛法、弘揚佛法、修身養性、臨終助念、持名念佛之活動中心。望十方善信、大德長老、護法檀越發起聚沙尤其塔之志,共襄勝舉。本寺兩序大眾願與十方善信一道,築福田基,耕福田海,共植往生西方之菩提勝因。

5、東林寺

東林寺,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東距廬山牯嶺街50公里。因處於西林寺以東,故名東林寺。

東林寺建於東晉大元九年 (384年),為廬山上歷史悠久的寺院之一。東林寺是佛教凈土宗(又稱蓮宗)的發源地,也被日本佛教凈土宗和凈土真宗視為祖庭。

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國家著名佛教道場、江西省三大國際交流道場之一。

東林寺自建造以來,至2014年已有1600多年歷史,滄桑歷盡,屢廢屢興。

Ⅳ 佛教寺院養老——福鼎資國寺彌陀村安養院入住指南

1、彌陀村安養院的宗旨和緣起

資國寺住持賢志法師發起悲心大願,以「文化、教育、禪修、凈土、慈善」五大弘法理念,從「知恩報恩」思想出發,自1997年提出「彌陀村」理念,帶動佛教養老大型公益慈善,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解決社會和家庭的養老壓力:1999年開始建設彌陀村,歷經二十年的時間,先後建起了三期佛教安養院——彌陀村,能夠容納社會老年居士、老年出家師父和出家師父的父察友母可達1100多人(床)。

資國寺致力於奉獻彌陀村的建設,是作為服務於社會的一項標志性工程!積極踐行人間佛教的精神,努力打造人間凈土。

2、去彌陀村安養院養老是否有年齡限制

彌陀村安養院原則上入住60歲以上、有佛教信仰者(低於60歲,信仰堅固者也可以申請),身心健康,無傳染疾病等。

3、彌陀村招收義工嗎,如何報名

我們招收義工。參加義工,服務道場,親近三寶,有助於您的培福增慧。有志願者請聯系資國寺義工服務中心,我們會定期進行義工培訓。聯系電話:

13328936622 弘法部熱線

13365038833 孫居士

15901845474 陳居士

4、沒有佛教信仰的人是否能到彌陀村安養院養老

目前限於條件,資國寺尚未對沒有佛教信仰者提供養老服務設施。

5、彌陀村安養院房間的收費標准,如何辦理手續,何時可以入住

第三期彌陀村安養院,是針對在家居士或出家法師的父母在此養生養老、靜修佛法而提供租賃的公寓房,住房面積從24平米至50平米不等。

入住協議上明確標注使用年限為20年,超過20年者免費使用終生,如果入住沒超過20年者(往生或其他原因離開),可根據使用的相應年限退還餘下年限的租賃費用,或留轉給親友繼續住滿20年租賃期均可(但需另行補充協議)。

每個月伙食費用(純素)400元至600元不等(根據個人經濟情況而定,詳情請參考入住協議說明)。

在選好滿意的公寓房後就可簽定租賃合同,立即生效。如果是裝修好的公寓房則可馬上入住。

6、是否可以先到彌陀村參觀考察

歡迎各地善友隨時前來參觀考察。聯系電話:

0593—7815106 客堂

13860334863 善利法師

18268986111 圓融居士

16712038905 黃居士

7、如果只是想來資國寺小住靜修一段時間,如何收費

歡迎您和家人朋友隨時前來靜修,食宿隨喜樂捐。本寺院不定期舉辦禪修營、念佛七、各項佛事法會、及各類傳統文化課程等,敬請選擇參加,詳情請關注資國寺公眾號。

8、彌陀村的基礎設施和日常活動有哪些

彌陀村基礎配套設施和日常活動有:

1)中醫養生館/醫敗櫻槐療康復中心

2)自助頌返餐廳/便利店/圖書館/視聽室/文化活動中心/健身房/戶外運動場所

3)念佛堂/誦經堂/禪堂

4)24小時即時呼叫服務/救護/全覆蓋電子監控

5)專業服務管理團隊,家庭式溫馨服務

6)彌陀村每月定期舉行精進念佛七法會,平時彌陀村念佛堂都有法師帶領常年念佛。

7)每周末提倡子女和親人們來探望老菩薩。

8)每星期有安排一位法師為老菩薩們上一堂凈土佛學課。

9)農歷每月十五日,為當月出生的老菩薩們集體做一次生日活動會,還可以配合老菩薩的親屬舉辦壽誕佛事和壽宴。

10)每年組織一到兩次名山古剎朝山拜佛活動。

9、彌陀村安養院有安排全護理嗎(如癱瘓、痴呆、久卧病床等)

彌陀村安養院有安排全護理功能。這是人生中特別重要的事,既可減輕子女的負擔,又可給老年人一個安詳的晚年。詳情請咨詢:

