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認識老年人的情緒反應
老年人情緒表現為復雜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的增多,老年人愈容易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好事壞的一面和壞事好的一面),其情緒體驗很少表現為純粹地肯定或否定,而能夠客觀、冷靜地分析事物, 得而不樂,失而不哀 常常是老年人情緒狀態的表現。
2、較為內斂,含蓄不外露
老年人情緒具有內傾性,情緒表達方式較為含蓄,情緒體驗不易外露。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在方面往往有一個由到移動的傾向。因此在情緒表達方式上較為含蓄,這與老年人長期的生活經驗有關。老年人遇事,往往要考慮到事情的前因後果,照顧到方方面面,這在一定程序上緩沖了老年人活動的傾向性和表達方式,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內向的性格,情緒表達日趨含蓄。
3、較為復雜
老年人情緒表現為復雜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的增多,老年人愈容易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好事壞的一面和壞事好的一面),其情緒體驗很少表現為純粹地肯定或否定,而能夠客觀、冷靜地分析事物, 得而不樂,失而不哀 常常是老年人情緒狀態的表現。
4、較為多變
常有明顯的情緒變化,往往失去自我控制,容易勃然大怒,難以平靜下來,其情緒激動程度和所遭遇不順心的事情之程度並不相對應。有時為周圍環境及影視中有關人物的命運而悲傷或不平,迅速出現情緒高漲、低落、激動等不同程度的情緒的變化,時而天真單純,忽而激動萬分等情緒多變的特徵。
5、容易爆發,難以平復
老年人情緒體驗的強度和持久性,並不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雖然由於經驗的影響,提高了對於熟悉事物的適應能力,但是老年人碰到激動的事件,仍然能像年輕人一樣爆發出強烈的情緒,而且一旦被激發,就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平靜,甚至有時容易反復。
Ⅱ 老年人有哪些心理特點和心理需要
主要心理需求
1、健康需求
這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狀態。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懼死的心理。 [1]
2、依存需求
人到老年,精力、體力、腦力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希望得到關心照顧。子女的孝順,將會使他們感到老有所依。
3、安靜需求
老年人一般都喜歡安靜,怕吵怕亂。有些老年人就怕過星期天,這一天子女、兒孫都來了,亂哄哄地度過一天,對老年人來說,這樣的星期天是「苦惱的星期天」。
4、和睦需求
老年人都希望自己有個和睦的家庭環境,不管家庭經濟條件如何,只要全家和睦,鄰居關系融洽,互敬互愛,互相幫助,老年人就會感到溫暖和幸福。
5、支配需求
老年人原來多為一家之主,掌握家中的支配權。但由於年老後社會經濟地位的變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支配權都可能受到影響。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惱。
6、求偶需求
老年人喪偶後生活寂寞,子女照顧也非長久之計,所以子女應該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
7、尊敬需求
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可能會情緒緒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會產生悲觀情緒,甚至不願出門,長期下去,則會引起抑鬱和低沉,為疾病埋下禍根。
8、工作需求
退休的老年人大多尚有工作能力,驟然間離開工作崗位肯定會產生許多想法,希望再次從事工作,體現自身價值。
9.學習需求
活到老,學到老。老人更應通過豐富的學習老年業餘生活,發揮自身余熱。
老年人的 心理適應
1、對老年期的退行性變化對老年期生活的心理准備
2、社會角色和活動的積極轉換
3、體現老年人的價值,維護自我尊嚴
4、夫妻恩愛、家庭和諧是老年人辛福生活的要素
5、深化朋友之間的友誼關系
6、避免逃避式的適應方式[2]
Ⅲ 老年人的情緒的需求特點
老年人的情緒與情感特徵