0593—7815106 客堂

13860334863 善利法師

18268986111 圓融居士

16712038905 黃居士

10、彌陀村安養院的老菩薩們如何接受臨終關懷,往生後應如何辦理後事

中國有一句俗話「養老送終」,所以我們對於臨終關懷有周到的服務。由師父帶領的助念團輪班助念。往生後24小時,佛聲不斷。24小時後凈身、更衣、入殮,移至本寺專設靈堂,配合家屬給親朋好友盡最後的親人告別。然後擇日出殯火化。火化後靈骨回歸資國寺聖公舍利塔進行永久安放(給子孫後代留作紀念)。

11、如確有困難,是否可以寬限

資國寺以「寺院養老,資國先行,善行天下,孝敬和諧」的思想精髓,為現世的眾生奉獻一片志誠的慈悲與關懷。 故如確有經濟困難,並能專心於修學凈土,發願往生者,可以向本寺申請免費入住(雙人間、四人間)。

Ⅵ 中國哪個城市最適合養老

你好,親,一、廣東湛江
有著中國特色魅力城市,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適宜,湛江雖然是一個三線城市,但是來到這里,沒有大城市的喧囂與吵鬧,也沒有小城市的交通不便,在這里可以看著藍天白雲,看著碧海輕紗,漫步其間,好不快活!也難過,被選為最適宜養老城市第一名。相比於其他城市,湛江並沒有那麼的出名,但是各個方面都十分的優秀,城市規模正好,也難怪網友發出意想不到的感嘆!
二、江蘇蘇州
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8家5A級景區獨占鰲頭,分別為金雞湖景區、拙政園、周庄古鎮、同里古鎮、虎丘山風景名勝區、留園、虞山尚湖旅遊區、吳中太湖旅遊區,從中也可以看出蘇州所蘊含的氣質是婉約的亭台樓閣,擁有獨特的江南氣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就是對蘇州的最好寫照了。地方特產有絲綢、蘇綉等美食就更多了。
三、山東煙台
環渤海地區重要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最著名的蓬萊仙島就位於這里,此外還有八仙過海三仙山旅遊景區,連神仙都覺得好的地方這里肯定沒錯!煙台的特產十分的豐富,煙台蘋果相信大家都一定吃過,除此之外還有煙台燜子、鮮魚水餃等。
四、山東威海
山東半島區域中心城市,三面臨海與大連相望,航運發達,距離韓國較近,可以坐船抵達,旅遊資源豐厚,有劉公島等眾多島嶼,也有甲午戰爭博物館等,氣候為溫帶季風氣候,海鮮便宜,可以放開的吃吃吃,威海有山有海,生活在這里,一定沒有錯!
五、江蘇揚州
長江三角洲的中心區域之一,世界美食之都、東亞文化之都,中國百強城市中位於第45位,著名的旅遊景點有揚州瘦西湖風景區,這個風景區是一個世界級公園,康熙與乾隆曾經6下江南,每一次都會在這里停留。對這里的景色無比贊嘆,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向溫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區,經濟發達,繁榮,美食有名滿天下的揚州炒飯,味道一絕。也有高郵的咸鴨蛋讓人回味無窮,和返空氣質量好,每到一個地方都是風景。在這樣的=城市住足養老,可真是相當享受了。
六、廣東中山
顧名思義是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古稱香山,與深圳和香港相望,位於珠江三角洲,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風景宜人,其喚鄭飢中最著名的便是中山故居,這是孫中山先生從小居住的地方,有中山先生許多美好的回憶,孫文西路旅遊文化步行街依然保留著許多上世紀的景物,漫步其中就好像又回到了那個時代,也別有一番風味,美食特產眾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神灣菠蘿,由於雨水充沛所以形成的菠蘿皮薄肉厚,香甜無比,吃完之後依然回味無窮!
七、浙江舟山
周邊的城市有上海、杭州、寧波等,有初五長江三角洲的腹地這個地理位置可以說是十分的優越,處於這地理位置想要經濟不發達都非常的困難,有「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有著眾多旅遊景點,名滿天下的普陀山便位於這里,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在金庸小說里所提到的桃花島也在這里,等到夏天,桃花開滿,別有一番詩情畫意,在這里生活,冬暖夏涼,沙灘、藍天、海鮮。愜意的生活在這里等你。
八、河北北戴河
離北京和天津都非常的近,交通方便,是聞名中外的養老勝地,有著國家級的養老院,氣候為溫帶季風氣候,風景宜人,著名的景點有老龍頭、天下第一關、孟姜女廟、秦皇求仙入海處、海上運動中心、新澳海底世界、野生動物園、鴿子窩公園、金山嘴、老虎石、北戴河名人別墅、聯峰山、滑沙場以及眾多的濱海浴場和各類主題公園等有來了就不想走!並且在當地還有許多的招牌美食,像粉鴿子、青龍豆腐乾等極具特色。
九、四川成都
為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可以說是西部的心臟。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經濟發達,四季分明,美食眾多,就像趙雷的成都唱的一樣,成都生活節奏較慢,來養老最適合不過了!
十、廣東珠海
唯一以整體城市景觀入選「全國旅遊勝地四十佳」的城市。氣候為南亞熱帶與熱帶過渡型海洋性氣叢擾候,經濟發達,氣候宜人,可以在海邊吹吹風也可以在午夜酒吧聆聽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Ⅶ 適合老人去的旅遊景點

山東煙台
煙台被評為中國最宜居城市之一。 空氣清新,三面環海,風景秀麗,氣候宜人。 著名景點包括馬洋島、金沙灘和蓬萊閣。 煙台最好的季節是從六月到九月。是一個生活節奏比較慢的城市,非常適合放鬆。 想像一下,在慢悠悠擾李的海風中走在沙灘上,別提有多舒服了。 煙台最著名的特產是大櫻桃,鮮嫩多汁。別忘了嘗一嘗。
浙江杭州
俗話說,上襲虧有天堂,下有蘇杭。 浙江也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經濟富裕,風景秀麗。 著名的景點有西湖、靈隱寺、普陀山,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文物,值得一看。 眾所拍李神周知的白蛇傳說發生在西湖,觀音菩薩的道場在普陀山。 如果你想游覽名勝古跡,拜佛祈福,那麼杭州一定是個不錯的選擇。

Ⅷ 「完」字可以加什麼偏旁部首

完字可以加「阝」組成的新字為:院

完字可以加「氵」組成的新字為:浣

完字可以加「艹」組成的新字為:莞

一、完拼音:wán

釋義:

1.全;完整:~好。體無~膚。覆巢無~卵。

2.消耗盡;沒有剩的:煤燒~了。信紙~了。

3.完結:事情做~了。魚離開水,生命就~了。

4.完成:~工。~婚。這項工程什麼時候才能~?

5.交納(賦稅):~糧。~稅。

6.姓。

二、院拼音: yuàn

釋義:

1.(~兒)院子:場~。四合~兒。~里種了許多花。

2.某些機關和公共場所的名稱:法~。國務~。科學~。博物~。電影~。

3.指學院:高等~校。

4.指醫院:住~。出~。

5.(Yuàn)姓。

三、浣拼音:huàn

釋義:

1.洗:~衣。~紗。

2.唐代規定,官吏十天一次休息沐浴,將每月分為上浣、中浣、下浣。後來借作上旬、中旬、下旬的別稱。

四、莞拼音: wǎn 、 guān 、 guǎn

釋義:

[ wǎn ]

〔莞爾〕微笑的樣子。

[ guān ]

俗稱席子草。水蔥一類的植物。

[ guǎn ]

用於地名,如東莞(在廣東)。

(8)湖州市道場鄉敬老院擴展閱讀

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完,全也。從宀,元聲。古文以為寬字。

白話版《說文解字》:完,保全。字形採用「宀」作邊旁,採用「元」作聲旁。古文把它假借為「寬」字。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完美[wán měi]

完備美好;沒有缺點:~無缺。~的藝術形式。

2.沒完[méi wán]

(事情)沒有了結:他欺負人,我跟他~。

3.完成[wán chéng]

按照預期的目的結束;做成:~任務。~作業。計劃完得成。

4.完工[wán gōng]

工程或工作完成:該工程已於上月底~。

5.完善[wán shàn]

完備美好:設備~。

Ⅸ 九江居士養老院地址

九江居士養老院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東距廬山牯嶺街50公里。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東林寺有居士養老院,1983年,東林寺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國家著名佛教道場、江西省三大國際交流道場之一。

閱讀全文

與湖州市道場鄉敬老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歡度重陽節的小報 瀏覽:686
說胡話的老人還能活多久 瀏覽:931
老年人能喝四物湯嗎 瀏覽:601
怎麼看職工養老保險檔位 瀏覽:303
小學生二年級孝順父母的主題班會 瀏覽:119
以孝敬500個字 瀏覽:381
養老金個人繳納和單位繳納有什麼區別 瀏覽:107
父母如何同意我去爺爺奶奶家住 瀏覽:103
吉林市養老保險個人編號是什麼 瀏覽:694
做養生產品怎麼找合作夥伴 瀏覽:60
河北省最低退休工資標準是多少 瀏覽:101
農村養老保險每月最低拿400 瀏覽:722
湖南平江安定鎮敬老院地址 瀏覽:132
土豆皮怎麼做長壽花的肥料 瀏覽:438
蘇州養生店招商加盟要多少錢 瀏覽:194
80歲老人肋骨骨折怎辦 瀏覽:360
志願者到老年公寓為老人包元宵 瀏覽:762
福建省集體工轉合同工退休社保補繳多 瀏覽:456
老人去世多久可以養寵物 瀏覽:180
老年人經常頭疼是什麼原因 瀏覽: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