海淀區心理健康服務平台 8月26日
老年人由於各自的人生經歷、文化背景、生活環境、個性特徵和行為需求存在差異,因而他們所處的情緒狀態也會不一樣。人進入老年期後,隨著年歲的增長、身體健康水平的下降、社交交往圈子的縮小、空閑時間的增多,會出現一系列消極情緒體驗,具體來說老年人的情緒有以下的特點:
衰老感和懷舊感同現
衰老感指的是個體面臨正常心理衰老現象或退休、喪偶等生活事件而產生的的「老了,不中用了」的心理體驗。衰老感使老年人受消極自我暗示的影響,加劇大腦功能的衰老甚至病變,從而會產生短期的記憶力下降、變得固執、怪癖,嚴重的還會自我封閉甚至引發頻死感。
懷舊感指的是個體面對老年期的處境而產生的對年輕時代或故人、故物懷念和留念的一種心理體驗,如果老年人過分懷舊,就很容易出現極度思念之中,難免會心緒憂傷、悲觀失望,這種會影響到老年人身心健康的。
空虛感和孤獨感共生
空虛感指的是個體在空閑狀態對時間高估計,不知如何打發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老年人退休後,可以自由分配的時間比較多,如果沒有新的內容來充實,缺乏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就會覺得很無聊,容易引起老年人失眠、不寧,甚至對人生悲觀失望。
孤獨感指的是個體由於社交交往需求未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它往往給人帶來寂寞、冷落甚至被遺棄的體驗,嚴重的會導致老年人人格變態,有礙健康。
焦慮感和抑鬱感相伴
焦慮感指的是個體在面臨現實存在的或預計會出現的對自身會產生某種威脅的客觀事物所引起的一種心理體驗。有些老年人會因為不適應新角色或者沒有及時退出舊角色而引起的角色沖突,手足無措,產生焦慮感。焦慮感從積極方面看,可以增強老年人改變現狀緊迫性的作用,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會帶給老年人消極的作用。
抑鬱感指的是個體因目標追求受挫而悲觀失望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有些老年人會因為自己的身體某些不適應遲遲不能排除而擔憂疑惑,為得不到子女和周圍人的理解和體諒而郁悶傷感,這種情緒很容易會使得老年人對周圍一切不關注,缺乏興趣,或者常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煩惱和不快,但是這些現象不再受新的刺激會自行消失的。
自尊感和自卑感共存
自尊感指的是他人的言行滿足尊重自己的需要所產生的的一種情緒。老年人一般都有較強的自尊感你,自尊感是一種積極的情緒,可以起自我約束、自我激勵的作用,當自尊的需要不能得到應有的滿足時,老年人往往會以憤怒的情緒表現出來,或者走向事物的反面產生自卑感。
自卑感指的是個頭過低地評價自己或自尊感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情感。有些老年人覺得自己退休後跟不上社會、年輕人的節奏就很容易產生自卑的感覺,使老年人自我封閉、自我孤立、自我退縮和減少社會交往。
那麼老年人不良情緒情感的表現是有憂郁、焦慮、懷疑、固執和情緒不穩定的,這些都是因為以上幾點情緒而所引起的,我們作為爸媽的孩子、爺爺奶奶的孫子女,就需要多加留意老年人的狀態,一旦發現家裡的老人有這樣的狀況出現的時候,就需要多陪陪他們。
Ⅳ 老年人心理特點有哪些
一、認識能力低下。中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大腦功能發生改變,中樞神經系統遞質的合成和代謝減弱,導致感覺能力降低,意識性差,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等。
主要表現兩個方面,首先是感覺遲鈍,聽力、視覺、嗅覺、皮膚感覺等功能減退,而致視力下降,聽力減退,靈敏度下降;再有是動作靈活性差,動作不靈活,協調性差,反應遲緩,行動笨拙。
二、孤獨和依賴。孤獨是指老年人不能自覺適應周圍環境,缺少或不能進行有意義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孤獨心理最易產生憂郁感,長期憂郁就會焦慮不安,心神不定。依賴是指老年人做事信心不足,被動順從,感情脆弱,
猶豫不決,畏縮不前等,事事依賴別人去做,行動依靠別人決定。長期的依賴心理,就會導致情緒不穩,感覺退化。
三、易怒和恐懼。中老年人情感不穩定,易傷感,易激怒,不僅對當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發對以往情緒壓抑的怒火爆發。發火以後又常常感覺到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性格,是不會對這點小事發火的,從而產生懊悔心理。恐懼也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表現為害怕,有受驚的感覺,當恐懼感嚴重時,還會出現血壓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頻、厭食等症狀。
四、抑鬱和焦慮。抑鬱是常見的情緒表現,症狀是壓抑、沮喪、悲觀、厭世等,這與老年人腦內生物胺代謝改變有關。長期存在焦慮心理會使中老年人變得心胸狹窄、吝嗇、固執、急躁,久則會引起神經內分泌失調,促使疾病發生。
五、睡眠障礙。中老年人由於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減少,睡眠淺、多夢、早醒等睡眠障礙。
專家提醒,中老年人這些心理特點很容易導致中老年人罹患某些精神障礙性疾病,如抑鬱症、神經衰弱等。因此,中老年人應該心態平衡,適當進行體育運動,促進身心健康。中老年人出現心理問題時,要及時進行心理咨詢,尋求心理治療,以免心理問題加劇,引發嚴重的精神心理疾病。
Ⅳ 老年人心理特徵是什麼
人到老年,隨著生理上的變化和在社會、家庭中地位的改變,常常會產生一些不利於身心健康的心理變化。主要表現有:
(1)失落與孤獨感部分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後,無所適從,雖然全社會都關心老年人和老年工作,可部分老年人總感覺有種失落感,與子女分開居住的老人孤獨感就更為明顯,生活感到空虛,情緒不穩定。
(2)衰老與無用感老年人隨年齡、生活的變化,功能的衰退,部分人出現無用、消沉、悲觀感,生活抑鬱、寡言少語,整日悶悶不樂。
(3)恐懼與求助感老年人的恐懼感主要來源於疾病和死亡的威脅,這種恐懼並非完全是怕死,主要是對疾病的擔心,擔心自己患病後給子女帶來負擔而被討厭,得不到應有的照顧。
(4)疑心重有些老年人總感到自己經驗豐富,年輕人不如自己,常常以一些老觀念及自己的經驗來看待周圍的人和事,用自己頭腦中固有的標准來衡量事物,表現為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東猜西想,疑慮重重。
(5)自尊心較強有些老年人在青壯年時期曾有過輝煌成就,生活道路非常順利,在離退休後仍希望社會、周圍的人們一如既往地尊重自己,自尊心較強,不愛聽逆耳之言。
(6)個性古怪有些老年人的性格與年輕時明顯不同,如出現性子急,耐心差,愛發牢騷,絮絮叨叨。有的老年人則變得格外吝嗇,喜歡攢錢,總是感到有人要偷自己的錢。有的人對自己身體特別關注,甚至某些細微的變化,過分地擔心自己的健康狀況,害怕死亡到來,整日陷入惶惶不安之中。
許多年輕人對老年人上述心理特點不了解,往往會給老年人帶來不愉快,從而影響老年人的健康長壽。
Ⅵ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有哪些
進入老年,隨著生理上的逐步衰退,心理上也逐漸表現出老年特徵。並且,老年人心理對於身心健康的影響很大,良好心態促進健康,而不良心理則會危害健康。石家莊長江心理精神醫院專家指出,老年人心理往往存在以下四大禁忌,需要特別引起注意:
1.孤獨
人到老年,如果還能有一位相知相伴、不離不棄的至親陪在左右,那該是無比幸福的一件事。然而,高齡老人喪偶事件是在所難免,對於老年人心理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隨之而來的心理孤獨感,更是讓喪偶老人在短時間里出現明顯的衰老、精神崩潰,甚至不久也會亡故。據統計,喪偶老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
2.恐懼
老年人看到自己同齡的朋友、同事一個個相繼離開了人世,覺得自己也要不久於人世,就會產生心理上的恐懼感,以致惶惶不可終日。這樣一來,非但於事無補,反而加快了死亡的步伐。觀世間的高齡老人,雖然長壽的原因很多,但至少有一點已經證實,那就是長壽者大多性格開朗、豁達大度、情緒樂觀、心理健康。
3.折騰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明顯衰退,如肌肉萎縮,骨質疏鬆。但是,有不少老年人存在一種「折騰」心理,認為「這輩子沒去過的地方不去看看終身遺憾」啦,什麼「這么重大的場合不出席不合適」啦等等,結果勉強參與,容易突發嚴重健康事件。還有一些高齡的老年人,堅持參加一些不合適的運動,結果導致體力不能承受,出現意外。
4.倔強
老年人心理倔強是比較常見的情況,有些還表現為性格剛烈、脾氣暴躁。這些有著倔強心理的老年人常常是小病不就醫,大病亂吃葯,一味按自己的意願以及多年的經驗習慣生活著。結果是,有了病不去治,反而與家人、子女發生爭執,最後「不治而終」。
心理專家提醒,針對老年人心理上四大禁忌,家屬一定要採取適當的方式幫助其調整,千萬不可採取強硬措施或者放任不管。如果老年人心理問題突出,難以調整的話,不妨咨詢專業心理醫生,請求醫生的幫助。
Ⅶ 老年心理特徵有哪些
老年人退休在家,有著過多的空閑也因此產生抑鬱或焦慮情緒,所以,老年人應盡量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包括三個方面,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健康的老年人應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學習可以鍛煉老年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有益於預防腦功能減退和老年痴呆症。
老年心理的發展
老年人應該有健全的人格,情緒穩定,意志堅強。能夠正確評價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辦事較少盲目性和沖動性。意志力堅強,能經得起外界事物的強烈刺激。在悲痛時能找到發泄的方法,而不至於被悲痛所壓倒。在歡樂時能有節制地歡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過分激動。遇到困難時,能沉著地運用自己的意志和經驗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聲嘆氣或怨天尤人。
適度地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是十分重要的。對不愉快的情緒必須給予釋放或宣洩,但不能發泄過分,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客觀事物不是決定情緒的主要因素,情緒是通過人們對事物的評價而產生的,不同的評價結果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
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極大的益處。老年人應該樂於幫助他人,也樂於接受他人的幫助。在家中與親屬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與過去的朋友和現在結識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關系。對人不求全責備,不過分要求於人,對別人不是敵視態度,而從來都是以與人為善的態度出現。無論在正式群體內,還是在非正式群體內,都有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後社會職能和生活環境的轉變,也使人的心境面臨著新的適應。老年人離開數十年辛勤勞動的環境,往往產生諸多感慨,「退休綜合征」表現突出。常因工作解除、生活清閑而感到空虛,因餘力無處發揮而感惆悵,離開了工作集體,而形成一種疏遠感。家庭生活環境也發生了變化,或子女的獨立門戶,或喪偶而成鰥夫寡婦,或老年喪子等產生的孤獨感;老年人還因生活能力下降、社交圈縮小、失去同伴而產生沮喪感。新的生活,新的適應就擺在了老年人面前。
老年期的心理特徵
老年人的心理特徵首先是有了明顯的衰老感,衰老感是主觀上覺得「自己已經上了年紀,成為老人了」的心理狀態,即意識到自己老了。首先是身心狀態的變化,感覺能力的降低。如步履維艱、牙齒脫落、易疲勞而恢復緩慢、氣力衰弱、性慾減退、食量減少、工作效率低等。
其次,是社會環境的改變。如退休、子女分居、親人死亡等。再次,別人把自己奉為老人。在生活上處處當老人對待,口口聲聲「老師傅」、「老前輩」,極易產生遲暮之感。衰老感一經產生,就意味著一個人精神已經老化,失去了生活的意願和積極性。由此可導致意志衰退,情緒消沉,進而加速生理上的衰老和心理功能的降低,或導致、暗示出新的疾病。「畏老老轉迫,憂病彌縛。」老人走上了下坡路就會感到力不從心、無力回天。
長年積累使老年人的習慣心理、個性獨具特點。由於長年累月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使老年人的習慣心理十分鞏固,幾十年的社會實踐,也使個性心理特徵更加明顯。他們的興趣、愛好、脾氣、性格具有突出的個性化,比中年人更具特點。更加定型。他們總是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觀點、習慣和愛好,不贊成別人的意見和看法,更無法輕易改變。
有一些老年人,由於習慣心理、定型個性而對一切變化和新事物總是惴惴不安、極力反對,哪怕別人是一份好意也絕不領情,還盲目加以排斥,甚至連早餐由吃饅頭改吃包子也要反對;由於不自覺地堅持自我中心、自我防衛態度,所以對什麼都感到懷疑,固執地想保護自己而採取利己的態度和方法,辦什麼事都優先考慮自己;有的甚至由於懷疑而發展到妄想,總以為別人要謀害自己的生命、錢財,以致心神不安,也有的因此變得抑鬱或悲傷,甚至自殺;這些都是常見的老年性病態心理。
Ⅷ 老年人身心發展有哪些特點
一、老年人的生理特點:
①體質上有逐漸衰退的趨勢。
②抵抗力有下降的趨勢。
③疾病有增多的趨勢。
④身體有發胖的趨勢。
⑤智力和記憶力有逐漸減退的趨勢。
⑥精神衰老。
⑦性功能下降。
⑧更年期功能紊亂等。
二、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①思想上不適應。由於環境的改變,在工作上由參加者變成旁觀者,在思想上由積極狀態變為消極狀態,精神上無寄託,從而產生一種孤獨寂寞的感覺。
②生活上不適應。工作由緊張轉向松迅侍沖散狀態,由有時間、任務要求的集體生活轉向自由鬆懈生活等。畝殲
③情緒上不適應。離退休後或多或少對情緒有一定的影談運響。
Ⅸ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是什麼
進入老年,隨著生理上的逐步衰退,心理上也逐漸表現出老年特徵。並且,老年人心理對於身心健康的影響很大,良好心態促進健康,而不良心理則會危害健康。石家莊長江心理精神醫院專家指出,老年人心理往往存在以下四大禁忌,需要特別引起注意:
1.孤獨
人到老年,如果還能有一位相知相伴、不離不棄的至親陪在左右,那該是無比幸福的一件事。然而,高齡老人喪偶事件是在所難免,對於老年人心理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隨之而來的心理孤獨感,更是讓喪偶老人在短時間里出現明顯的衰老、精神崩潰,甚至不久也會亡故。據統計,喪偶老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
2.恐懼
老年人看到自己同齡的朋友、同事一個個相繼離開了人世,覺得自己也要不久於人世,就會產生心理上的恐懼感,以致惶惶不可終日。這樣一來,非但於事無補,反而加快了死亡的步伐。觀世間的高齡老人,雖然長壽的原因很多,但至少有一點已經證實,那就是長壽者大多性格開朗、豁達大度、情緒樂觀、心理健康。
3.折騰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明顯衰退,如肌肉萎縮,骨質疏鬆。但是,有不少老年人存在一種「折騰」心理,認為「這輩子沒去過的地方不去看看終身遺憾」啦,什麼「這么重大的場合不出席不合適」啦等等,結果勉強參與,容易突發嚴重健康事件。還有一些高齡的老年人,堅持參加一些不合適的運動,結果導致體力不能承受,出現意外。
4.倔強
老年人心理倔強是比較常見的情況,有些還表現為性格剛烈、脾氣暴躁。這些有著倔強心理的老年人常常是小病不就醫,大病亂吃葯,一味按自己的意願以及多年的經驗習慣生活著。結果是,有了病不去治,反而與家人、子女發生爭執,最後「不治而終」。
心理專家提醒,針對老年人心理上四大禁忌,家屬一定要採取適當的方式幫助其調整,千萬不可採取強硬措施或者放任不管。如果老年人心理問題突出,難以調整的話,不妨咨詢專業心理醫生,請求醫生的幫助。
Ⅹ 老年人群體的心理特點
1.認知能力快速下滑
由於老人生理功能在衰退,腦功能的變化,對中樞神經系統神經遞質的合成,降低新陳代謝,所以會導致感覺能力下降,意識差,反應遲緩,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這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是沉悶的感覺,聽覺,視覺,嗅覺,感覺和其他皮膚功能減退,可能會導致視力下降,聽力下降,靈敏度下降;再有就是不靈活的動作,動作不靈活,協調性差,遲鈍,笨拙。
2.孤獨感和依賴
孤獨的老人們不能自覺是指適應周圍的環境,缺少或不能的想法和感受一個有意義的交流。孤獨最容易出現憂郁,長期抑鬱會焦慮,坐立不安。依賴是指缺乏信心做的事情,老人,被動服從,感情脆弱,猶豫,畏縮不前等,一切都依賴於別人做的動作依靠別人決定。長期的心理依賴,就會導致情緒波動,感覺退化。
3.煩躁不安和恐懼
老人情緒不穩定,悲傷,易怒,不僅對當前的事煩躁,容易導致過去的感情壓抑的憤怒。發火之後,又常常覺得,果你按他自己以前的性格,這一點小事不值得生氣,從而造成心理上的自責。恐懼是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狀態,表現為害怕,也有受驚的感覺時,嚴重時恐懼,會出現血壓升高,心臟心悸,呼吸急促,尿頻,食慾不振等症狀。
4.抑鬱和焦慮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情感表現,症狀是情緒低落,沮喪,悲觀,厭世等,這與中老年人大腦中的生物胺新陳代謝有關系。長期的心理焦慮症的存在使老年人變得心胸狹窄,吝嗇,固執,急躁,時間長會引起神經內分泌紊亂,促使疾病。
5.睡眠障礙
老年人由於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能力低,從而容易導致降低睡眠,淺睡眠,夢,醒等睡眠障礙。